親近老和尚晚會開示
(2004年7月23日)
明海大和尚:
各位營員,我們佛教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善知識難遇。現在我們大家都很幸運,得到人身,聽聞佛法,親近善知識。我們夏令營的導師——上淨下慧老和尚,才從國外回來。因爲現在他老人家還要護持湖北的兩個寺院和柏林寺的下院,所以, 能抽出時間 跟我們在一起非常不容易。今天晚上就是我們一起親近老和尚的時候,首先恭請老和尚給我們開示。
淨慧老和尚:各位老師、各位營員,今天晚上這個題目叫“親近老和尚”。老和尚怎麼親近呢?天天跟你們有很遠的距離。我也是很想與各位把這個距離拉近,每天跟大家心連著心,這樣我們就能形成一種佛法的交流、佛法的交融,但時間不允許啊。
這次有許多營員都是第一次到柏林禅寺來,也有的是才接觸佛法。首先我想解釋一下“老和尚”這個稱謂。在寺院裏有稱大和尚的,有稱老和尚的。在一個大寺院,不是每一個年紀老的和尚都稱老和尚,也不是每一個和尚都可以稱爲大和尚。稱大和尚的就是這個寺院的方丈——方丈大和尚。在這個寺院當過方丈的,現在不當了,退休了,寺院裏叫退居 ,現在社會上叫退居二線,那麼這個退了居的大和尚便稱爲老和尚。這種稱呼不受年齡的限製,比如說他是四十歲也可以稱老和尚,但是只是在這個寺院內部來講,到了其他的寺院就不一定稱他老和尚了。
我很年輕的時候在一個寺院裏住,前任的方丈也在這個寺院,這位退居的老和尚大概還不到四十歲,但是大家都說今天老和尚要上殿。我一看,來了一個和尚一點也不老,很年輕,我就感到很奇怪。老和尚上殿站在哪裏呢,他就站在首座的位置。在一個特定的時間空間之內,現任的方丈是大和尚,前任的方丈是老和尚,再前任的方丈還是老和尚。所以寺院裏初一、十五要禮祖,拜曆代的祖師中,其有一句“頂禮諸位老和尚。”就是說在這裏當過住持的這些老和尚,雖然他過世了,我們還要向他頂禮。
還有一種情況,確實是年高德長的,不管是當住持還是不當住持都稱他爲老和尚。就像我們的師父虛雲老和尚,他在位要稱他老和尚,不在位也稱老和尚,在這個寺院內部稱老和尚,在整個佛教界還是稱他老和尚,這就是一種特殊情況,真正是年高有德的人,稱爲老和尚。那麼普遍稱爲大和尚的有沒有呢?也有。比如說不受他的職位的限製,也不受他所居住的空間的限製,整個佛教界都稱他爲大和尚。曆史上有一個,就是鑒真大和尚。鑒真在中國時被稱爲大和尚,到了日本去還是稱他大和尚,僅僅只有這一例。各位初接觸佛教,初到柏林寺來的人,容易被這個大和尚那個老和尚,搞得滿頭霧水,不知是怎麼回事。
什麼是親近呢?可以說多接觸是一種親近,多請教是一種親近,能夠近距離地居住在一塊、生活在一塊也是一種親近。因爲佛法的攝受分爲言傳和身教,言傳這方面可以是一次性或者多次性的。聽法師們講經,那是一種親近,還有像我們各位營員在這裏住七天也好,住八天也好,能夠親近叁寶,跟叁寶近距離地生活在一起,也是一種具體的攝受。我們住在寺院和住在家庭一定會有不同的感受,那就是這種攝受的力量在起作用,也是這個道場的氛圍在起作用。
上面是講了一點題外的話。
很重要的話,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我們每一個人,不管你是學佛的人還是不學佛的人,在生活中都要交朋友。佛教裏有個概念叫“親近善友”,或者“親近善知識”。知識有時候就是對朋友的稱呼,這是一個佛教專用的名詞。這個知識,有善知識,也有惡知識,善知識就是善友,惡知識就是惡友。我們一個人的一生,事業成敗如何,學習進步如何,工作環境如何,人際關系如何,都和結交朋友有很大關系。
人一生之中有好朋友、好同事的幫助,有好老師的指導,學習就容易進步。在做人做事當中有人幫助,盡管自己有時候會有不努力的地方,卻有好的老師來提攜,有好的朋友來勸勉,你的某些壞毛病、壞習氣就會在不知不覺當中改正過來。所以中國古話說,“與善人交,如入芝蘭之室”,就好象到了放著靈芝草、放著蘭花的屋子一樣,久而久之,你的衣服、身體都會染上香味。我們能夠與一個有學問、有道德、有能力、有威望的人在一起,盡管平常很少跟他說話,也能從他的一言一行當中受到很多啓發,得到很多教育,慢慢地就可以改變你的人生。我想我們在座的同學們都會有這種經曆,有這種體會。
相反的,如果我們結交的是那些毛病比較多的人,生活比較散漫的人,學習不上進的人,你也會受他的影響。同學們在學校裏都是住集體宿舍,叁四個人住在一起。如果我們這個宿舍裏面勤快的人多,一定收拾得很幹淨,屋子是整整齊齊、幹幹淨淨的。大家起床也不會是九叁式,應該是六點七點就起床了。如果這個宿舍裏叁個人、四個人都是比較散漫的,盡管有一個人會勤快一點,但是日久天長他也會受影響,也會被那些懶散的人所轉化。所以佛教強調我們每一個學佛的人、修行的人,第一條就是要親近善知識。
