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力,试着重新找回我们自身的文化传统,其中儒、佛等的努力都是在朝向这个目标。我本人也在努力参与,参与过程中我有一个这样的感觉。但是儒、佛所作努力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例如在北京,国子监曾经作为中国儒家的圣地,而今却只有风雨斑驳的几块石头上残留着儒家十三经,昔日奉行儒学的饱学之士早已不在,也无人在这参学儒家的经典,看不到它对我们今天所起的任何作用。
与其相距不远的雍和宫,作为藏传佛教的圣地却是烟火旺盛,人头攒动。因此我们说儒、释、道三家相比较而言,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早已融为一体,从人才和资源上来说,有众多的佛教徒来传承它,有众多人来信仰它。并且很多的社会资源也已参与进来,因此唯有佛教才能真正承担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我也是在这个大环境的影响下来参与这件事情的。
据我所理解,现在大陆上从事文化传统复兴的基本上有两大类人,一类是民间或是学术界的对复兴儒学有责任感的人。更大一部分是佛教徒,如早期的南怀瑾等所推动的人群,推广儿童经典的诵读。另外,净空法师等所领导的居士团体等,此外还有很多的佛教徒都在从事这件事。还包括经常来我们柏林禅寺讲课的冯居士,他们都是作为佛教的代表在恢复中国传统文化和建设中国自身文化发展作出努力。
我自己的看法是,佛教界是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群体,要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佛教应该意识到这一点。中国佛教界有众多的寺院、僧团。禅宗作为其中很重要的道场,众多信奉禅宗的僧众一直在为此而努力。持续了十几年的夏令营也是在为此而努力,大家都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为这个目标努力,所以我对中国的佛教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对禅宗及其道场及众多的佛教徒都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我们每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但在同一个旗帜下,大家都为同一个目标去努力,重新回到中国自身文化发展的轨道上来,重新找回我们民族文化自信心是完全有可能的,我相信一种新的国民信仰的体系正在形成。这种整合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今天在座的各位,在将来都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刚才提出问题的这位营员,不知我的回答能否让大家满意。
谢谢大家!
营员:来柏林寺之前,我参加了一个博士生导师研讨会,主要是探讨文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其主要观点是当今社会上个人欲望的膨胀已经成为全社会的问题,这种欲望如同一列加速的火车,在高速飞驰,当它有轨道可依时高速飞驰可能会带来高利益,而当它无路可走时,这种高速度可能带来毁灭性。
这个博导认为,现今社会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境地,他希望找到一种可以复兴中国古典文化的道路,来重建中国文化体系。我想问面前这位法师,您认为佛教是否可以对这列火车有所制动,如何去制动,而不至于使这列火车从高速到突然停滞?谢谢!
法师?:现在人类欲望的膨胀是一个事实,佛教文化可以对治这个不好的事实。
首先,人们的欲望说穿了就是佛法所说的贪、嗔、痴,而佛教文化正是对治其最好的方法。它告诉我们这种欲望持续下去的危害和熄灭这种欲望是如何有利。当代文学在对治人类欲望膨胀方面也是有所作为的,可以作为宣传、弘扬佛法的有力工具,借助于文学语言来表达佛法的道理,可以增加其生动性、形象性,取得更好的效果,更容易为人接受。
阿弥佗佛!
营员:佛法中讲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空,涅槃寂静。我的疑问是,在诸法无常中,例如佛教中的因果不虚等,就是说其实有一个法则是我们必须要接受的。例如数学中的一些定理,例如1+1=2等都是恒常不变的吗?
明海大和尚:佛家讲的法印为三法印,非四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作为法印,就是佛教教义最核心的原则,用这几个原则可以来衡量对你所说的是否符合佛教的精神。三法印中,行就是有为法。何是“有为法”通过各种条件生成的东西都是无常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你说举的例子分为两类,一类例如三百六十度,不尽然是这样的,两点之间一条直线也不一定都如此。你所说的佛教里的因果不虚的原则,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就称为“文句”,语言文字的东西也是无常的,而因果不虚,其中的理,它真实的境界非形的范围,所以在三法印里没有你所说的矛盾。
某营员:我是石家庄的,一年大概要来至少五、六次吧,我是从哲学的角度来认识佛学的,我觉得佛教所说的缘起论和性空论是最完美、最伟大的哲学思想,但是也有从更多的角度认识佛教的,例如认为佛教是一种信仰、追求,崇拜、觉醒,道德、文化,可能也就是佛法所说的“实无佛法,是名佛法”。各位出家的师父,你们是怎么样认识佛学的?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提起佛时,人的第一反应是神通广大,那么修禅学佛和神通之间有无必然联系?
