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疑 舍離衆生疑
問: 諸佛菩薩以大悲爲業,若欲救度衆生,只應願生叁界,于五濁叁途中救苦衆生,因何求生淨土,自安其身?舍離衆生,則是無大慈悲,專爲自利,障菩提道。
答:“菩薩有二種,一者,久修行菩薩道,得無生忍者,實當所責。二者,未得已還,及初發心凡夫。凡夫菩薩者,要須常不離佛,忍力成就,方堪處叁界內,于惡世中救苦衆生。
故《智度論》雲:“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衆生者,無有是處。”何以故?惡世界,煩惱強,自無忍力,心隨境轉,聲色所縛,自墮叁途,焉能救衆生?
假令得生人中,聖道難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國王大臣富貴自在。縱遇善知識,不肯信用。貪迷放逸,廣造衆罪,乘此惡業,一入叁途,經無量劫,從地獄出,受貧賤身,若不逢善知識,還墮地獄。如此輪回,至于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難行道也。
故《維摩經》雲: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疾人?
又《智度論》雲:譬如二人各有親眷爲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爲無方便力故彼此俱沒。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得脫水溺之難,新發意菩薩亦複如是,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衆生。爲此常須近佛,得無生忍已,方能救衆生,如得船者。
又論雲,譬如嬰兒不得離母,若也離母,或墮坑井渴乳而死。又如鳥子翅羽未成,只得依樹傍枝不能遠去。翅翮[1]成就,方能飛空自在無礙。
凡夫無力,唯得專念阿彌陀佛使成叁昧。以業成故,臨終斂念[2]得生決定不疑。見彌陀佛證無生忍已,還來叁界乘無生忍船救苦衆生,廣施佛事任意自在。
故論雲:“遊戲地獄,行者生彼國,得無生忍已,還入生死國,教化地獄救苦衆生。”
以是因緣求生淨土,願識其教。故《十住婆沙論》名易行道也。
【譯】
第一疑 舍離衆生疑
問:諸佛菩薩都很慈悲,他們以大悲拔苦爲業,時刻不停地救度衆生。若要救度衆生,應該在叁界之內,在五濁叁途中救拔苦難的衆生。爲什麼卻要求生淨土,自安其身呢?離開衆生就無大慈悲心,專爲自己的利益著想,就會障礙成佛的菩提道,這樣還能成佛嗎?
答:菩薩有二種 :一種是修行很久、證得無生法忍的大菩薩,這樣的菩薩應當承擔起拯救苦難衆生的責任,如果離開苦難的衆生,可以受到指責。還有一種菩薩,是尚未證得無生忍及剛開始發菩提心的凡夫。這類凡夫菩薩要經常不離佛的身邊,等無生忍的力量成就之後,才有能力進入叁界,在惡世中拯救苦難的衆生。
所以《大智度論》中說:被貪嗔癡煩惱束縛的衆生,就算有很大的慈悲心,想要在五濁惡世中救度苦難的衆生,是沒有什麼用處的。因爲五濁惡世裏煩惱的力量很強,如果沒有忍力的話,心就會隨著境界轉。被聲光色相一纏縛之後,自己就先墮落叁惡道了,還有什麼能力可救衆生呢?
假使來世又生在人間,也不一定能遇到正法。或許因爲布施持戒修得一些福報,因此生在人間當上國王大臣,而過著富貴自在的日子。縱然遇到善知識,也不肯相信了。這個時候就容易因貪欲而沈迷在放逸的享受裏,於是就造了許多罪業。由于這些罪業,結果墮落叁惡道裏,經過無量劫的時間之後,才能再從地獄裏面出來。這時投胎人間得的是貧賤之身,若是又沒有遇到善知識的話,很可能又因爲造罪而又墮落入地獄。我們每一個人,生生世世都是這樣輪回不已一直到今天。這種能力不足的發大心修行法,叫做難行道,就是很難修成之道。
所以在《維摩诘經》中說:自己的疾病都不能救了,還能夠去救其他的病人嗎?
