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拟儒《孝经》,发明佛意”,在其《辅教编》“孝论”十二章中,阐述其对“孝”问题的看法,断言否认有关佛教不孝的各种说法,指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至载,大矣,孝之为道也夫!”。提出佛教与儒家孝合一说,甚至还认为佛教的“孝”高于儒家的孝,向世人表明佛教对孝问题的高度重视态度和立场。唐代出现的佛教伪经《父母恩重经》,通过它所树立的孝的典型,如经兰、董黯、郭巨等,进一步使佛教言“孝“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大大张力了佛教孝亲观的社会影响力和感染力。由后秦鸠摩罗仕译出的《梵网经》,西晋竺法护译出的《盂蓝盆经》,都提到了“孝”、“戒”一致问题,在唐代衍化成各种形式广为流传。最具有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禅宗,不仅倡言孝道,而且还出现了闻名于世的“孝僧”,如人称陈蒲鞋的僧人,就自言“不敢忘孝”。佛教通过倡孝的努力,不仅廓清了因教义上的:弃世出家,“无父无君”等误会,也加速了佛教本土化过程。第三,主张在孝的问题上实行四众两别。即出家两众(尼姑、和尚),侧重于对父母内心孝敬。故佛教认为“孝之大者在乐亲之心”17。佛教认为精神层面的孝乃是大孝,即“有亲在堂,如佛在世”18。出家修行并非舍弃父母,而是将父母当作佛陀一样敬奉,是舍“小孝”而成就“大孝”行为,可以收到“一子成道,九族超升”的效果。出家修心念佛“能为父母作福造经、
烧香请佛、礼拜供养三宝,或饮食重僧,当知是人能报父母其恩”19。佛教尤其重视超度父母亡灵,“不仅于父母生前而当孝敬,且当度脱父母之灵识,使其永出苦轮,常住正觉”20。在家两众(男女居士)则奉行物质与精神孝敬并重。佛教认为:“人子于父母,服劳奉养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显之,大孝也;劝以念佛法门,俾得生净土,大孝之大孝也”21。佛教从“因缘和合”基本原出发,主张慈眉善目看人间,兼顾生死,普度众生。从救济今世父母延伸到为救济多世父母,“孝的对象不限于此生此世的父母,还包括无量劫来生生世世的父母,即一切众生。·····视一切众生而为父母,为一切众生难行能行、难舍能舍,令一切众生迷得无上菩提,这是真正的大孝”22。将对父母的孝心化作对有情众生的慈悲心。“目连之孝”即是典型例子。根据《经律异相》和《佛说盂兰盆经》等记载,佛十大弟子之一摩诃目建连,号称“神通第一”,据说他以“天眼通”看到他的母亲在地狱受苦,便在七月十五日设“盂兰盆会” ,“盂兰盆”是梵语ullambana音译,系“救倒悬之苦”之意。供养十方僧众,在他们帮助下入地狱救母。此故事在我国民间家喻户晓,民间(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就是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可见,佛教的孝心即是慈悲心,孝道即是菩萨道。
道教孝道观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与儒学佛教一起构成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的孝道观,主要有以下观点:第一,主张尊道贵德孝当先。将尊老意识融入神仙长生说,认为修长生首先要修孝道。只有与道同德才能与道同寿。因为“有德之人孝心高远,道合天地,故天不杀道,道不能杀地,故地不埋,如理琼霜终成金宝”23。“人当忠孝而答君亲之恩;忠孝,大道之本也”24。《玉真先生语录外集》指出:“入吾忠孝大道之门者,皆当祝国寿、报亲恩为第一事.....”。《太上灵宝净明洞神上品经》卷上指出:“愿我赤子,孝顺常在心。居家奉父母,在朝忠于君”。道教将孝敬父母视为是做人的根本, 认为一个人连自己的生身父母都不管不顾,漠不关心,不仅是人性自私的表现,更是社会道德责任的缺乏。这种人于家为患,于国为害。对父母作到经济上赡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籍,这既是情理之中事情,又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第二,提出 “大孝者一体皆爱”25。道教以平等思想为基础,主张“和光同尘”,认为尽了孝道方有生道,才能修得仙道。不但要爱自己的父母,而且要推己及人,关爱天下所有的父母。认为“孝道慈悲好生,恶杀、食肉、饮酒非孝道也,男女秽慢非孝道也,胎产尸败非孝道也,乐处秽浅,内外流污,心型疏懒,毁伤流血非孝道也,偷劫盗窃非孝道也......”26。《元始洞真慈善孝子报恩成道经》历数孝的社会功能,即“孝治天下,不劳法令,孝治其身,志性坚正,孝治百病,天为医治,孝治万物,众毒不害,孝治山川,草木不枯,孝营生业,田蚕万倍”。第三,提出孝道的个人内心感受标准。“人子事其亲,自谓能竭其力者,未也,须是一念之孝能致父母心中印可,则天心亦认可”27。因为父母心中自有标准。尤如一双鞋子只有穿在自己的脚上,自己感觉舒服就可以了,别人说鞋子大了小了是没有用的。不孝之人,“无三孝则赐十恶罪”28。
二、儒释道孝道观比较