明海大和尚:第一个问题:对佛法的理解,夏令营有两句话:“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是老和尚用现代语言概括的佛法的精髓。我自己把师父的话进一步通俗化:就是帮助我们要活得明白,活得有意义。活得明白就是你要觉悟,要有智慧。活得有意义,我个人的体会是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在于你为其他的众生做了什么。第二个问题是神通广大,古人有两句话: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禅是要我们认识心理的智慧。吃饭、穿衣都是神通,不一定要呼风唤雨。
明海大和尚对潘校长的提问:1、你做了这么多年校长,认为香港大学生和大陆大学生最大的差异是什么?2、无论是香港还是大陆的大学生,学生们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潘宗光:首先说国内大学生和香港大学生的差异,我对国内大学生了解不太多,但我想国内的大学生应该更努力、用功一些,因为每个大学生进入大学相当困难,毕业以后工作的机会也相对困难,很是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相对来说,香港的经济条件较大陆要好,很多学生都可以进入大学,毕业以后工作机会也较容易。
第二,香港作为英国的殖民地有一百多年,因此很多年轻人对国家的概念较淡薄,没有多大的感情,现在面临的最主要的责任就是怎么样帮助他们提升对祖国的了解。所以我在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自我当校长以来,坚持每天升国旗。目的是体现我们的国家主权,让学生增强国家的概念。最重要的是帮助年轻人对我们国家有更好的认识。不要一切都向西方看,西方固然好,但我们更强调人的价值观念。
现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很快,但很多年轻人精神空虚,这样的话他们的价值观就会出问题,如果年轻人没有因果的概念,为了挣钱,什么坏事都会做。所以我们要大力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在吸收西方先进科技先进管理模式的同时,大量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儒释道三教是不可分开的。所以现在中央政府也认同佛教的重要性,对佛教有兴趣的教育家等等,都加大了推广的力量,所以我的书也得以在国内出版。很多学生是工科的理科的,认为佛教是一种迷信、是不科学的,也要针对解决他们的问题。香港是国际性城市,学生的国际视野较广,与外国人来往多,英文表达能力强,对外国了解多,但是对本国的了解少,我希望香港的大学生能为国家多做点事情。
明海大和尚:请潘校长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学佛的经历。
潘宗光:其实我学佛的时间还比较短,才十二三年左右。我本来是在基督教的学校里读书的,每天也有牧师讲经。但是我好像和基督教没有缘分,基督教听不进去,也对其他宗教不感兴趣。后来我做了校长,在某个晚宴上谈到宗教。我也听说某个地方有一个医生在讲佛经。我当时感到很奇怪,为什么医生对佛也有兴趣?我就听这个医生讲佛。听完后我感觉这个医生讲的佛经很人间化,讲得很明白,能解决很多问题。当时感觉到我和佛教很有缘分,于是就向医生请教。这个医生向我介绍了很多佛学的书。就这样我后来开始看佛学的书,也开始听许多法师讲经。后来我有机会和台湾的星云大师见面,他鼓励我到台湾佛光山去看看。我去了,后来还参加了他主持的七天短期出家。也到了许多寺庙,包括去缅甸的寺院,并学习坐禅。我是这样对佛教产生的兴趣。但由于我时间不多,所以对许多佛经不太了解。我对《心经》、《金刚经》看得比较多。
我的性格也是比较怪的。我虽然信佛好多年,但我并没有找师父皈依。1998年我带一个佛教代表团到大陆访问,当时也有我们佛教协会的副会长,也就是我的师父净慧法师。第一次见面我觉得很有缘分,他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后来我再和净慧法师联络,来柏林禅寺皈依。师父也鼓励我做一个科学家,做一个大学校长,以此来宣扬佛法。他说弘扬佛法一定要在家人和出家人都要做得好才行。对于年轻人来说,一个教育家、科学家、大学校长讲佛法可能对他们更有说服力。我认同这个看法,没有从工作岗位上退下。但我个人的修为还是很肤浅的,我对很多佛经还是不了解的。我最了解的是《金刚经》和《心经》,师父说无论你的修为有多高,最重要的还是将你所学的沉淀,让更多的人接受,你可以帮助很多对佛学有兴趣的人,尤其是帮助知识分子、大学生及其他年轻人,帮助他们迈出学佛的第一步,以后的就容易一些了,这就是你的责任。所以我就接受师父的教导去帮助年轻人,帮助他们学佛。就是这样的。
营员:诸位法师、营员好!作为中国人,我们有相同的血缘。今天有趣的是坐在大和尚两边的,一位是科学家,也是参与政治的潘校长,是入世的人。另外一位是出世的衍真大和尚。针对中国的社会问题,刚才他们都说到了佛教是拯救中国的一个药方。在中国西藏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政教合一的统治模式。请问一位出世的人和一位入世的人怎样看待政教合一?中国的出路在哪?
衍真法师:政…
《十四届:普茶之二——观音殿前普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