所以維摩經說:“自己病了都救不了自己,而”
《大智度論》中還講到:譬如有兩個人都有親屬掉入水中,其中一個情急之下直接入水相救,但因自己不會遊泳,結果與親屬一起溺水而死。另一個人就較聰明,知道找船然後乘船去救自己的親屬,這樣兩個人都安然無恙。剛剛發菩提心的菩薩也是這樣,因爲沒有成就無生忍,所以不能去救衆生。因此須要常常親近佛,待證到無生忍之後,才能廣救衆生,就像那個取船的人一樣。
《大智度論》又這樣講:譬如剛出生的嬰兒不能離開母親,若是離開了母親,就極有可能會因墮入坑或井中,不跌死淹死也會因沒有母乳吃而死。又如翅膀羽毛未長成的小鳥,就只能依靠樹枝,而不能去很遠的地方。待翅膀羽毛都長好,身體健壯之後才能在天空中自在遨遊。
我們凡夫無能爲力,只能專念阿彌陀佛成就叁昧,籍著念佛之因和堅定的往生願力,臨命終必能往生西方淨土。到了極樂世界待花開見到阿彌陀佛之後,修行成就,證無生法忍。再憑借著無生忍的保航之船,來叁界惡世救濟苦惱衆生,這樣就有大自在、大智慧、大能力來承擔如來家業,廣作救度苦難衆生的佛事。
所以《大智度論》說,大菩薩因爲證得無生法忍,在地獄裏,其實是就像是在遊戲,可以自在出入生死國,到地獄裏教化衆生,使他們脫離苦海。
因爲這個因緣,所以要求生淨土,願大家認清楚求生淨土的真正用意。所以《十住婆沙論》把求生淨土稱爲易行道,也就是容易修成之道。
【講】
第一個疑問:舍離衆生疑
論中所有的問題都是智者大師代衆生問的。第一個疑問我們稱它爲“舍離衆生疑”。我們求往生淨土,是不是心中舍離了衆生呢?這個疑惑一定要破除。我們先來看提問。
征問
【諸佛菩薩以大悲爲業,若欲救度衆生,祗應願生叁界,于五濁叁途中,救苦衆生,因何求生淨土?自安其身,舍離衆生,則是無大慈悲,專爲自利,障菩提道!】
智者大師認爲第一個要破的疑惑,是舍離衆生疑。我們懂得一些基本教理的同修都知道,叁世諸佛與菩薩,他們都是以大悲心爲業用的。特別是要誓斷一切惡,菩薩剛開始在清淨自己身口意罪障的時候,他的所作所爲和聲聞所修的差不多。
那怎麼判定他是聲聞還是菩薩呢?主要是看他的發心。聲聞是爲了自身的安樂,所以要斷除煩惱,要出離叁界。菩薩爲了具備利益有情的大悲心,才去清淨身口意。叁世諸佛菩薩,表現在外的身口意雖有不同,但是他們的內心,都是以大悲心爲業用的。
菩薩既然具有大悲心,那就應該救度一切有情衆生。換句話說,我們學菩薩道就要生生世世留在叁界,在這五濁惡世之中、在叁惡道中,救拔這些苦惱而顛倒的衆生。菩薩道最具體的表現就是行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之四攝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同事。比如說有人沒有飯吃,你把東西送給他,這是布施。這還不夠,你還應做他的同伴。這些都應該有大悲心,如果離開了衆生,那怎麼攝受他們呢?怎麼教化他們呢?所以說四攝法當中的重心是同事。既然我們有大悲心,我們就應該陪隨著衆生,做他的父母、子女、兄弟、眷屬,這樣才有機會教化他。
爲什麼身爲一個菩薩,反而要離開衆生自己去求生淨土呢?這樣做,不也是只顧自身,而舍棄了這些在苦惱當中、在顛倒當中的衆生于不顧嗎?豈不是喪失了大悲心嗎?因爲菩提心是行菩薩道的根本,我們的菩提心失掉了,那整個菩薩道都會失去。照這樣說要往生淨土,是不是有舍離衆生的問題呢
爲了成辦自利的功德去求生淨土,那會障礙所求之無上菩提道的。所以,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現在我們看一下智者大師是怎麼回答的:
釋疑回答可分叁段,我們先看第一段的總說:
【菩薩有二種:一者、久修行菩薩道,得無生忍者,實當所責。二者、未得已還,及初發心凡夫,凡夫菩薩者,要須常不離佛,忍力成就,方堪處叁界內,于惡世中,救苦衆生。】
智者大師說菩薩的行爲有二種。什麼叫菩薩呢?蕅益大師曾說過:悲智相應是菩提心。身爲一個菩薩,內心當中要有二種想法:第一要上求佛道,第二要下化衆生,也就是他必需要有慈悲和智慧。到底是慈悲比較重要,還是智慧比較重要呢?那就要看他修行的程度。
久修行菩薩道的,他已經成就無生法忍,在他內心中我空、法空的智慧都已現前,早把心中的我愛、我執完全消滅。這樣的大菩薩,可以生生世世留在叁界之中,陪伴衆生,度化衆生。如果他還想離開衆生,實當所責。
第二種,就是我們一般說的凡位菩薩,就是還沒有成就無生法忍的初心菩薩。凡位菩薩最大的問題,就是心中還有很多的無明妄想,這個無明妄想的根源,來于自我意識,就像我們在心中有一個自我。有自我就會和衆生産生對立,有我就有我相、人相。有我相、人相,就會習慣性的保護自己。在保護自己的時候,就會産生很多的煩惱。也就是說,我們雖然有大悲心,但是這個大悲心是建立在無明妄想的基礎上的,這時的大悲心,不可付諸行動。此時要做的不是去親近衆生,而是要去親近十方諸佛。也就是說,身爲一個生死凡夫,心中還有很多很多的妄想,我們剛開始要做的不是下化衆生,剛開始要做的是上求佛道,我們要親近十方諸佛、聽聞正法,直到我們的忍力成就。到一定的時候我空、法空的智慧已經成就了,才…
《《淨土十疑論》淺講 第一疑 舍離衆生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