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十疑论》浅讲 杨杰 净土十疑论序

  杨杰 净土十疑论序

  宋 无为子杨杰 述

  【译】

  这篇《净土十疑论》的序,是宋朝杨杰所作的。

  【讲】

  杨杰,是北宋的一位居士。字次公,号无为子,安徽无为人。他雄才俊迈,年少登科。十分爱好参禅,多次叩拜许多名山的长老大德,曾跟从天衣义怀禅师学禅,参究庞居士语录得悟禅理。一日奉命至东岳泰山祭祀,见日出如圆盘涌出,忽然大悟。宋熙宁末年(1077年),回乡看望母亲,在家闲居时看藏经,遂归心净土。他曾绘阿弥陀佛像,随身带着观像念佛。元祐中(1086-1094年),曾任两浙提点刑狱,故有杨提刑之称。有一次至天台山白莲寺,就礼真咸法师为师,朝拜智者大师之塔。他平生的著述,多指归净土,本篇《天台净土十疑论序》,就是他所写作的。

  居士晚年,专事净业,临终端坐感佛来迎,说偈:“生亦无可恋,死亦无可舍。太虚空中,之乎者也,将错就错,西方极乐。”毕,安详而逝。其后,有荆王夫人,梦游西方,看见有一个人坐在莲华上,其衣飘扬,宝冠璎珞,庄严其身。就上前请问?他就说自己是杨杰。他的事迹,许多佛教传记著作及多种往生传都有记载,想了解得更详细的可以翻阅。

  【序】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

  娑婆秽土也,极乐净土也。娑婆之寿有量,彼土之寿则无量矣。娑婆备诸苦;彼土则安养无苦矣。娑婆随业轮转生死;彼土一往则永证无生法忍,若愿度生,则任意自在,不为诸业缚矣。

  其净秽、寿量、苦乐、生死,如是差别,而众生冥然不知,可不哀哉?

  

【译】贪爱不重,不生在娑婆世界;心念不一,不能往生于极乐国土。娑婆世界是污秽的国土,而极乐世界则是清净的国土。

  

娑婆世界众生的寿命短促,都是有限量的,而极乐国土众生的寿命,则无有限量。

  

娑婆世界备受诸苦,而极乐国土则安乐适意,什么苦都没有。

  

娑婆世界的众生,随着业力而轮转六道、生死无穷;只要一旦往生极乐国土,则都能证得无生法忍。到那时想要回娑婆世界广度众生,则能任意自在地行菩萨道,再也不为诸业障所束缚。

  

娑婆与极乐的污秽与清净,寿命的长短,苦乐的受用差别,生死束缚与自在解脱,有截然的不同,而众生却愚痴得一无所知,这难道可不令人悲哀吗?

  【序】阿弥陀佛,净土摄受之主也。释迦如来,指导净土之师也。观音、势至,助佛扬化者也。是以如来一代教典,处处叮咛,劝往生也。

  【译】阿弥陀佛,是极乐净土摄受接引、教化众生之主。释迦如来,是指导众生求生净土之导师。观世音、大势至,则是帮助阿弥陀佛宣扬教化的大菩萨。是故释迦如来一代之教典,处处叮咛劝导众生往生净土。

  【序】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乘大愿船,泛生死海,不着此岸、不留彼岸、不止中流,唯以济度为佛事。是故《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极乐国土。”又经云:“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忆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所以祇桓精舍无常院,令病者面西,作往生净土想。盖弥陀光明,遍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受不舍。圣、凡一体,机、感相应。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众生心中净土,念念弥陀。

  

【译】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乘着大悲愿力之船,航行于众生生死的大海当中,不执着于此岸,不滞留于彼岸,不止住于生死中流之内,唯以救济度脱一切众生为佛事。是故《阿弥陀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听说有阿弥陀佛,而能执持称念佛的名号,若经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菩萨圣众,现在其人之前,此人命终之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极乐国土。又《无量寿经》说:“十方世界之众生,听闻到我的名号,思惟忆念我的极乐国土,并且培植种种福德善根,以至诚心回向发愿,欲得往生我之国土,如果不能如愿往生的话,我即不成佛”。

  

所以释迦世尊祇桓精舍的无常院之中,皆令病者面向西方,作往生西方净土之想,这实在是因为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遍照于十方法界一切的念佛众生,摄受加持而不舍离。以其阿弥陀佛之圣尊及众生之凡俗,体性本来同一法身,如今众生与佛陀机感相应故众生见佛。因为众生乃是诸佛心内之众生,故凡夫尘尘即是极乐世界;净土即是众生心中之净土,故众生念念即是阿弥陀佛。

