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二屆:親近老和尚晚會開示(淨慧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是交如一座山的朋友,還是交像大地一樣的朋友?大家說說看,舉手說,你說,小朋友。

  某營員 :要交那個像大地的朋友,無處不在,沒有一處不在。

  淨慧老和尚:好,如果我們朋友像大地,那遍大地都是我們的朋友,對不對呀?還有人說嗎?他說的不見得全,只說了一部分內容,不過他這個內容很重要。

  某營員:交像高山那樣的朋友,可以像他學習高山 一樣的品質 。

  淨慧老和尚:好,還有嗎,你說說。

  某營員:交像一杆秤的朋友,學習他的公平正直。

  淨慧老和尚:這位營員有他的見解。

  某營員:交像花一樣的朋友,老和尚說他像花,並沒有說他哪裏像花,如果他的心靈如花般純潔美麗,那麼我相信他一定是一個益友。

  淨慧老和尚:我們聽了幾位同學的意見,都能夠從善意出發,從善的一面來理解這四種朋友。但是經文上面是一個比喻,如花、如秤、如山、如地,都是一個比喻而已。

  我們看經文是怎麼說的。何謂如花?朋友爲什麼像花一樣呢?一朵花在盛開的時候,我們會怎麼樣啊,過去的人是把花插在頭上。當這朵花枯萎了怎麼辦?扔在地下。就是說這位如花的朋友會反複無常,因爲花有時是鮮豔可愛的,有時是枯萎的。所以比喻這樣的朋友見你富貴他就親近你,見你貧窮就舍棄你,所謂“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那就是如花的朋友。

  爲什麼說有的朋友像一杆秤?因爲用秤秤物件的時候,所秤之物重,這個秤會擡起頭來,所秤之物輕,它又會低下去,所謂“物輕則低,物重則仰”。你要給這個朋友一點東西,他就會對你很恭敬,如果你沒有什麼東西給他,就會對你輕慢。如果是像這樣的朋友,我們甯可不要交,不要交像秤一樣忽高忽低的朋友。

  有的朋友像山,比喻像一座金山,“鳥獸集之,毛羽容光。”如果這座山是一座金山,鳥獸在那個地方聚集,連羽毛都會有光亮,都會有光澤。這樣的朋友,如果他富貴了我們也會同樣地感到高興,分享他的富貴,能夠使我們在生活當中受到人們的贊譽。在社會上沒有人贊譽也不行,因爲每個人都需要有好名譽。比如說好學有人贊譽,勤儉有人贊譽,富貴同樣有人贊譽。這個如山的朋友,比如說是一個富貴的朋友,他見到貧賤的人也不舍棄,那說明這種富貴是富而不奢,能夠對原來的朋友還是一如既往地有好交情。

  說有的朋友像大地,因爲一切的植物、一切的財寶,都在地上或者地下。一切的植物靠地來生長,一切的財寶靠地來蘊藏。你看一切礦藏,煤也好,金、銀、銅、鐵、硒也好,還是石油也好,都是在大地的深處。如果我們有一個像大地一樣的朋友,他對我們也會像大地對萬物一樣提供滋養。這樣的朋友對我們的成長,對我們的成就,一定會很有幫助。所以我們每一位青年人在擇友的時候,不要選擇如花之友,不要選擇如秤之友,要選擇像高山一樣的朋友,像大地一樣的朋友。

  剛才有一位同學說,要交高山一樣的朋友,“高山仰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高山可以做爲我們的一個目標,時時刻刻仰望著它。那些有學問有道德的人被比作泰山北鬥,我們交那樣的朋友,受他們的熏染,一樣會成爲有學問有道德的人。我們要交像大地一樣的朋友,大地是無處不在,我們的好朋友、我們的善知識也像大地一樣無處不在。這兩個說法都非常好,對經文的意義是一個豐富和補充。這位十四歲的小朋友,雖然他個子不肯長,但是很有智慧。下面我們留一點時間給大家提問,互相交流溝通。

  某營員:老和尚您好,今天下午的活動是參禅。最初的阿賴耶識,最初的我是從哪來的?爲什麼有一個這樣的我,現在經過許許多多的生死輪回,那最初的什麼是我?還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果這個世間什麼都沒有,也沒有惡人善人那好嗎?

  淨慧老和尚:這個問題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爲什麼這麼說呢?如果我是一個牧師的話,我會很快回答這個問題,那就是上帝造的,上帝安排的,一切問題都解決了。是不是?但是佛教不是這樣的。佛教認爲,在我們生命之外沒有一個造物主,沒有一個造化,沒有一個掌握命運的人,一切都是操之在我。那麼這個我從哪裏來呢?佛教對這個問題歸作十四個無記,不回答。爲什麼不回答呢?回答了你前世是從哪裏來,那麼前世的前世從哪裏來?他一直會問下去。有沒有結果呢?沒有結果。佛教講我們的生命流轉生死,你一天沒有覺悟,那一天就是無始無終,都在那裏流轉。你覺悟的那一天就叫做無始有終。我們迷惑的生命,對于衆生來說,就是無始無終,對于一切覺者來說就是無始有終。

  生命從哪裏來?佛教認爲,回答這個問題是一種戲論。爲什麼呢?你沒有必要去追問它,你找到了第一個原因,會怎麼辦呢?也不能夠解決當下的迷惑與痛苦。在佛教思想裏,不存在第一個原因,沒有第一因。

