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八届:佛法,就是一种生命的活法(楼宇烈)▪P3

  ..续本文上一页开生活的另一件事情。我们离开生活,或者暂时离开生活,去坐坐禅,去体验体验,好不好?很好,坐禅是接引你的方便法门。如果我们把坐禅中间的体会,不能落实到现实生活里面去,那说明这个坐禅反而会障碍你,为什么呢?因为那只有脱离了生活我才能开悟,一到生活里我就又迷惑,那怎么行?要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都能用一个修禅的心去对待它,那就更困难了。这就要有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那就是平常心。所以平常心是道,就要对平常这个词有个了解。什么叫平常?平常就是我们普通讲平平常常嘛,没有特别,平常就是不特别,不标新立异,就是平常。

  平常心是道,我想从两个角度来认识它。一种是对道的认识,也就是什么是道?平常心是道。那么这个里面的平常是什么含义呢?我想一个是道是平凡的。我们思想中有个真理,我们追求一个道,也就是追求一个真理,那么这个真理是不是一个特殊的呢?不是,这个真理恰恰是最平凡的。其实真正的真理都是最平凡的,也就是最普通的。这是一个,道是平凡的;再一个,道在日常的生活中。所以平常心是道,我想第一个是一种认识,一种对道的认识,这个道是最平凡的,道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另外,平常心是道,我想,是一种无分别的一种心态。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没有分别。我想平常心是道,从这两个层面来看,一个是它既是一种认识又是一种心态,是一种对道的认识,是一种无分别的心态。无分别的心态,我想还可以从两个角度来体会它:一个是对自己的修行来讲,要以一种无分别的心态去修行;一个是对待他人、对待物也要以一种无分别的心去对待它。

  那么我们先讲对自己的修行,我们要以一种无分别的心态去修行,或者我们要修行到一种无分别的心态。那么要怎样地无分别呢?用佛教的话来讲,就是你要修到八风吹不动,就是一个无分别的心态。“八风”是指八股风,两两相对,四对。八股风分四组:第一类叫做利和衰。利和衰的含义是很广泛的,你一切都很顺利,你一切很坎坷;顺利就是利,坎坷就是衰;做什么事情有利可图,事业越做越成功,也是利;那么事业越做越失败,就是衰。这两个风相对,是第一组。第二组呢,叫作讥和称。讥笑的讥,我讥笑你。称,称赞。讥,讽刺你。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冷言冷语,讥讽;也听到一些赞扬的声音,称赞你。这是第二组。第三组呢,叫毁和誉。毁灭、赞誉,这个程度比讥、称程度要深,不仅讽刺你,还诋毁你,毁掉你的名誉;称呢,称赞你,誉啊,那是给你很高的荣誉。所以它比前面那一对又深了一层。第四对叫苦和乐。八风就是指这八个方面,四个相对。八风吹不动,就是当你碰到这八种风向你刮的时候,你能不能够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平常心?不去分别——哦,这是诋毁我的,我就恨得要命;哦,这是赞美我的,我就高兴得不得了。碰到这八种状态的情况下,你的心能不能保持平静,这就叫无分别,也就是毁也好、誉也好,都不因此而影响我的情绪。

  一个人要做到这样是很不容易的。《庄子》里面讲过一个故事,这故事后来有一个成语,叫“朝三暮四”。我发现现在很多人对“朝三暮四”的理解有问题,常常跟另外一个成语混淆,另外还有一个成语叫作“朝秦暮楚”,大家也听说过吧。我们很多人把“朝三暮四”和“朝秦暮楚”混淆了,好像“朝三暮四”也是不专一的意思,尤其是在谈情说爱方面不专注,经常移情别恋。“朝秦暮楚”确实是这个意思,但“朝三暮四”可不是这个意思。那“朝三暮四”是什么故事形成这样一个成语呢?说有一个老头子养了一群猴子,他每天用橡子喂猴子。他总是每天早上给四个橡子吃,晚上给三个橡子吃。这些猴子吃着吃着就觉得不对啊,早上给我们四个,晚上才给三个,倒减少了,心里不平衡,就跟这个养猴子的老头闹,闹着要给它们加,不能早上给四个,晚上减少到三个。于是这个老头一想,好,我改一下,第二天早上开始给三个,晚上给四个。这些猴子一看,早上才给三个,晚上倒是给四个,增加了,很高兴。这就是“朝三暮四”这个典故的来源。庄子对这件事情做了一个评语:“名实未亏,喜怒为用。”朝三暮四,朝四暮三,名义上、内容上来讲,没有什么改变,加起来都是七个,可是这群猴子喜怒为用。你给它朝四暮三它就怒,你给它朝三暮四它就喜。我们很多人都是这样,跟猴子差不多。所以能够在八风面前保持一个平静的心态,你早上给我三个、晚上给我四个,与早上给我四个、晚上给我三个,没有什么关系,不要用分别心去对待它,那就好。可人要做到这个很不容易,是不是?

