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于思考,第二有膽量,能夠在大庭廣衆之中拿起話筒就說,很好。
我聽說最近放過一個電視連續劇叫《濟公傳》,你們看過沒有?濟公有很多神通是通過非常世俗化的事情顯示出來的。比如說人家請他吃飯,擺的一桌大魚大肉,濟公和尚走到那裏拿起來就吃。吃完了以後人家會問他,你當和尚的怎麼吃肉啊?這時候他從口裏吐出來的魚放在水裏還是活的。有這個事情沒有啊?所以說,大修行人,他有種種的神通示現出來,讓我們這些凡人通過一些具體的事情來覺悟。泰國這位得道高僧叁天叁夜玩這個電子遊戲,最後心髒病突發死亡了,你們想想看,他是不是在警戒我們哪?你們玩電子遊戲不能夠過量啊!連我這樣的得道高僧玩叁天都玩不過去!何況你們這些普通的凡人呢,玩叁天也會喪命的。所以這個得道高僧這樣一種示現,是以他的生命來教育我們,我們要稱揚贊歎。(衆笑)
某營員:尊敬的上淨下慧老和尚,我很感激您給我們提供了這麼好的學習、生活環境。通過這幾天來柏林禅寺的體會,感覺到您的慈悲之心。同時寺院僧衆這種大規模的管理,使我非常地吃驚。您是如何發心建立柏林禅寺這個管理 體系的, 以及今後在生活禅夏令營活動的基礎上,還有什麼其它的 活動?
淨慧老和尚:今天的一切都是國家給我們的恩惠、社會給我們的恩惠、大衆給我們的恩惠。我個人應該說無所作爲。如果我們沒有這個大環境,要成就這個道場是不可能的,所以我的理念是大衆認同、大衆參與、大衆成就、大衆分享。我不過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和一班人來做一點具體的工作而已。首先我們要感恩大衆。
其次講到僧團的管理,我也是在不斷在探索,不過總的理念還是很清楚。實際上大家也可以看得出來,我們這個僧團參與管理的人並不多,而這種管理也並不是刻意地要有許多規章製度,要怎麼樣去做。我們第一是靠大家發心;第二是靠持戒;第叁是要靠隨緣的運作。能發心就能夠自覺,能持戒就會有自由,能夠隨緣地做一切事情就會有自在,所以我的這個管理是叫叁自:自覺、自由、自在。在發心當中培養我們每個人的自覺,有發心就一定會有自覺;在持戒當中來獲得自由,如果不持戒,不接受規章製度,就沒有自由可言。因爲自由不是絕對的,都是相對的。你能夠做到什麼就能得到什麼,能把所有的規則都守好了,那麼在所有的地方你都能獲得自由。一個人不要刻意執著地去追求什麼東西就是隨緣,隨順因緣。因爲並不是說你主觀上想得到什麼就可以得到什麼,一切都是因緣的成就。你能夠認識到 因緣的 這種規律,就可以自在。所以“自覺、自由、自在”就是我們管理的一個基本追求。
我們不是要把大家管得死死的,而是希望大家從眼前的自在、生活的自在爲起點,最後得到生命的自在,這才是我們僧團運作的最終目標。至于說到今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柏林寺今後怎麼管理,我想以後當方丈當住持的人,對于我們現在開創的這些理念、思維、模式,如果覺得可以繼承的就繼承。但是要看到一切事物都是在發展的,一切具體的做法都是隨順因緣在改變的。我也不會去想,現在的這個模式以後一成不變了,那我們就沒有希望了,希望我們能夠日新又新,能夠時時刻刻與時俱進,能夠時時刻刻 契理契機地 弘揚佛法,這才是我們最重要的一個理念。謝謝!
某營員:尊敬的老和尚,您好!在佛教來說,我們有什麼樣的誠心就會有什麼樣的感應,也就是說我們有什麼樣的發心就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就好比一潭清水,自然會有影像。但是有這樣一句話:知識是佛教的障礙。我接觸的很多人,他們都接受過高等教育,有很多知識,給他們講佛教的道理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是提到感應方面的現象就很難溝通。
淨慧老和尚:知識如果變成一種執著,它確實就是學佛的障礙。但是佛教不是一個提倡愚昧的宗教,佛教是提倡智慧的宗教,佛教認爲要把知識變成智慧那才是我們修行的一種動力。至于說到感應的事情,這是一種經驗,沒有這種經驗的人他確實很難信服。有一些問題不是僅依靠理性就能得到解決的,所以佛教既重理性也重信仰。有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情通過理性是無法理解的,只有從信仰的角度才能夠得到某種正確的感受。
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你我可能修行程度很淺,不容易有那種得到感應的經驗。如果我們從信仰出發,相信佛菩薩他是真語者、實語者、不 異 語者、不妄語者,那麼他說了種種感應,我們就應該相信佛菩薩說的都是自己親身經曆的事情,我們沒有經曆只是修行還不夠,我們要繼續努力,得到感應。
另外一點,作爲學佛的人,一切都要順其自然,也不要刻意地去追求感應。有感應固然是我們修行的一種驗證,沒有感應那是因爲我們的因緣時節沒有到,因緣時節一到自然就會有。比如說,我們在上面說話下面有人鼓掌,是不是感應呢?也是感應。大家不受感染怎麼會有響應呢。從這一點出發,所以古人也說“神通並 妙用,運水與搬柴 ”,在運水搬柴當中,在一切日用的生活當中,到處都是神通妙用在起作用。
某營員:趙州老和尚生活在唐朝,而唐朝是中國禅宗、佛法最爲昌盛的一個時期。有的人指出唐朝是把政治理念和生活情感分開處理的,它把儒家作爲一種治國的理想,而讓佛教來支配和引導人民的生活情感、生活倫理。您指出過中國宗教情感非常缺少,所以我認爲佛教在現今的世界裏永遠無法達到社會國家的普遍認同,但是它對每個人的生活情感和生活修養方面的作用卻很重要。您講生活禅理念,我想就這個問題請您慈悲開示。
淨慧老和尚:佛法講,一切都離不開因緣,佛法興衰 有一定的 時節因緣。我們要知道,遠古的且不說,從中國有了孔子,印度有了釋迦,西方有了耶稣基督到現在兩千多年了。盡管現在世界上基督教是信仰人數最多的一個宗教,但它也未能把世界六十億人口全部都納入基督教的情感之中,其它的像儒家和佛家比起基督教來,至少在信仰的人數上,那是望塵莫及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世界的人口這麼多,思想文化背景各不相同,政治製度差異很大,一種政治理念要想覆蓋全世界可能性不大,一種宗教理念要想覆蓋全世界更沒有可能性。所以說,“佛渡有緣人”,有緣則得度。“有緣千裏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佛法亦複如此。
不過作爲我個人來講,作爲一個出家人,作爲一個佛弟子,我還是希望我們佛教的思想,這樣一個博大精深的大智慧大慈悲的思想能夠影響更多的人,使更多的人能夠在這個煩惱的火宅中活得清涼、活得自在。每個人只能做他力所能及的工作,我們雖然 一直在 努力,但是究竟能夠有多少效果,那還是要看 時節因緣 。盡管 時節 因緣我們不能左右它,但是努力的程度可以取決于我們個人,所以我們要不懈地來努力,不懈地來創造佛教能夠廣泛弘揚的條件和因緣。
《十二屆:親近老和尚晚會開示(淨慧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