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的老師,這個叁位一體。那麼我們需要相信這樣的一種方法,這是一個前提。如果我們不相信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對我們就沒有辦法産生作用。所以學佛,首先要皈依叁寶,要對叁寶具有信心。如果沒有信心,佛法在我們內心裏就沒有分量,如果佛法在我們內心裏沒有分量,那麼佛法對我們的人生就沒有辦法産生影響,如果佛法對我們的人生沒有辦法産生影響,那麼能夠影響我們的就是我們固有的不良習慣,能夠影響我們的就是世俗的這種五欲六塵,金錢啊、地位啊、時尚啊,因爲這些東西容易跟我們內心的貪嗔癡相應,凡是世上影響我們的都與我們內心有一種相應力量,這是不良的心理。在外在世界的鼓動下、誘惑下,這些不良的心理就會主宰著我們的心靈,就會主宰著我們的人生,就會主宰著我們的生命,所以我們要改變生命,要信仰叁寶,要強化叁寶在我們內心的分量和地位。這是學佛的第一個方面。
(二)正確的發心。然後,我們需要有正確的發心,這個發心其實就是目標。我們需要對自己的目標很明確,我們要知道自己的人生究竟要什麼。事實上這個世界上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什麼,對人生並不是很清楚。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的追求多半是隨著潮流,因爲我們不知道真的要什麼,就很容易受到誘惑,所以我們必須要明確人生目標。
我們的人生目標是什麼?就是要成就生命的高尚品質,就是要開發我們心靈中潛在的高尚品質。這就是我們的發心,我們需要完成這樣的一種發心——成佛的發心。
一方面是要破除我執,另外一方面要利益衆生。在利益衆生的過程中,才利于我們更好地培養慈悲心,成就慈悲心。
發心包含著目標和動機,每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是爲自己還是爲衆生。想的是自己,那麼這種動機就會在你的內心發展出自私的心理。想的是衆生,那麼這種發心將會發展出慈悲。不同的動機在你的內心會發展成不同的心理。所以每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不只要關注外在的結果,還要考慮它會給我們的內心留下的是什麼。其實這個比我們外在的結果還要重要,這是講發心。然後呢,就是我們做每一件事情的時候,當下用什麼樣的心去做,這個也很重要。如果你當下用貪心去做,事實上你就是在強化貪心,就是在成就貪心,你當下用慈悲心去做,你就是在強化慈悲心,成就慈悲心。
每一種心的成長,就是通過不斷地重複。就像一個經常喝酒的人,他就形成一種喝酒的嗜好;一個經常賭博的人,會形成賭博的嗜好;喜歡做什麼的人他會形成一種什麼樣的嗜好,而這種嗜好的形成,是不斷地貪著,不斷地重複的結果。
我們每做一件事情,內心就會形成一種相應的需求,當你在不斷地做的過程中,你的這種相應的需求,這種貪著也在成長,而這種內在的成長,會給我們的生命造成很大的困擾。我們如果形成這種嗜好——比如說嗜酒啊、賭博啊、貪財啊、或者貪圖享受啊,一旦外在的條件不具備的話,就是我們痛苦的時候。如果我們內心沒有形成這種需求,那麼即便生活條件一樣也沒有,也一樣過得很自在。所以我們有一種什麼樣的心態非常重要,這就是學佛的過程中,要正確的發心。所謂正確的發心就是要學會對我們的心進行選擇,我們不只在選擇世界,同時要選擇自己的內心,我們需要擁有什麼樣的心理。
