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教合一是一種因緣,因緣到了會合一,沒有因緣會各行其道,世界上有佛教流行和教化的國家,比如古印度阿育王時代曾經有過政教合一的模式,現在緬甸、泰國也有政教合一的國家政治宗教形式,它有它的因緣。我們中國將來會走向一種什麼樣的政治、宗教文化模式,現在難以預測,從我本人來講,作爲一個佛子,我們要做的就是履行自己的宗教職責,修行並弘揚自己所修習的法就可以了,政治方面我們是比較淡薄的。
潘宗光:我對西方的宗教有一些理解,在它的發展過程中,也曾經有過政教合一,但也帶來很大的社會問題,所以政教合一是好還是不好,也是人的問題,很多權力欲極強的宗教人士如果掌握了政權,他們就會利用宗教的影響力量來控製政權,以達到他們的政治目的,這是很危險的。有些地方政教合一可以很好的統治。但是利用政治力量來宣傳宗教,是否是推廣宗教的最好途徑,是否能達到很好的效果,我還不是很清楚。但是佛教強調放棄、不執著,這樣的話,政教合一就不是問題。
營員:1.我要問的是舍與得的關系。剛才聽明奘法師介紹各位法師的經曆,得知你們或曾就讀于名校,或在出家之前就在你們各自的領域有了一定的成就,是什麼力量使得你們能有所放棄,最終走入佛門聖地,而你們現在也有了很深的修爲。想請法師回答我問題時結合你們放下的感受,以使我們這些還在山門外的人懂得如何放棄,什麼應該放棄。2.由潘教授的講座得知,他還沒有經曆放下與得之間的矛盾。看潘教授的《心經》得知,您在佛學也有很深的修爲,總之知您在入世、出世兩方面做得都相當成功。我覺得您沒有經曆過舍與得的痛苦,是佛學的修爲幫助了你更好的入世。請問您是怎麼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的?再過幾十年,你是繼續用自己佛學上的修爲來扶持你入世的發展還是想要放下什麼?
潘宗光:現在我的年齡已經不小,再過多少年,可能已不在人世。對你問題的核心我沒聽太明白。
明奘法師:我來回答這個問題。你的問題是十年、二十年後的問題,是杞人憂天的問題,與此時此地毫不相幹,所以這個要問老天,不要問潘校長。十年、二十年有個因緣,到時他不做校長了,還可以做社會名流,從事社會公益事業,不必一定要打著佛教徒的旗號。這些問題跟此時此地毫不相幹。你的問題本身的推演中又有問題。你說潘校長學佛了,就好像獲得了入世的能量。我認爲這個舍與得的關系是不對的,這是個邏輯的錯誤。因爲舍和得本來就是一體兩面的,密不可分的。難道潘校長只能是出家當了和尚,作個准和尚,才是真正的學佛嗎?這個思維是錯誤的。剛才有個同學問哲學問題,我也是搶著回答。所有的這類哲學問題都是以問題延伸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再延伸無窮盡的問題。但是,佛法告訴你直接、簡單、有效的方法:放下。
營員:我想問兩個一直困擾我很久的問題。第一個先問潘校長,今天也聽了您的講座。您講到了因果,講到了9·11。您說到9·11就是美國對伊斯蘭世界種下的惡因的果報。但是,我認爲9·11更是西方基督教與中東伊斯蘭教的沖突,是一種文明之間的沖突。這個因可能是很久以前種下的,比如說猶太教和伊斯蘭教關于耶路撒冷的爭奪。那麼這個因已經種下了,必然導致一個後果嗎?我們應該怎樣去對待?怎樣去解決文明間沖突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關于禅修的問題,要請教各位法師,就是怎樣處理知與行的關系?知道一個問題是很難的,比如說今年我們夏令營的主題是“生活在包容的世界裏”。我們都知道要包容。但是,當面臨現實情況的時候,比如說看到了委屈、不公正的待遇,我們怎樣才能夠包容?才能夠忍?忍無可忍,應該怎麼辦?如何去修行呢?
