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能克服心靈的腫瘤,那麼我們將不斷地要被這個煩惱所傷害,這些煩惱會不斷地製造輪回、製造痛苦。好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還具備高尚的潛質,這是我們生命的價值所在。
生命的意義在哪裏?生命的意義,就是需要去發現我們內心高尚的潛質,潛在的品質。這個高尚的品質是什麼呢?就是善,善的心理。什麼叫善?什麼叫惡?善就是一種和諧的能夠給我們帶來快樂的心理。當善心生起的時候,我們內心裏面充滿著和諧,充滿著快樂;當我們把這種善的行爲表現出來的時候,會給別人帶來快樂。反過來說,什麼叫做不善的心理?不善就是一種製造痛苦製造不和諧的心理。所以善惡不只是一種道德的行爲,同時也是一種心理。那麼除了善的心理以外,我們的內心還具備一種覺知的力量,因爲具備覺知的力量,我們才有能力使生命從無明的狀態中覺醒。
學佛修行的過程究竟要做什麼,要完成什麼?簡單的說,就是要完成生命的覺醒。佛與衆生的差別就是在于迷悟之間,《六祖壇經》說得好:前念迷就是衆生,後念悟就是佛。佛的含義是什麼?就是覺的意思,從自覺到覺他乃至到覺行圓滿。
佛教講,成佛的最高果位是無上菩提。什麼叫無上菩提呢
那就是最高的覺悟、最高的智慧。所以學佛、成佛,就是要成就最高的覺悟、最高的智慧。我們需要去發現、去認識我們每一個人的心理,我們都具備這樣一種覺知的潛能。我們首先需要去認識這樣一種潛能,然後去開發這種潛能,這才是人生的真正的價值所在。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究竟地解決輪回的痛苦,我們才有可能更好地幫助一切衆生。如果我們自己的生命都在無明的狀態,那我們將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所以,生命的價值在哪裏呀?就在于蘊含著這種像佛菩薩一樣的高尚的品質。這種高尚的品質就是生命的覺悟和無限的慈悲,就是慈悲和智慧,大智慧和大慈悲。我們需要去認識生命蘊含著這樣的價值,開發這種慈悲的品質,我們就有能力去幫助普天之下的一切衆生,就像觀音菩薩一樣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建立在覺性的基礎上,不像我們凡夫的慈悲是建立在自我的基礎上的,建立在自我的基礎上的慈悲是非常非常有限的,而建立在覺性上的慈悲是無限的。所以人生的意義就在于開發我們生命中所蘊含的這種高尚的潛在的品質。我們必須要相信我們具備有這樣一種品質,這樣呢,生命才有信心,人生才有希望。否則,苦海無邊啊!永遠在貪嗔癡裏邊。
什麼叫輪回?輪回就是生命的低級重複,這種重複是沒有止境的。唯有從生命中覺醒,這種輪回的噩夢才能真正結束。我們需要認清心所具備的這種多元的特點,我們知道生命中哪些不良因素是需要消除的,我們需要認識到生命中哪些高尚的品質是需要開發的,這就是修行的目標。
(叁)心是無盡的積累。如果我們對自己的內心沒有認識,事實上是談不上修行的。修行到底修什麼?要成就什麼?要破除什麼?那我們就不是很清楚。我們現在的心,事實上代表著我們無盡生命的積累。當然,我指的主要是妄心這一塊,因爲真心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妄想的心,它是有增有減的,它是緣起的,它也是無常的。
我們想一想,我們現在形成的很多性格,我們現在獲得的能力,我們的興趣、愛好,事實上都是我們心的表現。我們現在所擁有的這些興趣愛好,小的時候未必有。那麼這些心理從哪裏來的呢?心就是我們生活的積累。我們每一種人都是學出來的,每一種興趣、愛好、都是在一種特定的環境中逐漸培養起來的。
大家要記住,每一個起心動念,我們所說過的每一句話,我們所做過的每一件事情,不要以爲你做過去就忘了,不要以爲你做過去就沒有了,不是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兩種結果,一種是外在的結果,一種是內在的結果。外在的結果就是我們看到的,比如說你成就的一番事業,或做成一件什麼事情。還有一個內在的結果,那就是你的內心的記錄,你的內心就是你的言行的最忠實的記錄者。所有你說過的話,你做過的事情,在你內心都會有記錄的。你現在的觀念、想法、習氣、興趣、愛好,正是你長期以來生活的一個積累,這種積累也不只是我們這一生的,也包含著我們的前生、前生、前生……所以我們現在的生命是代表著我們無盡輪回的積累。
那麼誰在記錄這些東西呢?這就是阿賴耶識。它是我們生命的載體,每個生命都有一個載體。所以佛教早就把我們的心分爲潛意識和意識這兩個部分,從潛意識這部分來說又包含兩種心理,一個是第八識,那就是我們生命經驗的載體;還有一個就是第七識,第七識就是被第八識作爲生命載體所不能正確認識、所潛在的一種自我意識。人爲什麼一出生就以自我爲中心呢?原因就是我們心裏有一種自我的潛在意識,這種潛在的自我意識直接影響到我們意識的活動,那麼我們所有的活動、心理活動,基本上都是來源于第八識的載體,同時也受到第七識的自我影響。所以我們所有的言行都會打上自我意識的烙印,這是跟我們生命中所具備的這種潛在的自我意識是有關系的。