如果你希望有慈悲心,選擇做一樣事情的時候,就要用慈悲心去做;如果你做事情的時候用自私心去做,用貪心去做,那在做事的過程,就是在成就貪心成就自私心。所以,要學會選擇我們的內心,因爲你選擇你的內心,你就會把你的內心都投入到這種心裏面,這是心靈的經濟學。
所謂心靈的經濟學,就是我們對自己的心靈要學會像現代人做股票一樣。做股票,肯定要選擇一個好的股票,然後把你的資金都投入上去,這樣你才可能賺錢。如果你把資金投入在不好的股票上,最後你就是虧本。我們的心靈也是一樣的,心靈有兩個層面,一個是無限的層面,一個是有限的層面。無限的層面就是代表心的原初的狀態,這是無限的層面。當我們的心進入心的意識狀態的時候,事實上就進入一個有限的層面,比如我們每天工作八個小時或者十個小時也可能很正常,但每天都幹二十個小時,你幹不上叁天可能就受不了了,這就說明我們心的能量、身體的能量都是有限的。我們要善于把握這些能量,善于使用心靈的能量,把我們心靈的能量都投入到慈悲心上面去,我們的慈悲心就會得到最大的發展,當我們的慈悲心得到最大發展的時候,狹隘的心、自私的心、貪嗔癡的心的力量就會慢慢變弱,所以需要選擇。如果我們把心的能量都投入到貪嗔癡裏面去,那麼貪嗔癡就會得到極大的發展,貪嗔癡的發展給我們帶來的結果將會是禍患無窮,最後形成的生命品質就是低劣的、畸形的,生命將會每況愈下。
我們要懂得選擇一種什麼樣的心,用什麼樣的心,所以要修行。怎麼樣修行?修行就是善用其心,就是你每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都用正念,都用良性的心理去做,這就是修行。反過來說,你做的事情即便再冠冕堂皇,可是你用的心是錯誤的,其實你做出來跟修行還是兩碼事的。你出多少錢啊、蓋大殿啊、做功德啊,當你用貪嗔癡的心去做,其實跟修行沒有關系。反過來說,即便你上班做一份平常的事情,你能夠帶著一片利益普天下衆生的心去做,那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好的修行。所以發心在于我們選擇用什麼樣的心,我們選擇用什麼心。先要了解我們有哪些心,然後去選擇用哪些心,這是我們修行要做的重要的事情。
(叁)持戒。佛教裏面講的戒律,它對我們心靈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戒的意思就是防非止惡,就是止息不善的行爲。不善的行爲從哪裏來的呢?不善的行爲是發自貪嗔癡。止息不善的行爲,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止息貪嗔癡。持戒,就在于幫助我們止息貪嗔癡這種不善的活動,這是持戒的真正意義。
戒律又叫別解脫。所謂別解脫就是把你的行爲跟解脫相應,把你的行爲導向解脫,讓你的行爲賦予解脫的內涵。如果我們不持戒的話,我們的行爲內涵就是貪嗔癡;如果我們持戒的話,我們行爲的內涵就是解脫,如果你的生命目標是以解脫爲目的,那麼你就要從持戒開始修行。所以佛教有四句話“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戒律裏面十分講究忏悔,忏悔是人格的清洗劑,是心靈的清洗劑,就像我們衣服穿髒了需要洗一洗。我們的身體過幾天需要洗一洗,甚至每天都要清洗。可是我們的心靈每天都在運用貪嗔癡,我們的心已經被貪嗔癡汙染得一塌糊塗了,有沒有想過清洗我們的內心呢?如果能夠隨時清洗我們的內心,如禅宗裏講的“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我們的內心有一點塵垢趕快把它打掃掉,使內心保持一種清淨的狀態,清淨是爲了什麼?你們知道嗎?清淨就是爲了快樂,因爲清淨才安樂。
