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夠在叁界火宅中、在五濁惡世中,救度衆生。
所以,初發心想上求佛道下化衆生,這只是個開始,是發願。我們不要把發願跟實踐搞在一起。初心的菩薩叫發願,聖位的菩薩叫行動,這二個是有差別的。我們必須認清楚自己的身分!
實踐大悲心爲什麼要有階位呢?以下就把這個道理詳細的加以說明,第二段當中有叁小段,我們先看第一小段:
【故《智度論》雲: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衆生者,無有是處。】
我們的心都被煩惱所系縛,所以說我們都是具縛的凡夫。我們爲什麼被煩惱所系縛呢?煩惱要我們做什麼,我們沒有辦法去抗拒。我們凡夫的身口意都被煩惱所牽引,所以說是縛。雖然我們心中有要度化衆生的悲願,但是我們被煩惱所系縛,這樣的凡位菩薩,發願生生世世留在五濁惡世救度衆生是做不到的。這不是要不要的問題,這是能力的問題。
這裏引用龍樹菩薩的《智度論》來說明,但只是把結果講出來,並沒有說明理由。以下就講凡夫菩薩不能留在五濁惡世的理由。我們看第二段:
【何以故?惡世界,煩惱強,自無忍力,心隨境轉,聲色所縛。自墮叁途,焉能救衆生!】
爲什麼一個凡夫菩薩,不能生生世世在五濁惡世行菩薩道呢?先看外在的因緣:因爲我們所處的環境是五濁惡世的世界。我們所面對的衆生,又都是煩惱特別剛強的衆生,都是在習慣性的控製下隨順情緒的人。
另外我們的內因也有問題,因爲自己還沒有我空、法空的忍力。要度化的對方又是情緒化的,我們自己也情緒化,結果心隨境轉,聲色所縛。也就是說我們沒有我空、法空的智慧,我們就容易受到外在人事的幹擾。那這個幹擾就有二個結果:
第一,我們被這個雜染的因緣所幹擾,就自墮叁途,怎麼能救衆生!我們生生世世的流轉,如果哪一世中遇到惡因緣,我們就會心隨境轉,就造惡業了。
第二,即使能遇到好因緣,但這個好因緣不會持久。比如說,你來生到叁界當中,你遇到的都是比較好的因緣,我們看會是什麼情況:
【假令得生人中,聖道難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國王、大臣,富貴自在。縱遇善知識,不肯信用,貪迷放逸,廣造衆罪。乘此惡業,一入叁途,經無量劫;從地獄出,受貧賤身,若不逢善知識,還墮地獄。】
就是說我在叁界當中,我也不一定會遇到怨家,有時候遇到的是好因緣?是的,我們看第二種情況。說你來生的時候,都是遇到一些清淨的好因緣、叁寶的因緣;但是在人道當中,特別是末法時代,聖道難得。諸位可能會感覺得到,愈到末法時候,你修學聖道的機會愈難成就,如果你的學佛已有十年以上,就會有這種感覺。就是你剛學佛的時候,感覺修學聖道比較容易,愈到後來環境愈難滿足,不能修學聖道只好修些人天福報,因這個人天善福轉世生在人中。因爲過去的善業,或者作大國王、大臣,或者作大富長者,富貴自在。在這樣一種國王權勢跟名利現前的時候,你遇到善知識的教化,就很難信受。一個人有了權位與財富,在福報現前的時候,就很容易産生貢高我慢,他的心被高慢心所蒙蔽時,對佛法就很難産生謙卑之心,也就不再信受奉行了。
不能信受佛法怎麼辦呢?
貪迷放逸,廣造衆罪。一個人不能隨順佛法的道理,只好隨順自己的感覺,跟著感覺走。跟著感覺走的結果,就是放逸。放逸的結果,就是廣造殺盜淫妄的罪業。這樣的惡業,就會使一個人墮入叁惡道中,經過無量劫的時間,即使把罪業受完了,從刀山油鍋的地獄出來,得到人身,也是一個卑賤之身。假設在那個時候,還是不能遇到佛法,那又會繼續造業、墮落。所以說我們在叁界當中,即使還有善業的力量,暫時不造罪業,但在福報現前的時候,也容易造罪。
【如此輪回,至于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難行道也。】
這就是在叁界輪回中,最大的一個悲哀。我們在過去的生命中,我們的曆史不斷的重複。什麼叫曆史?就是二種情況:第一,我們罪業起現行,在苦惱當中,一般有善根的人,在這個時候能起慚愧心,開始忏悔業障、積集資糧,這是第一種情況。
在忏悔業障、積集資糧,罪業消了以後,福報現前。于是又開始放逸,把福報享盡,開始苦惱。又一次起慚愧心、又開始忏悔業障、積集資糧。過了一段時間,福報現前,又開始迷失自己,又開始放逸。我們過去的人生就是這樣。哪一個人在富貴當中,能夠看得破的?很少!就是不斷的快樂痛苦、痛苦快樂,不斷的在那個地方流轉。這個就是諸佛菩薩,不想我們在叁界流轉的原因。
“此名難行道”,意思就是說:發願在叁界中修行,這是一條很難走的路。我們沒有這種能力,就不要發願來生還要來做人,還要來度衆生,要趕緊求往生淨土。要廣度衆生,待生到極樂世界之後再來也不遲。
爲此,印光大師開示“念佛人不可求來生人天福報”。大師在《一函遍複》中說:“凡誦經、持咒,禮拜、忏悔,及救災、濟貧,種種慈善功德,皆須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來生人天福報,一有此心,便無往生之分。而生死未了,福愈大則業愈大,再一來生,難免墮于地獄、餓鬼、畜生、之叁惡道中。若欲再複人身。再遇淨土即生了脫之法門,難如登天矣。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爲人現生了生死的。若求來生人天福報,即是違背佛教。如將一顆舉世無價之寶珠,換取一根糖吃,豈不可惜。愚人念佛,不求生西方,求來生人天福報,與此無異”。
【故《維摩經》雲: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疾人?】
所以《維摩诘經》說,你連自己的病都救不了,怎麼去救其他的病人呢?
