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五届:佛法如何解决心理问题(济群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法的老师,这个三位一体。那么我们需要相信这样的一种方法,这是一个前提。如果我们不相信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对我们就没有办法产生作用。所以学佛,首先要皈依三宝,要对三宝具有信心。如果没有信心,佛法在我们内心里就没有分量,如果佛法在我们内心里没有分量,那么佛法对我们的人生就没有办法产生影响,如果佛法对我们的人生没有办法产生影响,那么能够影响我们的就是我们固有的不良习惯,能够影响我们的就是世俗的这种五欲六尘,金钱啊、地位啊、时尚啊,因为这些东西容易跟我们内心的贪嗔痴相应,凡是世上影响我们的都与我们内心有一种相应力量,这是不良的心理。在外在世界的鼓动下、诱惑下,这些不良的心理就会主宰着我们的心灵,就会主宰着我们的人生,就会主宰着我们的生命,所以我们要改变生命,要信仰三宝,要强化三宝在我们内心的分量和地位。这是学佛的第一个方面。

  (二)正确的发心。然后,我们需要有正确的发心,这个发心其实就是目标。我们需要对自己的目标很明确,我们要知道自己的人生究竟要什么。事实上这个世界上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对人生并不是很清楚。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追求多半是随着潮流,因为我们不知道真的要什么,就很容易受到诱惑,所以我们必须要明确人生目标。

  我们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就是要成就生命的高尚品质,就是要开发我们心灵中潜在的高尚品质。这就是我们的发心,我们需要完成这样的一种发心——成佛的发心。

  一方面是要破除我执,另外一方面要利益众生。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才利于我们更好地培养慈悲心,成就慈悲心。

  发心包含着目标和动机,每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是为自己还是为众生。想的是自己,那么这种动机就会在你的内心发展出自私的心理。想的是众生,那么这种发心将会发展出慈悲。不同的动机在你的内心会发展成不同的心理。所以每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不只要关注外在的结果,还要考虑它会给我们的内心留下的是什么。其实这个比我们外在的结果还要重要,这是讲发心。然后呢,就是我们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当下用什么样的心去做,这个也很重要。如果你当下用贪心去做,事实上你就是在强化贪心,就是在成就贪心,你当下用慈悲心去做,你就是在强化慈悲心,成就慈悲心。

  每一种心的成长,就是通过不断地重复。就像一个经常喝酒的人,他就形成一种喝酒的嗜好;一个经常赌博的人,会形成赌博的嗜好;喜欢做什么的人他会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嗜好,而这种嗜好的形成,是不断地贪着,不断地重复的结果。

  我们每做一件事情,内心就会形成一种相应的需求,当你在不断地做的过程中,你的这种相应的需求,这种贪着也在成长,而这种内在的成长,会给我们的生命造成很大的困扰。我们如果形成这种嗜好——比如说嗜酒啊、赌博啊、贪财啊、或者贪图享受啊,一旦外在的条件不具备的话,就是我们痛苦的时候。如果我们内心没有形成这种需求,那么即便生活条件一样也没有,也一样过得很自在。所以我们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态非常重要,这就是学佛的过程中,要正确的发心。所谓正确的发心就是要学会对我们的心进行选择,我们不只在选择世界,同时要选择自己的内心,我们需要拥有什么样的心理。

  如果你希望有慈悲心,选择做一样事情的时候,就要用慈悲心去做;如果你做事情的时候用自私心去做,用贪心去做,那在做事的过程,就是在成就贪心成就自私心。所以,要学会选择我们的内心,因为你选择你的内心,你就会把你的内心都投入到这种心里面,这是心灵的经济学。

  所谓心灵的经济学,就是我们对自己的心灵要学会像现代人做股票一样。做股票,肯定要选择一个好的股票,然后把你的资金都投入上去,这样你才可能赚钱。如果你把资金投入在不好的股票上,最后你就是亏本。我们的心灵也是一样的,心灵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无限的层面,一个是有限的层面。无限的层面就是代表心的原初的状态,这是无限的层面。当我们的心进入心的意识状态的时候,事实上就进入一个有限的层面,比如我们每天工作八个小时或者十个小时也可能很正常,但每天都干二十个小时,你干不上三天可能就受不了了,这就说明我们心的能量、身体的能量都是有限的。我们要善于把握这些能量,善于使用心灵的能量,把我们心灵的能量都投入到慈悲心上面去,我们的慈悲心就会得到最大的发展,当我们的慈悲心得到最大发展的时候,狭隘的心、自私的心、贪嗔痴的心的力量就会慢慢变弱,所以需要选择。如果我们把心的能量都投入到贪嗔痴里面去,那么贪嗔痴就会得到极大的发展,贪嗔痴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结果将会是祸患无穷,最后形成的生命品质就是低劣的、畸形的,生命将会每况愈下。

