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疑 偏求一土疑
問:等是念求生一佛淨土,何不十方佛土中,隨念一佛淨土,隨得往生?何須偏念彌陀佛耶?
答:凡夫無智,不敢自專。專用佛語,故能偏念阿彌陀佛。雲何用佛語?釋迦大師一代說法,處處聖教,唯勸衆生,專心偏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如《無量壽經》、《觀經》、《往生論》等,數十余部經論文等,殷勤指授,勸生西方,故偏念也。又彌陀佛別有大悲四十八願,接引衆生。
又《觀經》雲:“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放八萬四千光明,遍照法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若有念者,機感相應,決定得生。”
又《阿彌陀經》、《大無量壽經》、《鼓音王陀羅尼經》等雲:“釋迦佛說經時,皆有十方恒沙諸佛,舒其舌相,遍覆叁千大千世界,證成一切衆生念阿彌陀佛,乘佛大悲本願力故,決定得生極樂世界。”
當知阿彌陀佛與此世界,偏有因緣。何以得知?無量壽經雲:“末世法滅之時,特駐此經,百年在世,接引衆生往生彼國。”故知阿彌陀佛與此世界極惡衆生,偏有因緣。其余諸佛,一切淨土,雖一經兩經,略勸往生。不如彌陀佛國,處處經論,殷勤叮咛,勸往生也。
【譯】
第四個疑:偏求一土疑
問:既然同樣是念一佛淨土,就是念十方淨土,那麼爲什麼不隨意選擇十方淨土中的一個,而偏偏選擇西方淨土,念阿彌陀佛呢?
答:凡夫沒有智慧,不敢自以爲是自己做判斷。但是我們相信釋迦佛的話真實不虛,所以我們才專念阿彌陀佛。爲什麼說只聽佛所說的呢?因爲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處處都是聖人的教化,釋迦佛勸我們專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猶如在《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往生論》等等的幾十部的經典、論著、文章中再叁勸導娑婆世界的衆生,殷勤指點教授衆生,勸大家往生西方,所以衆生專門念阿彌陀佛的多。而且阿彌陀佛特別發了四十八個大悲願,來接引衆生。
《觀無量壽佛經》中說:“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種相,每一種相裏有八萬四千的相好莊嚴,每一種相好裏又放八萬四千種光明,這種光明遍照法界的衆生。由于光明一直照射不舍,因此誠心念阿彌陀佛的人,就會獲得感應,最後一定能往生極樂世界。”
又《阿彌陀經》、《大無量壽經》、《鼓音王陀羅尼經》等經中說:釋迦佛說有關念阿彌陀佛的經典的時候,都有十方恒沙諸佛,出廣長舌相,蓋滿整個叁千大千世界,以此證明一切衆生,只要肯念阿彌陀佛,那麼就能乘佛的大悲心跟本願力,一定能往生極樂世界。”
應當知道阿彌陀佛與娑婆世界,很有緣分。怎麼知道呢?《無量壽經》中講:“到末法後期其它的法都滅了,還特別留這部經在人間一百年,以接引衆生往生西方淨土。”因此知道,阿彌陀佛與娑婆世界裏非常惡劣的衆生,有特別的因緣。其他的佛和他們的淨土,雖然有一兩部經提到,但也只是略勸衆生往生而已。不像阿彌陀佛的淨土,處處經論都殷勤叮咛,勸大家往生。
【講】
第四個疑問:偏求一土疑
現在我想修習有佛力加被的法門,但佛實在太多了,究竟念哪一尊佛好呢?我們看智者大師是怎麼回答這個疑問的,我們一起看征問:
征問
【等是念求生一佛淨土,何不十方佛土中,隨念一佛淨土,隨得往生,何須偏念西方彌陀佛耶?】
既然是佛佛道同,我們平等心的念一切佛,生一切佛淨土,應該是合理的,在修行當中,我們可以在十方的佛土中,隨便選擇一尊我喜歡的佛、選擇一個我喜歡的淨土,而去憶念、而去往生就好了。爲什麼一定要單單的專念阿彌陀佛,而單單的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呢?這就是說的一門深入,那這個門有很多,不一定要以阿彌陀佛爲門,我以藥師佛爲門,以普光佛、普明佛爲門都可以啊,爲什麼不可以呢?我們看智者大師是怎麼回答的:
釋疑
大師的釋疑回答總共有叁段:第一段先依止聖言量,先依人。第二段再依法。我們先看依人怎麼說,再看依法怎麼講。人當中有二段:第一個釋義,第二個引證。先看釋義:
【凡夫無智,不敢自專,專用佛語,故能偏念阿彌陀佛。】
我們已經知道應該一門深入了,但是以哪一個門做爲第一所選最爲恰當呢?智者大師很謙卑地說:我是一個沒有高深智慧的凡夫,我哪有智慧去判斷叁世諸佛哪一尊最適合我呢,佛的功德太微妙了、太不可思議了,我沒有辦法判斷阿彌陀佛本願比較好、或者是釋迦牟尼佛的本願比較好,那怎麼辦呢?身爲一個佛弟子,我只有“專用佛語”,依止聖言量,尊重師長的教誨。遵從大師的教誨,所以專念阿彌陀佛。那釋迦牟尼佛到底有些什麼教誨呢?我們再往下看,看第二段引證:
【雲何用佛語?釋迦大師一代說法,處處聖教,唯勸衆生,專心偏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如《無量壽經》《觀經》《往生論》等,數十余部經論文等,殷勤指授,勸生西方,故偏念也。】
