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能够在三界火宅中、在五浊恶世中,救度众生。
所以,初发心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只是个开始,是发愿。我们不要把发愿跟实践搞在一起。初心的菩萨叫发愿,圣位的菩萨叫行动,这二个是有差别的。我们必须认清楚自己的身分!
实践大悲心为什么要有阶位呢?以下就把这个道理详细的加以说明,第二段当中有三小段,我们先看第一小段:
【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
我们的心都被烦恼所系缚,所以说我们都是具缚的凡夫。我们为什么被烦恼所系缚呢?烦恼要我们做什么,我们没有办法去抗拒。我们凡夫的身口意都被烦恼所牵引,所以说是缚。虽然我们心中有要度化众生的悲愿,但是我们被烦恼所系缚,这样的凡位菩萨,发愿生生世世留在五浊恶世救度众生是做不到的。这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这是能力的问题。
这里引用龙树菩萨的《智度论》来说明,但只是把结果讲出来,并没有说明理由。以下就讲凡夫菩萨不能留在五浊恶世的理由。我们看第二段:
【何以故?恶世界,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途,焉能救众生!】
为什么一个凡夫菩萨,不能生生世世在五浊恶世行菩萨道呢?先看外在的因缘: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是五浊恶世的世界。我们所面对的众生,又都是烦恼特别刚强的众生,都是在习惯性的控制下随顺情绪的人。
另外我们的内因也有问题,因为自己还没有我空、法空的忍力。要度化的对方又是情绪化的,我们自己也情绪化,结果心随境转,声色所缚。也就是说我们没有我空、法空的智慧,我们就容易受到外在人事的干扰。那这个干扰就有二个结果:
第一,我们被这个杂染的因缘所干扰,就自堕三途,怎么能救众生!我们生生世世的流转,如果哪一世中遇到恶因缘,我们就会心随境转,就造恶业了。
第二,即使能遇到好因缘,但这个好因缘不会持久。比如说,你来生到三界当中,你遇到的都是比较好的因缘,我们看会是什么情况:
【假令得生人中,圣道难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国王、大臣,富贵自在。纵遇善知识,不肯信用,贪迷放逸,广造众罪。乘此恶业,一入三途,经无量劫;从地狱出,受贫贱身,若不逢善知识,还堕地狱。】
就是说我在三界当中,我也不一定会遇到怨家,有时候遇到的是好因缘?是的,我们看第二种情况。说你来生的时候,都是遇到一些清净的好因缘、三宝的因缘;但是在人道当中,特别是末法时代,圣道难得。诸位可能会感觉得到,愈到末法时候,你修学圣道的机会愈难成就,如果你的学佛已有十年以上,就会有这种感觉。就是你刚学佛的时候,感觉修学圣道比较容易,愈到后来环境愈难满足,不能修学圣道只好修些人天福报,因这个人天善福转世生在人中。因为过去的善业,或者作大国王、大臣,或者作大富长者,富贵自在。在这样一种国王权势跟名利现前的时候,你遇到善知识的教化,就很难信受。一个人有了权位与财富,在福报现前的时候,就很容易产生贡高我慢,他的心被高慢心所蒙蔽时,对佛法就很难产生谦卑之心,也就不再信受奉行了。
不能信受佛法怎么办呢?
贪迷放逸,广造众罪。一个人不能随顺佛法的道理,只好随顺自己的感觉,跟着感觉走。跟着感觉走的结果,就是放逸。放逸的结果,就是广造杀盗淫妄的罪业。这样的恶业,就会使一个人堕入三恶道中,经过无量劫的时间,即使把罪业受完了,从刀山油锅的地狱出来,得到人身,也是一个卑贱之身。假设在那个时候,还是不能遇到佛法,那又会继续造业、堕落。所以说我们在三界当中,即使还有善业的力量,暂时不造罪业,但在福报现前的时候,也容易造罪。
【如此轮回,至于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难行道也。】
这就是在三界轮回中,最大的一个悲哀。我们在过去的生命中,我们的历史不断的重复。什么叫历史?就是二种情况:第一,我们罪业起现行,在苦恼当中,一般有善根的人,在这个时候能起惭愧心,开始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是第一种情况。
在忏悔业障、积集资粮,罪业消了以后,福报现前。于是又开始放逸,把福报享尽,开始苦恼。又一次起惭愧心、又开始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过了一段时间,福报现前,又开始迷失自己,又开始放逸。我们过去的人生就是这样。哪一个人在富贵当中,能够看得破的?很少!就是不断的快乐痛苦、痛苦快乐,不断的在那个地方流转。这个就是诸佛菩萨,不想我们在三界流转的原因。
“此名难行道”,意思就是说:发愿在三界中修行,这是一条很难走的路。我们没有这种能力,就不要发愿来生还要来做人,还要来度众生,要赶紧求往生净土。要广度众生,待生到极乐世界之后再来也不迟。
为此,印光大师开示“念佛人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大师在《一函遍复》中说:“凡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及救灾、济贫,种种慈善功德,皆须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一有此心,便无往生之分。而生死未了,福愈大则业愈大,再一来生,难免堕于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道中。若欲再复人身。再遇净土即生了脱之法门,难如登天矣。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人现生了生死的。若求来生人天福报,即是违背佛教。如将一颗举世无价之宝珠,换取一根糖吃,岂不可惜。愚人念佛,不求生西方,求来生人天福报,与此无异”。
【故《维摩经》云: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人?】
所以《维摩诘经》说,你连自己的病都救不了,怎么去救其他的病人呢?
