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教合一是一种因缘,因缘到了会合一,没有因缘会各行其道,世界上有佛教流行和教化的国家,比如古印度阿育王时代曾经有过政教合一的模式,现在缅甸、泰国也有政教合一的国家政治宗教形式,它有它的因缘。我们中国将来会走向一种什么样的政治、宗教文化模式,现在难以预测,从我本人来讲,作为一个佛子,我们要做的就是履行自己的宗教职责,修行并弘扬自己所修习的法就可以了,政治方面我们是比较淡薄的。
潘宗光:我对西方的宗教有一些理解,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也曾经有过政教合一,但也带来很大的社会问题,所以政教合一是好还是不好,也是人的问题,很多权力欲极强的宗教人士如果掌握了政权,他们就会利用宗教的影响力量来控制政权,以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这是很危险的。有些地方政教合一可以很好的统治。但是利用政治力量来宣传宗教,是否是推广宗教的最好途径,是否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我还不是很清楚。但是佛教强调放弃、不执着,这样的话,政教合一就不是问题。
营员:1.我要问的是舍与得的关系。刚才听明奘法师介绍各位法师的经历,得知你们或曾就读于名校,或在出家之前就在你们各自的领域有了一定的成就,是什么力量使得你们能有所放弃,最终走入佛门圣地,而你们现在也有了很深的修为。想请法师回答我问题时结合你们放下的感受,以使我们这些还在山门外的人懂得如何放弃,什么应该放弃。2.由潘教授的讲座得知,他还没有经历放下与得之间的矛盾。看潘教授的《心经》得知,您在佛学也有很深的修为,总之知您在入世、出世两方面做得都相当成功。我觉得您没有经历过舍与得的痛苦,是佛学的修为帮助了你更好的入世。请问您是怎么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的?再过几十年,你是继续用自己佛学上的修为来扶持你入世的发展还是想要放下什么?
潘宗光:现在我的年龄已经不小,再过多少年,可能已不在人世。对你问题的核心我没听太明白。
明奘法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你的问题是十年、二十年后的问题,是杞人忧天的问题,与此时此地毫不相干,所以这个要问老天,不要问潘校长。十年、二十年有个因缘,到时他不做校长了,还可以做社会名流,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不必一定要打着佛教徒的旗号。这些问题跟此时此地毫不相干。你的问题本身的推演中又有问题。你说潘校长学佛了,就好像获得了入世的能量。我认为这个舍与得的关系是不对的,这是个逻辑的错误。因为舍和得本来就是一体两面的,密不可分的。难道潘校长只能是出家当了和尚,作个准和尚,才是真正的学佛吗?这个思维是错误的。刚才有个同学问哲学问题,我也是抢着回答。所有的这类哲学问题都是以问题延伸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再延伸无穷尽的问题。但是,佛法告诉你直接、简单、有效的方法:放下。
营员:我想问两个一直困扰我很久的问题。第一个先问潘校长,今天也听了您的讲座。您讲到了因果,讲到了9·11。您说到9·11就是美国对伊斯兰世界种下的恶因的果报。但是,我认为9·11更是西方基督教与中东伊斯兰教的冲突,是一种文明之间的冲突。这个因可能是很久以前种下的,比如说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关于耶路撒冷的争夺。那么这个因已经种下了,必然导致一个后果吗?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怎样去解决文明间冲突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禅修的问题,要请教各位法师,就是怎样处理知与行的关系?知道一个问题是很难的,比如说今年我们夏令营的主题是“生活在包容的世界里”。我们都知道要包容。但是,当面临现实情况的时候,比如说看到了委屈、不公正的待遇,我们怎样才能够包容?才能够忍?忍无可忍,应该怎么办?如何去修行呢?
潘宗光:第一个问题讲到伊斯兰教,这个伊斯兰教与犹太人的冲突,绵延很多年,所以这个因果是没完没了的,也一直要发展下去。但是,怎么样才可以停下来。这个不太容易,不是一个人的问题,是很多很多人,很多很多年的共业积累的问题。涉及到很多人、很多的因。这个问题讲容易,做起来很困难。佛陀都说,没有一个人可以改变共业,共业是很难改变的。所以,要有很大智慧的人才可以改变这个事实。我们现在是末法时代,我们面临很多很多的问题。也不是我们能力所能够解决的。关于伊斯兰教的冲突是没完没了的,是整个世界的一个大问题。
营员:我先问明海大和尚吧!第一个问题,给我们一下当头棒喝,教会我们能舍,能放下。就像刚才明奘师所说的要做一个自在的、快乐的、洒脱的和尚。
明海大和尚:我近水楼台先得月,回答第二个问题。我个人学佛,我觉得有一个最大的收获。学会了用正面的思维去面对原来你认为是负面的影响。当然还在学。但我已经学到一点点,就已经觉得很快乐。我们人生负面的东西很多,疾病、衰老、死亡,佛陀所讲的人生的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别人对你的误解诽谤等等,这些负面的东西是可以用正面的心态来面对的。以正面的心态去面对负面的经验,不仅不是消极的,反而是积极的。所以我把这个经验概况为“三学”,学会吃亏,学会受委屈,学会吃苦。我称为叫人生的三学。
