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就宣说过非常隐蔽的事物,它们不会因为人类的感官接触不到而不存在。但事到如今,依然有部分人不相信这些观点。然而,借助于现代高科技,已经把我们过去认为不存在的事物一一展示出来。比如显微镜下的微生物、粒子等物质,过强或过弱的声波等等。
另外,“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非常隐蔽的因果关系,却是我们的感官永远无法感知到的。因为人的意识思维、判断、推理的依据,就是视觉、听觉等等。就像因冒烟推知有火,也是曾经得到的视觉经验反馈的信息。如果从来没有见过燃火冒烟的情况,就无法推理出有火的结论。凡是感官没有接触过的事物,意识也无法推知,因为这些事物已经超越了感官的范围。
就像通过仪器,可以测知红外线、X光、微生物等很隐蔽的事物一样,通过佛的智慧,也能够了知非常隐蔽量的存在。譬如,释迦牟尼佛说一滴水中有八万四千个生命,这就是用佛陀的智慧或超凡的感官发现的。
缘起道因相,见尊说无比,
由此证余语,是量起决定。
用缘起的道理,可以推导出另一结论:佛陀所宣讲的道理,是无人能比拟的。因为缘起是正确的观点,也可以由此推知佛陀所讲的其他观点也是正确的。“因相”,是指理由、道理。“见”,也即推导。“余语”,是指除了“缘起”法之外的其他佛经。“量”在《释量论》中,表示正确无误的道理。
为什么说释迦牟尼宣讲的道理无人可比呢?因为世尊宣讲了无有错谬的“缘起道”。
用佛教中的“缘起”,可以解读生命的进化,以及大自然的所有现象。因而,很多高僧大德也说,佛教不是宗教,因为佛教讲缘起。
佛教从不崇拜鬼、神,而是崇拜无垢、无漏、无上的智慧与无私的慈悲。真正的佛,就是佛的法身,也即佛的无上智慧和悲心的综合体。
佛教不需要用祭祀杀生等方法来取悦鬼神,大乘佛经认为,让佛最喜欢的供品,就是利益众生。
如何证明释迦牟尼佛宣讲的内容都是正确的呢?原因有二:
第一、释迦牟尼不会欺骗众生,因为他没有为了达到某种个人利益而欺骗众生的因素——贪嗔痴的烦恼。
第二、佛陀已经证悟了非常深奥的四圣谛、缘起性空等境界。这是人类有史以来,任何人、神仙都没有悟到的。佛陀不仅证悟,还宣讲了这些甚深的道理。既然佛陀能够证悟和正确地宣讲如此深奥的境界,更何况其他的事情呢?
佛教经历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无论是科学家、哲学家,还是其他宗教的智者,都没有找到一种新的理论来否定佛教的核心思想。相信在今后的岁月中,也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可见佛陀的公信度是非常高的,由此也可以断定,佛陀所宣讲的缘起法以外的因果轮回等其他思想,也是正确无误的。
(二)由此可推知,佛陀就是正确无误的引导者
见如义善说,有随尊学者,
衰损皆远离,灭众过根故。
佛陀证悟了缘起的意义,并在证悟的七七四十九天后,开始广转*轮。因为释迦牟尼佛宣讲的佛经内容正确无误,所以对跟随佛陀的后学者来讲,佛陀是一位正确无误的导师。跟着佛陀修学的人,一定会远离所有衰损,不会有任何的损害,其原因,就是因为断除了所有过患的根源。
释迦牟尼佛宣讲的所有法门,都不是跟其他人学的,都是他自己证悟并宣说的。在他此生成佛之前,很长时间都没有出现过一尊佛。虽然佛的化身会以不同形式、不同身份而存在并利益帮助众生,但在佛陀示现成佛之前,并没有像佛陀一样成佛后广转*轮、广度众生的佛教教主的出现。
“见”与“说”,是非常重要的两点。如果没有见到,没有证悟,就无法宣讲。就像大学教授首先自己要了解所讲课程的内容,之后才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课一样。佛也必须自己先悟道,之后才能讲给众生听。
这里的“学者”,是指跟随释迦牟尼佛学习修行的人。追随释迦牟尼佛修学,就可以断除自己的贪嗔痴等烦恼,远离杀盗淫妄、争权夺利、发动战争等灾祸。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所谓的敌人,并不在外面,而是我们内在的嗔恨心、贪欲心等等。所有烦恼的根源,就是愚痴、愚昧。当我们从根本上把愚昧斩灭之后,所有的生老病死等不如意现象,都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如果内在的问题没有解决,无论如何发动战争、扩张势力,都有百害而无一利,更不能战胜烦恼这个敌人。
从古到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多国家的君主为了对抗所谓的敌人,发动了无数次战争,同时也夺走了成千上万人的性命,最终却一无所获;有些人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后连自己的命也保不住;有些人为了一己私利,而贪赃枉法、为非作歹,最后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佛陀认为,心外求法,只是死路一条。只有真正解决了内心的问题,才能灭除各种过患的根源,远离一切的增益与损灭。无明的问题解决了,所有的烦恼都会迎刃而解。
释迦牟尼佛历来主张平等、尊重真理。其中的平等,是指慈悲心与智慧。而整个宇宙中最透彻的真理,就是因果轮回,这是世间最公正的法律,永远都不会有错。