  在這裏有一個故事,過去我已經講過多次,不妨再重複一次。一群美國的孩子上宗教課,宗教課有佛教、有基督教、有天主教。上完課以後,老師就向同學們提一個問題,他說你們聽了基督教與佛教的課程以後,覺得它們之間最大的區別是什麼?這些美國的孩子很有智慧。他說,佛教與基督教最大的區別是,基督教認爲第一個雞蛋不是雞生的,佛教則認爲第一個雞蛋也是雞生的。那我們第一個生命是什麼,第一個我是什麼?第一個我還是從我來,第一個生命還是從生命來,絕對不是由一個造物主造出來的。沒有第一因,大家記住這個最關鍵的定義,沒有第一個原因。我也不懂物理學,現在說有第一次推動,但是第一次推動還是找不到原因,找不到原因就說是上帝的作用。但是佛教就不這麼講,佛教講無始終無內外。從時間來講,無始無終,從空間來講,無邊無際。從生命來講,也是無始以來就存在的。

  也有人確實希望找到第一個原因是什麼,佛教裏有一本經,叫做《箭喻經》。有一個人,中了一只很毒的箭,這個人就追究,這個箭從哪裏射來的?這個箭爲什麼這麼毒?這個箭是銅的、是鐵的、是骨的、還是羽毛的?他一定要把這些問題搞明白,再拔出箭,不研究清楚就不要拔出來。旁邊就有智者對他說,要研究這個箭可以慢慢來,我們當下最重要的是把它拔出來,挽救你的生命,否則箭毒在你周身擴散了以後,這個生命就沒救了。所以說我們每一個人就是中了一支煩惱的毒箭,現在最重要的是把這支毒箭從我們身上趕快拔下來。拔下這支箭你就沒有苦惱了,沒有迷惑了,你自然就知道生命是從哪裏來的。

  某營員:尊敬的老和尚,現在有一些淨土法門的大德說淨土即禅即密 , 就是說禅、淨、密叁學是一不是叁,“一句彌陀深妙禅”。不知您作爲一名禅宗高僧,對這個觀點有什麼看法?

  淨慧老和尚:這句話也可以換另外一個方式來說,比如說禅,上面挂的這一個“無”字,它即禅即淨即密,包羅萬象,概括一切。我站在禅宗的立場這麼說,他站在淨土的立場那麼說,說得都對,但是真正要修行的時候,還是要把這個門徑分清楚。你沒有到那個境界,禅就是禅,密就是密,淨就是淨。“即”就是融會貫通,沒有到那個境界你融會貫通不了,還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修行不光是圖嘴巴快活,一說就了事,一定是說到要行到,要有實際受用才行。你要“即”得了才行,你要“即”不了,那就是說空話。所以我們初學佛的人,不要陷入到那種玄妙不可琢磨的,那種不切實際的幻想當中,一定要腳踏實地,一點點地做,一點點地感受、體驗佛法。不感受、不體驗佛法,你的心、口和你的行爲對不上號,在實際的生活當中不會有受用,也抵不住煩惱。所以勸大家念佛就好好念佛,參禅就好好參禅,持咒就好好持咒。到了能夠相即的時候,再來說那些超乎常情的話才可以!

  在北京紅螺山,清代出了一位徹悟禅師,被尊爲蓮宗十二祖。他寫了四十句句子還是一百句句子,就是講一句彌陀怎麼樣,一句彌陀怎麼樣。一句彌陀就能包括一切,他那個境界可以說那個話,在我們這個境界一句彌陀連當下的煩惱也抵不住,其他就更不用說了。

  某營員: 佛陀說衆生平等,但是爲什麼在製定出家戒律的時候,卻體現了男女不平等。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女衆在打坐的時候可不可以雙盤,謝謝。

  淨慧老和尚:佛陀製戒,對女衆有一些特殊的規定,這正是佛的大慈悲、大智慧的表現,應該說這完全是對女衆的愛護,不能把它看作是不平等。因爲他對女衆有這樣一種愛護,也就是慈悲心,從這一點來說,完全是平等的。我們不要在這個事情上就事論事,就事論事說不清楚,要看佛的出發點和用意是什麼?如果沒有這些對女衆的特殊關照,相反地可能會影響女衆的修行,影響女衆和男衆最後在成就上的真正的平等。所謂的平等,是講在成就上的平等。不是講你吃一口飯我也吃一口飯,男衆吃叁個饅頭,女衆吃得了嗎?如果說今天一定要平等,我們男衆吃叁個饅頭,你們女衆一定也要吃叁個饅頭,不吃叁個饅頭不行,那會把你們都吃病了。

  還有一個就是說,女衆爲什麼不宜雙盤,這是一種經驗,是古代祖師留下的一個教戒。這條經驗我相信都是通過實踐而得出的,我們要很好地珍惜。曆代祖師通過實踐以後,覺得女衆雙盤可能對她的身體有影響,對她的修道不利,所以這也是佛菩薩、祖師們對女衆特別的關愛,特別的慈悲,我們要很好地來體會!

  某營員:老法師您好,我知道有一個泰國的得道高僧,在幾天幾夜不停地玩一個叫CS的射擊類遊戲時,心髒病突發而死。通過這個事我想問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說在虛擬世界造殺業算不算是業障?還有個問題就是說,這個得道高僧算不算六根不清淨?

  淨慧老和尚:古代有一個故事,就是有一個小沙彌,剛好是十四歲,就去講經,所以對年輕人對兒童不能夠輕視,他們都能動腦筋,有智慧,提出很多非常精彩的問題。首先我對他的提問提出表揚,一個是善…

《十二屆:親近老和尚晚會開示(淨慧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