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态去看待。理解了还要包容,然后我们时时都要感恩。感恩也是一种平常心、平等心的体现,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其实都是相互关照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所以感恩不仅仅是他为我做了什么我才感恩,乃至于我为他做了什么我也要感恩,因为他给了我一个为他服务的机会。这也是无分别,不要分别于你给我服务,还是我给你服务。如果你为我服务我要感恩你,我为你服务应该你感恩我,我不再感恩你,还是有分别。所以不管你给我服务我要感恩,我给你服务我也要感恩,自他无别。然后要惜缘,缘也是平等无分别的一种境界。我们今天聚在一起就是一个缘。俗话讲:“结缘总比结怨好。”结个缘总比结个怨好,所以,我们无缘要去结缘,有缘要惜缘,要珍惜。在座的今天能够坐在一起,那就是在座的一个缘分。夏令营期间,我们要珍惜这个缘份,要消除种种的分别心。我跟你好,跟他就远一点,这样不好。当然我们是有亲有近有疏有远啦,这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我们心里面要亲疏远近都一样,这就是一种平常心。
所以我想,这次主题是平常心是道,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去体会它。是一种认识,一种对道的认识,要认识到,道是最平凡的,道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第二个,平常心是道,这是一种心态,一种无分别的心态,最低来讲要做到八风吹不动。而对他、对物来讲,要做到理解、包容、感恩、惜缘这几点。如果我们在这次夏令营期间,对生活禅能有所了解,对什么是道有所领悟,那么我想,这七天对大家就是一笔最丰富的精神资产。
下面大家如果有什么想问的,我们可以再交流交流。
营员一:楼老师,我想问,我以前看过康德的东西,您认为平常心是道是不是一种先天综合判断,如果是,按照佛家的说法,它似乎又是一种先验的思维。
楼教授:我大概听明白了,你是按照逻辑判断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还是先验的思维理念。我们这个逻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从现实现象抽离出来后离开了现实来讲,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有先验、先天啊等等这些说法。我想对个体来讲,存在先天先验的;可是对人类群体来讲,我认为不存在先天和先验的问题。任何一个判断,都是人类群体在生活实践当中积累起来、总结出来的,没有说在人类没有之前,就有这个东西,我想是不可能的。但对于个体来讲,他来到世界之前,这些观念就已经形成,所以对个体来讲,是存在先天先验的。所以一定要分清楚。恕我大胆冒昧地说,我们过去的逻辑理论忽视了这个东西,所以把它说成是先验的,好像没有人类之前就有的。比如说,我们批判孟子,说他是人性善,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是先验的,其实不是。因为没有人类之前,会有这个恻隐之心吗?需要这种恻隐、羞恶之心吗?没有吧。动物有什么羞恶之心吗?只有人类出现后,才有了这个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所以这种概念,其实是在人类实践中间总结出来的。我怎么样跟动物之间区别开来?孟子讲,人跟动物的差别,“几希也”,一点点的。一点点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在我看来,就是动物没有羞耻心而人有。所以这个东西形成以后,对于后来的人来讲就有一种先验性,也可以讲,这东西不是他的经验总结出来的。所以平常心也是在人类的生活实践中间,由于有许多不平常心去对待,结果给自己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痛苦和烦恼,所以人们才总结出要用平常心来对待这些事情,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所以我觉得它不是抽象的先天的综合判断,而是人类后天的实践经验的归纳总结,对于没有这样体会的人它可能是先验的。我不知道这样认识对不对。
营员二:楼教授,您好!我有两个问题想问。刚才您谈到:佛教可以修身养性,而道家也讲顺其自然、修身养性;佛教比较重视人内心的修养,儒家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外,也比较重视内心的修养。作为一个哲学的学者,您是如何看待儒释道三者的关系?
第二个,道家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得越多,干扰越多。假如我们学习儒释道,如果没有诚心,就不可能深入地去理解他们,如何解决这种困惑?
楼教授:第一个问题,我是这么来看,不光中国的儒释道三教是可以汇通的,甚至世界所有文化都是可以汇通的。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中国南宋思想家陆九渊讲“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东海有圣人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西海有圣人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因为人类有人类共同的问题,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嘛。怎么对待天、地?人和天地之间究竟怎么样一个关系?地也代表了万物,地生万物嘛,也就是处理人和万物之间的关系。其实所有人类所探讨的问题,无外乎天地人的关系。在中国文化中形成了以儒释道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当然中国文化绝对不仅仅是儒释道。
西方文化发展中一度出现过某种文化占主体、独断的地位,比如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占主体的地位。但中国历来都是多元的,其中主要是儒释道,而这三教历来就是相辅相成、相互配合的。有一种说法: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佛治心。这三个治的方向,我觉得很有意思,恰恰针对了人类所面对的几个重大关系、重大问题。人在天地间生存要面对几大关系要处理,但是汇总起来有三个关系一定要处理。哪三个关系?一是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要处理,如何处理好?一个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如何处理好?一个是人自身的身心关系要处理,如何处理好?