  【序】吾以是观之,智慧者易生,能断疑故;禅定者易生,不散乱故;持戒者易生,远诸染故;布施者易生,不我有故;忍辱者易生,不嗔恚故;精进者易生,不退转故;不造善、不作恶者易生,念能一故;诸恶已作、业报已现者易生,实惭惧故。虽有众善,若无诚信心、无深心、无回向发愿心者,则不得上上品生矣。

  

【译】我用这个道理来说明:有智慧的人容易往生,因为能断除疑惑的缘故。有禅定者容易往生,因为心中不散乱的缘故。持戒的人容易往生,以其远离染污的缘故。有布施心者容易往生,因为他没有我所有之执着故。忍辱的人容易往生,因为他心中不嗔恚的缘故。精进的人容易往生,因为不退转的缘故。造善而不执着,亦不造恶业的人容易往生,以其心念能够专一的缘故。诸般恶业己经造作、并且业报已经现前的人容易往生,因为他此时有真实惭愧、恐惧心的缘故。而那些虽然有造作众善的人,若是没有真诚的深信心、没有回向发愿心者,则不得上品上生矣!

  【序】噫!弥陀甚易持,净土甚易往,众生不能持、不能往,佛如众生何?夫造恶业入苦趣,念弥陀生极乐,二者皆佛言也。世人忧堕地狱,而疑往生者,不亦惑哉?

  【译】噫!阿弥陀佛的名号非常容易执持,西方极乐净土也很容易往生。众生如果不想执持名号,不愿往生净土,佛陀又能对众生怎么样呢?造恶业的人,堕入于受苦之恶道;而称念阿弥陀佛者,便能往生极乐世界,此二者皆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啊。然而世间人只担忧堕落于地狱,而却怀疑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此不是很令人疑惑吗?

  【序】晋慧远法师,与当时高士刘遗民等,结白莲社于庐山,盖致精诚于此尔。其后七百年,僧、俗修持,获感应者非一,咸见于净土传记,岂诬也哉?

  【译】东晋慧远法师与当时的高贤士大夫刘遗民等,结白莲社于庐山,实在是因为专一真诚的想求生极乐世界。其后经过七百年以至今日,僧俗二众修持念佛法门,而获得感应者非常多,这些都可见于往生净土的传记中,极乐净土岂是虚妄不实的呢?

  【序】然赞辅弥陀教观者,其书山积。唯天台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最为首冠,援引圣言,开决群惑,万年室,日至而顿有余光;千里水程,舟具而不劳自力。非法藏后身不能至于是也。

  

【译】然而赞翼辅助阿弥陀佛净土法门的言教和观行的,其书籍堆积如山。唯有天台山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最为殊胜超卓。其中援引圣人之言教,开显决断种种疑惑,这就犹如万年的暗室,日光一照顿时明亮而尚有余光。千里之遥的水路途程,只要具足舟船则不必劳苦而自然到达。如果没有法藏比丘修成的阿弥陀佛,则不能达到如此的境界。

  【序】杰顷于都下尝获斯文,读示所知,无不生信,自遭酷罚,感寤益深,将广其传,因为序引。熙宁九年仲秋述。

  

【译】我杨杰最近在京城,如愿以偿地得到此书。除了自己阅读,并献示于所知的亲友,凡知晓智者大师对这十个疑问解释的人,没有一个不生起求生净土的信心。自从我遭逢严酷的刑罚之后,感触体悟更加深刻,心想扩大它的流传,因此为之作序以作个引导。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仲秋述。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隋朝天台宗智者大师说。

  “隋”,隋朝是从公元581年到公元616年,隋朝只有隋文帝和隋炀帝两个皇帝,总共只存在37年。隋朝是在唐之前,就是比唐朝更早些。因为他存在的时间很短,所以讲历史时就常说“隋唐”。

  “天台” ,就是天台宗。

  “智者大师”,是一位很了不起的、有大智慧之人。他一出生,便与世间人不同,从面貌上看瑞相重重,可见智者大师的来历不简单,可说是圣人的化现。同修们如想多了解些大师的情况,可看书末所附的《隋·智顗传》。

  现先对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之要点,作一个概要的介绍,使同修们先有个概念,之后我们再好好地学。

  智者大师一生的著作相当丰富。在他的著作中,关于行归净土方面的,当首推《净土十疑论》。同修们从上文宋代杨杰居士的《序》文中就可看出,他相当推崇智者大师所作的《净土十疑论》。他认为自远公开创莲宗后,弘扬净土教法最得力的,就推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并认为智者如果非佛的化现,是不能作出如此伟大的著作的。当然从历史…

《《净土十疑论》浅讲 杨杰 净土十疑论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