但是這種潛在的自我意識是一種錯覺,它的形成是在一種錯覺的情況下形成的。因爲它對這個生命的載體不能正確認識,因而形成的一種錯誤的自我意識。所以,我們現在的凡夫心所建立的基礎就是有問題的。那麼我們所有的活動——我們的活動包含著起心動念,所說的每一句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這些都會在我們內心裏面形成相應的力量,這種相應的力量是什麼東西呢?就是心念。
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裏面都有很多很多的心念,有貪心、嗔恨心、嫉妒心,還有慈悲心、愛心。我們每一天觀察到的心念,看到不同的人,就會産生不同的心理。在公司裏的心理和在家裏的心理,見到朋友的心理和見到仇人的心理,一樣不一樣啊?你開心時候的心理和你不開心時候的心理,一樣不一樣呢?其實都不一樣。心會自動的轉換,在不同的境界中它會有不同的轉換,而這種轉換是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的。有的心念的力量特別大,有的心念的力量非常非常小。
也可以把心念的力量分成叁六九等。有的是積極的,比如內心裏面起作用最多的心念,還有二級的作用少一點,更少一點的,那就是叁級、四級、五級。那麼,還有很多心念長時間不會産生,只有在特定的環境下才會生起。各種各樣的心念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有的心念可能會影響我們的一生。比方說,武俠小說裏面,有些人一生就是爲了一種愛,他把這種愛培養到無限大,那麼這種愛的心念呢,就會影響到他的一生,有可能不是一生而是生生世世甚至好幾生都要受到它的影響。那麼也有的人呢,就是爲了報仇,一生都是爲了報仇。那麼這種報仇的心念呢,就會影響他的一生甚至影響到他的來生再來生。
其實不管愛的心念也好、報仇的心念也好,這個心念從哪裏來的?每一個心念都是我們自己培養起來的。比如一個人罵我們,說我們壞話,我們很自然的會生起嗔恨心。如果我們去縱容這一念嗔恨心,繼續去想著對方的種種壞事,這種嗔恨心將會越來越大,我們不斷地給這個嗔恨心營養,給它提供生長的環境,這個嗔恨心就有可能會成爲我們生命中的主宰,就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可是這個時候如果我們能夠提起正念,我們能夠生起一念慈悲心,或者這個時候我們多有一些寬容的心,我們很快就會把這一念嗔恨心化解掉了。
任何一個心念剛剛生起的時候,事實上都是很渺小的,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如果不加以管理不加以引導,我們順從著它,它的力量就會越來越大。心念是可以改變的,每一種心念都是我們自己慢慢形成的。我們需要了解心念具有這樣的特點。了解之後,對自己的起心動念就應該謹慎,就應該學會管理自己的心,我們就會知道哪一種心會給我們製造痛苦,製造煩惱,那麼我們不要去縱容它不要去發展它。哪一些心念會給我們製造快樂,那我們應該去培養它去發展它去成就它,這就是在幫助我們建立幸福的人生。
二、如何改善我們的心
學佛就是學會修心。什麼叫修心呢?就是修正自己的心,調整自己的心,改善自己的心,把不好的去掉,把好的發展出來。
(一)皈依叁寶。我們爲什麼要選擇信仰佛教呢?因爲我們的心靈、我們的人格,存在太多的缺陷和困惑。我們需要用一種方法、一種智慧,幫助我們解除人生的困惑和生命中的煩惱。世界上的物質,它是沒有辦法做到的,世間的哲學和普通的宗教也是沒有辦法做到的。信仰,它是我們人生重要的選擇,我們信仰佛教,信仰叁寶,也是因爲我們認爲,佛教能夠幫助我們究竟的解決生命的問題。佛教的內容主要是叁寶,叁寶的內涵就是佛、法、僧,佛就是代表生命品質的圓滿。
佛陀和凡夫的差別在哪裏?我們爲什麼是凡夫?也就是因爲我們生命的品質是有漏的,什麼叫有漏?就是有缺陷、有煩惱、有貪嗔癡、有痛苦、不自在。佛陀爲什麼稱爲佛陀?原因就是他的生命品質是圓滿的,他的生命品質就是由大慈悲和大智慧組成,所以他才可以得大自在。我們向往這樣一種高尚的品質。
我們學佛,實際上就是要以佛的生命品質,作爲我們人生的目標,作爲我們生命的目標,我們希望改善自己生命中不良的品質。那麼怎樣才能改善生命的不良品質呢?我們需要有方法。
佛教的叁藏十二部的典籍、佛教的教法,就是方法。這種方法一方面幫助我們了悟生命的真相,另外一方面就是幫助我們解除生命的煩惱,幫助我們完成生命高尚品質的成就。我們學法,主要是掌握這樣一種智慧和方法。如何才能使用這樣的方法呢?我們就需要皈依佛法僧叁寶,需要有善知識的指導,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僧寶都能指導我們使用這樣的一種方法,所以我們需要親近善知識。
佛法僧叁寶,代表著佛法的整體,就是榜樣、方法和指導我們使用方…
《十五屆:佛法如何解決心理問題(濟群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