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就宣說過非常隱蔽的事物,它們不會因爲人類的感官接觸不到而不存在。但事到如今,依然有部分人不相信這些觀點。然而,借助于現代高科技,已經把我們過去認爲不存在的事物一一展示出來。比如顯微鏡下的微生物、粒子等物質,過強或過弱的聲波等等。
另外,“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等非常隱蔽的因果關系,卻是我們的感官永遠無法感知到的。因爲人的意識思維、判斷、推理的依據,就是視覺、聽覺等等。就像因冒煙推知有火,也是曾經得到的視覺經驗反饋的信息。如果從來沒有見過燃火冒煙的情況,就無法推理出有火的結論。凡是感官沒有接觸過的事物,意識也無法推知,因爲這些事物已經超越了感官的範圍。
就像通過儀器,可以測知紅外線、X光、微生物等很隱蔽的事物一樣,通過佛的智慧,也能夠了知非常隱蔽量的存在。譬如,釋迦牟尼佛說一滴水中有八萬四千個生命,這就是用佛陀的智慧或超凡的感官發現的。
緣起道因相,見尊說無比,
由此證余語,是量起決定。
用緣起的道理,可以推導出另一結論:佛陀所宣講的道理,是無人能比擬的。因爲緣起是正確的觀點,也可以由此推知佛陀所講的其他觀點也是正確的。“因相”,是指理由、道理。“見”,也即推導。“余語”,是指除了“緣起”法之外的其他佛經。“量”在《釋量論》中,表示正確無誤的道理。
爲什麼說釋迦牟尼宣講的道理無人可比呢?因爲世尊宣講了無有錯謬的“緣起道”。
用佛教中的“緣起”,可以解讀生命的進化,以及大自然的所有現象。因而,很多高僧大德也說,佛教不是宗教,因爲佛教講緣起。
佛教從不崇拜鬼、神,而是崇拜無垢、無漏、無上的智慧與無私的慈悲。真正的佛,就是佛的法身,也即佛的無上智慧和悲心的綜合體。
佛教不需要用祭祀殺生等方法來取悅鬼神,大乘佛經認爲,讓佛最喜歡的供品,就是利益衆生。
如何證明釋迦牟尼佛宣講的內容都是正確的呢?原因有二:
第一、釋迦牟尼不會欺騙衆生,因爲他沒有爲了達到某種個人利益而欺騙衆生的因素——貪嗔癡的煩惱。
第二、佛陀已經證悟了非常深奧的四聖谛、緣起性空等境界。這是人類有史以來,任何人、神仙都沒有悟到的。佛陀不僅證悟,還宣講了這些甚深的道理。既然佛陀能夠證悟和正確地宣講如此深奧的境界,更何況其他的事情呢?
佛教經曆了兩千五百多年的曆史,在這期間,無論是科學家、哲學家,還是其他宗教的智者,都沒有找到一種新的理論來否定佛教的核心思想。相信在今後的歲月中,也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可見佛陀的公信度是非常高的,由此也可以斷定,佛陀所宣講的緣起法以外的因果輪回等其他思想,也是正確無誤的。
(二)由此可推知,佛陀就是正確無誤的引導者
見如義善說,有隨尊學者,
衰損皆遠離,滅衆過根故。
佛陀證悟了緣起的意義,並在證悟的七七四十九天後,開始廣轉*輪。因爲釋迦牟尼佛宣講的佛經內容正確無誤,所以對跟隨佛陀的後學者來講,佛陀是一位正確無誤的導師。跟著佛陀修學的人,一定會遠離所有衰損,不會有任何的損害,其原因,就是因爲斷除了所有過患的根源。
釋迦牟尼佛宣講的所有法門,都不是跟其他人學的,都是他自己證悟並宣說的。在他此生成佛之前,很長時間都沒有出現過一尊佛。雖然佛的化身會以不同形式、不同身份而存在並利益幫助衆生,但在佛陀示現成佛之前,並沒有像佛陀一樣成佛後廣轉*輪、廣度衆生的佛教教主的出現。
“見”與“說”,是非常重要的兩點。如果沒有見到,沒有證悟,就無法宣講。就像大學教授首先自己要了解所講課程的內容,之後才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講課一樣。佛也必須自己先悟道,之後才能講給衆生聽。
這裏的“學者”,是指跟隨釋迦牟尼佛學習修行的人。追隨釋迦牟尼佛修學,就可以斷除自己的貪嗔癡等煩惱,遠離殺盜淫妄、爭權奪利、發動戰爭等災禍。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所謂的敵人,並不在外面,而是我們內在的嗔恨心、貪欲心等等。所有煩惱的根源,就是愚癡、愚昧。當我們從根本上把愚昧斬滅之後,所有的生老病死等不如意現象,都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如果內在的問題沒有解決,無論如何發動戰爭、擴張勢力,都有百害而無一利,更不能戰勝煩惱這個敵人。
從古到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多國家的君主爲了對抗所謂的敵人,發動了無數次戰爭,同時也奪走了成千上萬人的性命,最終卻一無所獲;有些人爲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付出了沈重的代價,最後連自己的命也保不住;有些人爲了一己私利,而貪贓枉法、爲非作歹,最後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所以佛陀認爲,心外求法,只是死路一條。只有真正解決了內心的問題,才能滅除各種過患的根源,遠離一切的增益與損滅。無明的問題解決了,所有的煩惱都會迎刃而解。
