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疑 偏念一佛疑
问:十方诸佛,一切净土,法性平等,功德亦等。行者普念一切功德,生一切净土。今乃偏求一佛净土,与平等性乖,云何生净土?
答:一切诸佛土,实皆平等。但众生根钝,浊乱者多,若不专系一心一境,三昧难成。专念阿弥陀佛,即是一相三昧。以心专至,得生彼国。
如随愿往生经云,普广菩萨问佛:“十方悉有净土,世尊何故偏赞西方弥陀净土,专遣往生?”
佛告普广:“阎浮提众生,心多浊乱,为此偏赞西方一佛净土。使诸众生,专心一境,即易得往生。若总念一切佛者,念佛境宽,则心散漫,三昧难成,故不得往生。”
“又求一佛功德,与一切佛功德无异,以同一佛法性故。为此念阿弥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净土,即生一切净土。”
故华严经云:“一切诸佛身,即是一佛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
又云:“譬如净满月,普应一切水。影像虽无量,本月未曾二。如是无碍智,成就等正觉。应现一切刹,佛身无有二。”
智者以譬喻得解,智者若能达一切月影即一月影,一月影即一切月影。月影无二,故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法身无二,故炽然念一佛时,即是念一切佛也。
【译】
第三疑 偏念一佛疑
问:十方诸佛国土的法性都是平等的,功德也完全相同;修行人应该普念一切功德,生一切净土,为什么这时却要偏偏指归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这样不就与平等的本性互相违背了吗?这样又如何往生净土呢?
答:一切佛土,在理体上确实完全平等,但是由于众生的根器钝,内心混浊杂乱的人多。如果不专心只放在一件事物上的话,三昧是很难修得成的。专心念阿弥陀佛,就是修一相三昧。因为心念专致,所以能够往生西方净土。
犹如在《随愿往生经》中,普广菩萨问佛说:“十方世界都有净土,世尊为什么偏偏要赞叹西方阿弥陀佛的净土,让众生往生那里呢?”
佛回答普广菩萨说:“阎浮提的众生,大部分人的心都很烦燥杂乱,所以偏爱赞叹西方弥陀这一净土,让众生能专心于一点上,这样就容易往生,若是念一切佛,念的佛太多,则心散漫,难以成就三昧,所以不能往生。”
“并且求一佛的功德与求一切佛的功德是完全一样的。因为佛的法性是完全平等的。所以专念阿弥陀佛即是念一切佛,生西方净土也就是生一切净土。”
《华严经》中说:“十方三世一切佛身是同一佛法身,都是同一心,具足完全相同的智慧,其无边的力量也是一样的。
《华严经》中还讲:“譬如一个圆满的月亮,一切水中都映现它的影子,影子虽然有无量无边,但其根本的月亮还是一个。如是的无碍智慧,成就佛的清净法身,应现于一切刹土,而佛身却根本无二的。”
有智慧的人,可以从譬喻里获得解悟。如果能够了解一切的月影,就是一个月亮之所现,一个月亮,就是一切的月影源头,因此月亮和月影是无二无别的。那么,一尊佛就是一切的佛,一切的佛也就是一尊佛的道理就能够明白,因为法身无二无别故。所以,精进专心念一尊佛时,也就是精进专心在念一切的佛。
【讲】
第三个疑问:偏念一佛疑
通过上面两个疑问的解释,现在想同修们已知道求生净土,对于我们的修行确实很重要。但十方净土很多,我为什么一定要选择西方净土呢?十方诸佛也太多了,我们为什么要单念阿弥陀佛呢?为什么要偏念一佛?我们还是看智者大师是怎么说的吧。
征问
【十方诸佛,一切净土,法性平等,功德亦等。行者普念一切功德,生一切净土。今乃偏求一佛净土,与平等性乖,云何生净土?】
净土对一个凡位的菩萨来说是太重要了,我们从前面的学习,见佛闻法、亲近善知识,对我们的确是很重要。照这样来讲,十方诸佛都有一颗清净的心,依止大悲愿力所创造的国土,也有很多很多,这么多的净土它的法性都是平等的,它对我们产生灭恶生善的引导也没有差别。我们看阿閦佛净土也很好、药师佛的净土也很好,我们只要到那个地方去,都能够使我们灭恶生善,这个功德都是一样的。换句话说,我们修行者在因地时,应该忆念一切诸佛的功德,这样到果地的时候,才能够普遍的受生在一切佛的净土,这样的功德才能圆满。故说因地念一切佛,在果地生一切净土,这刚好跟佛陀的功德圆满相随顺。那么,现在西方净土的传承,却是要我们偏念一尊佛、偏生一佛净土,感觉上跟平等的法性好像有违背,这样怎么能够生净土呢?我们看大师的释疑:
释疑
【一切诸佛土,实皆平等;但众生根钝,浊乱者多,若不专系一心一境,三昧难成;专念阿弥陀佛,即是一相三昧,以心专至,得生彼国。】
我们来看一下,大师对为什么要偏念一佛的解释:这段释疑还可分三小段:第一是约能念的心,约我们众生能念的心来解释。第二约所念的佛,所念的佛有差异。第三小段作一总结。
