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舍。所以我们不要用修观的意境,来混滥现实的生活,理观跟事修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你进入理观的时候,那个法界是平等的。你从理观出来的时候,现实是一个对立的世界。所以你要把理跟事搞清楚。
我们看第二个别答,别答当中分成三小段,我们先看第一小段:
【二别答者,夫不生不灭者:于生缘中,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于生体,亦不可得!】我们在修平等的真如观时,我们会从一个对立的世界,进入到不生不灭的世界。“不生不灭”是二句话:不生是一句话,不灭又是一句话。一般来说,我们经常活在生,存在。灭,不存在。这个东西存在了、这个东西不存在了,你的生命体存在、你的生命体不存在,什么东西都是存在跟不存在的对立。那你入了真如观的时候,你是存在也不可得、不存在也不可得。这个意思就是说,这个不生不灭的道理,是从哪里去体验的呢?就是在这个生灭因缘当中,你看到一切法因缘的和合,它这个时候就不能守在自性空的真理上,就显现出如梦如幻的现象。虽然有它现象的作用,但是它自性的本体是不可得的,所以这个空性是从缘起当中观空的,不能说离开缘起观空。
生也没有真正的生,灭也没有真正的灭,所谓的生是因缘生,灭也是因缘灭,从本性来说它是不可得,这个道理就叫做不生不灭。
【此生生时,无所从来,故名不生;不灭者,诸法散时,不守自性,言我散灭,此散灭时,去无所至,故言不灭。】
我们讲不生不灭这个道理,我们要先看事相,就是你要了解不生不灭,你就要了解什么是生,什么是灭。“不生不灭”在佛经上最不容易了解,宇宙间一切一切连我的思想五蕴等等,都是不生不灭的。因为一切是:
(一)不自生,如一块布它不能自己生成布,是无自性的,须赖众缘和合而生。
(二)不他生,不是单靠他缘,还不能离我这个布,所以也不是他生。
(三)是共生吗?不!也不是共生,因为两面都是缘生,两无实体,只是一个偶合,所以也不是共生。
(四)不无因生,现在的假相,似乎是生,但必由因成果;没有可以成布的因,就没有成布的果。
以此类推,一切一切是不生的,现在虽有相,终是生而不生的。既不生,即不灭。但现在的假相,却有个假灭,只是不自灭,如布烧成灰,布不能自烧。不他灭,虽有火烧,终不能离开布。不共灭,不无因灭,都是一个理,可以推想得到的。
我们先看什么是生?
“此生生时,无所从来,故名不生。”当我们听到敲磬的声音时,大家就会感觉到声音的存在,就是有声音生起来。那为什么会有声音呢?这就是诸法和合,因为有这个磬,有可敲的磬槌,然后有人在敲这个磬,三者和合时,这个声音就突然间生起,本无今有地显现出来。但是这个生,你怎么说它是生即无生呢?因为它无真实的自体,如果没有因缘的和合它就没有。无所从来,声音还没有出来之前,它在哪里?找不到。既然它没有一个来处,所以它是无生,它是自性空。
什么叫不灭呢?
“诸法散时,不守自性,言我散灭,此散灭时,去无所至,故言不灭。”你现在去听磬的声音,已消失掉了。那你说磬的声音,刚刚还在啊?现在这个声音跑到哪里去了呢?找不到了。去无所至,所以我们讲不灭。也就是说,生只是一个因缘的和合相,我们称之为生;所谓的灭是因缘的破坏相,我们叫它灭:从本性来说,没有真实的生、也没有真实的灭可得。因为它都是一个因缘相,因缘的和合,我们称它为生;因缘的坏灭,我们把它叫做灭。就是这个生灭的相,它是自性空的,所以安立做不生不灭,我们不能离开因缘所生法来谈真理,真理是约因缘所生法而来的。
以下第三段就简别过非:
【非谓因缘生外,别有不生不灭;亦非不求生净土,唤作无生。《维摩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
所以我们在修空观的时候,要切记不要离开因缘所生法,而另外追求一个不生不灭的理体,就是你把因缘所生法跟真理切开来,这样是不对的。因为这个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二个是分不开的,一个是约诸法的本体,一个是约诸法的作用,所以不是说不求生净土就叫作无生。不求生净土,而在娑婆世界,也是一个执着。故说求生净土是执着的话,那在娑婆世界也同样是执着!
