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三届:柏林夜话▪P2

  ..续本文上一页白了吗?回答已结束!

  某营员:我有个同学,他是学生。在考试之前忽然升起了出家念头,然后就准备好了一切,但是在前一天晚上他忽然又后悔了。然后他就没有去成。但是考试已经过了,好几门没成绩,连学位都没有拿到。对于我们这些年青人一知半解。又没有师父像这样的给我们做开示。我们很盲目。请问怎样处理好学佛和学习生活的关系?

  老和尚;我在十三年以前提出来修生活禅,当时提出这个理念的时候不是没有考虑。而是有很多得考虑。包括这位营员提出来的问题。或者说出现过的这种现象,我们很多人都以为学佛呀。学佛与做人、学佛和读书、学佛和工作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因为有这样的想法有这样的认识,所以出现很多误区。出现很多的盲点,也造成个人、家庭、和社会种种的负面的影响,负面的后果。生活禅最基本的修行方法,就是说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这种生活既包括穿衣吃饭,男婚女嫁。也包括我们工作、读书、做人。这些都是生活的内容。我们怎样地在人生中来落实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理念。这个是生活禅主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这是六祖大师在一千三百年的开示,我们今天从来温习六祖大师的教戒。好像就在耳边,好像真对我们当前佛教或者佛教信仰当中实现的很多问题有针对性的一种开示。佛法是要净化这个世间,主要在世间来净化世间。是要在生死中来了生死,是要在生活中来净化生活。离开了生活离开了生死、离开了具体的做人做事。佛法到哪里去落实呢?佛法就成了一个谈玄说妙,没有任何针对性的一种空头的理论。所以说我们有许多学佛的人 -- 包括我们出家众,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把修行和生活,把修行和做人,把修行和工作截然地分开。因为打坐是修行甚至说只有咱们作我喜欢的那样一种修行的方式。那才是修行,那么其他的一切都是什么呢?我们和尚的行话叫做打闲岔,都不是修行。我就请问我们离开了自己的日常生活,我们要有一个专门的时间来修行。那我们一天有多少时间去落实修行这件事呢?即使是我们出家人两堂殿也不过两个人多小时,一天到晚坐香那还是有时间的规定。那些正常的佛事活动以外,要不要修行?也要修行只有再把念头打成一片,把修行打成一片修行才有真正的受用。才真正能够解决一点点的问题,所以我说不管为僧或者为俗。认真的落实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才能够真正把修行打成一片。那么这种修行既包括修禅,也包括念佛。不管你修那个法门不做到打成一片,是不会有受用的。我们读书的时候也是如此,在工作当中也是如此。修行是一个理念是一个关照,是当下的那个关照。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只要当下有关照,当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就不会出问题,你就不会走岔路。你就不会在迷失中生活,所以说修生活禅大家听起来好像要求很低。实际上修生活禅是要求最高的一种法门。

  他是希望在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打成一片。不要说一般得人做不到我自己也做不到。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打成一片谈何容易呀?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打成一片那才是生活禅的要求。(鼓掌)

  营员提问:我想问宗舜法师一个问题。我在学校读的是古代文学,主要是儒家的文学。从读儒家文学时我们首先面临一个问题。在我读佛经的时候如何判断我读到的那些东西是佛经本身还是我自己的想象。您今天讲座的时候也许用了很多经典来阐述您的观点,您是如何判断那些经书时保留了谈本身的观点。还是您借此来发挥您的一些看法?

  宗舜法师: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那么我和我身边的达照法师两个人呢都是从师方立天先生研究佛教文献学的。所以说你讲的这个呢虽然我们的专业不同但是方老这个大的方向是一致的。我们也常常为这个问题痛苦,不过当下看到的东西是不真是的。但是我们也很喜欢做一些这样辨别工作。但是我们觉得这个意义它在于文化面上。所以与修行结合起来的时候。有的时候。太过于经历于所谓的真实。或者说改变他已经落到二谛里去了。为什么这样想呢?因为本来从佛法的角度,确实法意甚深根本是我们凡夫不可能了解到的当佛陀用民句文宣把它讲出来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那随着自己的根性不同。听到的内容导致以前夹杂了认识的不同。而且再加上一些传承的不一致。有这样一个故事,阿难在佛入灭以后,一次在外游逛,经过一片竹林,听到一个和尚在诵经“若人生百岁,不见水老鹤,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见之”。阿难觉得很是不对,就对这个小和尚说,正确的经文应该是:若人生百岁,不见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了解之。小和尚听阿难菩萨这么一说,觉得很为难,就跑去找他的老师;老师自然是个老和尚,反倒对小和尚说:阿难老朽昏聩,说话颠三倒四,不用理他,只管念成“水老鹤”好了。

  老和尚:这位营员所问的问题,我觉得有一些你自己已经解答了。实际上所说得当下只有一个当下。当下就是不二,当下不可能有两个。只要你明明白白知道是当下就可以了,不要去执着这个当下或者另外一个当下。当下是什么呢?当下就是你的智慧观照在起作用。既然智慧观照起作用。你就不是在迷惑中困扰。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讲到业障,业障怎么去忏悔、怎么去消除。我觉得不要在头上去安头,你知道业障知道是障碍马上把这个念头停止下来。不要继续随着业障跑掉。因为要知业障本来空。这一念心当中你就能把现前烦恼化解。有许多的问题并不是外在在牵你的鼻子走,而是你往往把外在的东西自己拿来烦恼自己。如果明白这个道理不把他人烦恼来烦恼自己。不把他人的痛苦来烦恼自己,你马上就从烦恼当中跳出来。第三说道定业的问题我也曾经讲到,大的所为业大的确实是无法改变但是我们怎么去面对它。如果我们真正解决了自己的迷惑问题,成为一种会很轻松地去承担你往昔的业报。你不会成为它的俘虏、成为一种障碍。当你很轻松地去面对的时候,你在偿还报应这个当中你同样是轻松自在的。这就要想到我们为什么要修行,为什么要开悟解除我们的烦恼。也就是说我们要以智慧用大智慧去面对我们的人生,去面对我们的人生的所有的一切遭遇。当你以智慧来面对的时候,你的问题都是享受。都是佛法在体现。所谓一切业障海,这四句话怎么念呢?普贤观经里边这么说的: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实相是生么呢?实相就是大智慧,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你要忏悔他怎么办呢

   端坐念实相。只有用大智慧才能观查到烦恼的实相是什么,才能观查到妄想的实相是什么。能够观查到实相、当下。一切的问题都解决了,所以说开大智慧是学佛的一个根本目标。我们先不要管自己有多少烦恼,有多少的业障。有多少的旧债。而是要怎么样开智慧破无名,或者说破无名开智慧。这样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的问题都能不解而自解。(鼓掌)

  

《十三届:柏林夜话》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