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門。這二個法門最大的差別,就是難跟易的差別。如果我們今天選擇聖道法門,它的修學重點在于斷惑證真,我們要斷除無始的煩惱跟罪業,要證得二空的真如之理,那這個過程,肯定會遇到很多的障礙,成功率也太低了。所以叁世諸佛菩薩的法語,還有曆代許多祖師大德的開示,都不讓我們走這個自力的修行方式。
第二個法門,就是我們說的淨土法門,淨土法門修學的宗要在于感應道交,就是我們凡夫一念歸依的心情,跟叁世諸佛本願的功德,二個能夠心心相應、感應道交。這種感應道交的修學方法,相對于前面的聖道門,可以說來得更加的容易。所以,不管是佛陀、不管是曆代祖師,對這個法門都是鼓勵並且贊歎有加。
當我們覺得離開叁界火宅,是我們學佛修行的第一個目標後,接下來是要選擇淨土法門,因爲這是成功率比較高的修學方式。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淨土的念佛,到底我是應該專心的念一尊佛,還是廣念許多尊佛?哪一種效果更大?這是我們今天所討論的“偏念一佛疑”。
我們現在知道在叁界流轉,這地方的障礙實在太多了,我們要到淨土去就應該念佛,那怎麼念才比較恰當呢?是應該念一尊佛,還是要念許多佛呢?大師回答的大意是說,如果你廣泛的念許多許多的佛,你今天念普光佛、明天專心的念普明佛、後天專心的念藥師佛,每一天都換一尊佛,到最後的結果還是心思散亂,“叁昧難成”,很難産生感應的力量。所以,從能念的心,你應該修“一相叁昧”,你今天念這尊佛、你明天還是念這尊佛、後天還是念同樣這尊佛,這樣就容易成功,這是約著能念的心來說明。以下我們約所念的佛,來說明這二者之間的差異。
在這當中我們又可分成二小段:第一小段先發明正義,第二段再引經證明。先看第一小段:又求一佛功德,與一切佛功德無異,以同一佛法性故。爲此念阿彌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淨土,即生一切淨土。這個地方是約所念的佛來分別,到底念一尊佛比較好,還是念多佛比較好呢?
這個地方是說,剛開始只要念一尊佛就好,比如說念阿彌陀佛這一尊佛,剛開始是得到一尊佛的本願加持力,因沒有念別尊佛,其他的佛當然與此無關。但是最後的結果,當你成就叁昧以後,你就可以同時得到一切佛的加持。就是說你剛開始只是念阿彌陀佛,但是到成就念佛叁昧的時候,真正得到佛的根本時,是一切佛的加持。我剛開始是念一尊佛,爲什麼到最後會得到一切佛的加持呢?它的理由是“以同一佛法性故”。因每一尊佛的本願不一樣,所以每一尊佛的作用也不一樣。比如普光佛有普光佛的本願,普明佛有普明佛的本願,但是他們的根本是同一個真如法性的,所以剛開始從一個門進去,不管是哪一個門進去,到最後的根本都是一樣的。就是因爲叁世諸佛的作用雖然是不同的,但是他們的體性、根本都是沒有差別的。
從這個道理看就可以知道,你剛開始是念阿彌陀佛,得到阿彌陀佛單一本願的加持,但是最後的結果,是成就一切佛的加持。那麼剛開始是生于一個淨土,但是當你到西方淨土以後,同時也可以到達一切淨土。就是剛開始時是專一的、成就一佛所給予的功德,但是成就這一功德以後,其他的功德也會同時具足。
這個道理,有沒有經典的根據呢?以下就引經來證明這個理論的依據,我們看論文:
【故《華嚴經》雲:一切諸佛身,即是一佛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又雲:譬如淨滿月,普應一切水,影像雖無量,本月未曾二。如是無礙智,成就等正覺,應現一切刹,佛身無有二。】