所以《维摩经》上说:菩萨观一切法空的时候,是看到清净国土是空,众生杂染的国土也是空,虽然看到诸佛的国土跟众生的国土都是自性空;但是从因缘上,也不妨碍菩萨广修净土,成就自力的功德,广泛的度化众生,成就利他的功德。观一切法空,但是不妨碍它的作用。你不妨观娑婆世界是空,也不妨观察极乐世界是自性空,但是你照样求生净土。为什么?因为诸法皆空,因果不空、作用不空,作用是不能讲空的。你一个人空掉因缘、空掉作用,那是断灭空,你空只能空掉它的自体。
我们要把空跟有分开来看,比如说你拜佛,你在拜佛的过程当中,身业的礼拜、口业的赞叹、意业的归依,身口意这样的造作,它是不是生灭变异的?你也可以说拜佛的本性是空,因为它是生灭法,你看你拜完佛以后,那个拜佛跑到哪里去了?找不到,那个影像找不到。但是这个拜佛,在你的生命当中,累积了一种功能、一种潜伏的功能,那个功能不能讲空,它会引导你的生命趋向安乐的果报,这种潜伏的功能你不能讲空。比如说你造了杀业,你杀死一只蚂蚁,你在杀的过程当中,是生灭法,刹那刹那生灭。但是你造完以后,累积在你心中的那个功能是不空的。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诸法皆空,因果不空,这个地方你要清楚,你不能以理碍事。所以,菩萨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菩萨也知道净土是自性空、娑婆世界也是自性空,但是他还是炽然的求生净土、炽然的广度众生,这二个没有障碍的,理不障碍事,事也不障碍理。这个地方说明往生净土,是不违背二空真如之理的,因为一个是理、一个是事,这二个是没有冲突的,同修们要好好体会。
下一段就说明唯心净土的问题,这当中有三小段,我们先看第一小段:
【诸佛说法,常依二谛,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
这个地方是一个简略的说明。说佛陀在解释生命现象的时候,他把生命分成二部分:一个是讲真谛,一个是讲俗谛。佛陀在解释生命的时候,往往是把生命分成一个是体性,一个是作用。所以我们在讲体性的时候,要怎么讲呢?要不坏假名,而说二空之相。你说一切法空,但是在空中,你不能违背它的假名、假相、假用,这个因果是不空的,这样的空才是真实的空,空不能破坏因果的作用,就是你这个真谛不能破坏俗谛,这个真谛才是真的真谛。
我们知道这个道理,就可以看下一段,第二段就说明什么叫唯心净土的道理:
【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即是真无生,此谓心净故,即佛土净。愚者,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闻无生即作无生解,不知生者即是无生,无生即是生。】
从二谛圆融的角度,什么叫做唯心净土呢?说一个真实通达空性的人,他的心情是炽然的求生净土,他明明知道娑婆世界是空,但是他非常的厌恶娑婆世界。为什么呢?虽然生体不可得,但是娑婆世界所带动的这些杂染的作用,这一部分是不空的,这样才是真正的无生。
所以说,心净故即佛土净,这句话是说心净则佛土净。你想到清净的国土去,你一定要净化你的内心,你想要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不是你佛号念得很多就能感应道交,你的内心还有一大堆颠倒、妄想,那怎么求生净土呢?佛陀的心是清净的,我们的心是颠倒的,这二个怎么能够感应在一起呢?本质不一样嘛!所以,往生净土,一定要正念分明。
我们不要求你的业跟佛陀的业完全一样,这是强人所难,因为佛陀修了三大阿僧祇劫,我们才修多久!所以往生净土,我们不强调业相同,但是强调你的念头跟佛陀的念要相随顺!比如说心心相印,那你们二个本质不相应,还能够心心相印吗?你的心是杂染的、颠颠倒倒的,佛陀是清净的,这二个怎么相应呢?所以说你一定要心净,你才能够正念分明、才能够感招阿弥陀佛的本愿摄受,所以求生净土。所以心净故即佛土净,是告诉我们一个莫向外求的道理。
莫向外求不是叫你不求,而是它告诉我们要去求,是向内去栽培你的信愿行,不要一天到晚做一些表面的工作。所以唯心净土的意思,不是叫你不求生净土,而是告诉你不要向外去追求,净土在你的内心,你要把你心中的信、愿、持名栽培好,你自然会得到感应道交,所以我们要知道唯心净土的意思,就是要你莫向外求。
下面简别过非。一个愚痴的人,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有些人讲求生净土,就对因缘所生法产生执着了,闻生,看到因缘法就向外追求,这个人是执有。这个人会求生净土,一般都是向外追求的,佛号会念得很多,但是心中的烦恼颠倒,从来不对治,还是心作佛、是心是心随妄转,他以为把佛号累积起来,就可以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了,这就错了。
执着空性的人说:哦,莫向外求,那我什么都不求了。那这样子也不对,它没有告诉你不求,它告诉你莫向外求,所以执着空的人,就什么都不求。那这二个都偏一边了,所以不知道生者即是无生,无生即是生。佛陀讲缘起,是因为它性空,所以缘起。佛陀说性空,因为它性空,所以生命有无量的可能性,所以这个空跟有是一体的两面。
这一段是简别过非,第三段就说明邪见产生的过失。
【不达此理,横相是非,嗔他求生净土,几许误哉!此则是谤法罪人,邪见外道也!】
我们一个修大乘佛法的人,不能把理观跟事修加以调和,只是一味的执着空性,来否定事相上的对治,这样子就错乱整个四圣法界的清净缘起,看到别人求生净土加以讥嫌,这样的过失结果变成谤法罪人,因为你辜负了阿弥陀佛依止大悲心,创造净土的一片苦心,你也丧失让众生得度的一个好因缘,这样就成了邪见外道,自误并误人了!
