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八屆:佛法,就是一種生命的活法(樓宇烈)▪P4

  ..續本文上一頁態去看待。理解了還要包容,然後我們時時都要感恩。感恩也是一種平常心、平等心的體現,因爲在這個世界上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其實都是相互關照的,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所以感恩不僅僅是他爲我做了什麼我才感恩,乃至于我爲他做了什麼我也要感恩,因爲他給了我一個爲他服務的機會。這也是無分別,不要分別于你給我服務,還是我給你服務。如果你爲我服務我要感恩你,我爲你服務應該你感恩我,我不再感恩你,還是有分別。所以不管你給我服務我要感恩,我給你服務我也要感恩,自他無別。然後要惜緣,緣也是平等無分別的一種境界。我們今天聚在一起就是一個緣。俗話講:“結緣總比結怨好。”結個緣總比結個怨好,所以,我們無緣要去結緣,有緣要惜緣,要珍惜。在座的今天能夠坐在一起,那就是在座的一個緣分。夏令營期間,我們要珍惜這個緣份,要消除種種的分別心。我跟你好,跟他就遠一點,這樣不好。當然我們是有親有近有疏有遠啦,這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在我們心裏面要親疏遠近都一樣,這就是一種平常心。

  所以我想,這次主題是平常心是道,可以從這兩個方面去體會它。是一種認識,一種對道的認識,要認識到,道是最平凡的,道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第二個,平常心是道,這是一種心態,一種無分別的心態,最低來講要做到八風吹不動。而對他、對物來講,要做到理解、包容、感恩、惜緣這幾點。如果我們在這次夏令營期間,對生活禅能有所了解,對什麼是道有所領悟,那麼我想,這七天對大家就是一筆最豐富的精神資産。

  下面大家如果有什麼想問的,我們可以再交流交流。

  營員一:樓老師,我想問,我以前看過康德的東西,您認爲平常心是道是不是一種先天綜合判斷,如果是,按照佛家的說法,它似乎又是一種先驗的思維。

  樓教授:我大概聽明白了,你是按照邏輯判斷的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是先天綜合判斷,還是先驗的思維理念。我們這個邏輯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從現實現象抽離出來後離開了現實來講,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有先驗、先天啊等等這些說法。我想對個體來講,存在先天先驗的;可是對人類群體來講,我認爲不存在先天和先驗的問題。任何一個判斷,都是人類群體在生活實踐當中積累起來、總結出來的,沒有說在人類沒有之前,就有這個東西,我想是不可能的。但對于個體來講,他來到世界之前,這些觀念就已經形成,所以對個體來講,是存在先天先驗的。所以一定要分清楚。恕我大膽冒昧地說,我們過去的邏輯理論忽視了這個東西,所以把它說成是先驗的,好像沒有人類之前就有的。比如說,我們批判孟子,說他是人性善,人生來就有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是先驗的,其實不是。因爲沒有人類之前,會有這個恻隱之心嗎?需要這種恻隱、羞惡之心嗎?沒有吧。動物有什麼羞惡之心嗎?只有人類出現後,才有了這個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所以這種概念,其實是在人類實踐中間總結出來的。我怎麼樣跟動物之間區別開來?孟子講,人跟動物的差別,“幾希也”,一點點的。一點點的差別在什麼地方?在我看來,就是動物沒有羞恥心而人有。所以這個東西形成以後,對于後來的人來講就有一種先驗性,也可以講,這東西不是他的經驗總結出來的。所以平常心也是在人類的生活實踐中間,由于有許多不平常心去對待,結果給自己帶來了無窮無盡的痛苦和煩惱,所以人們才總結出要用平常心來對待這些事情,要保持一顆平常心。所以我覺得它不是抽象的先天的綜合判斷,而是人類後天的實踐經驗的歸納總結,對于沒有這樣體會的人它可能是先驗的。我不知道這樣認識對不對。

  營員二:樓教授,您好!我有兩個問題想問。剛才您談到:佛教可以修身養性,而道家也講順其自然、修身養性;佛教比較重視人內心的修養,儒家除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之外,也比較重視內心的修養。作爲一個哲學的學者,您是如何看待儒釋道叁者的關系?

  第二個,道家老子說“爲學日益,爲道日損”,學得越多,幹擾越多。假如我們學習儒釋道,如果沒有誠心,就不可能深入地去理解他們,如何解決這種困惑?

  樓教授:第一個問題,我是這麼來看,不光中國的儒釋道叁教是可以彙通的,甚至世界所有文化都是可以彙通的。因爲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中國南宋思想家陸九淵講“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東海有聖人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西海有聖人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因爲人類有人類共同的問題,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去探討天、地、人叁者之間的關系,人生長在天地之間嘛。怎麼對待天、地?人和天地之間究竟怎麼樣一個關系?地也代表了萬物,地生萬物嘛,也就是處理人和萬物之間的關系。其實所有人類所探討的問題,無外乎天地人的關系。在中國文化中形成了以儒釋道爲主體的多元文化,當然中國文化絕對不僅僅是儒釋道。

  西方文化發展中一度出現過某種文化占主體、獨斷的地位,比如歐洲中世紀基督教文化占主體的地位。但中國曆來都是多元的,其中主要是儒釋道,而這叁教曆來就是相輔相成、相互配合的。有一種說法:以儒治國,以道治身,以佛治心。這叁個治的方向,我覺得很有意思,恰恰針對了人類所面對的幾個重大關系、重大問題。人在天地間生存要面對幾大關系要處理,但是彙總起來有叁個關系一定要處理。哪叁個關系?一是人與天地萬物的關系要處理,如何處理好?一個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要處理,如何處理好?一個是人自身的身心關系要處理,如何處理好?

