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十疑论》浅讲 第三疑 偏念一佛疑▪P2

  ..续本文上一页门。这二个法门最大的差别,就是难跟易的差别。如果我们今天选择圣道法门,它的修学重点在于断惑证真,我们要断除无始的烦恼跟罪业,要证得二空的真如之理,那这个过程,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障碍,成功率也太低了。所以三世诸佛菩萨的法语,还有历代许多祖师大德的开示,都不让我们走这个自力的修行方式。

  第二个法门,就是我们说的净土法门,净土法门修学的宗要在于感应道交,就是我们凡夫一念归依的心情,跟三世诸佛本愿的功德,二个能够心心相应、感应道交。这种感应道交的修学方法,相对于前面的圣道门,可以说来得更加的容易。所以,不管是佛陀、不管是历代祖师,对这个法门都是鼓励并且赞叹有加。

  当我们觉得离开三界火宅,是我们学佛修行的第一个目标后,接下来是要选择净土法门,因为这是成功率比较高的修学方式。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净土的念佛,到底我是应该专心的念一尊佛,还是广念许多尊佛?哪一种效果更大?这是我们今天所讨论的“偏念一佛疑”。

  我们现在知道在三界流转,这地方的障碍实在太多了,我们要到净土去就应该念佛,那怎么念才比较恰当呢?是应该念一尊佛,还是要念许多佛呢?大师回答的大意是说,如果你广泛的念许多许多的佛,你今天念普光佛、明天专心的念普明佛、后天专心的念药师佛,每一天都换一尊佛,到最后的结果还是心思散乱,“三昧难成”,很难产生感应的力量。所以,从能念的心,你应该修“一相三昧”,你今天念这尊佛、你明天还是念这尊佛、后天还是念同样这尊佛,这样就容易成功,这是约着能念的心来说明。以下我们约所念的佛,来说明这二者之间的差异。

  在这当中我们又可分成二小段:第一小段先发明正义,第二段再引经证明。先看第一小段:又求一佛功德,与一切佛功德无异,以同一佛法性故。为此念阿弥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净土,即生一切净土。这个地方是约所念的佛来分别,到底念一尊佛比较好,还是念多佛比较好呢?

  这个地方是说,刚开始只要念一尊佛就好,比如说念阿弥陀佛这一尊佛,刚开始是得到一尊佛的本愿加持力,因没有念别尊佛,其他的佛当然与此无关。但是最后的结果,当你成就三昧以后,你就可以同时得到一切佛的加持。就是说你刚开始只是念阿弥陀佛,但是到成就念佛三昧的时候,真正得到佛的根本时,是一切佛的加持。我刚开始是念一尊佛,为什么到最后会得到一切佛的加持呢?它的理由是“以同一佛法性故”。因每一尊佛的本愿不一样,所以每一尊佛的作用也不一样。比如普光佛有普光佛的本愿,普明佛有普明佛的本愿,但是他们的根本是同一个真如法性的,所以刚开始从一个门进去,不管是哪一个门进去,到最后的根本都是一样的。就是因为三世诸佛的作用虽然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体性、根本都是没有差别的。

  从这个道理看就可以知道,你刚开始是念阿弥陀佛,得到阿弥陀佛单一本愿的加持,但是最后的结果,是成就一切佛的加持。那么刚开始是生于一个净土,但是当你到西方净土以后,同时也可以到达一切净土。就是刚开始时是专一的、成就一佛所给予的功德,但是成就这一功德以后,其他的功德也会同时具足。

  这个道理,有没有经典的根据呢?以下就引经来证明这个理论的依据,我们看论文:

  【故《华严经》云:一切诸佛身,即是一佛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又云:譬如净满月,普应一切水,影像虽无量,本月未曾二。如是无碍智,成就等正觉,应现一切刹,佛身无有二。】

  这以下,智者大师就引用《华严经》来证明他前面的观念。《华严经》上说一切诸佛身,即是一佛身,一切诸佛的作用是有差别的。你念本师释迦牟尼佛,有本师释迦牟尼佛本愿对你的加持;你念阿弥陀佛,就有阿弥陀佛本愿对你加持。这肯定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一尊佛的本愿都不相同。但是等到你能够念到诸佛之根本的时候,他们的根本都是一样的,所以说到最后每一尊佛的根本是同一个心念的、同一个智慧、同一个十力、同一个四无所畏,所以从根本上说是一样的。

  这样的道理很难理解,下面讲一个譬喻,比如说天空清净的满月,它普应一切水,影像虽无量,但是天空中只有一个明月,这个明月它可以照在台州,就在台州生起一个月亮的影像。它也可以照在普陀山,也在普陀山生起一个月亮的影像。我们看它映在台州时的影像,跟映在普陀山的影像,好像有许许多多个。但是我们从影像当中找到月亮本体的时候,它的根本还是来自同一个天上的月。所以影像虽无量,本月未曾二,你不管根据台州的影像找到月亮,或者根据普陀山的影像找到月亮,它的根本是没有差别的。从这个譬喻,我们可以知道:三世诸佛这种我空、法空无障碍的智慧,所成就的清净法身、等正觉,依止这样一个无差别的根本,普现一切的佛身、普遍成就一切的佛号、普遍成就一切的净土,但是能现这尊佛的清净法身,是没有差别的。

  这段文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刚开始我念本师释迦牟尼佛、你念阿弥陀佛,刚开始的方便是有差别的,但是到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这一点,我们凡夫是很难理解的,因为我们凡夫的妄想是对立的,每个人都不一样,但是佛陀的根本不是妄想,他是法身。因为法身的思想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他能够从一个根本,普遍的出现无量的差别。也可以从无量的差别当中,回归到同一个根本。这个就说明了,修持刚开始的方便虽是不同,但其结果是一样的。

  以下再把这个观念作一个总结,我们看论文:

  【智者以譬喻得解,智者若能达:一切月影即一月影,一月影即一切月影,月影无二。故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法身无二。故炽然念一佛时,即是念一切佛也。】

  我们以譬喻来作一个总结。比如说,你在一切的月影当中,你随便找一个月影,只要你能找到月影的根源月亮,每一个人依止不同的月影,但是最后找到的月亮是同一个的。也就是说,你刚开始选择任何一尊佛去忆念,刚开始的加持力有差别,但是最后的根源是没有差别的。所以你刚开始不要因为你念一尊佛,好像功德有所欠缺、有所不足,这个想法是不对的。因为你刚开始念一尊佛,但是你最后的结果是具足一切佛的功德,完全没有欠缺、完全是圆满的,这就是佛陀跟佛陀之间一种互含互摄的情况。

  蕅益大师对于修行一门深入的看法,也提出非常贴切的譬喻,他说:修行这件事情,就好像挖井一样,你口渴想要挖井,你今天在东边挖一个井、明天在西边挖一个井,你挖一辈子都挖不到水。为什么呢?心思散乱,三昧难成。你应该设定一个目标,然后穷你一生的精力,在这个地方好好的深入,才能够得到水,而得到的水,这个结果是一样的。这个地方,就给我们很重要的启示:你生命的数目是固定的,你与其今天念佛、明天持咒、后天参禅,倒不如在一生当中一心归命念佛。这个就是我们今天这个偏念一佛的问题,既然你想要念佛,想要跟诸佛感应道交,这个根本思想,刚开始时要你一门深入,你不能广泛地缘念一切佛,心缘念得太广是没有办法成功的。刚开始念一尊佛,到最后的结果得到一切佛的加持,这个就是一即一切的道理。

  

《《净土十疑论》浅讲 第三疑 偏念一佛疑》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