你的內心沒有心靈垃圾,沒有這些煩惱,你的內心就是清淨的、光明的、快樂的。所以戒律裏面講,一個人如果犯了戒先要發露,心理學裏面也有類似的治療,比如聯想,把你的所做說出來,說了之後,釋放了之後,它在你內心就不容易形成一種心理疾病。
佛教裏面也一樣,你做了不善的行爲就要發露,你要把它說出來,在大庭廣衆之下說出來,你的心靈就會得到清洗,所以忏悔的安樂、忏悔的清淨,你內心裏面沒有愧疚,也沒有汙垢,也沒有心靈垃圾,那麼這個人一定是很快樂的人。反過來我們現代人爲什麼不快樂,就是因爲我們心靈的垃圾太多,每天做了很多不善的行爲堆積在裏面,我們從來沒有去打掃過我們心靈的空間,所以就會有很多的煩惱,就活得很累。所以持戒、忏悔是幫助我們獲得一個良好的心靈環境的前提。
其實修行簡單來說就是兩個步驟,一個是前行,一個是正行。前行就是營造一個良好的心靈環境,你想要明心見性,首先要有一個良好的心靈環境。我們講這個人是利根上智。什麼叫利根上智呀?就是他的煩惱很輕,他心裏的煩惱、塵垢很薄啊,這種人就是利根上智。反過來,內心的煩惱很多,執著很重,那這就是鈍根。你心裏的垃圾太多,那你就是鈍根。如果你心裏的垃圾很少,執著很少,那你就是利根。就像天上,如果雲層很厚,太陽光沒有辦法照過來,如果雲層很薄,太陽光就很容易照出來。所以你要明心見性,想要得到一個善知識的引導,希望有個人給你點一下就開悟了,可是你少一項准備工作啊,這個准備工作就是要持戒啊、修定啊、忏悔啊、發心啊,你先要做這個基礎工作。如果這個工作你跟不上去的話,你的煩惱那麼重,我看佛陀出現對你也沒辦法,指點也是點不開的,因爲你的煩惱太重啊。
那麼利根從哪裏來的呢?利根也是從鈍根來的,不是哪一個人天生的就是利根。利根如果不好好修行,放縱自己,利根也會變成鈍根。所以利根和鈍根是可以互相變化的,也沒有一定的。所以我們要通過持戒,通過修定,來打掃我們的心靈環境。
(四)修習禅定,開發智慧。修定的作用有叁個方面,第一是培養專注力。我們現在很浮躁,就是內心沒有定力,沒有穩定下來,所以任何一個念頭生起,它都會把你帶走。如果你有定力的話,你的所有的念頭都會被降伏住的。我們想要明心見性呢,先要淨化心靈的環境。當我們的內心變清淨了,其實就是一種空性的觀修了。因爲清淨的心就是接近于空性啊,就像沒有雲彩的天空,它本身就是天空的一種本來的狀態。反過來說,如果天空的雲彩太多,你想要見到藍天其實是蠻難的。所以,持戒、修定都非常的重要。
第二我們需要學會內觀,培養內心的觀照能力。每一個人的內心都具備這種自我檢測的系統,自我觀照的系統,觀照的功能。只不過我們一般的人每天都在觀照外在的世界,我們去看別人,從來沒有觀照自己的心念,從來就沒有這種習慣。
第叁我們怎麼樣來學佛修行呢?就是要恢複這種習慣,觀照自己,觀照自己的心念。我們的心就具有這種觀照的力量,我們要把所學的佛法,都變成內心一種觀照的力量,這就是佛經裏面所講的叁種般若: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
通過文字般若,即佛的正見變成觀照般若,變成我們觀照內心,解除內心的執著,解除內心煩惱的一種力量。這個過程就是觀照般若。當我們通過觀照般若不斷地修行,把內心的妄想、煩惱逐步解除以後,就會自發的引出我們內心沒有造作的觀照的力量,就能夠契入實相般若——空性。所以,真正的修行必須要落實到觀照上,觀照就是先要培養我們內心觀照的力量,學會覺察自己的念頭。從念頭的這種生命無常開始觀,觀察念頭的起滅,然後進一步地觀察這個念頭,五蘊非我,這是一個蠻重要的觀修。
我們需要學會把我們的生命,把我們的心念當作一個客體來觀察。
