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疑 偏念一佛疑
問:十方諸佛,一切淨土,法性平等,功德亦等。行者普念一切功德,生一切淨土。今乃偏求一佛淨土,與平等性乖,雲何生淨土?
答:一切諸佛土,實皆平等。但衆生根鈍,濁亂者多,若不專系一心一境,叁昧難成。專念阿彌陀佛,即是一相叁昧。以心專至,得生彼國。
如隨願往生經雲,普廣菩薩問佛:“十方悉有淨土,世尊何故偏贊西方彌陀淨土,專遣往生?”
佛告普廣:“閻浮提衆生,心多濁亂,爲此偏贊西方一佛淨土。使諸衆生,專心一境,即易得往生。若總念一切佛者,念佛境寬,則心散漫,叁昧難成,故不得往生。”
“又求一佛功德,與一切佛功德無異,以同一佛法性故。爲此念阿彌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淨土,即生一切淨土。”
故華嚴經雲:“一切諸佛身,即是一佛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又雲:“譬如淨滿月,普應一切水。影像雖無量,本月未曾二。如是無礙智,成就等正覺。應現一切刹,佛身無有二。”
智者以譬喻得解,智者若能達一切月影即一月影,一月影即一切月影。月影無二,故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法身無二,故熾然念一佛時,即是念一切佛也。
【譯】
第叁疑 偏念一佛疑
問:十方諸佛國土的法性都是平等的,功德也完全相同;修行人應該普念一切功德,生一切淨土,爲什麼這時卻要偏偏指歸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這樣不就與平等的本性互相違背了嗎?這樣又如何往生淨土呢?
答:一切佛土,在理體上確實完全平等,但是由于衆生的根器鈍,內心混濁雜亂的人多。如果不專心只放在一件事物上的話,叁昧是很難修得成的。專心念阿彌陀佛,就是修一相叁昧。因爲心念專致,所以能夠往生西方淨土。
猶如在《隨願往生經》中,普廣菩薩問佛說:“十方世界都有淨土,世尊爲什麼偏偏要贊歎西方阿彌陀佛的淨土,讓衆生往生那裏呢?”
佛回答普廣菩薩說:“閻浮提的衆生,大部分人的心都很煩燥雜亂,所以偏愛贊歎西方彌陀這一淨土,讓衆生能專心于一點上,這樣就容易往生,若是念一切佛,念的佛太多,則心散漫,難以成就叁昧,所以不能往生。”
“並且求一佛的功德與求一切佛的功德是完全一樣的。因爲佛的法性是完全平等的。所以專念阿彌陀佛即是念一切佛,生西方淨土也就是生一切淨土。”
《華嚴經》中說:“十方叁世一切佛身是同一佛法身,都是同一心,具足完全相同的智慧,其無邊的力量也是一樣的。
《華嚴經》中還講:“譬如一個圓滿的月亮,一切水中都映現它的影子,影子雖然有無量無邊,但其根本的月亮還是一個。如是的無礙智慧,成就佛的清淨法身,應現于一切刹土,而佛身卻根本無二的。”
有智慧的人,可以從譬喻裏獲得解悟。如果能夠了解一切的月影,就是一個月亮之所現,一個月亮,就是一切的月影源頭,因此月亮和月影是無二無別的。那麼,一尊佛就是一切的佛,一切的佛也就是一尊佛的道理就能夠明白,因爲法身無二無別故。所以,精進專心念一尊佛時,也就是精進專心在念一切的佛。
【講】
第叁個疑問:偏念一佛疑
通過上面兩個疑問的解釋,現在想同修們已知道求生淨土,對于我們的修行確實很重要。但十方淨土很多,我爲什麼一定要選擇西方淨土呢?十方諸佛也太多了,我們爲什麼要單念阿彌陀佛呢?爲什麼要偏念一佛?我們還是看智者大師是怎麼說的吧。
征問
【十方諸佛,一切淨土,法性平等,功德亦等。行者普念一切功德,生一切淨土。今乃偏求一佛淨土,與平等性乖,雲何生淨土?】
淨土對一個凡位的菩薩來說是太重要了,我們從前面的學習,見佛聞法、親近善知識,對我們的確是很重要。照這樣來講,十方諸佛都有一顆清淨的心,依止大悲願力所創造的國土,也有很多很多,這麼多的淨土它的法性都是平等的,它對我們産生滅惡生善的引導也沒有差別。我們看阿閦佛淨土也很好、藥師佛的淨土也很好,我們只要到那個地方去,都能夠使我們滅惡生善,這個功德都是一樣的。換句話說,我們修行者在因地時,應該憶念一切諸佛的功德,這樣到果地的時候,才能夠普遍的受生在一切佛的淨土,這樣的功德才能圓滿。故說因地念一切佛,在果地生一切淨土,這剛好跟佛陀的功德圓滿相隨順。那麼,現在西方淨土的傳承,卻是要我們偏念一尊佛、偏生一佛淨土,感覺上跟平等的法性好像有違背,這樣怎麼能夠生淨土呢?我們看大師的釋疑:
釋疑
【一切諸佛土,實皆平等;但衆生根鈍,濁亂者多,若不專系一心一境,叁昧難成;專念阿彌陀佛,即是一相叁昧,以心專至,得生彼國。】