潘宗光:第一個問題講到伊斯蘭教,這個伊斯蘭教與猶太人的沖突,綿延很多年,所以這個因果是沒完沒了的,也一直要發展下去。但是,怎麼樣才可以停下來。這個不太容易,不是一個人的問題,是很多很多人,很多很多年的共業積累的問題。涉及到很多人、很多的因。這個問題講容易,做起來很困難。佛陀都說,沒有一個人可以改變共業,共業是很難改變的。所以,要有很大智慧的人才可以改變這個事實。我們現在是末法時代,我們面臨很多很多的問題。也不是我們能力所能夠解決的。關于伊斯蘭教的沖突是沒完沒了的,是整個世界的一個大問題。
營員:我先問明海大和尚吧!第一個問題,給我們一下當頭棒喝,教會我們能舍,能放下。就像剛才明奘師所說的要做一個自在的、快樂的、灑脫的和尚。
明海大和尚:我近水樓臺先得月,回答第二個問題。我個人學佛,我覺得有一個最大的收獲。學會了用正面的思維去面對原來你認爲是負面的影響。當然還在學。但我已經學到一點點,就已經覺得很快樂。我們人生負面的東西很多,疾病、衰老、死亡,佛陀所講的人生的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別人對你的誤解誹謗等等,這些負面的東西是可以用正面的心態來面對的。以正面的心態去面對負面的經驗,不僅不是消極的,反而是積極的。所以我把這個經驗概況爲“叁學”,學會吃虧,學會受委屈,學會吃苦。我稱爲叫人生的叁學。
我問過很多的人,我也相信今天在場的所有人沒有哪一個在他的一生中沒有吃過虧,沒有受過苦,沒有受過委屈。曆史上從過去到現在,有這樣的人嗎?中國這樣,西方也是這樣嗎?有人說,皇上沒有,皇上吃虧大了。人生有個鐵的事實,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會吃虧,都會受苦,都會受委屈。但是,你們發現了沒有呢?幾乎每一個人都有一種僥幸心理。佛教稱這個心理叫作偷心。就是想著讓我少吃點虧吧,讓我少吃點苦吧,讓我少受點委屈吧!都在躲避它們,都希望它們少一點。一方面是人生的實相,另一方面我們不願意去面對這個實相。所以這個叫愚癡啊!所謂的學會,是要轉身過來。轉過身來,面對這些負面的經驗。能夠把它們轉化爲對我們有益的營養。這個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你同樣還是會吃虧,但你吃得很棒;你也還是會吃苦,但是你受的苦有價值;你也會受委屈,但是通過委屈你的心性得到成長。所以這就是用正面的心態面對負面的經驗。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課題。如果這個課題能解決的話,你會少很多煩惱。而且你的人生的成績會更大。
事實上,人生還有一個定理,就是說我們能夠用正面的心態去面對和轉化負面的經驗的話。那麼你的人生一定會很精彩。這個是我們有時不大願意面對的一個現實,在人類文明的曆史上,智慧和古人先賢所創造的文明都是在磨難和挫折中放射出光芒。這樣的例子就太多了,不用舉了。最近,我看到一篇報道,臺灣有個人叫謝昆山,他十六歲的時候是初中文化,十六歲就去打工,有次在建築工地高壓線被鐵管打斷使他失去了一條腿、兩條胳膊、一只眼睛。但現在他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畫家,一位作家,一位演講家,一個慈濟會的義工,他也是撫養女兒的父親。他創造了一個人生的奇迹。我看他的人生事迹,最讓我感動的是什麼呢?他把他遇到的苦難完全是當成正面的經驗去面對。當他從手術臺上醒過來,傷口治愈了以後啊!他每一個生活的基本動作都要付出非常大的代價。比如說大小便、走路、這些問題都是要付出代價的。但是,當他面臨每一個問題,當這個問題被解決的時候,他都非常的快樂。