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恩、包容、分享、结缘”,做事要“信仰、因果、良心、道德”。我们生活在分享的世界里,当然感到充满快乐、法喜。
生活禅夏令营已经十五届了。十五年前,她象一朵初开的白色莲花,柔弱但却清新、自然。十五年的历程里,虽然风风雨雨,她已茁壮成长,嫩芽已变成枝叶。我感到还需要我们精心的呵护,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关爱。我们期待着她结出更多的智慧花果。
以上讲了佛教给予我们的资源。这种资源既为佛教团体、佛教场所拥有,也是一种社会资源。信仰者可以从中汲取灵性的力量,借以安顿身心。学者或者学术界可以以其为对象进行研究,探讨人类精神发展的规律,可以做历史的考察、可以做哲学的研究、也可以进行社会学的分析。艺术家、文学家也可以从中获取创作的灵感。正当我们这个星球面临着能源的危机之时,请让我们大家也都来加倍关注、保护我们的文化资源,让它们发挥应有的作用。
佛教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这个问题是提给大家的,从各自的角度,各自的岗位,我们能为佛教做些什么?
从政府的角度,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主要是两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比如,佛指舍利赴台湾、香港供奉。2002年,法门寺的佛指舍利赴台湾供奉,历时三十七天,在台湾二千三百万人口中,有四百多万出来朝拜,让我们看到了佛教的巨大影响力和凝聚力。又如海峡两岸佛乐团联合在台湾、香港、澳门以及美国、加拿大展演,梵乐阵阵,让我们看到了佛教文化艺术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2006年4月,中国佛教界在浙江杭州和舟山举办首届世界佛教论坛。这是一次大型的国际宗教会议,对于中国宗教史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盛会,既是佛教传入中国二千多年的第一次,也是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共产党执政条件下的第一次,还是当今世界,全球范围内的一次佛教盛会,举国关注,世界瞩目。有三十四个国家和我国台港澳地区以及大陆的代表一千多人参加。涵盖了佛教界、学术界、工商界、政界等多个界别。论坛历时六天,跨越了杭州、舟山、上海三地。这次盛会不仅推动了各国、各地区佛教间的交流,也是教、学、政、商之间的一次对话。就佛教来说,南北传汇聚,三大语系俱全。红、黄、灰、紫各色佛教服装鲜亮夺目,场面蔚为壮观。
论坛邀请了老挝建国阵线主席西沙瓦
乔本潘、柬埔寨国务大臣兼宗教部长昆航等政要,以及斯里兰卡、越南、印尼、尼泊尔等国家宗教部门负责人和十几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出席。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英国菲利普亲王、香港企业家李嘉诚、国学泰斗季羡林等给大会发来贺电。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杭州接见了部分与会代表。时任浙江省人大主任的习近平先生和全国政协副主席刘延东、董建华也都出席了开幕式。十一世班禅也首次在这一国际宗教场合隆重亮相。高僧云集、高朋满座。
从举办这次论坛,我们再一次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佛教的力量和潜力。在对外交流上,佛教完全可以发挥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作用。韩国和日本佛教都是由中国传过去的,对我们认祖归宗,其祖庭在我们这里,从而有了中韩日三国佛教黄金纽带关系;南亚、东南亚许多国家一向被称为“佛教国家”,供奉在我国的佛牙舍利、佛指舍利,对这些国家有着持久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对于台湾、香港、澳门而言,与大陆的佛教更是有着割不断的法缘、血缘、亲缘关系。
从外部来说,各个国家都在争夺宗教的旗帜,周边国家纷纷举办佛教大会。如尼泊尔、缅甸、蒙古、哈萨克斯坦这些国家,都已多次举办了佛教或宗教的国际大会。我国台湾、香港地区佛教界,多次呼吁大陆要举办世界性的佛教大会。
作为世界上佛教信众最多的国家,作为佛教历史没有中断、一直传承下来的国家,中国理所应当举办这样的国际佛教大会。
论坛的主题:“和谐世界,从心开始。”既呼应了中央提出的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致力和谐世界的政治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又契合了佛教理念。佛教是讲心的宗教,从而为世界佛教界所接受,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引起了广泛共鸣。
世界宗教领袖联盟秘书长巴瓦
简恩说:“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恰当地选择了“和谐世界,从心开始”这个主题,它包含了佛教精髓和中国哲学的精髓,并使其富有人文关怀。在这个历史性时刻,这个主题显然受到了与会各方的极力称赞。”
对于我们国家来说,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展示了中国的大国风范和中国政府亲和、开明、开放的形象。与会代表普遍认为,中国作为一个无神论政党执政的国家,能够允许并且成功地举办这样的宗教会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对宗教包容、尊重的宽广胸怀,体现了中国政府的高度智慧,是中国强大兴盛的重要标志和象征。
海外媒体报道认为,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在中国是前所未有的创新;是中国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举措,有助于消除中国威胁论;是政府善待宗教的一个积极信号,在宗教政策上显示了包容和开放的胸襟;是中国民间外交一次成功范例。
对于佛教来说,论坛重新确立了中国佛教界在亚洲及世界佛教界的重要地位,增强了中华文化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
总之,具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佛教,作为人类史上的一个伟大而深刻的精神传统,在今天的全球化语境中,针对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是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大有可为的。
《十五届:多层面认识佛教(刘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