【又《智度論》雲:譬如二人各有親眷爲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爲無方便力故,彼此俱沒。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得脫水溺之難。】
又像《大智度論》說:譬如有二個人,他們都有親朋好友掉入水裏去了,其中一人因爲情急,看到之後就一下子跳入水中,加上他自己又不會遊泳,也沒有拿救生的器件,結果兩人都被淹死了。另外一個人就比較聰明些,他借了船只,劃著船再去救他上來,這樣才能救人被水淹死之災難。這就是告訴我們:
【新發意菩薩亦複如是,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衆生。爲此常須近佛,得無生忍已,方能救衆生,如得船者。】
初發心的菩薩也同樣如此,如還沒有得到不生不滅的忍力,就無法救度衆生。爲此,我們必須跟佛學習,跟隨善知識學習,等到證得無生忍之後,才能去救度衆生,這好比我們有了船就不怕沈沒了。
【又論雲:譬如嬰兒不得離母,若也離母,或墮坑井渴乳而死。】
又《大智度論》說:猶如新生嬰兒不能離開母親,他若是離開母親,就有可能墮入坑洞、古井,掉進裏面沒有奶吃就會死亡。這裏所說的“乳”是表法的,是法乳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初學佛的人,像嬰兒不能離開母親一樣,我們若是離開善知識,若是離開了佛法,那就會迷失,會繼續造惡業,迷迷糊糊地又在叁惡道中流轉。
【又如鳥子翅羽未成,只得依樹傍枝,不能遠去。翅翮成就,方能飛空自在無礙。】
這段就是說小鳥的翅膀還未長硬,只能局限在樹木上,在各杈樹枝之間跳來跳去,不能飛得很遠。要待羽毛豐滿翅膀長齊全了,才可自在無礙地于空中飛行。小鳥不能離開母鳥,就好比我們初學佛的人,若是離開善知識,那就會走錯門路。
看下一段的總結:
【凡夫無力,唯得專念阿彌陀佛,使成叁昧,以業成故,臨終斂念得生,決定不疑。見彌陀佛,證無生忍已,還來叁界,乘無生忍船,救苦衆生,廣施佛事,任意自在。】
我們身爲一個沒有般若智慧的凡位菩薩,初學佛人的責任,不是在叁界之中度衆生,因爲這個事情不是我們現在所能做的。我們現在該做的事是“唯得專念阿彌陀佛”,使令成就一心不亂,把今生剩余的時間,好好的修持淨業,以便臨終時正念現前往生,親見阿彌陀佛,乃至親近十方諸佛,成就無生忍的聖道。到這個時候要度化衆生,就可乘無生忍之船再來叁界。在這個生死大海當中,有了一艘船就不被生死大海所漂溺。到那時我們坐在船上,把這些過去有緣的,乃至無緣的衆生,全部救到船上,廣施佛事,任意自在。那時你就可用種種方便,想蓋一座佛寺弘揚佛法、蓋一個念佛堂帶人念佛,或廣作救災濟貧之事都會很方便。
這個地方,有很多人疑惑:我們內心當中有智慧跟慈悲,有時候這二個會産生矛盾,到底我們是智慧比較重要?還是慈悲比較重要?
你看我們在讀經典時,也是這個樣子。讀《法華經》時,佛陀告訴我們:“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這個叁界是一個大火坑,你在叁界當中即使有一些美好的資具,但你還是沒有離開大火,會對叁界害怕。但是讀《華嚴經》就不同了:“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菩提是在衆生當中成就,所以你不能舍離衆生。
所以有時候,我們智慧跟慈悲經常會有矛盾。龍樹菩薩在《智度論》上說:“菩薩道有二種:一者般若波羅蜜道,二者方便道。”就是說,如果你是初地之前的菩薩,要偏重般若道,般若道的重點是以智慧來引導慈悲,這個時候偏重智慧。初地以後的菩薩,以慈悲來引導智慧。這樣你就知道我們的心怎麼調和。
在清朝,有一個叫王…
《《淨土十疑論》淺講 第一疑 舍離衆生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