中国文化儒释道三教大概就在这三个方面,创造了一些处理这三大关系的理念。儒家主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家主要处理人和天地万物,或者说人与自然的关系;佛教主要是处理人的身心的关系。当然,这也只是从侧重点来讲,并不是说,儒家只能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就处理不好人自身的身心关系,就处理不好人与万物的关系,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侧重点。儒家也有养生修身等方面的内容,也强调人要顺应自然、万物,不违农时。春天不能去捕鱼、砍柴,因为这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要仁民还要爱物,“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见张载《西铭》),老百姓是我的同胞兄弟,天地万物和我也是一体的,万物都跟我同类,都是天地所生之物,所以既要仁民也要爱物。所以儒家的思想同样可以处理这些。但是我们说三教配合,从这三个角度配合来解决我们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关系,其中主要是这三大关系,所以当然可以融通。所以在我的想法中间,这三教是可以并存的,在中国文化中,几千年来也是并存的,也是可以相互配合的。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老子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道如果没有为学的基础,你的为道也不行;可是为学日益以后呢,如果你不能够去超越它的话,那你也不能得到这个道。所以,为学是做加法,为道是做减法,一加一减。可是其中的关键是,把握掌握的知识。为学是掌握知识的过程,知识越丰富越好,但如果积累多了,不能从知识中跳出来的话,怎么叫跳出来呢?就是你能把握运用这个知识,而且你还能够去运用这个知识而不是做知识的奴隶。所谓“为道日损”,你要把握这个道,就是要从掌握的知识里去实践、体悟、提炼,把精髓的东西提炼出来,把枝枝节节的东西淘汰掉,所以它就是个损的过程、减少的过程。这两个东西并不是矛盾。可是如果知识多了而不能去运用它,你就会成为知识的奴隶,那你永远得不了道。知识是个静态的东西,是局部的;而智慧呢,得道一定要有智慧,智慧是动态的,是整体的。
所以过去有个口号,知识就是力量。从一个意义上讲也没有错,但你如果不能超越这个知识去运用这个知识,那么可能这个知识越多越成为你的累赘。所以我觉得应该说:智慧才是力量。因为智慧就是对知识的一种把握、运用,知识只有运用了才有力量,知识如果没有运用那它是死的。所以这个为学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为道是一个不断把握它根本精神的过程,所以我想这两个不应该给它矛盾起来。我们只有知识多了能够融汇贯通,才能高屋建瓴。我们如果知识很窄,很片面,那我们看不到全面。因为现在世界越来越相互关联在一起,所以知识面广是非常重要的,但又需要从这里面跳出来。所以我想这两个方面需要结合。
另外,我想再强调一点,为学不是光读一点书。我们既要读有字之书,更要读无字之书。什么是无字之书?所谓的无字之书,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光有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必须要懂得生活、懂得社会。这样我们才能够从书本的束缚中间摆脱出来,才能真正地体会知识的意义。我想这个问题是不是这样?
楼教授:我再补充一点,今天进门时给大家发的一篇东西,叫《佛法箴言》,里面一共是62条,是我去年为今年准备的一本《周历》。从佛教里选的一些名言,我把这些叫作《佛法箴言》。我选这些东西其实有几个想法,一个是想让大家了解我们的佛法就在生活中,佛法不是离开我们生活的东西。第二是要我们了解佛法是要落实到我们自己身上去的。佛法是一种强调自力解脱的,要特别让我们了解佛法不是一种迷信。我们现在很多人误解佛教,认为是一种迷信。其实呢,有很多高僧曾经讲过:佛教,不怕不信,就怕迷信。为什么呢?你迷了以后你就不动脑筋了,你说怎么样我就怎么样。所以佛教提倡一种怀疑的精神,尤其是禅宗,禅宗非常强调你要觉悟一定要先起疑情。在我的课堂上,也有学生问禅宗讲的疑情怎么理解?因为很多人没有接触过佛教,首先我就开了个玩笑,我说这个疑情不是移情别恋的移情,这是怀疑之情——疑情。禅宗讲,你要悟,一定要起疑情,有大疑才能有大悟,小疑只能小悟,不疑不悟。所以佛教不是讲迷信,尤其是禅宗有四个信仰的特点:一是正信,正信什么?正信因果;二是智信,智慧的智,启迪我们的智慧,用我们自己的智慧来了悟人生、参透人生;三是自信,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脱自己;四是实信,落实到我们的生活中间去。是实践的信,而不是理念上的信;是实践中的信,是要来改变我们生活的。
所以我昨天在开幕式上讲,佛法,实际上就是一种活法。通过学佛,通过修禅,我们去寻找一种新的活法,改变我们现在的活法。那么是一种什么活法呢?我昨天讲,是一种自在的活法。要做到自在的活法,就要我们能够舍得、放下,只有舍得、放下,我们才能得到自在,自在地活。要舍得放下,就先得看破。佛教里讲:执著名相就看不破;执我为本就放不下。所以我们要不受名相的束缚,刚才我讲的八风就是名相。我们如果能看破这个,不受名相束缚;我们如果不是执我为本的话,把自我也就能放下。所以能看破就能舍得,舍得就能放下,放下就能自在。
《十八届:佛法,就是一种生命的活法(楼宇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