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五届:佛法如何解决心理问题(济群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不能克服心灵的肿瘤,那么我们将不断地要被这个烦恼所伤害,这些烦恼会不断地制造轮回、制造痛苦。好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还具备高尚的潜质,这是我们生命的价值所在。

  生命的意义在哪里?生命的意义,就是需要去发现我们内心高尚的潜质,潜在的品质。这个高尚的品质是什么呢?就是善,善的心理。什么叫善?什么叫恶?善就是一种和谐的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的心理。当善心生起的时候,我们内心里面充满着和谐,充满着快乐;当我们把这种善的行为表现出来的时候,会给别人带来快乐。反过来说,什么叫做不善的心理?不善就是一种制造痛苦制造不和谐的心理。所以善恶不只是一种道德的行为,同时也是一种心理。那么除了善的心理以外,我们的内心还具备一种觉知的力量,因为具备觉知的力量,我们才有能力使生命从无明的状态中觉醒。

  学佛修行的过程究竟要做什么,要完成什么?简单的说,就是要完成生命的觉醒。佛与众生的差别就是在于迷悟之间,《六祖坛经》说得好:前念迷就是众生,后念悟就是佛。佛的含义是什么?就是觉的意思,从自觉到觉他乃至到觉行圆满。

  佛教讲,成佛的最高果位是无上菩提。什么叫无上菩提呢

  那就是最高的觉悟、最高的智慧。所以学佛、成佛,就是要成就最高的觉悟、最高的智慧。我们需要去发现、去认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理,我们都具备这样一种觉知的潜能。我们首先需要去认识这样一种潜能,然后去开发这种潜能,这才是人生的真正的价值所在。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究竟地解决轮回的痛苦,我们才有可能更好地帮助一切众生。如果我们自己的生命都在无明的状态,那我们将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所以,生命的价值在哪里呀?就在于蕴含着这种像佛菩萨一样的高尚的品质。这种高尚的品质就是生命的觉悟和无限的慈悲,就是慈悲和智慧,大智慧和大慈悲。我们需要去认识生命蕴含着这样的价值,开发这种慈悲的品质,我们就有能力去帮助普天之下的一切众生,就像观音菩萨一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建立在觉性的基础上,不像我们凡夫的慈悲是建立在自我的基础上的,建立在自我的基础上的慈悲是非常非常有限的,而建立在觉性上的慈悲是无限的。所以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开发我们生命中所蕴含的这种高尚的潜在的品质。我们必须要相信我们具备有这样一种品质,这样呢,生命才有信心,人生才有希望。否则,苦海无边啊!永远在贪嗔痴里边。

  什么叫轮回?轮回就是生命的低级重复,这种重复是没有止境的。唯有从生命中觉醒,这种轮回的噩梦才能真正结束。我们需要认清心所具备的这种多元的特点,我们知道生命中哪些不良因素是需要消除的,我们需要认识到生命中哪些高尚的品质是需要开发的,这就是修行的目标。

  (三)心是无尽的积累。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内心没有认识,事实上是谈不上修行的。修行到底修什么?要成就什么?要破除什么?那我们就不是很清楚。我们现在的心,事实上代表着我们无尽生命的积累。当然,我指的主要是妄心这一块,因为真心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妄想的心,它是有增有减的,它是缘起的,它也是无常的。

  我们想一想,我们现在形成的很多性格,我们现在获得的能力,我们的兴趣、爱好,事实上都是我们心的表现。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这些兴趣爱好,小的时候未必有。那么这些心理从哪里来的呢?心就是我们生活的积累。我们每一种人都是学出来的,每一种兴趣、爱好、都是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大家要记住,每一个起心动念,我们所说过的每一句话,我们所做过的每一件事情,不要以为你做过去就忘了,不要以为你做过去就没有了,不是的!每一件事情都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外在的结果,一种是内在的结果。外在的结果就是我们看到的,比如说你成就的一番事业,或做成一件什么事情。还有一个内在的结果,那就是你的内心的记录,你的内心就是你的言行的最忠实的记录者。所有你说过的话,你做过的事情,在你内心都会有记录的。你现在的观念、想法、习气、兴趣、爱好,正是你长期以来生活的一个积累,这种积累也不只是我们这一生的,也包含着我们的前生、前生、前生……所以我们现在的生命是代表着我们无尽轮回的积累。

  那么谁在记录这些东西呢?这就是阿赖耶识。它是我们生命的载体,每个生命都有一个载体。所以佛教早就把我们的心分为潜意识和意识这两个部分,从潜意识这部分来说又包含两种心理,一个是第八识,那就是我们生命经验的载体;还有一个就是第七识,第七识就是被第八识作为生命载体所不能正确认识、所潜在的一种自我意识。人为什么一出生就以自我为中心呢?原因就是我们心里有一种自我的潜在意识,这种潜在的自我意识直接影响到我们意识的活动,那么我们所有的活动、心理活动,基本上都是来源于第八识的载体,同时也受到第七识的自我影响。所以我们所有的言行都会打上自我意识的烙印,这是跟我们生命中所具备的这种潜在的自我意识是有关系的。