  我们要懂得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心,用什么样的心,所以要修行。怎么样修行?修行就是善用其心,就是你每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都用正念,都用良性的心理去做,这就是修行。反过来说,你做的事情即便再冠冕堂皇,可是你用的心是错误的,其实你做出来跟修行还是两码事的。你出多少钱啊、盖大殿啊、做功德啊,当你用贪嗔痴的心去做,其实跟修行没有关系。反过来说,即便你上班做一份平常的事情,你能够带着一片利益普天下众生的心去做,那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好的修行。所以发心在于我们选择用什么样的心,我们选择用什么心。先要了解我们有哪些心,然后去选择用哪些心,这是我们修行要做的重要的事情。

  (三)持戒。佛教里面讲的戒律,它对我们心灵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戒的意思就是防非止恶,就是止息不善的行为。不善的行为从哪里来的呢?不善的行为是发自贪嗔痴。止息不善的行为,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止息贪嗔痴。持戒,就在于帮助我们止息贪嗔痴这种不善的活动,这是持戒的真正意义。

  戒律又叫别解脱。所谓别解脱就是把你的行为跟解脱相应,把你的行为导向解脱,让你的行为赋予解脱的内涵。如果我们不持戒的话,我们的行为内涵就是贪嗔痴;如果我们持戒的话,我们行为的内涵就是解脱,如果你的生命目标是以解脱为目的,那么你就要从持戒开始修行。所以佛教有四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戒律里面十分讲究忏悔,忏悔是人格的清洗剂,是心灵的清洗剂,就像我们衣服穿脏了需要洗一洗。我们的身体过几天需要洗一洗,甚至每天都要清洗。可是我们的心灵每天都在运用贪嗔痴,我们的心已经被贪嗔痴污染得一塌糊涂了,有没有想过清洗我们的内心呢?如果能够随时清洗我们的内心,如禅宗里讲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我们的内心有一点尘垢赶快把它打扫掉,使内心保持一种清净的状态,清净是为了什么?你们知道吗?清净就是为了快乐,因为清净才安乐。

  你的内心没有心灵垃圾,没有这些烦恼,你的内心就是清净的、光明的、快乐的。所以戒律里面讲,一个人如果犯了戒先要发露,心理学里面也有类似的治疗,比如联想,把你的所做说出来,说了之后,释放了之后,它在你内心就不容易形成一种心理疾病。

  佛教里面也一样,你做了不善的行为就要发露,你要把它说出来,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来,你的心灵就会得到清洗,所以忏悔的安乐、忏悔的清净,你内心里面没有愧疚,也没有污垢,也没有心灵垃圾,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很快乐的人。反过来我们现代人为什么不快乐,就是因为我们心灵的垃圾太多,每天做了很多不善的行为堆积在里面,我们从来没有去打扫过我们心灵的空间,所以就会有很多的烦恼,就活得很累。所以持戒、忏悔是帮助我们获得一个良好的心灵环境的前提。

  其实修行简单来说就是两个步骤,一个是前行,一个是正行。前行就是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灵环境,你想要明心见性,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灵环境。我们讲这个人是利根上智。什么叫利根上智呀?就是他的烦恼很轻,他心里的烦恼、尘垢很薄啊,这种人就是利根上智。反过来,内心的烦恼很多,执着很重,那这就是钝根。你心里的垃圾太多,那你就是钝根。如果你心里的垃圾很少,执着很少,那你就是利根。就像天上,如果云层很厚,太阳光没有办法照过来,如果云层很薄,太阳光就很容易照出来。所以你要明心见性,想要得到一个善知识的引导,希望有个人给你点一下就开悟了,可是你少一项准备工作啊,这个准备工作就是要持戒啊、修定啊、忏悔啊、发心啊,你先要做这个基础工作。如果这个工作你跟不上去的话,你的烦恼那么重,我看佛陀出现对你也没办法,指点也是点不开的,因为你的烦恼太重啊。

  那么利根从哪里来的呢?利根也是从钝根来的,不是哪一个人天生的就是利根。利根如果不好好修行,放纵自己,利根也会变成钝根。所以利根和钝根是可以互相变化的,也没有一定的。所以我们要通过持戒,通过修定,来打扫我们的心灵环境。

  (四)修习禅定,开发智慧。修定的作用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培养专注力。我们现在很浮躁,就是内心没有定力,没有稳定下来,所以任何一个念头生起,它都会把你带走。如果你有定力的话,你的所有的念头都会被降伏住的。我们想要明心见性呢,先要净化心灵的环境。当我们的内心变清净了,其实就是一种空性的观修了。因为清净的心就是接近于空性啊,就像没有云彩的天空,它本身就是天空的一种本来的状态。反过来说,如果天空的云彩太多,你想要见到蓝天其实是蛮难的。所以,持戒、修定都非常的重要。

  第二我们需要学会内观,培养内心的观照能力。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具备这种自我检测的系统,自我观照的系统,观照的功能。只不过我们一般的人每天都在观照外在的世界,我们去看别人,从来没有观照自己的心念,从来就没有这种习惯。