學佛有四個途徑,或者說是四個入門的地方,第一個就是親近善知識,第二個是聽聞正法,第叁是如理作意,第四個是發善法心。親近善知識擺在第一條,就是因爲好的老師、好的朋友對我們的成長能起到很關鍵的作用。《華嚴經》有一品很長,叫《入法界品》,就是描寫一個年輕人不辭千山萬水親近善知識的過程,他師從五十叁位善知識,來學習佛法、了悟佛法。這個年輕人就是佛教裏很有名的善財童子。他親近每一位老師都要費盡千辛萬苦,都要經曆許多困難和波折,但最終都得到了很好的受用,使他的修行不斷地提升,智慧不斷地開發。那是非常生動的一個典型,所以把善財童子五十叁參比喻爲“ 百城煙水”, 就是不辭勞苦的意思。我們每一個年輕人在學佛的過程當中,時時刻刻都要想到親近善知識。
我們學習世間法,做世間的學問,同樣也要親近善知識,因爲在世間法也有善知識和惡知識之分。親近善知識在我們世間來講就叫做擇友,選擇朋友。擇友在人生當中是一件首要的事情,在家靠父母,在外就靠朋友。儒家有一本啓蒙讀物叫《論語》,《論語》一開頭的那一章,曾子就講,他每天要反省叁件事,哪叁件事呢?“ 謀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謀不忠乎?”就是說我們在一個工作崗位上,是不是做到盡責盡職、忠心耿耿地來完成自己所擔負的工作和任務?教書的要忠于他的職守,當幹部的也要忠于他的職守。這個忠既是忠于大衆,也是忠于國家。因爲沒有國家就沒有大衆,有大衆總要有一個機構來組織,有一個機構來領導和規劃。國家在維護大衆利益,維護整個國家民族的興盛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對國家也要忠誠。
“與朋友交不信乎?”很多營員都有許多朋友,與人交往最重要的一條是什麼呢?是守信用。因爲人無信而不立。在座的這麼多年輕人,一定在生活當中遇到過各種各樣的人,同學們當中也可能有各種各樣的人。有的人很守信用,比如說我們今天晚上約好去喝茶,七點鍾或者八點鍾,到哪個地方,一定不見不散。結果到那裏去時,守信用的提前十分鍾就到了,不守信用的推遲半個小時還沒有到,像這樣的事可能往往很多。盡管好像是一件小事,但是一切大事都是從這些小事開始的。與朋友的聚會不守信用,那麼如果朋友有了急難需要他幫忙,這個信譽就會發生危機。所以我們在生活當中,不管是大事還是小事,都要守信用。只要承諾了的事你就要兌現,你沒有承諾的事情當面就要說清楚,比如說今天晚上這件事情,或者這個活動我不喜歡,或者是有其他的事情抽不出身來,當面就跟朋友跟同學交代清楚,不要含含糊糊地說去又不去,到時候不守信用,使大家很掃興。那麼你在朋友面前,在同學面前,會留下一個非常不好的印象,以後有什麼事別人不會找你了,覺得你不可信賴。
第叁件事就是“傳不習乎
”傳就是老師傳授的知識。我所學的手藝,所學的本領,是不是經常反複地實踐、實驗、溫習?所謂溫故而知新。傳授的知識要反複地溫習。
這叁句話,也可以說是我們人生最重要的叁件事,第一要忠于職守,第二要忠于朋友,第叁要不斷地積累知識,不斷地溫故知新。我們只有不斷地積累知識、不斷地溫故知新,才會有進步。盡管只是這叁句話,但是概括得很全面。
佛教有幾本經,是專門講人生日用的事情。這一次發給大家的《在家教徒必讀經典》,裏頭有《隨念叁寶經》、《八大人覺經》、《吉祥經》、《善生經》、《優婆塞戒經》。每一本經都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可以操作的,可以落實的。它不是專門地說理,它是一方面說理、一方面說事,叫理事圓融,我們才可以照著去做。
記得還有一本經,叫做《佛說孛經》。就是講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時,有一世曾是一位比丘,叫孛比丘。一個國王請他做國師,治理國家。後來因爲受到底下奸臣的挑撥離間,國王讓這位比丘國師離開宮廷。國王在給他送行的時候,孛比丘就講了一些治國之道。這些治國之道既有關于政治經濟的問題和軍事的問題,也有關于做人的問題,以及學習的問題,講得非常全面,而且翻譯的文字也很優美。這應該是我們中國早期翻譯的經典之一,它是叁國時期一位居士翻譯的,叫支謙。支謙那時候是一個有名的文學家,他翻譯的這部經典,真是文采飛揚。這部經典上面講到交朋友,他說有四類朋友。這四類朋友是什麼呢?孛比丘向國王說:“友有四品,不可不知。”有四類朋友,你應該知道。“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意思是什麼呢,有的朋友就像一朵鮮花,有的朋友就像一杆秤,有的朋友就像一座山,有的朋友就像大地。我們在這裏跟各位溝通一下,我們要交什麼樣的朋友?要交一枝花的朋友,還是交一杆秤的朋友…
《十二屆:親近老和尚晚會開示(淨慧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