我們今天打開大藏經,在釋迦牟尼佛一代說法的四十九年,談經叁百余會當中,我們都會發現:釋迦牟尼佛在多處聖教之中,只勸衆生專心偏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據日本的學者研究,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當中,就是在全部大藏經當中,有一百一十多部經,講到阿彌陀佛的法門,這個比例真是太高了。接著智者大師舉出例子,比如說《無量壽經》,勸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觀經》所說的修行方法,則是觀想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在最後還勸持名念佛往生淨土。《往生論》講修禮拜、贊歎、觀察、咒願、回向的五念法門,它的所緣境也是西方的阿彌陀佛。所以說佛在多達百余部的經論中,都勸我們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這是智者大師依止聖言量來作的說明。
這就是說,我們在作一個比較重大判斷的時候,我們不能相信自己的分別心,必須依佛經所說。
同修們知道這個分別心是怎麼來的嗎?我們的分別心是六根接觸到六塵,根塵碰撞以後,産生一個生滅的心識。所以我們的心識是受著環境的影響,因爲分別心識的産生,是根塵的碰撞才産生的,所以我們的判斷力,一定是受著當前環境的影響,是不准確的。故我們作重大的抉擇時,一定要依止聖言量。
我們的修行,一定要有佛陀、祖師尊貴的傳承,“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就是說,有很多的祖師弘傳淨土法門,從這個地方,我們只要好好的遵從曆代祖師所走過的路就可以了。那這個地方是從人的角度,來說明以阿彌陀佛的法門當作主修的第一個理由。
我們再看第二個。前面是依止人,依止聖言量。這以下依止法,我們也可以依止法義的抉擇,來說明以阿彌陀佛爲所緣境是最爲恰當的。
此中有叁個理由,我們先看第一個理由:
【又彌陀佛別有大悲四十八願,接引衆生。】
此處講到我們生死凡夫,在修行的過程當中,要祈求諸佛本願的加持,如果離開了諸佛本願的加持,那就會障礙重重。那我們到底要以哪一尊佛的本願,來作爲我們首選的所緣境呢?阿彌陀佛的本願特別的殊勝,特別四十八大願當中的第十八臨終接引願,也稱十念必生願,就是“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我們看其他諸佛的國土,想要生到他的國土中去,都是要靠修行者的力量,要自己解脫叁界的業力,才能夠到達。而阿彌陀佛就不一樣,只有阿彌陀佛說過,在我們臨終的時候,他要與諸聖衆現在我們的面前,來接引我們去。因爲阿彌陀佛的本願當中,他有臨終來到叁界接引的願力,沒有哪一尊佛能像阿彌陀佛一樣,能在我們在臨終內憂外患的時候,來開示慰導,有臨終的接引,這是第一個理由。
再看第二個理由:
【又《觀經》雲: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放八萬四千光明,遍照法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若有念者,機感相應,決定得生。】
前面是講臨終的接引,我們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有阿彌陀佛的臨終接引,這樣成功率就會比較高。第二個是約現生的安樂。
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相當中有八萬四千微妙的好,而且每一個好當中,有種種的光明,來遍照法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這是出于阿彌陀佛的第叁十叁願,蒙光觸身獲益願。就是我們憶念他的名號,阿彌陀佛就以光明來照攝我們,使令我們身心調柔,業障消除。我們講一個念佛感應的故事:
淨界法師在講智者大師的《淨土十疑論》時說:在民國初年的時候,江蘇省有一個廚師,這個廚師以前是做葷的,所以造了很多的殺業,後來改做素食。做了素食以後,他一面做素食營生,但只要他知道哪裏有打佛七,他就去參加。他去幫寺院做早餐、午餐,午餐做完以後,晚上沒有事就到大殿去隨喜念幾枝香,只要有地方念佛,他就會去參加。幾年以後,他的大兒子生了病,往生之前經常做惡夢,晚上睡覺的時候,手抓腳踢非常不安甯。有一天他的大兒子醒過來,就對他父親說:這段時間我在睡覺的時候,經常有人幹擾我,使我非常痛苦。昨晚那個幹擾我的人對我講:說我前生造了很多罪業,所以今生要往生的時候就會有很多痛苦。我問他說:那該怎麼辦呢?對方告訴我說:你父親身上有很多阿彌陀佛光明的功德,只要你父親答應把光明分一部分給你,你就能夠把這個罪過消除掉。這時做兒子的覺得有希望了,就非常高興。第二天一早就對他的父親說:父親啊!你可不可以把你念阿彌陀佛的光明…
《《淨土十疑論》淺講 第四疑 偏求一土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