  但是这种潜在的自我意识是一种错觉,它的形成是在一种错觉的情况下形成的。因为它对这个生命的载体不能正确认识,因而形成的一种错误的自我意识。所以,我们现在的凡夫心所建立的基础就是有问题的。那么我们所有的活动——我们的活动包含着起心动念,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这些都会在我们内心里面形成相应的力量,这种相应的力量是什么东西呢?就是心念。

  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面都有很多很多的心念,有贪心、嗔恨心、嫉妒心,还有慈悲心、爱心。我们每一天观察到的心念,看到不同的人,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在公司里的心理和在家里的心理,见到朋友的心理和见到仇人的心理,一样不一样啊?你开心时候的心理和你不开心时候的心理,一样不一样呢?其实都不一样。心会自动的转换,在不同的境界中它会有不同的转换,而这种转换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有的心念的力量特别大,有的心念的力量非常非常小。

  也可以把心念的力量分成三六九等。有的是积极的,比如内心里面起作用最多的心念,还有二级的作用少一点,更少一点的,那就是三级、四级、五级。那么,还有很多心念长时间不会产生,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才会生起。各种各样的心念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有的心念可能会影响我们的一生。比方说,武侠小说里面,有些人一生就是为了一种爱,他把这种爱培养到无限大,那么这种爱的心念呢,就会影响到他的一生,有可能不是一生而是生生世世甚至好几生都要受到它的影响。那么也有的人呢,就是为了报仇,一生都是为了报仇。那么这种报仇的心念呢,就会影响他的一生甚至影响到他的来生再来生。

  其实不管爱的心念也好、报仇的心念也好,这个心念从哪里来的?每一个心念都是我们自己培养起来的。比如一个人骂我们,说我们坏话,我们很自然的会生起嗔恨心。如果我们去纵容这一念嗔恨心,继续去想着对方的种种坏事,这种嗔恨心将会越来越大,我们不断地给这个嗔恨心营养,给它提供生长的环境,这个嗔恨心就有可能会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主宰,就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可是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够提起正念,我们能够生起一念慈悲心,或者这个时候我们多有一些宽容的心,我们很快就会把这一念嗔恨心化解掉了。

  任何一个心念刚刚生起的时候,事实上都是很渺小的,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们如果不加以管理不加以引导,我们顺从着它,它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大。心念是可以改变的,每一种心念都是我们自己慢慢形成的。我们需要了解心念具有这样的特点。了解之后,对自己的起心动念就应该谨慎,就应该学会管理自己的心,我们就会知道哪一种心会给我们制造痛苦,制造烦恼,那么我们不要去纵容它不要去发展它。哪一些心念会给我们制造快乐,那我们应该去培养它去发展它去成就它,这就是在帮助我们建立幸福的人生。

  二、如何改善我们的心

  学佛就是学会修心。什么叫修心呢?就是修正自己的心,调整自己的心,改善自己的心,把不好的去掉,把好的发展出来。

  (一)皈依三宝。我们为什么要选择信仰佛教呢?因为我们的心灵、我们的人格,存在太多的缺陷和困惑。我们需要用一种方法、一种智慧,帮助我们解除人生的困惑和生命中的烦恼。世界上的物质,它是没有办法做到的,世间的哲学和普通的宗教也是没有办法做到的。信仰,它是我们人生重要的选择,我们信仰佛教,信仰三宝,也是因为我们认为,佛教能够帮助我们究竟的解决生命的问题。佛教的内容主要是三宝,三宝的内涵就是佛、法、僧,佛就是代表生命品质的圆满。

  佛陀和凡夫的差别在哪里?我们为什么是凡夫?也就是因为我们生命的品质是有漏的,什么叫有漏?就是有缺陷、有烦恼、有贪嗔痴、有痛苦、不自在。佛陀为什么称为佛陀?原因就是他的生命品质是圆满的,他的生命品质就是由大慈悲和大智慧组成,所以他才可以得大自在。我们向往这样一种高尚的品质。

  我们学佛,实际上就是要以佛的生命品质,作为我们人生的目标,作为我们生命的目标,我们希望改善自己生命中不良的品质。那么怎样才能改善生命的不良品质呢?我们需要有方法。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的典籍、佛教的教法,就是方法。这种方法一方面帮助我们了悟生命的真相,另外一方面就是帮助我们解除生命的烦恼,帮助我们完成生命高尚品质的成就。我们学法,主要是掌握这样一种智慧和方法。如何才能使用这样的方法呢?我们就需要皈依佛法僧三宝,需要有善知识的指导,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僧宝都能指导我们使用这样的一种方法,所以我们需要亲近善知识。

  佛法僧三宝,代表着佛法的整体,就是榜样、方法和指导我们使用方…

《十五届:佛法如何解决心理问题(济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