  中國文化儒釋道叁教大概就在這叁個方面,創造了一些處理這叁大關系的理念。儒家主要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道家主要處理人和天地萬物,或者說人與自然的關系;佛教主要是處理人的身心的關系。當然,這也只是從側重點來講,並不是說,儒家只能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它就處理不好人自身的身心關系,就處理不好人與萬物的關系,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說側重點。儒家也有養生修身等方面的內容,也強調人要順應自然、萬物,不違農時。春天不能去捕魚、砍柴,因爲這是萬物生長的季節。要仁民還要愛物,“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見張載《西銘》),老百姓是我的同胞兄弟,天地萬物和我也是一體的,萬物都跟我同類,都是天地所生之物,所以既要仁民也要愛物。所以儒家的思想同樣可以處理這些。但是我們說叁教配合,從這叁個角度配合來解決我們人類所面臨的各種關系,其中主要是這叁大關系,所以當然可以融通。所以在我的想法中間,這叁教是可以並存的,在中國文化中,幾千年來也是並存的,也是可以相互配合的。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老子的“爲學日益,爲道日損”。爲道如果沒有爲學的基礎,你的爲道也不行;可是爲學日益以後呢,如果你不能夠去超越它的話,那你也不能得到這個道。所以,爲學是做加法,爲道是做減法,一加一減。可是其中的關鍵是,把握掌握的知識。爲學是掌握知識的過程,知識越豐富越好,但如果積累多了,不能從知識中跳出來的話,怎麼叫跳出來呢?就是你能把握運用這個知識,而且你還能夠去運用這個知識而不是做知識的奴隸。所謂“爲道日損”,你要把握這個道,就是要從掌握的知識裏去實踐、體悟、提煉,把精髓的東西提煉出來,把枝枝節節的東西淘汰掉,所以它就是個損的過程、減少的過程。這兩個東西並不是矛盾。可是如果知識多了而不能去運用它,你就會成爲知識的奴隸,那你永遠得不了道。知識是個靜態的東西,是局部的;而智慧呢,得道一定要有智慧,智慧是動態的,是整體的。

  所以過去有個口號,知識就是力量。從一個意義上講也沒有錯,但你如果不能超越這個知識去運用這個知識,那麼可能這個知識越多越成爲你的累贅。所以我覺得應該說:智慧才是力量。因爲智慧就是對知識的一種把握、運用,知識只有運用了才有力量,知識如果沒有運用那它是死的。所以這個爲學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爲道是一個不斷把握它根本精神的過程,所以我想這兩個不應該給它矛盾起來。我們只有知識多了能夠融彙貫通,才能高屋建瓴。我們如果知識很窄,很片面,那我們看不到全面。因爲現在世界越來越相互關聯在一起,所以知識面廣是非常重要的,但又需要從這裏面跳出來。所以我想這兩個方面需要結合。

  另外,我想再強調一點,爲學不是光讀一點書。我們既要讀有字之書,更要讀無字之書。什麼是無字之書?所謂的無字之書,就是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社會。光有書本上的知識是不夠的,必須要懂得生活、懂得社會。這樣我們才能夠從書本的束縛中間擺脫出來,才能真正地體會知識的意義。我想這個問題是不是這樣?

  樓教授:我再補充一點,今天進門時給大家發的一篇東西,叫《佛法箴言》,裏面一共是62條,是我去年爲今年准備的一本《周曆》。從佛教裏選的一些名言,我把這些叫作《佛法箴言》。我選這些東西其實有幾個想法,一個是想讓大家了解我們的佛法就在生活中,佛法不是離開我們生活的東西。第二是要我們了解佛法是要落實到我們自己身上去的。佛法是一種強調自力解脫的,要特別讓我們了解佛法不是一種迷信。我們現在很多人誤解佛教,認爲是一種迷信。其實呢,有很多高僧曾經講過:佛教,不怕不信,就怕迷信。爲什麼呢?你迷了以後你就不動腦筋了,你說怎麼樣我就怎麼樣。所以佛教提倡一種懷疑的精神,尤其是禅宗,禅宗非常強調你要覺悟一定要先起疑情。在我的課堂上,也有學生問禅宗講的疑情怎麼理解?因爲很多人沒有接觸過佛教,首先我就開了個玩笑,我說這個疑情不是移情別戀的移情,這是懷疑之情——疑情。禅宗講,你要悟,一定要起疑情,有大疑才能有大悟,小疑只能小悟,不疑不悟。所以佛教不是講迷信,尤其是禅宗有四個信仰的特點:一是正信,正信什麼?正信因果;二是智信,智慧的智,啓迪我們的智慧,用我們自己的智慧來了悟人生、參透人生;叁是自信,依靠自己的力量來解脫自己;四是實信,落實到我們的生活中間去。是實踐的信,而不是理念上的信;是實踐中的信,是要來改變我們生活的。

  所以我昨天在開幕式上講,佛法,實際上就是一種活法。通過學佛,通過修禅,我們去尋找一種新的活法,改變我們現在的活法。那麼是一種什麼活法呢?我昨天講,是一種自在的活法。要做到自在的活法,就要我們能夠舍得、放下,只有舍得、放下,我們才能得到自在,自在地活。要舍得放下,就先得看破。佛教裏講:執著名相就看不破;執我爲本就放不下。所以我們要不受名相的束縛,剛才我講的八風就是名相。我們如果能看破這個,不受名相束縛;我們如果不是執我爲本的話,把自我也就能放下。所以能看破就能舍得,舍得就能放下,放下就能自在。

  

《十八屆:佛法,就是一種生命的活法(樓宇烈)》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