我问过很多的人,我也相信今天在场的所有人没有哪一个在他的一生中没有吃过亏,没有受过苦,没有受过委屈。历史上从过去到现在,有这样的人吗?中国这样,西方也是这样吗?有人说,皇上没有,皇上吃亏大了。人生有个铁的事实,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会吃亏,都会受苦,都会受委屈。但是,你们发现了没有呢?几乎每一个人都有一种侥幸心理。佛教称这个心理叫作偷心。就是想着让我少吃点亏吧,让我少吃点苦吧,让我少受点委屈吧!都在躲避它们,都希望它们少一点。一方面是人生的实相,另一方面我们不愿意去面对这个实相。所以这个叫愚痴啊!所谓的学会,是要转身过来。转过身来,面对这些负面的经验。能够把它们转化为对我们有益的营养。这个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你同样还是会吃亏,但你吃得很棒;你也还是会吃苦,但是你受的苦有价值;你也会受委屈,但是通过委屈你的心性得到成长。所以这就是用正面的心态面对负面的经验。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课题。如果这个课题能解决的话,你会少很多烦恼。而且你的人生的成绩会更大。
事实上,人生还有一个定理,就是说我们能够用正面的心态去面对和转化负面的经验的话。那么你的人生一定会很精彩。这个是我们有时不大愿意面对的一个现实,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智慧和古人先贤所创造的文明都是在磨难和挫折中放射出光芒。这样的例子就太多了,不用举了。最近,我看到一篇报道,台湾有个人叫谢昆山,他十六岁的时候是初中文化,十六岁就去打工,有次在建筑工地高压线被铁管打断使他失去了一条腿、两条胳膊、一只眼睛。但现在他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画家,一位作家,一位演讲家,一个慈济会的义工,他也是抚养女儿的父亲。他创造了一个人生的奇迹。我看他的人生事迹,最让我感动的是什么呢?他把他遇到的苦难完全是当成正面的经验去面对。当他从手术台上醒过来,伤口治愈了以后啊!他每一个生活的基本动作都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比如说大小便、走路、这些问题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但是,当他面临每一个问题,当这个问题被解决的时候,他都非常的快乐。而且他为自己发明了很多的用具。他是个残疾人嘛!比如说,怎么上厕所啊,怎么开瓶盖啊!那么当他成家以后,有了两个小孩子。他也不回避作父亲的任何工作。虽然他的妻子很健全。他不回避任何事情,包括给小孩子喂奶,给孩子打开奶瓶,抱小孩。在做这些事情中,每一个动作都要遇到困难。每解决一个困难他就特别开心。一个人我虽然没见过,但是他的心态的健全、心智的健康可以看得出来。他有一次在街上与妹妹散步的时候,刚刚开始有个人注意到这个高度残疾的谢昆山,然后听他们的谈话,就被他的这种心态感染了,以至于不由自主地跟随他。跟踪他,只为了感受他的那种心态,这种非常乐观、豁达的心。
生命的奇迹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如果我们能充分地利用我们所遇到的负面的经验的话,就可以。我注意到东西方的宗教,佛教第一义谛讲人生是苦。我理解这不是来吓唬我们的。他不是要把我们吓退,更不是要我们去躲避。而是让我们去面对人生最严酷的现实,让我们置之死地而后生。面对人生最严酷的现实,才有可能把我们最大的智慧激发出来。西方的基督教讲人有原罪,这是一个心理学的规律。面对负面的经验,生命的正面的精彩就会放光。
营员:我想和明海大和尚谈一桩大买卖,我要注册“生活禅”的商标,然后你们想要的话,就要来买。
明奘法师:我知道你这是善意的提醒,不过我们早就注册了“生活禅”的商标。而且连“赵州茶”、“天下赵州”也已经注册了。还有“平常心是道”是马祖道一的道场的,是哪里也拿不去的。生活禅是来源于祖师禅,是祖师禅核心的应因之策。在台湾有安详禅、现代禅等等,在西方也有各种各样的禅。也有弘扬佛法、禅法的机构和组织,如果有人本着善意来注册非常好!但是,如果给灌注了一种铜臭气的话,非常糟糕。就算是你能作成了买卖,赚鼓了钱包,但是你亏了心。
营员:如果我有这个商标权的话,我会无偿转让给柏林禅寺。我想请教林老师。我有一个偈子。大家看千年古柏新出的老枝干象像不像一条龙?“打得疑团似云灯,古佛塔前久参询,柏子树下老龙卧,赵州奇思悟未曾?”请林老师回答,他悟还是没有悟?
林治:在座的都是法师,我从俗人的角度来解悟它。从四个字,我们可以把它悟出来。俗人的俗,儒家的儒,仙人的仙,佛教的佛,人在社会上生活无非中国的儒、释、道三家加上传统文化,再加上大俗人。中国的字真的很奥妙。把俗字拆掉人,就是谷。如果我们只吃五谷杂粮,你是俗人一个,很容易。如果你想飞黄腾达,看儒拆掉人,是需要的需。你需要学儒教。你如果想逍遥自在,就是仙字拆掉人,只剩个山。而佛就很难了,拆掉“佛”的一个人,剩下的“弗”意思是“不是”,简单的说佛不是人。要从人变成不是人,这是个艰难的过程。要克服人的贪、嗔、痴三毒,所以说成佛的道路不简单。我想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有这个决心。
营员:禅宗的开悟是可印证的,破初关是怎么样来印证的?有一刹那的体验是否称破初关?
衍真法师:禅,它是事事消受,在已经证悟的宗师面前,下面的学人如果是悟道、破初关、重关、牢关,在宗师面前是可以印证的。就像下午讲座中提到的问题一样,叫作诸佛诸祖一鼻孔出气,他们所见是一样的。只要是悟到了心的理,明心见性了以后,他们所见是一致的。
明海法师:我补充一下。因为我认为你提出这个问题是本着很严肃认真的态度来探讨问题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会把你叫过来,揣你一脚。我建议你们去读一下雍正皇帝的《雍正御选语录》,把禅师的语录作了一个编辑。在这个语录前面,有一个绪言,对于三关作了一个具体的描述。建议你们读一下。
《十四届:普茶之二——观音殿前普茶》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