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傑 淨土十疑論序
宋 無爲子楊傑 述
【譯】
這篇《淨土十疑論》的序,是宋朝楊傑所作的。
【講】
楊傑,是北宋的一位居士。字次公,號無爲子,安徽無爲人。他雄才俊邁,年少登科。十分愛好參禅,多次叩拜許多名山的長老大德,曾跟從天衣義懷禅師學禅,參究龐居士語錄得悟禅理。一日奉命至東嶽泰山祭祀,見日出如圓盤湧出,忽然大悟。宋熙甯末年(1077年),回鄉看望母親,在家閑居時看藏經,遂歸心淨土。他曾繪阿彌陀佛像,隨身帶著觀像念佛。元祐中(1086-1094年),曾任兩浙提點刑獄,故有楊提刑之稱。有一次至天臺山白蓮寺,就禮真鹹法師爲師,朝拜智者大師之塔。他平生的著述,多指歸淨土,本篇《天臺淨土十疑論序》,就是他所寫作的。
居士晚年,專事淨業,臨終端坐感佛來迎,說偈:“生亦無可戀,死亦無可舍。太虛空中,之乎者也,將錯就錯,西方極樂。”畢,安詳而逝。其後,有荊王夫人,夢遊西方,看見有一個人坐在蓮華上,其衣飄揚,寶冠璎珞,莊嚴其身。就上前請問?他就說自己是楊傑。他的事迹,許多佛教傳記著作及多種往生傳都有記載,想了解得更詳細的可以翻閱。
【序】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
娑婆穢土也,極樂淨土也。娑婆之壽有量,彼土之壽則無量矣。娑婆備諸苦;彼土則安養無苦矣。娑婆隨業輪轉生死;彼土一往則永證無生法忍,若願度生,則任意自在,不爲諸業縛矣。
其淨穢、壽量、苦樂、生死,如是差別,而衆生冥然不知,可不哀哉?
【譯】貪愛不重,不生在娑婆世界;心念不一,不能往生于極樂國土。娑婆世界是汙穢的國土,而極樂世界則是清淨的國土。
娑婆世界衆生的壽命短促,都是有限量的,而極樂國土衆生的壽命,則無有限量。
娑婆世界備受諸苦,而極樂國土則安樂適意,什麼苦都沒有。
娑婆世界的衆生,隨著業力而輪轉六道、生死無窮;只要一旦往生極樂國土,則都能證得無生法忍。到那時想要回娑婆世界廣度衆生,則能任意自在地行菩薩道,再也不爲諸業障所束縛。
娑婆與極樂的汙穢與清淨,壽命的長短,苦樂的受用差別,生死束縛與自在解脫,有截然的不同,而衆生卻愚癡得一無所知,這難道可不令人悲哀嗎?
【序】阿彌陀佛,淨土攝受之主也。釋迦如來,指導淨土之師也。觀音、勢至,助佛揚化者也。是以如來一代教典,處處叮咛,勸往生也。
【譯】阿彌陀佛,是極樂淨土攝受接引、教化衆生之主。釋迦如來,是指導衆生求生淨土之導師。觀世音、大勢至,則是幫助阿彌陀佛宣揚教化的大菩薩。是故釋迦如來一代之教典,處處叮咛勸導衆生往生淨土。
【序】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乘大願船,泛生死海,不著此岸、不留彼岸、不止中流,唯以濟度爲佛事。是故《阿彌陀經》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極樂國土。”又經雲:“十方衆生,聞我名號,憶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所以祇桓精舍無常院,令病者面西,作往生淨土想。蓋彌陀光明,遍照法界念佛衆生,攝受不舍。聖、凡一體,機、感相應。諸佛心內衆生,塵塵極樂;衆生心中淨土,念念彌陀。
【譯】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乘著大悲願力之船,航行于衆生生死的大海當中,不執著于此岸,不滯留于彼岸,不止住于生死中流之內,唯以救濟度脫一切衆生爲佛事。是故《阿彌陀經》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聽說有阿彌陀佛,而能執持稱念佛的名號,若經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菩薩聖衆,現在其人之前,此人命終之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極樂國土。又《無量壽經》說:“十方世界之衆生,聽聞到我的名號,思惟憶念我的極樂國土,並且培植種種福德善根,以至誠心回向發願,欲得往生我之國土,如果不能如願往生的話,我即不成佛”。
所以釋迦世尊祇桓精舍的無常院之中,皆令病者面向西方,作往生西方淨土之想,這實在是因爲阿彌陀佛的相好光明,遍照于十方法界一切的念佛衆生,攝受加持而不舍離。以其阿彌陀佛之聖尊及衆生之凡俗,體性本來同一法身,如今衆生與佛陀機感相應故衆生見佛。因爲衆生乃是諸佛心內之衆生,故凡夫塵塵即是極樂世界;淨土即是衆生心中之淨土,故衆生念念即是阿彌陀佛。
【序】吾以是觀之,智慧者易生,能斷疑故;禅定者易生,不散亂故;持戒者易生,遠諸染故;布施者易生,不我有故;忍辱者易生,不嗔恚故;精進者易生,不退轉故;不造善、不作惡者易生,念能一故;諸惡已作、業報已現者易生,實慚懼故。雖有衆善,若無誠信心、無深心、無回向發願心者,則不得上上品生矣。
【譯】我用這個道理來說明:有智慧的人容易往生,因爲能斷除疑惑的緣故。有禅定者容易往生,因爲心中不散亂的緣故。持戒的人容易往生,以其遠離染汙的緣故。有布施心者容易往生,因爲他沒有我所有之執著故。忍辱的人容易往生,因爲他心中不嗔恚的緣故。精進的人容易往生,因爲不退轉的緣故。造善而不執著,亦不造惡業的人容易往生,以其心念能夠專一的緣故。諸般惡業己經造作、並且業報已經現前的人容易往生,因爲他此時有真實慚愧、恐懼心的緣故。而那些雖然有造作衆善的人,若是沒有真誠的深信心、沒有回向發願心者,則不得上品上生矣!