  所以有那个很有名的故事,在座的很多人都听到过,我也经常讲: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和当时著名的禅师佛印禅师非常要好,经常往来,一个住在江南,一个住在江北。有一天苏东坡来到佛印禅师的庙里,恰好佛印禅师不在,他就在庙里转来转去,转着转着就转到大殿。他往大殿里一看,那天他心情好啊,一看那佛像特别庄严,于是诗兴来了,随手就写了一首诗。这首诗是这么写的:“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佛当然不会因为你毁啊誉啊他就心动,不会遇到苦他就悲、遇到乐他就高兴;“端坐紫金莲”,端坐在莲台上。他写完了觉得很得意,于是把这首诗交给佛印禅师的侍者,他就走了。他走了不久,佛印禅师回来了,侍者就把这首诗给他看,说刚才苏大学士来过了,写了这首诗。佛印禅师看了以后,就在上面批了两个字:放屁。然后让侍者赶紧把这首诗送给苏东坡。苏东坡一看到这两个字,怎么也坐不住了,马上又跟着这个侍者赶到庙里,要跟佛印禅师论论理:这首诗怎么就是放屁呢?你得给我说一说。佛印禅师就说,你这首诗里讲了,八风吹不动嘛,我刚说了你一下放屁,你就坐不住了。所以就留下一个典故叫“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人要是受到一点点批评就坐不住的话,那就麻烦了。苏东坡是对佛理有很深的理解的,他对儒道的思想也有很深的理解,修养很高的,可一涉及到他的名,这一个放屁,如果传出去的话那还了得啊,苏大学士写的诗,居然被评为放屁,脸上挂不住。所以古人也常常讲“名缰利锁”,名是一条缰,利是一把锁,把人紧紧地束缚住了,跳不出名利。我们想想,利是实实在在的,实利;名是虚的啦,我们常常讲虚名实利,可是一碰到紧要关头,有的实利放下倒还比较容易,可是虚名要放下是最难的。

  所以平常心就是用一种无分别的心来对待一切,你吹捧我,我也不动心;你讽刺我,我也没有关系。有的人非常地讨厌拍马屁,可他自己就专门吃马屁。这个冯友兰先生在抗战时出过《贞元六书》,里面有本书就讲到一个故事:明代有个官,非常耿直,刚正不阿,最反对阿谀奉承、拍马屁,是出了名的。有一次朝廷就派他做钦差大臣到各地去巡视,他就一路走过去,好几个专门溜须拍马的官,都让他罢免了。有一天,他走到一个地方,有个官特别爱拍马屁,在这地方也是出了名的。有人告诉他说老兄啊,你可要小心啊,这次来巡视的钦差大臣是最讨厌拍马屁的,他这一路上就罢免了好几个这样的官了,都是因为这个问题啊,你可得小心,这回你千万可别拍马屁了。他说承蒙关照,谢谢大家。那天那个官到了,地方官都列队去欢迎钦差,都不敢说话,就怕万一说错了一句话被当成是拍马屁。这个时候唯独这个官上去,说:大人,我知道你是最讨厌那些拍马屁的人,所以我非常钦佩你,我这人最大的毛病就是爱拍马屁,就是专门阿谀奉承,因此看到你一路上罢免了那么多拍马屁的官,我非常佩服,因此我痛下决心,从此改掉自己拍马屁的毛病。这个官员一听,心里乐滋滋的,并没有把它当成是拍马屁,本来这番话,每句都是拍马屁的。所以讨厌拍马屁的人,有的时候是最爱听拍马屁的人。所以,人要能够真正做到八风吹不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种平常的心态是非常困难的。

  禅宗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修禅的人问他师父:“师父,您修行不修行啊?您怎么禅修?”师父回答:“我是饥来吃饭困来眠。”徒弟一听,说饿了吃饭、困了睡觉这也叫修行吗?就觉得师父在懵他,他就不太高兴。就问师父说:“这也叫修行啊?”他师父说:“怎么不叫修行啊?你看有多少人吃饭时不好好吃饭,百般地思虑;又有多少人睡觉时不好好睡觉,千般地计较。”我们想想是不是?真要做到吃饭时没有百般思虑,睡觉时没有千般计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保持平常心,说来容易做来难。所以要把自己修成能有一个平常心,那就一定要做到八风吹不动,不管它八风吹得多么厉害,都不动。这个就是大乘佛法里边讲的忍辱啊。

  大乘佛法讲修行有六度,六种方法,第一是布施,第二是持戒,第三就是忍辱。忍辱就是要能够不动心,八风吹不动,忍辱并不是说我能够忍住你对我的羞辱,说实在的,忍住你对我的羞辱还比较容易,最难忍住的是你对我的吹捧。人总希望得到别人的表扬,批评批评我还能进步,一表扬我就飘飘然了。忍辱不是说仅仅忍住对你的羞辱,更重要的是忍住对你的吹捧。中国的儒家、道家也都强调这个。道家老子讲“宠辱不惊”,“宠”就是抬高你,“辱”就是羞辱你、贬低你,都不惊,这就是平常心。修自己能修到宠辱不惊、八风吹不动,这就是平常心的心态。

  那么对人呢?对他呢?对物呢?对众生呢?所谓的无分别心就是理解、包容、感恩、惜缘这种心态。要能够理解,很多问题对人不能够无分别地去做,就因为不理解,不能够理解,老是以自我为中心,拿儒家的话来讲,不能“推己及人”。当你跟别人交往时,能否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我站在对方立场上我会怎么样。现在有个词叫“换位思考”。理解就是要换位思考,就要能够推己及人,所以首先要理解,理解就是以一个平等的心…

《十八届:佛法,就是一种生命的活法(楼宇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