我們來看一下,大師對爲什麼要偏念一佛的解釋:這段釋疑還可分叁小段:第一是約能念的心,約我們衆生能念的心來解釋。第二約所念的佛,所念的佛有差異。第叁小段作一總結。
從能念的心這方面來講:從理論上說,一切諸佛的國土,都是從法身所變現的。既然都是法身所變現,它當然都是平等的。但是從衆生的心念來說,這個地方就有問題了,因爲我們衆生的根機愚鈍。什麼叫根機愚鈍呢?簡單的說,就是濁亂者多,就是我們內心不是汙濁就是散亂,汙濁指的是貪嗔的煩惱,散亂指的是胡思亂想。衆生本身有這個濁亂的心,于是障礙就很多。如果在因地的時候,不能夠攝心專注在單一的所緣境上,今天念阿彌陀佛、明天念藥師佛、後天念普光佛,那麼你本身這個心就很難專注,經常被濁亂心所幹擾,這個所緣的境又不斷的變化,結果就很難達到一心不亂。
所以諸佛菩薩、很多祖師大德都告訴我們:叫我們專念阿彌陀佛,這樣修叫修一相叁昧。一相叁昧的意思就是說,它整個修行理論的基礎,就是以一念來抵萬念。你有很多很多的妄想,但是你就根據一個法、一個念頭來對治就好。
我們一般來說,多貪衆生不淨觀、多嗔衆生慈悲觀,每一個法有它的對治。但是淨土法門這個一相叁昧,就是不管遇到什麼障礙,統統歸依阿彌陀佛,這一個以一念來抵萬念的法門。它的特點是容易專注,容易專注就容易成就一心不亂,就容易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而得生彼國。也就是說,我們能念的心很濁亂,如廣念一切佛,實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不如專心念一尊佛,如此則因一心歸命而快速成功。
我們講一個實際的公案來說明,這個公案是出至于《念佛法要》,在清朝有一個居士叫錢翼山,這個錢翼山居士,他在城裏面開一間酒店,賣酒也賣肉,天天殺雞殺鴨,由于生意做得很好,所以毀了很多衆生的生命。後來他接觸到佛法,並開始念佛,就感到殺生不好,不再經營酒店而改行,一面還很虔誠地念佛。念了幾年以後,突然間他最小的兒子死掉了,有人就譏笑說:你說造殺業不好,我們看你造殺業時倒沒事,可現在你念佛兒子也念死了,這個世間上哪有什麼感應、哪有什麼佛菩薩啊!這位錢居士仍處之泰然,完全不爲逆境所動,照樣一心歸命阿彌陀佛。到了第二年,他的太太也死掉了,雖然對他有打擊,但他對佛號的所緣境,照樣的歸依,念佛如故。到了第叁年,他自己得病還吐血,可能是內出血吐血,可他念佛更加的虔誠、更加的專注。在他臨終之前,神識昏昧業障現前。他本來想燃指供佛,以消自己的業障。但在旁邊助念的善知識勸說:業障現前,這個不是色身有問題,是你心中有殺生罪業,你不如把燃指供佛的心,轉向好好的忏悔、發願更實際。他就聽善知識的話,他在念佛之余,心中又是忏悔、又是發願。于是他神識昏昧的情況,就慢慢的消失。後來他在大家的助念當中,突然間打睜眼睛說:“我已遊淨土,見無數蓮花,我坐其中,樂不可言!”
他說我在念佛當中,已經神遊淨土,我現在這個身體在這個地方,我的神識已經神遊淨土,而且看到蓮華了。諸位要知道,臨命終的時候,看到佛陀的正報、看到淨土的依報,特別是看到蓮花,這都是往生的瑞相,而且他發現自己在蓮花當中,而且樂不可言,結果就往生了。
我們看這位錢居士是一個濁亂衆生,他一生當中還造了很多的殺業,中年以後才開始念佛,如果他心不專一,今天念阿彌陀佛、明天念觀世音菩薩、後天念地藏王菩薩,今生肯定不會成就了。他爲什麼成功?就是他專一,他願意把他剩余的精神、體力,專注在一句佛號上,所以他冤業消除,成功往生了。
所以爲什麼要“專念阿彌陀佛?”從能念的心來說,是容易成就一心不亂,而成就一心不亂,是臨終跟阿彌陀佛感應的一個重要條件。如果這個所歸依的境經常變換,今天一個、明天一個、後天又一個,這樣腳踏多條船,肯定會一事無成!所以,約著能念的心,容易成就一心不亂,這是第一個方面。
當然,約所念的佛也有不同,佛陀在《法華經》中講到一個偈頌:“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釋迦牟尼佛依止大智慧的光明,觀察我們叁界流轉的相狀,他說:在叁界流轉的衆生,就好像是一個人住在一間起火燃燒的房子中一樣。在這一期的生命當中,我們不可避免的,會遭遇到很多的痛苦,以及修行上的障礙。所以,基于離開痛苦和障礙的理由,幾乎所有的凡位菩薩,在修習成佛的過程當中,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先離開叁界,把出離叁界火宅當做第一個目標。
談到離開叁界,我們修行的方法有二種的差別:第一個是聖道法門,第二個是淨土法…
《《淨土十疑論》淺講 第叁疑 偏念一佛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