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十疑论》浅讲 第四疑 偏求一土疑

  第四疑 偏求一土疑

  问:等是念求生一佛净土,何不十方佛土中,随念一佛净土,随得往生?何须偏念弥陀佛耶?

  答:凡夫无智,不敢自专。专用佛语,故能偏念阿弥陀佛。云何用佛语?释迦大师一代说法,处处圣教,唯劝众生,专心偏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无量寿经》、《观经》、《往生论》等,数十余部经论文等,殷勤指授,劝生西方,故偏念也。又弥陀佛别有大悲四十八愿,接引众生。

  又《观经》云:“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遍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若有念者,机感相应,决定得生。”

  又《阿弥陀经》、《大无量寿经》、《鼓音王陀罗尼经》等云:“释迦佛说经时,皆有十方恒沙诸佛,舒其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证成一切众生念阿弥陀佛,乘佛大悲本愿力故,决定得生极乐世界。”

  当知阿弥陀佛与此世界,偏有因缘。何以得知?无量寿经云:“末世法灭之时,特驻此经,百年在世,接引众生往生彼国。”故知阿弥陀佛与此世界极恶众生,偏有因缘。其余诸佛,一切净土,虽一经两经,略劝往生。不如弥陀佛国,处处经论,殷勤叮咛,劝往生也。

  

【译】

第四个疑:偏求一土疑

  问:既然同样是念一佛净土,就是念十方净土,那么为什么不随意选择十方净土中的一个,而偏偏选择西方净土,念阿弥陀佛呢?

  答:凡夫没有智慧,不敢自以为是自己做判断。但是我们相信释迦佛的话真实不虚,所以我们才专念阿弥陀佛。为什么说只听佛所说的呢?因为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处处都是圣人的教化,释迦佛劝我们专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犹如在《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往生论》等等的几十部的经典、论著、文章中再三劝导娑婆世界的众生,殷勤指点教授众生,劝大家往生西方,所以众生专门念阿弥陀佛的多。而且阿弥陀佛特别发了四十八个大悲愿,来接引众生。

  《观无量寿佛经》中说:“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种相,每一种相里有八万四千的相好庄严,每一种相好里又放八万四千种光明,这种光明遍照法界的众生。由于光明一直照射不舍,因此诚心念阿弥陀佛的人,就会获得感应,最后一定能往生极乐世界。”

  又《阿弥陀经》、《大无量寿经》、《鼓音王陀罗尼经》等经中说:释迦佛说有关念阿弥陀佛的经典的时候,都有十方恒沙诸佛,出广长舌相,盖满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以此证明一切众生,只要肯念阿弥陀佛,那么就能乘佛的大悲心跟本愿力,一定能往生极乐世界。”

  应当知道阿弥陀佛与娑婆世界,很有缘分。怎么知道呢?《无量寿经》中讲:“到末法后期其它的法都灭了,还特别留这部经在人间一百年,以接引众生往生西方净土。”因此知道,阿弥陀佛与娑婆世界里非常恶劣的众生,有特别的因缘。其他的佛和他们的净土,虽然有一两部经提到,但也只是略劝众生往生而已。不像阿弥陀佛的净土,处处经论都殷勤叮咛,劝大家往生。

  

【讲】

第四个疑问:偏求一土疑

  现在我想修习有佛力加被的法门,但佛实在太多了,究竟念哪一尊佛好呢?我们看智者大师是怎么回答这个疑问的,我们一起看征问:

  征问

  【等是念求生一佛净土,何不十方佛土中,随念一佛净土,随得往生,何须偏念西方弥陀佛耶?】

  既然是佛佛道同,我们平等心的念一切佛,生一切佛净土,应该是合理的,在修行当中,我们可以在十方的佛土中,随便选择一尊我喜欢的佛、选择一个我喜欢的净土,而去忆念、而去往生就好了。为什么一定要单单的专念阿弥陀佛,而单单的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呢?这就是说的一门深入,那这个门有很多,不一定要以阿弥陀佛为门,我以药师佛为门,以普光佛、普明佛为门都可以啊,为什么不可以呢?我们看智者大师是怎么回答的:

  释疑

  大师的释疑回答总共有三段:第一段先依止圣言量,先依人。第二段再依法。我们先看依人怎么说,再看依法怎么讲。人当中有二段:第一个释义,第二个引证。先看释义:

  【凡夫无智,不敢自专,专用佛语,故能偏念阿弥陀佛。】

  我们已经知道应该一门深入了,但是以哪一个门做为第一所选最为恰当呢?智者大师很谦卑地说:我是一个没有高深智慧的凡夫,我哪有智慧去判断三世诸佛哪一尊最适合我呢,佛的功德太微妙了、太不可思议了,我没有办法判断阿弥陀佛本愿比较好、或者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愿比较好,那怎么办呢?身为一个佛弟子,我只有“专用佛语”,依止圣言量,尊重师长的教诲。遵从大师的教诲,所以专念阿弥陀佛。那释迦牟尼佛到底有些什么教诲呢?我们再往下看,看第二段引证:

  【云何用佛语?释迦大师一代说法,处处圣教,唯劝众生,专心偏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无量寿经》《观经》《往生论》等,数十余部经论文等,殷勤指授,劝生西方,故偏念也。】

  我们今天打开大藏经,在释迦牟尼佛一代说法的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当中,我们都会发现:释迦牟尼佛在多处圣教之中,只劝众生专心偏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据日本的学者研究,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当中,就是在全部大藏经当中,有一百一十多部经,讲到阿弥陀佛的法门,这个比例真是太高了。接着智者大师举出例子,比如说《无量寿经》,劝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观经》所说的修行方法,则是观想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在最后还劝持名念佛往生净土。《往生论》讲修礼拜、赞叹、观察、咒愿、回向的五念法门,它的所缘境也是西方的阿弥陀佛。所以说佛在多达百余部的经论中,都劝我们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这是智者大师依止圣言量来作的说明。

  这就是说,我们在作一个比较重大判断的时候,我们不能相信自己的分别心,必须依佛经所说。

  同修们知道这个分别心是怎么来的吗?我们的分别心是六根接触到六尘,根尘碰撞以后,产生一个生灭的心识。所以我们的心识是受着环境的影响,因为分别心识的产生,是根尘的碰撞才产生的,所以我们的判断力,一定是受着当前环境的影响,是不准确的。故我们作重大的抉择时,一定要依止圣言量。

  我们的修行,一定要有佛陀、祖师尊贵的传承,“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就是说,有很多的祖师弘传净土法门,从这个地方,我们只要好好的遵从历代祖师所走过的路就可以了。那这个地方是从人的角度,来说明以阿弥陀佛的法门当作主修的第一个理由。

  我们再看第二个。前面是依止人,依止圣言量。这以下依止法,我们也可以依止法义的抉择,来说明以阿弥陀佛为所缘境是最为恰当的。

  此中有三个理由,我们先看第一个理由:

  【又弥陀佛别有大悲四十八愿,接引众生。】

  此处讲到我们生死凡夫,在修行的过程当中,要祈求诸佛本愿的加持,如果离开了诸佛本愿的加持,那就会障碍重重。那我们到底要以哪一尊佛的本愿,来作为我们首选的所缘境呢?阿弥陀佛的本愿特别的殊胜,特别四十八大愿当中的第十八临终接引愿,也称十念必生愿,就是“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我们看其他诸佛的国土,想要生到他的国土中去,都是要靠修行者的力量,要自己解脱三界的业力,才能够到达。而阿弥陀佛就不一样,只有阿弥陀佛说过,在我们临终的时候,他要与诸圣众现在我们的面前,来接引我们去。因为阿弥陀佛的本愿当中,他有临终来到三界接引的愿力,没有哪一尊佛能像阿弥陀佛一样,能在我们在临终内忧外患的时候,来开示慰导,有临终的接引,这是第一个理由。

  再看第二个理由:

  【又《观经》云: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遍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若有念者,机感相应,决定得生。】

  前面是讲临终的接引,我们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有阿弥陀佛的临终接引,这样成功率就会比较高。第二个是约现生的安乐。

  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相当中有八万四千微妙的好,而且每一个好当中,有种种的光明,来遍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是出于阿弥陀佛的第三十三愿,蒙光触身获益愿。就是我们忆念他的名号,阿弥陀佛就以光明来照摄我们,使令我们身心调柔,业障消除。我们讲一个念佛感应的故事:

  净界法师在讲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时说:在民国初年的时候,江苏省有一个厨师,这个厨师以前是做荤的,所以造了很多的杀业,后来改做素食。做了素食以后,他一面做素食营生,但只要他知道哪里有打佛七,他就去参加。他去帮寺院做早餐、午餐,午餐做完以后,晚上没有事就到大殿去随喜念几枝香,只要有地方念佛,他就会去参加。几年以后,他的大儿子生了病,往生之前经常做恶梦,晚上睡觉的时候,手抓脚踢非常不安宁。有一天他的大儿子醒过来,就对他父亲说:这段时间我在睡觉的时候,经常有人干扰我,使我非常痛苦。昨晚那个干扰我的人对我讲:说我前生造了很多罪业,所以今生要往生的时候就会有很多痛苦。我问他说:那该怎么办呢?对方告诉我说:你父亲身上有很多阿弥陀佛光明的功德,只要你父亲答应把光明分一部分给你,你就能够把这个罪过消除掉。这时做儿子的觉得有希望了,就非常高兴。第二天一早就对他的父亲说:父亲啊!你可不可以把你念阿弥陀佛的光明…

《《净土十疑论》浅讲 第四疑 偏求一土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