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疑 舍此求彼疑
问:诸法体空,本来无生,平等寂灭。今乃舍此,求彼生西方弥陀净土,岂不乖[4]理哉?又经云:“若求净土,先净其心,心净故即佛土净。”此云何通?
答:释有二义,一者总答,二者别答。总答者,汝若言求生西方弥陀净土,则是舍此求彼,不中理者。汝执住此,不求西方,则是舍彼著此,此还成病,不中理也。又转计云,我亦不求生彼,亦不求生此者。则断灭见。
故《金刚般若经》云:“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菩提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菩提心者,於法不说断灭相。”
二别答者,夫不生不灭者,於生缘中,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於生体,亦不可得此生。生时无所从来,故名不生。不灭者,诸法散时,不守自性,言我散灭。此散灭时,去无所至,故言不灭。非谓因缘生外,别有不生不灭。亦非不求生净土,唤作无生。
为此《中论》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又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又《维摩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
又云:“譬如有人,造立宫室。若依空地,随意无碍。若依虚空,终不能成。”
诸佛说法,常依二谛。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即是真无生,此谓心净故即佛土净。愚者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闻无生即作无生解。不知生者即是无生,无生即是生,不达此理,横相是非。瞠他求生净土,几许误哉。此则是谤法罪人,邪见外道也。
【译】
第二疑 舍此求彼疑
问:诸法的本体是空的,本来就没有生,是平等寂灭的。现在要舍弃这些,求生到西方阿弥陀佛的净土去,难道不是与平等法相违背了吗?而且经典上也说:“想要求净土,先要清净自己的心,心清净了,佛土也就自然清净了。”所以求生净土又怎么能说的通呢?
答:分两方面来回答,一是总体的来答,一是分别的回答。
总答如下,你说求生西方弥陀净土,就是舍娑婆世界而求西方净土,与理不相合。那么你执着住于这里,而不求生西方净土,则是舍西方净土而执着于娑婆世界,这还是执着也是病,同样与理不合。如果你又想说,那我就也不求生那儿,也不求住在这儿好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叫做断灭见。
所以《金刚经》上,佛告诉须菩提说:“须菩提呀,你如果用这种念头来发究竟菩提心的话,那就叫做断灭相。你千万不要这么想,因为发菩提心的人,是不说断灭之见的。”
别答如下,现在讲不生不灭的意思,先讲不生。在借着各种条件和合的缘起法中,不守清净的自性而去求一个生的东西,而这个生的东西也不可得,所以方便称为不生。其次讲不灭,诸法的因缘散时,不能认识清净自性,而妄说我散灭,其实这种所谓的散灭,并没有一个真正去处,所以说是不灭。并非在因缘法外而有一个不生不灭。也不是不求生净土,叫做无生。
因此《中观论》有一首偈语说:“由因缘而出生之诸法,我说这就是所谓的空,也就是所谓的假名字,这一切就叫做中道法。”
《中观论》又说:“诸法不是自己生出来的,也不是别人来替他生的,不是共同生也非自然生,故可知诸法根本就无生。”
《维摩诘所说经》中也讲:“虽然知道诸佛国以及众生本体都是空性的,但依然常修净土来教化无量众生。”
《维摩诘所说经》又说:“譬如有人要建造房屋,如果在地上的空旷之处建的话,就可以没有障碍而随自己的意思盖。但如果要在虚空里建造房子的话,那肯定永远也盖不成。”
要知道诸佛的说法,经常是应用虚假的语言文字,来讲述真谛与俗谛的道理,再从中透露出诸法实相的义理出来。大智慧的人欣然求生净土,同时也知道生即是不生,本不可得,这是真正的无生,也就是所谓心清净国土也就清净。而愚痴的人,被生所束缚住,听到生就认为真的有生这一回事,听到别人讲无生又落入了断灭之意。不知道生与无生是一体二面,生即是无生,无生即是生;不通达此理,总是妄加猜测,于理体格格不入。反而瞠怪别人求生净土。这种错误实在是太大了,这就是所谓的毁谤佛法的罪人,也就是邪知见的外道。
【讲】
第二个疑问:舍此求彼疑
征问中的“此”指的是娑婆世界,“彼”指的是极乐世界,就是往生净土,是弃舍娑婆,追求极乐,有所舍、有所求,因为这样有人就产生了疑惑。我们来看一下第二个疑问:
征问
【诸法体空,本来无生,平等寂灭;今乃舍此求彼,生西方弥陀净土,岂不乖理哉?又经云:若求净土,先净其心,心净故即佛土净。此云何通?】
前面是讲到菩萨的智慧跟慈悲之间偏重的怀疑,这个地方是讲理观跟事修两方面的怀疑。