這以下,智者大師就引用《華嚴經》來證明他前面的觀念。《華嚴經》上說一切諸佛身,即是一佛身,一切諸佛的作用是有差別的。你念本師釋迦牟尼佛,有本師釋迦牟尼佛本願對你的加持;你念阿彌陀佛,就有阿彌陀佛本願對你加持。這肯定是不一樣的,因爲每一尊佛的本願都不相同。但是等到你能夠念到諸佛之根本的時候,他們的根本都是一樣的,所以說到最後每一尊佛的根本是同一個心念的、同一個智慧、同一個十力、同一個四無所畏,所以從根本上說是一樣的。
這樣的道理很難理解,下面講一個譬喻,比如說天空清淨的滿月,它普應一切水,影像雖無量,但是天空中只有一個明月,這個明月它可以照在臺州,就在臺州生起一個月亮的影像。它也可以照在普陀山,也在普陀山生起一個月亮的影像。我們看它映在臺州時的影像,跟映在普陀山的影像,好像有許許多多個。但是我們從影像當中找到月亮本體的時候,它的根本還是來自同一個天上的月。所以影像雖無量,本月未曾二,你不管根據臺州的影像找到月亮,或者根據普陀山的影像找到月亮,它的根本是沒有差別的。從這個譬喻,我們可以知道:叁世諸佛這種我空、法空無障礙的智慧,所成就的清淨法身、等正覺,依止這樣一個無差別的根本,普現一切的佛身、普遍成就一切的佛號、普遍成就一切的淨土,但是能現這尊佛的清淨法身,是沒有差別的。
這段文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剛開始我念本師釋迦牟尼佛、你念阿彌陀佛,剛開始的方便是有差別的,但是到最後的結果是一樣的。這一點,我們凡夫是很難理解的,因爲我們凡夫的妄想是對立的,每個人都不一樣,但是佛陀的根本不是妄想,他是法身。因爲法身的思想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他能夠從一個根本,普遍的出現無量的差別。也可以從無量的差別當中,回歸到同一個根本。這個就說明了,修持剛開始的方便雖是不同,但其結果是一樣的。
以下再把這個觀念作一個總結,我們看論文:
【智者以譬喻得解,智者若能達:一切月影即一月影,一月影即一切月影,月影無二。故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法身無二。故熾然念一佛時,即是念一切佛也。】
我們以譬喻來作一個總結。比如說,你在一切的月影當中,你隨便找一個月影,只要你能找到月影的根源月亮,每一個人依止不同的月影,但是最後找到的月亮是同一個的。也就是說,你剛開始選擇任何一尊佛去憶念,剛開始的加持力有差別,但是最後的根源是沒有差別的。所以你剛開始不要因爲你念一尊佛,好像功德有所欠缺、有所不足,這個想法是不對的。因爲你剛開始念一尊佛,但是你最後的結果是具足一切佛的功德,完全沒有欠缺、完全是圓滿的,這就是佛陀跟佛陀之間一種互含互攝的情況。
蕅益大師對于修行一門深入的看法,也提出非常貼切的譬喻,他說:修行這件事情,就好像挖井一樣,你口渴想要挖井,你今天在東邊挖一個井、明天在西邊挖一個井,你挖一輩子都挖不到水。爲什麼呢?心思散亂,叁昧難成。你應該設定一個目標,然後窮你一生的精力,在這個地方好好的深入,才能夠得到水,而得到的水,這個結果是一樣的。這個地方,就給我們很重要的啓示:你生命的數目是固定的,你與其今天念佛、明天持咒、後天參禅,倒不如在一生當中一心歸命念佛。這個就是我們今天這個偏念一佛的問題,既然你想要念佛,想要跟諸佛感應道交,這個根本思想,剛開始時要你一門深入,你不能廣泛地緣念一切佛,心緣念得太廣是沒有辦法成功的。剛開始念一尊佛,到最後的結果得到一切佛的加持,這個就是一即一切的道理。
《《淨土十疑論》淺講 第叁疑 偏念一佛疑》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