相同点与不同点:其一,儒家、佛教、道教三者都重视孝问题,在孝的对象上是一致的,皆为人之父母。不同的是“儒家孝道指向的只是自己今生今世的父母”,习惯把孝与仁爱联系起来,推己及人,人我并重,关心现实人生,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适用性。“佛教的孝则延及到多世父母”29,注重将建立在众生平等基础上的孝与慈悲联系起来,寻求达到“同体大悲”,“无缘大悲”一视同仁的报恩效果。道教孝道的指向是习惯把孝与修炼成仙,得道成仙联系起来,追求成为天仙,地仙、人仙的自由生活维度。其二,儒家、佛教、道教三者在孝的内容上大体是一致,皆指对父母经济上的赡养、生活上的照料、精神上的敬慰。但三者之间存在差别:儒家大声疾呼且身体力行,对父母行孝更多得是侧重于经济上的赡养、生活上的照料,具有偏重于生活“解困”的特征。相比之下,对父母精神层面的敬慰,重视程度逊色于物质层面。中国化了的佛教,出家僧人更多地是注重在精神领域内行孝,精神尽孝的重点在于“解脱”具有明显的重精神,轻物质特征。道教在对父母行孝问题上,是既说又做,既关心父母现实生活的改善,又关心其精神的修炼,具有既重现实更重超越现实特征。其三,儒家、佛教、道教三者均有各
自对孝的价值取向。但在行孝目的上有明显不同。儒家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立足现实,讲求实际,注重先做人,后做事,其目的在于通过“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来光宗耀祖,显耀门庭。并以此维护封建社会尊卑等级秩序。不仅具有明显的世俗性和进去性,而且具有浓厚的社会性,政治性。佛教、道教主张出家,远离社会,重视修炼,追求成佛、成仙,具有明显的逃避现实性和虚幻性。其四,儒家、佛教、道教倡导的“孝”,均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不同的是:对“孝”思想的阐述,儒家是由历代儒学大师担当此任,以十三部经书和历代注疏为载体,突出“德教”功能,并选择在德教的语境中谈“孝”。情真意切,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加之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扶持和倡导,所以被社会广大人群所接受。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广大,是佛教、道教无法比拟的。佛教、道教直接参与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构筑,由于其逃避现实,远离社会,接受群体和活动范围有限,所以其影响和作用亦有限。其五,儒学、佛教、道教三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孝是个超时空的道德范畴,永远适用。只是随着历史的变化,它的具体要求也要相应变化而已。封建时代“父为子纲”的原则务须抛弃,孔子“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在,不远游”和孟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观念亦不适应今日之时代特点了”27,必须加以抛弃。
1、《礼记.中庸》
2、《论语.为政》
3、梁瑨著《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概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6页。
4、《论语.里仁》
5、荀子《荀子.子道》
6、《孝经.谏诤章十五》
7、《孟子.离娄下》
8、《孟子.离娄上》
9、朱熹《孟子集注》
10、《孝经.开宗明义章》
11、《孟子》
12、《礼记·礼运·大同篇》
13、陈坚:儒佛“孝道观的比较《孔子研究》2008、3、77
14、《心地观经》,《大正藏》卷159,第297页上。
15、《中本起经》卷上、《大藏经》第四卷,第153页上。
16、《心地观经》,《大正藏》卷3,第297页中、第301页下、第302页上、第301页中。
17、德清〈〈示容玉居士〉〉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3卷第2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02页。
18、《莲宗宝鉴序》,《大正藏》卷85,第1404页上。
19、《佛说父母恩重经》《大藏经》第四卷,第153页上。
20、〈〈印光法师文钞.卷二〉〉。
21、宏《云栖法汇.竹窗二笔.出世间大孝》,〈〈明嘉兴大藏经〉第33册,第51页上。
22、净慧法师《在家佛教徒必读经典》石家庄,虚云印经功德藏2001年版,序言,第3页。
23、26、张振国著《反扑归真—道教与人生》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227页、228页。
24、25、27、张平编著《道教智慧语典》大众文艺出版社99年版第152页、第238页、第262页。
28、《世界宗教研究》08、1、45,朱岚:论儒佛孝道观的歧异。
29、康学伟著《先秦孝道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内容提要:古往今来人皆为父母所生,父母所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既是天经地义的权利与义务,也是社会伦理道德的最基本要求。儒、释、道三家不仅有其各自的伦理道德观,而且有其各自伦理道德观指导下的社会实践活动。认真批判总结历史上的儒、释、道三家孝道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创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不但具有学术理论意义,也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儒学、佛教、道教、孝道观、比较研究
《儒、释、道的孝道观比较研究(张树卿)》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