如果有人受持《法华经》,就会对《法华经》里面的“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印象很深。我们都喜欢真实相,但是你不能忽略了方便门。所以你看《法华经》二十八品,智者大师亲口说:《法华经》最重要的是《方便品》。他说:没有《方便品》,所有的开权显实通通没有意义。
《方便品》当中广说整个修学的方便,其中有一句话讲得最感动:“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你看这个佛法的方便!一个人,他一生从来没有学佛,他经过一间寺庙,他还是散散乱乱的,他看到佛塔的庄严、看到佛像的庄严,合掌、称一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他未来就会因为跟三宝结过缘,生生世世生长在有三宝的地方,然后受持三归五戒,然后受持菩萨戒,然后修习空观、或者念佛到净土去,最后成佛。你今天看到他成佛,当初他为什么成佛?他刚开始就是因为来到寺庙,看到佛像合掌。所以,你说他没有这个过程,他会有这个结果吗?所以智者大师说:我们不要老是在那边讲真实相,重点是能够掌握一个殊胜的方便门!你没有掌握方便门,你根本没有办法进入真实相。
我们净土宗的初祖慧远大师,他在庐山东林寺做住持的时候,有一天他在大殿经行,有一个读书人,这个读书人是饱读圣贤之书,在儒家是相当有名的读书人,他来到寺庙大殿,古时候的读书人他也读佛法、看禅宗的语录,非常骄慢。他看到慧远大师说:佛门讲诸法皆空,你们安立这些佛像干什么?慧远大师说:没有这些佛像,你就没有办法悟入空性;没有住持三宝,你就没有办法进入到理体三宝。
慧远大师这句话,刚好跟《法华经》的开方便门,示真实相相符合。
净土宗十二祖彻悟大师,从小聪明好学,二十二岁时生了一场大病,他感到世间无常,觉得追求功名富贵没有意思,因为病的因缘就出家了。出家以后,这位法师不得了,他宗乘教义两融通,宗门当中,他广泛的参访临济宗的大师。教门当中,他通达唯识、天台、楞严、法华。在他四十岁左右,他的师父(他的师父是临济宗的大师)往生了,就把寺庙交给他做住持。他在将近五十岁的时候,遇到了净土法门,他除了自己念佛以外,还带了很多的弟子念佛,最后他决定要离开临济宗的道场。他离开的时候,他的师兄弟不满地说:“师兄啊,当初师父把这个禅宗的法脉交给你,你要弘扬禅宗啊,你现在要离开这个地方,那我问一个问题,你能回答,我就让你离开。”他师兄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娑婆世界是梦幻泡影,极乐世界也梦幻泡影,那你有什么好取舍的?你离开娑婆世界也是梦幻泡影,极乐世界也是梦幻泡影,那你为什么要舍此求彼呢?”
彻悟祖师说:“是的,这二个生命体都没有离开无明妄想,都是活在妄想当中,但是这二个梦是不一样的。”他说:“极乐世界是好梦、娑婆世界是一场恶梦,极乐世界是醒梦、娑婆世界是添梦。说你现在求生净土,另外一个不求生净土,二个人经过了一千年的时间──二个人都在做梦,是的;但是这二个梦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一个人在极乐世界的一千年当中,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他的梦都是安乐的梦境;你在娑婆世界的梦境都是痛苦的,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他在极乐世界所做的梦,他梦境出现的都是诸佛菩萨,它有醒梦的作用、有对治梦的作用;你在娑婆世界做的梦,都是跟那些苦恼的众生,爱憎取舍、恩恩怨怨,不是报恩就是报怨,报恩的让你产生贪爱、报怨的让你产生嗔恨,结果你在三界当中轮回,愈轮回愈糊涂了。同样的是如梦如幻,但是这二个梦幻产生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我希望同修们修学佛法,不要忽略了作用,我刚刚讲到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方便门虽然不是真实相,但是你舍弃了方便门,你进不了真实相,这个就是为什么要舍此求彼的原因。因为极乐世界跟娑婆世界这二个因缘法,对我们产生的引导作用是不同的。
上面所讲的是破除第二个疑惑,理跟事。从理来说,极乐世界跟娑婆世界理体是没有差别的。但从事相上来说,这二个国土,对我们产生的染净、苦乐的作用,则是千差万别。
《《净土十疑论》浅讲 第二疑 舍此求彼疑》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