釋迦牟尼佛曆來主張平等、尊重真理。其中的平等,是指慈悲心與智慧。而整個宇宙中最透徹的真理,就是因果輪回,這是世間最公正的法律,永遠都不會有錯。
由背尊聖教,雖久依疲苦,
後後過如呼,我見堅固故。
違背佛法的尊聖教,不追求證悟的智慧,則哪怕一輩子不穿衣服,長時間不吃飯等等,曆經各種殘酷苦行,也如同呼喚一個人來到自己面前一樣,只能喚醒各種過患。因爲一個最根本的問題沒有解決,那就是非常堅固的我執猶在。只要沒有證悟緣起的智慧,就不能解決內在的貪嗔癡問題。因爲所有的煩惱不是來源于肉體,而是來源于精神。無論我們做好事或是做壞事,都來自于精神。我們的身體,只是意識的奴隸,它沒有自己的主張。意識命令它去做什麼,它就會去做什麼。
而很多外道則認爲,輪回是由肉體和精神組成的,只要破壞了其中之一,輪回就會終止,這樣才能得到解脫。所以他們會以苦行的方式來尋求解脫,但這卻是一條錯誤的路。
這裏要表明的,並不是說外道或外道的導師有問題,只是在強調,哪怕修行人在長達幾百年或者上千年的時間中做苦行僧,用各種殘酷的方法來折騰自己的身體,假如關鍵的問題沒有解決,也不會擁有證悟的智慧。因爲我見或者我執始終都存在,沒有斷除。這種情況下的苦行,也成了一種執著。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不能因此而走錯路,在沒有達到一定境界的時候,就妄說一切平等、不要執著,否則一定會走火入魔。釋迦牟尼佛在證悟後,都會以一位普通比丘的形象,正常地托缽乞食、生活、修行,天天都在禅修和講法,有時還要去問候生病的比丘,還時不時地照顧沒人照顧的比丘,親自爲生病的比丘洗衣服,並示現生老病死。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有一個過程。佛陀做這些事情的時候,都沒有說不執著,不需要遵守戒律,雖然對于佛陀來講,這一切都是不需要的。釋迦佛的言傳身教就是爲了告訴我們,不要一開始就不執著。
小乘佛教認爲,釋迦牟尼佛的圓寂,才是達到了最高的修行境界。在很多小乘佛教的寺廟中,經常能看到釋迦牟尼佛圓寂的佛像。而大乘佛教則認爲,佛陀不需要在圓寂時才達到最高的修行境界,佛陀在世時,就已經達到了最高的境界,佛陀的住世、圓寂或苦行,都是一種示現。
對于修行者的生活,佛陀既不主張過于奢侈,也不主張太過苦行。最關鍵的,是要打破我執、證悟空性。如果證悟了空性、斷除了我執,根本不需要苦行,也不需要刻意去過奢侈的生活。
雖然佛教曆史上有很多高僧大德的修行過程都非常艱苦,譬如米拉日巴,但他們都不是爲了追求艱苦而艱苦,只是因爲當時的物質條件所限而致的。如果想把自己的生活條件提高一些,就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他們認爲,把修行的時間浪費在物質生活上非常不劃算,爲了今生就能得到幸福、解脫和智慧,他們願意用自己的物質享受做代價,所以犧牲了物質享受,選擇了苦行。
反之,如果一味追求奢侈的生活,就說明還有強烈的貪欲心。如果有人說自己證悟了,卻非常執著外在的物質,對高檔汽車、房子、金錢極爲看重;或者口裏說自己已經證悟了,可以喝酒吃肉,什麼事都可以做,不需要執著等等。這只能說明,他只是嘴巴證悟了,心並沒有證悟。真正證悟的人,不會公開說自己證悟了,也不會不顧忌因果。雖然有些證悟者的行爲非比尋常,不會受物質生活的影響,但公開說自己是證悟者,卻非常在乎物質生活的人,是萬萬不能相信的。
在所有的宗教裏,佛教最反對迷信。追隨佛陀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學習佛陀的智慧。世上無人能超越釋迦牟尼佛的境界,但佛陀在菩提迦耶成佛後,仍然以一位比丘的身份托缽乞食,嚴守比丘戒,我們怎麼能肆意妄爲呢?
佛教的“四依四不依”原則,其中一條就是“依法不依人”。如果可以“依人不依法”,也不需要上師與弟子相互觀察十二年,只需按自己的喜好來決定依止什麼樣的上師就可以了。這充分說明,佛教不提倡個人崇拜。依止上師,也只是依止上師的智慧與慈悲。
希有諸智者,善達此二別,
爾時于聖尊,豈不從髓敬?
稀有難得的諸位智者在通達上述二者的區別後,怎能不發自內心地恭敬佛呢?這種恭敬,不是因爲佛陀外相上的叁十二相、八十隨好等莊嚴,而是因爲釋迦牟尼佛爲我們指出了解脫的路。這種從骨子裏産生的恭敬,叫做智信。
雖然剛開始學佛的佛教徒因爲不明白佛教的道理,可以允許有暫時的迷信,但通過學習,就可以把迷信轉換爲智信。如果一開始沒有這種信心,對佛教不感興趣,就不會進一步學習,更不會有進步,最終的智信也得不到,所以有時迷信還是有一些作用。但最終一定要超越、突破迷信,由迷信轉爲智信。
縱于一分義,得少許決定,
尚與彼勝樂,況尊衆多說?
即使對佛經中的一小部分內容得到了定解乃至證悟,也能給我們最殊勝的幸福快樂,更何況是理解、通達了世尊所說…
《慧燈之光九 《緣起贊》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