  第三我们怎么样来学佛修行呢?就是要恢复这种习惯,观照自己,观照自己的心念。我们的心就具有这种观照的力量,我们要把所学的佛法,都变成内心一种观照的力量,这就是佛经里面所讲的三种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

  通过文字般若,即佛的正见变成观照般若,变成我们观照内心,解除内心的执着,解除内心烦恼的一种力量。这个过程就是观照般若。当我们通过观照般若不断地修行,把内心的妄想、烦恼逐步解除以后,就会自发的引出我们内心没有造作的观照的力量,就能够契入实相般若——空性。所以,真正的修行必须要落实到观照上,观照就是先要培养我们内心观照的力量,学会觉察自己的念头。从念头的这种生命无常开始观,观察念头的起灭,然后进一步地观察这个念头,五蕴非我,这是一个蛮重要的观修。

  我们需要学会把我们的生命,把我们的心念当作一个客体来观察。

  我们为什么看不清自己?我们为什么看不清自己的心念?原因就是当我们每一个心念生起的时候,都介入了自我。有句话叫作“当局者迷”,因为当你介入自我的时候,你就看不清自己了。当你只有自我的时候,你就会把心里的能量全部赋予到这个心念中去,这个念头的力量就会变得很大。所以我们需要把这个心念里的自我抛开,学会客观地观察自己的每一个心念。我们总以为心念就是主体,我们先要把它变成客体,把每一个心念都变成客体来观察,只有把每一个心念都变成客体来观察的时候,这个心念对我们的影响立马就减小了。因为当我们把它当成一个客体来观察的时候,会比较冷静客观地去对待它,不会去盲目地随从它,更不会盲目地去耗散我们内心的能量。所以这种无我的观念,在佛教里面就是解脱的关键。

  佛教里面讲的“无自性”啊“空”啊等,这样一些观修其实是蛮重要的。因为任何一种心理的产生,任何一种烦恼的建立,它都要一个所缘的影像,都有一个背景,都有一个对象。比如说一个人他的烦恼可能是因为某一个人引起的,有的烦恼可能是某一种感情引起的,有的烦恼可能是因为财产引起的,有的烦恼可能因为事业引起的,就是每一种心理活动它都有一个所缘的影像,它都有一个基础。佛法修行的基础就是先要把这个基础照破。我们为什么要在这样一种影像中建立烦恼而不是建立智慧?哪一种所缘都有可能发展出智慧或发展出烦恼。如果我们能够以佛法的智慧如实地去观照,那么这个影像就会帮助我们发展出智慧;如果我们对这个影像用无明的心去观察,对它产生一种错误的设定,认为它是实在的,认为它是有价值的,我们给它一个错误的设定,而这种错误的设定恰恰就是烦恼建立的根本。

  佛教讲的空性的理论,就是让我们认识我们建立烦恼的基础所缘的影像,是没有自性的。我们认为它是那个样子,事实上它是我们想像的那个样子,它不是事实上的真相。如果我们通过对这种空性的观修,烦恼的基础将会被瓦解,烦恼的基础一旦被瓦解,烦恼的高楼也会随之倒塌。这是无自性的观修,这也是帮助我们解除烦恼证得空性的重要方面。

  禅宗里有个故事,说一个孩子去放牛,开始时,牛是野牛,所以孩子每天都要跟在牛的后面,时时地抓着牛的绳子,稍一疏忽它就跑得无影无踪。孩子天天都训练这头牛,吹一下哨子,就拉一下绳子,久而久之,牛变得越来越温顺,到最后,孩子甚至可以骑在牛背上,当他自己去睡觉时,牛也不会跑掉了。我们的心念,也像这头野牛一样。有个词叫做“心猿意马”,就是说我们的心像猿猴一样不安分,我们的意又像马一样到处乱跑。我们时常都会迷失在五欲尘劳中,听到好听的,看到好看的,就去执着,就去贪嗔痴了。当我们贪著这些的时候,早就把自己的心丢在了一边,早就迷失在自己所喜欢的环境里,就像那头牛一样,一不小心就跑得无影无踪。我们的心念,比牛跑得更快、更野,所以时常要观照它。

  我们时刻都要反省一下,看看现在在想什么?看看自己想的这些念头是什么?我们要看住自己的念头,无论是好念头还是坏念头出现时,心中都要了了分明。尤其是我们起贪心、嗔恨心的时候,不要盲目地跟着它跑。一个没有学佛的人,贪心现前的时候就拼命地贪;嗔恨心现前的时候就拼命地嗔;爱的时候爱得死去活来;恨的时候又恨得不共戴天,让这些烦恼的心理成了主宰我们生命的主人。而学佛就是要培养我们的正念,使我们把握好自己的心念,把握好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而不是让那些五欲尘劳的烦恼来左右我们的身心,使我们的心始终保有清净的觉照。

  佛法从改变内心来说,大体上就是有这么几个方面,就是从发心啊、皈依啊、到戒定慧啊,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也只能粗略的给大家提供一个线索,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十五届:佛法如何解决心理问题(济群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