从能念的心这方面来讲:从理论上说,一切诸佛的国土,都是从法身所变现的。既然都是法身所变现,它当然都是平等的。但是从众生的心念来说,这个地方就有问题了,因为我们众生的根机愚钝。什么叫根机愚钝呢?简单的说,就是浊乱者多,就是我们内心不是污浊就是散乱,污浊指的是贪嗔的烦恼,散乱指的是胡思乱想。众生本身有这个浊乱的心,于是障碍就很多。如果在因地的时候,不能够摄心专注在单一的所缘境上,今天念阿弥陀佛、明天念药师佛、后天念普光佛,那么你本身这个心就很难专注,经常被浊乱心所干扰,这个所缘的境又不断的变化,结果就很难达到一心不乱。
所以诸佛菩萨、很多祖师大德都告诉我们:叫我们专念阿弥陀佛,这样修叫修一相三昧。一相三昧的意思就是说,它整个修行理论的基础,就是以一念来抵万念。你有很多很多的妄想,但是你就根据一个法、一个念头来对治就好。
我们一般来说,多贪众生不净观、多嗔众生慈悲观,每一个法有它的对治。但是净土法门这个一相三昧,就是不管遇到什么障碍,统统归依阿弥陀佛,这一个以一念来抵万念的法门。它的特点是容易专注,容易专注就容易成就一心不乱,就容易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而得生彼国。也就是说,我们能念的心很浊乱,如广念一切佛,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不如专心念一尊佛,如此则因一心归命而快速成功。
我们讲一个实际的公案来说明,这个公案是出至于《念佛法要》,在清朝有一个居士叫钱翼山,这个钱翼山居士,他在城里面开一间酒店,卖酒也卖肉,天天杀鸡杀鸭,由于生意做得很好,所以毁了很多众生的生命。后来他接触到佛法,并开始念佛,就感到杀生不好,不再经营酒店而改行,一面还很虔诚地念佛。念了几年以后,突然间他最小的儿子死掉了,有人就讥笑说:你说造杀业不好,我们看你造杀业时倒没事,可现在你念佛儿子也念死了,这个世间上哪有什么感应、哪有什么佛菩萨啊!这位钱居士仍处之泰然,完全不为逆境所动,照样一心归命阿弥陀佛。到了第二年,他的太太也死掉了,虽然对他有打击,但他对佛号的所缘境,照样的归依,念佛如故。到了第三年,他自己得病还吐血,可能是内出血吐血,可他念佛更加的虔诚、更加的专注。在他临终之前,神识昏昧业障现前。他本来想燃指供佛,以消自己的业障。但在旁边助念的善知识劝说:业障现前,这个不是色身有问题,是你心中有杀生罪业,你不如把燃指供佛的心,转向好好的忏悔、发愿更实际。他就听善知识的话,他在念佛之余,心中又是忏悔、又是发愿。于是他神识昏昧的情况,就慢慢的消失。后来他在大家的助念当中,突然间打睁眼睛说:“我已游净土,见无数莲花,我坐其中,乐不可言!”
他说我在念佛当中,已经神游净土,我现在这个身体在这个地方,我的神识已经神游净土,而且看到莲华了。诸位要知道,临命终的时候,看到佛陀的正报、看到净土的依报,特别是看到莲花,这都是往生的瑞相,而且他发现自己在莲花当中,而且乐不可言,结果就往生了。
我们看这位钱居士是一个浊乱众生,他一生当中还造了很多的杀业,中年以后才开始念佛,如果他心不专一,今天念阿弥陀佛、明天念观世音菩萨、后天念地藏王菩萨,今生肯定不会成就了。他为什么成功?就是他专一,他愿意把他剩余的精神、体力,专注在一句佛号上,所以他冤业消除,成功往生了。
所以为什么要“专念阿弥陀佛?”从能念的心来说,是容易成就一心不乱,而成就一心不乱,是临终跟阿弥陀佛感应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这个所归依的境经常变换,今天一个、明天一个、后天又一个,这样脚踏多条船,肯定会一事无成!所以,约着能念的心,容易成就一心不乱,这是第一个方面。
当然,约所念的佛也有不同,佛陀在《法华经》中讲到一个偈颂:“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释迦牟尼佛依止大智慧的光明,观察我们三界流转的相状,他说:在三界流转的众生,就好像是一个人住在一间起火燃烧的房子中一样。在这一期的生命当中,我们不可避免的,会遭遇到很多的痛苦,以及修行上的障碍。所以,基于离开痛苦和障碍的理由,几乎所有的凡位菩萨,在修习成佛的过程当中,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先离开三界,把出离三界火宅当做第一个目标。
谈到离开三界,我们修行的方法有二种的差别:第一个是圣道法门,第二个是净土法…
《《净土十疑论》浅讲 第三疑 偏念一佛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