我們爲什麼看不清自己?我們爲什麼看不清自己的心念?原因就是當我們每一個心念生起的時候,都介入了自我。有句話叫作“當局者迷”,因爲當你介入自我的時候,你就看不清自己了。當你只有自我的時候,你就會把心裏的能量全部賦予到這個心念中去,這個念頭的力量就會變得很大。所以我們需要把這個心念裏的自我抛開,學會客觀地觀察自己的每一個心念。我們總以爲心念就是主體,我們先要把它變成客體,把每一個心念都變成客體來觀察,只有把每一個心念都變成客體來觀察的時候,這個心念對我們的影響立馬就減小了。因爲當我們把它當成一個客體來觀察的時候,會比較冷靜客觀地去對待它,不會去盲目地隨從它,更不會盲目地去耗散我們內心的能量。所以這種無我的觀念,在佛教裏面就是解脫的關鍵。
佛教裏面講的“無自性”啊“空”啊等,這樣一些觀修其實是蠻重要的。因爲任何一種心理的産生,任何一種煩惱的建立,它都要一個所緣的影像,都有一個背景,都有一個對象。比如說一個人他的煩惱可能是因爲某一個人引起的,有的煩惱可能是某一種感情引起的,有的煩惱可能是因爲財産引起的,有的煩惱可能因爲事業引起的,就是每一種心理活動它都有一個所緣的影像,它都有一個基礎。佛法修行的基礎就是先要把這個基礎照破。我們爲什麼要在這樣一種影像中建立煩惱而不是建立智慧?哪一種所緣都有可能發展出智慧或發展出煩惱。如果我們能夠以佛法的智慧如實地去觀照,那麼這個影像就會幫助我們發展出智慧;如果我們對這個影像用無明的心去觀察,對它産生一種錯誤的設定,認爲它是實在的,認爲它是有價值的,我們給它一個錯誤的設定,而這種錯誤的設定恰恰就是煩惱建立的根本。
佛教講的空性的理論,就是讓我們認識我們建立煩惱的基礎所緣的影像,是沒有自性的。我們認爲它是那個樣子,事實上它是我們想像的那個樣子,它不是事實上的真相。如果我們通過對這種空性的觀修,煩惱的基礎將會被瓦解,煩惱的基礎一旦被瓦解,煩惱的高樓也會隨之倒塌。這是無自性的觀修,這也是幫助我們解除煩惱證得空性的重要方面。
禅宗裏有個故事,說一個孩子去放牛,開始時,牛是野牛,所以孩子每天都要跟在牛的後面,時時地抓著牛的繩子,稍一疏忽它就跑得無影無蹤。孩子天天都訓練這頭牛,吹一下哨子,就拉一下繩子,久而久之,牛變得越來越溫順,到最後,孩子甚至可以騎在牛背上,當他自己去睡覺時,牛也不會跑掉了。我們的心念,也像這頭野牛一樣。有個詞叫做“心猿意馬”,就是說我們的心像猿猴一樣不安分,我們的意又像馬一樣到處亂跑。我們時常都會迷失在五欲塵勞中,聽到好聽的,看到好看的,就去執著,就去貪嗔癡了。當我們貪著這些的時候,早就把自己的心丟在了一邊,早就迷失在自己所喜歡的環境裏,就像那頭牛一樣,一不小心就跑得無影無蹤。我們的心念,比牛跑得更快、更野,所以時常要觀照它。
我們時刻都要反省一下,看看現在在想什麼?看看自己想的這些念頭是什麼?我們要看住自己的念頭,無論是好念頭還是壞念頭出現時,心中都要了了分明。尤其是我們起貪心、嗔恨心的時候,不要盲目地跟著它跑。一個沒有學佛的人,貪心現前的時候就拼命地貪;嗔恨心現前的時候就拼命地嗔;愛的時候愛得死去活來;恨的時候又恨得不共戴天,讓這些煩惱的心理成了主宰我們生命的主人。而學佛就是要培養我們的正念,使我們把握好自己的心念,把握好自己的現在和未來,而不是讓那些五欲塵勞的煩惱來左右我們的身心,使我們的心始終保有清淨的覺照。
佛法從改變內心來說,大體上就是有這麼幾個方面,就是從發心啊、皈依啊、到戒定慧啊,因爲時間的關系,我也只能粗略的給大家提供一個線索,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啓發。
《十五屆:佛法如何解決心理問題(濟群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