【序】噫!彌陀甚易持,淨土甚易往,衆生不能持、不能往,佛如衆生何?夫造惡業入苦趣,念彌陀生極樂,二者皆佛言也。世人憂墮地獄,而疑往生者,不亦惑哉?
【譯】噫!阿彌陀佛的名號非常容易執持,西方極樂淨土也很容易往生。衆生如果不想執持名號,不願往生淨土,佛陀又能對衆生怎麼樣呢?造惡業的人,墮入于受苦之惡道;而稱念阿彌陀佛者,便能往生極樂世界,此二者皆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啊。然而世間人只擔憂墮落于地獄,而卻懷疑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此不是很令人疑惑嗎?
【序】晉慧遠法師,與當時高士劉遺民等,結白蓮社于廬山,蓋致精誠于此爾。其後七百年,僧、俗修持,獲感應者非一,鹹見于淨土傳記,豈誣也哉?
【譯】東晉慧遠法師與當時的高賢士大夫劉遺民等,結白蓮社于廬山,實在是因爲專一真誠的想求生極樂世界。其後經過七百年以至今日,僧俗二衆修持念佛法門,而獲得感應者非常多,這些都可見于往生淨土的傳記中,極樂淨土豈是虛妄不實的呢?
【序】然贊輔彌陀教觀者,其書山積。唯天臺智者大師《淨土十疑論》最爲首冠,援引聖言,開決群惑,萬年暗室,日至而頓有余光;千裏水程,舟具而不勞自力。非法藏後身不能至于是也。
【譯】然而贊翼輔助阿彌陀佛淨土法門的言教和觀行的,其書籍堆積如山。唯有天臺山智者大師的《淨土十疑論》,最爲殊勝超卓。其中援引聖人之言教,開顯決斷種種疑惑,這就猶如萬年的暗室,日光一照頓時明亮而尚有余光。千裏之遙的水路途程,只要具足舟船則不必勞苦而自然到達。如果沒有法藏比丘修成的阿彌陀佛,則不能達到如此的境界。
【序】傑頃于都下嘗獲斯文,讀示所知,無不生信,自遭酷罰,感寤益深,將廣其傳,因爲序引。熙甯九年仲秋述。
【譯】我楊傑最近在京城,如願以償地得到此書。除了自己閱讀,並獻示于所知的親友,凡知曉智者大師對這十個疑問解釋的人,沒有一個不生起求生淨土的信心。自從我遭逢嚴酷的刑罰之後,感觸體悟更加深刻,心想擴大它的流傳,因此爲之作序以作個引導。北宋熙甯九年(1076年)仲秋述。
隋天臺智者大師說
隋朝天臺宗智者大師說。
“隋”,隋朝是從公元581年到公元616年,隋朝只有隋文帝和隋炀帝兩個皇帝,總共只存在37年。隋朝是在唐之前,就是比唐朝更早些。因爲他存在的時間很短,所以講曆史時就常說“隋唐”。
“天臺” ,就是天臺宗。
“智者大師”,是一位很了不起的、有大智慧之人。他一出生,便與世間人不同,從面貌上看瑞相重重,可見智者大師的來曆不簡單,可說是聖人的化現。同修們如想多了解些大師的情況,可看書末所附的《隋·智顗傳》。
現先對智者大師的《淨土十疑論》之要點,作一個概要的介紹,使同修們先有個概念,之後我們再好好地學。
智者大師一生的著作相當豐富。在他的著作中,關于行歸淨土方面的,當首推《淨土十疑論》。同修們從上文宋代楊傑居士的《序》文中就可看出,他相當推崇智者大師所作的《淨土十疑論》。他認爲自遠公開創蓮宗後,弘揚淨土教法最得力的,就推智者大師的《淨土十疑論》。並認爲智者如果非佛的化現,是不能作出如此偉大的著作的。當然從曆史…
《《淨土十疑論》淺講 楊傑 淨土十疑論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