而且他爲自己發明了很多的用具。他是個殘疾人嘛!比如說,怎麼上廁所啊,怎麼開瓶蓋啊!那麼當他成家以後,有了兩個小孩子。他也不回避作父親的任何工作。雖然他的妻子很健全。他不回避任何事情,包括給小孩子喂奶,給孩子打開奶瓶,抱小孩。在做這些事情中,每一個動作都要遇到困難。每解決一個困難他就特別開心。一個人我雖然沒見過,但是他的心態的健全、心智的健康可以看得出來。他有一次在街上與妹妹散步的時候,剛剛開始有個人注意到這個高度殘疾的謝昆山,然後聽他們的談話,就被他的這種心態感染了,以至于不由自主地跟隨他。跟蹤他,只爲了感受他的那種心態,這種非常樂觀、豁達的心。
生命的奇迹是我們自己創造的。如果我們能充分地利用我們所遇到的負面的經驗的話,就可以。我注意到東西方的宗教,佛教第一義谛講人生是苦。我理解這不是來嚇唬我們的。他不是要把我們嚇退,更不是要我們去躲避。而是讓我們去面對人生最嚴酷的現實,讓我們置之死地而後生。面對人生最嚴酷的現實,才有可能把我們最大的智慧激發出來。西方的基督教講人有原罪,這是一個心理學的規律。面對負面的經驗,生命的正面的精彩就會放光。
營員:我想和明海大和尚談一樁大買賣,我要注冊“生活禅”的商標,然後你們想要的話,就要來買。
明奘法師:我知道你這是善意的提醒,不過我們早就注冊了“生活禅”的商標。而且連“趙州茶”、“天下趙州”也已經注冊了。還有“平常心是道”是馬祖道一的道場的,是哪裏也拿不去的。生活禅是來源于祖師禅,是祖師禅核心的應因之策。在臺灣有安詳禅、現代禅等等,在西方也有各種各樣的禅。也有弘揚佛法、禅法的機構和組織,如果有人本著善意來注冊非常好!但是,如果給灌注了一種銅臭氣的話,非常糟糕。就算是你能作成了買賣,賺鼓了錢包,但是你虧了心。
營員:如果我有這個商標權的話,我會無償轉讓給柏林禅寺。我想請教林老師。我有一個偈子。大家看千年古柏新出的老枝幹象像不像一條龍?“打得疑團似雲燈,古佛塔前久參詢,柏子樹下老龍臥,趙州奇思悟未曾?”請林老師回答,他悟還是沒有悟?
林治:在座的都是法師,我從俗人的角度來解悟它。從四個字,我們可以把它悟出來。俗人的俗,儒家的儒,仙人的仙,佛教的佛,人在社會上生活無非中國的儒、釋、道叁家加上傳統文化,再加上大俗人。中國的字真的很奧妙。把俗字拆掉人,就是谷。如果我們只吃五谷雜糧,你是俗人一個,很容易。如果你想飛黃騰達,看儒拆掉人,是需要的需。你需要學儒教。你如果想逍遙自在,就是仙字拆掉人,只剩個山。而佛就很難了,拆掉“佛”的一個人,剩下的“弗”意思是“不是”,簡單的說佛不是人。要從人變成不是人,這是個艱難的過程。要克服人的貪、嗔、癡叁毒,所以說成佛的道路不簡單。我想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有這個決心。
營員:禅宗的開悟是可印證的,破初關是怎麼樣來印證的?有一刹那的體驗是否稱破初關?
衍真法師:禅,它是事事消受,在已經證悟的宗師面前,下面的學人如果是悟道、破初關、重關、牢關,在宗師面前是可以印證的。就像下午講座中提到的問題一樣,叫作諸佛諸祖一鼻孔出氣,他們所見是一樣的。只要是悟到了心的理,明心見性了以後,他們所見是一致的。
明海法師:我補充一下。因爲我認爲你提出這個問題是本著很嚴肅認真的態度來探討問題的。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會把你叫過來,揣你一腳。我建議你們去讀一下雍正皇帝的《雍正禦選語錄》,把禅師的語錄作了一個編輯。在這個語錄前面,有一個緒言,對于叁關作了一個具體的描述。建議你們讀一下。
《十四屆:普茶之二——觀音殿前普茶》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