由背尊圣教,虽久依疲苦,
后后过如呼,我见坚固故。
违背佛法的尊圣教,不追求证悟的智慧,则哪怕一辈子不穿衣服,长时间不吃饭等等,历经各种残酷苦行,也如同呼唤一个人来到自己面前一样,只能唤醒各种过患。因为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非常坚固的我执犹在。只要没有证悟缘起的智慧,就不能解决内在的贪嗔痴问题。因为所有的烦恼不是来源于肉体,而是来源于精神。无论我们做好事或是做坏事,都来自于精神。我们的身体,只是意识的奴隶,它没有自己的主张。意识命令它去做什么,它就会去做什么。
而很多外道则认为,轮回是由肉体和精神组成的,只要破坏了其中之一,轮回就会终止,这样才能得到解脱。所以他们会以苦行的方式来寻求解脱,但这却是一条错误的路。
这里要表明的,并不是说外道或外道的导师有问题,只是在强调,哪怕修行人在长达几百年或者上千年的时间中做苦行僧,用各种残酷的方法来折腾自己的身体,假如关键的问题没有解决,也不会拥有证悟的智慧。因为我见或者我执始终都存在,没有断除。这种情况下的苦行,也成了一种执著。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因此而走错路,在没有达到一定境界的时候,就妄说一切平等、不要执著,否则一定会走火入魔。释迦牟尼佛在证悟后,都会以一位普通比丘的形象,正常地托钵乞食、生活、修行,天天都在禅修和讲法,有时还要去问候生病的比丘,还时不时地照顾没人照顾的比丘,亲自为生病的比丘洗衣服,并示现生老病死。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有一个过程。佛陀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都没有说不执著,不需要遵守戒律,虽然对于佛陀来讲,这一切都是不需要的。释迦佛的言传身教就是为了告诉我们,不要一开始就不执著。
小乘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佛的圆寂,才是达到了最高的修行境界。在很多小乘佛教的寺庙中,经常能看到释迦牟尼佛圆寂的佛像。而大乘佛教则认为,佛陀不需要在圆寂时才达到最高的修行境界,佛陀在世时,就已经达到了最高的境界,佛陀的住世、圆寂或苦行,都是一种示现。
对于修行者的生活,佛陀既不主张过于奢侈,也不主张太过苦行。最关键的,是要打破我执、证悟空性。如果证悟了空性、断除了我执,根本不需要苦行,也不需要刻意去过奢侈的生活。
虽然佛教历史上有很多高僧大德的修行过程都非常艰苦,譬如米拉日巴,但他们都不是为了追求艰苦而艰苦,只是因为当时的物质条件所限而致的。如果想把自己的生活条件提高一些,就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他们认为,把修行的时间浪费在物质生活上非常不划算,为了今生就能得到幸福、解脱和智慧,他们愿意用自己的物质享受做代价,所以牺牲了物质享受,选择了苦行。
反之,如果一味追求奢侈的生活,就说明还有强烈的贪欲心。如果有人说自己证悟了,却非常执著外在的物质,对高档汽车、房子、金钱极为看重;或者口里说自己已经证悟了,可以喝酒吃肉,什么事都可以做,不需要执著等等。这只能说明,他只是嘴巴证悟了,心并没有证悟。真正证悟的人,不会公开说自己证悟了,也不会不顾忌因果。虽然有些证悟者的行为非比寻常,不会受物质生活的影响,但公开说自己是证悟者,却非常在乎物质生活的人,是万万不能相信的。
在所有的宗教里,佛教最反对迷信。追随佛陀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学习佛陀的智慧。世上无人能超越释迦牟尼佛的境界,但佛陀在菩提迦耶成佛后,仍然以一位比丘的身份托钵乞食,严守比丘戒,我们怎么能肆意妄为呢?
佛教的“四依四不依”原则,其中一条就是“依法不依人”。如果可以“依人不依法”,也不需要上师与弟子相互观察十二年,只需按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依止什么样的上师就可以了。这充分说明,佛教不提倡个人崇拜。依止上师,也只是依止上师的智慧与慈悲。
希有诸智者,善达此二别,
尔时于圣尊,岂不从髓敬?
稀有难得的诸位智者在通达上述二者的区别后,怎能不发自内心地恭敬佛呢?这种恭敬,不是因为佛陀外相上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等庄严,而是因为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指出了解脱的路。这种从骨子里产生的恭敬,叫做智信。
虽然刚开始学佛的佛教徒因为不明白佛教的道理,可以允许有暂时的迷信,但通过学习,就可以把迷信转换为智信。如果一开始没有这种信心,对佛教不感兴趣,就不会进一步学习,更不会有进步,最终的智信也得不到,所以有时迷信还是有一些作用。但最终一定要超越、突破迷信,由迷信转为智信。
纵于一分义,得少许决定,
尚与彼胜乐,况尊众多说?
即使对佛经中的一小部分内容得到了定解乃至证悟,也能给我们最殊胜的幸福快乐,更何况是理解、通达了世尊所说…
《慧灯之光九 《缘起赞》略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