【又《智度论》云:譬如二人各有亲眷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为无方便力故,彼此俱没。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得脱水溺之难。】
又像《大智度论》说:譬如有二个人,他们都有亲朋好友掉入水里去了,其中一人因为情急,看到之后就一下子跳入水中,加上他自己又不会游泳,也没有拿救生的器件,结果两人都被淹死了。另外一个人就比较聪明些,他借了船只,划着船再去救他上来,这样才能救人被水淹死之灾难。这就是告诉我们:
【新发意菩萨亦复如是,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众生。为此常须近佛,得无生忍已,方能救众生,如得船者。】
初发心的菩萨也同样如此,如还没有得到不生不灭的忍力,就无法救度众生。为此,我们必须跟佛学习,跟随善知识学习,等到证得无生忍之后,才能去救度众生,这好比我们有了船就不怕沉没了。
【又论云:譬如婴儿不得离母,若也离母,或堕坑井渴乳而死。】
又《大智度论》说:犹如新生婴儿不能离开母亲,他若是离开母亲,就有可能堕入坑洞、古井,掉进里面没有奶吃就会死亡。这里所说的“乳”是表法的,是法乳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初学佛的人,像婴儿不能离开母亲一样,我们若是离开善知识,若是离开了佛法,那就会迷失,会继续造恶业,迷迷糊糊地又在三恶道中流转。
【又如鸟子翅羽未成,只得依树傍枝,不能远去。翅翮成就,方能飞空自在无碍。】
这段就是说小鸟的翅膀还未长硬,只能局限在树木上,在各杈树枝之间跳来跳去,不能飞得很远。要待羽毛丰满翅膀长齐全了,才可自在无碍地于空中飞行。小鸟不能离开母鸟,就好比我们初学佛的人,若是离开善知识,那就会走错门路。
看下一段的总结:
【凡夫无力,唯得专念阿弥陀佛,使成三昧,以业成故,临终敛念得生,决定不疑。见弥陀佛,证无生忍已,还来三界,乘无生忍船,救苦众生,广施佛事,任意自在。】
我们身为一个没有般若智慧的凡位菩萨,初学佛人的责任,不是在三界之中度众生,因为这个事情不是我们现在所能做的。我们现在该做的事是“唯得专念阿弥陀佛”,使令成就一心不乱,把今生剩余的时间,好好的修持净业,以便临终时正念现前往生,亲见阿弥陀佛,乃至亲近十方诸佛,成就无生忍的圣道。到这个时候要度化众生,就可乘无生忍之船再来三界。在这个生死大海当中,有了一艘船就不被生死大海所漂溺。到那时我们坐在船上,把这些过去有缘的,乃至无缘的众生,全部救到船上,广施佛事,任意自在。那时你就可用种种方便,想盖一座佛寺弘扬佛法、盖一个念佛堂带人念佛,或广作救灾济贫之事都会很方便。
这个地方,有很多人疑惑:我们内心当中有智慧跟慈悲,有时候这二个会产生矛盾,到底我们是智慧比较重要?还是慈悲比较重要?
你看我们在读经典时,也是这个样子。读《法华经》时,佛陀告诉我们:“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这个三界是一个大火坑,你在三界当中即使有一些美好的资具,但你还是没有离开大火,会对三界害怕。但是读《华严经》就不同了:“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菩提是在众生当中成就,所以你不能舍离众生。
所以有时候,我们智慧跟慈悲经常会有矛盾。龙树菩萨在《智度论》上说:“菩萨道有二种:一者般若波罗蜜道,二者方便道。”就是说,如果你是初地之前的菩萨,要偏重般若道,般若道的重点是以智慧来引导慈悲,这个时候偏重智慧。初地以后的菩萨,以慈悲来引导智慧。这样你就知道我们的心怎么调和。
在清朝,有一个叫王…
《《净土十疑论》浅讲 第一疑 舍离众生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