我们先讲理观。一个菩萨入平等真如观的时候,他看到整个生命的相状是诸法体空,这个诸法包括十法界的染净因果,造善得安乐的果报、造恶得痛苦的果报,当我们入真如观的时候,这个本性是空寂的。什么叫空寂呢?就是“本来无生,平等寂灭”,它的体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所以在平等的空性当中,观察这些染净的因果,是没有对立的。没有好坏的对立、没有快乐跟痛苦的对立,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寂灭相。这就是说一个菩萨应该经常入平等观才对,怎么能够舍离娑婆世界,而追求极乐世界,心中产生一种取舍之心呢?这种取舍之心,就背离了大乘平等不二的真如。就是以理来妨碍我们的事,这是第一。
第二,再引《维摩经》上所说:你想要求生净土,应该怎么做呢?先净其心,因为只要心净,当下就是清净的国土。这个地方是唯心净土跟西方净土之间的差异,这个问有二段:第一,我们求生净土,违背了平等不二的道理。第二,求生净土,违背了唯心净土的道理。这都是立足于理性的疑难。我们看智者大师是怎么回答的:
【释有二义:一者总答,二者别答。总答者,汝若言:求生西方弥陀净土,则是舍此求彼,不中理者。汝执住此,不求西方,则是舍彼着此,此还成病,不中理也。】
回答分二方面:第一段,先作一个简略的回答;第二段再详细的回答。我们先看简略的回答,这当中又有二段:第一先设问,先提出一个问。第二再正式的回答。
我们看问的地方:你前面说求生西方弥陀净土,是舍此求彼,我们心中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有所厌离、有所欣求,这违背了二空平等之理。据此,我也可以不生执着,那就不求生净土好了,但你也是舍离极乐,执着娑婆,这也是有所求、有所舍,也不合乎道理啊?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前面的问题是慈悲跟智慧的调和,这个地方是理观跟事修的配合。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你的目标跟过程不能混乱。你说: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个叫做四弘誓愿,这个叫做你的目标。但是在实践的时候,你不可能众生无边誓愿度,不可能,一般的总是先度有缘的众生。所以说,你在修理观的时候,观察一切法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那是目标;但是你修行时怎么能够说不垢不净呢?你修行是要断除污垢、追求清净,总是有所断、有所追求的啊!只要落入修行,一定是对立法,这在天台宗叫对治悉檀。在打坐的时候,入真如观,那是不能有对立的,内心是平等的,那是一种目标、那是一个意境,是最后的一个目标。但是在修的过程中,不能说不垢不净,如不加分别那你怎么持戒呢?你持戒时就要判定这个是过失相、那个是功德相,过失相要尽量减少,功德相要尽量增加,这就是有所断、有所修了。
我们可以这样说,你从痛苦的此岸到安乐的彼岸要坐船。但是你坐这艘船到达目的地之后,这艘船就用不着了。在航行过程中如果没有这艘船,你就到不了彼岸,虽然船不是彼岸,但是船能够引导我们到彼岸。坐船是过程,到了彼岸就不需要船了,这个彼岸就是理观,所要到达的目的地。虽然我持戒、我断恶修善,但是我很清楚,我真正的目标是离开断恶修善,但是我现在必须要断恶修善。
所以我希望大家,目标跟过程不要混为一谈,不要用理体来妨碍事修。
下面几句是说明刚才所讲之理的,我们不再分析了。
【又转计云:我亦不求生彼,亦不求生此者。则断灭见。故《金刚般若经》云:“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菩提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菩提心者,於法不说断灭相。”】
前面的疑惑是讲到菩萨慈悲跟智慧的问题,这个地方的疑惑,是讲到菩萨在修行当中,理观跟事修相互冲突的问题。
这个地方的大意是说:我们在修理观的时候是平等的,当我们观察我空、法空真理的时候,我们思惟“心空如太空,豁然无可触,一真法界中,寂照常安住”。所以我们在修空观的时候,是进入到一真法界,也就是说我们从一种对立的法界,回归到一个一分法的平等法界,在这个法界当中,没有娑婆世界可以厌离,也没极乐世界好追求,也没持戒跟不持戒的问题,这种对立的问题通通没有,那是我们进入三昧的时候。
但是,当我们从真如三昧出来的时候,我们又回到一个二分法的法界,持戒跟破戒的对立,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的对立,这个时候就要善知取…
《《净土十疑论》浅讲 第二疑 舍此求彼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