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十疑论》浅讲 第一疑 舍离众生疑▪P3

  ..续本文上一页鼎实的居士,这个公案是出自于《净土三要》。王鼎实居士,他生长在一个士大夫的家庭,他的父亲是做官的、他的祖父也做官,在这种士大夫的家族当中,也就苦读圣贤之书。他十六岁的时候,参加一次重要的考试,他就离开家乡,住在亲戚家。这一次考试他考得非常好,张榜公布时榜上有名,十六岁就考上功名,这是很难得的。考上功名以后,他的亲戚就为他办一次宴会祝贺,大家一起喝酒非常的欢喜。到第二天,这个王居士就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他就把亲戚叫过来说:我的生命要结束了,我梦到前生。我前生是一个镜山寺的老和尚,我还是一个当执事的法师,我平常除了自己用功、拜佛以外,我对信众也很慈悲,但是在我跟信众的在互动当中,出现了问题,虽然我起了大悲心,但在大悲心里有二种有漏的业力:第一,我看到那些考上功名的人做了官,很高兴的回到寺庙来还愿,我心生爱慕。第二,我看到那些有钱的富贵人家、那些员外,坐好车子、穿好衣服,他们来寺庙上香的时候,我也是心生爱慕。我的心有二种的爱慕,我今生是来酬偿这个业力的,第一生先投生求取功名,第二生将要投生在富贵的家庭中。

  在《净土三要述义》后面,作者对这个王鼎实居士作一个评论说:一生的勤苦修学,只得二世的安乐,岂不哀哉!你看他一生的勤苦修学,结果因为心生爱慕,就流转了。流转以后,这二生的安乐福报享尽以后,后面就开始颠倒了,罪业就要起现行了。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上求佛道跟下化众生,凡位的菩萨要偏重在亲近十方诸佛,刚开始不是要你去亲近众生。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往生净土,心中没有舍离众生,只是把度化众生的计划往后些,这个地方要注意。

   “凡夫无力,唯得专念阿弥陀佛使成三昧。”凡夫没有这种能力来度众生,所以必须专念阿弥陀佛,使成三昧。“三昧”就是正定,翻译成我们汉语称为正定。什么叫做正定呢?就是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定慧均等,名为三昧。我们现在三昧未成,则“修行尽分,度众随缘”就可以了。

  “以业成故,临命终敛念得生,决定不疑。”这几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平时专念阿弥陀佛,使我们的定慧产生三昧,因为信愿坚强,每天都能念佛,所以到临命终时可收敛一切,念佛得生,对这绝对不要怀疑。

  要修成念佛三昧,不管是事一心还是理一心,都是相当困难的,不是我们现在学佛的人可修的。处于目前快节奏生活中的同修,只要具足真信切愿,时时不忘念佛,到临终就可仗佛愿力得生净土。

  庐山东林寺大安法师在讲《弥陀经》时说:那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在什么地方?

  就是信愿执持名号。信愿执持名号,就是多善根、多福德、无上因缘。信、愿、行三者当中,而且特别的注重信、愿。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中谈到: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往生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浅深。那么下面又有一段话——对前面那句判言的一种呼应、一种具体的展示。这段话给大家念一下。“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信、愿、行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信、愿。我们了解这段话,对于破除我们很多不正解的见解具有重大的作用。因为我们一般人一上来就喜欢谈功夫:“我通过念佛得到功夫成片,得到事一心,得到理一心。”都是谈功夫,甚至:“我要伏灭烦恼,忏除业障,得开悟,得神通。”绝大多数人都是走向这个路向。走向这个路向都叫“以横超法作竖出用”,把这个佛号作为功夫的实用去了,把这个名号的目的价值变成了一个手段、工具价值了。这完全不符合净土宗的道理。所以一定要谈信愿,而且信愿要像金刚般的坚固。你具足这个信愿,临终念十声乃至一声都能感通弥陀的大悲愿力,决定得以往生。如果你没有信愿,纵然你把这个名号做功夫做到相当的程度——能够把名号执持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念念都是佛号,如银墙铁壁那样的相似,这样功夫做得好嘛——非常绵密,但是能不能往生呢?不能往生——“亦无得生之理”。因为你没有信愿,感通不了弥陀的愿力。要知道你靠功夫是往生不了的。我们有什么功夫?就是得到阿罗汉的功夫,你没有信愿也往生不了,更何况我们连得一个四禅八定——可能连得个初禅都很难得的末法众生的根机。所以修净土法门的人对这一点必须要了解,而且建立坚定的信心。在信愿感通上解决横超的问题,不是谈功夫。你看第十八愿告诉我们“乃至十声”。“十声”通平时,它对于我们的功夫没有提任何要求,只要你具足“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的心态。那么这种愿一旦产生之后,阿弥陀佛那种巨大的大悲愿力的摄受力就能够在我们身上产生作用。我们只要建立一个让阿弥陀佛大愿进入的条件就可以,不要我们施设任何的动作。

  你看这个信不容易哟!信就是对不可思议的弥陀愿力、对不可思议的弥陀名号的功德乃至于对不可思议的当下能念的心性的这种信心。你一定要建立!这就是难信之法——“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你有这一念的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无上菩提——你就是生起这样的信心一念,用这一念的功德。你看,信心功德很大的,信心虽然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超过有为的福德百千万亿倍!大家去看《法华经·分别功德品》,只要有一念相信释迦牟尼佛寿命无量,不是成佛才几十年,只要有这一念信心,他都能超过八十万亿那由他劫修前五度[3]的功德的总和。现在我们很多人往往对信心的功德了解很少,好像觉得:“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要注意的就是功夫,就是事相上的东西。”实际上大乘经典圆顿教法非常重视信心的功德。净土法门就是要从信心下手。这个信愿问题解决了,你生死问题就解决了。信愿问题解决不了,你就是一辈子做苦行,每天精进念佛,你也解决不了问题。所以它净土法门难和易是非常奇特的。你说容易,很容易——易如反掌,你只要信愿感通就成功了。你说它难,确实很难,那难于上青天。还就是在这种感应道交方面——我们众生跟弥陀的互动方面,你能不能沟通上:你的“电阻”能不能撤掉,“电源”能不能过来,决定这个“光亮”能不能有。净土经典都要讲发菩提愿为先决前提。其实,具足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愿就等于发了菩萨的大愿。厌离娑婆,就包含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欣求极乐,就包含着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那四宏誓愿是大乘菩萨大愿的核心,你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就包含在这个里面。这就是发菩提心。

  我们念佛在功夫上也一定要取法于上,争取做到事一心不乱,争取做到伏住烦忧,乃至灭除烦恼。取法于上,增上往生的品位。因为品位的高低全凭持名功夫的深浅嘛,我们还是要向上去要求。但是这里要注意:不能把这个作为往生的最低条件。我们还要找到一个往生的底限在什么地方。我们要向高限努力,同时我们要守住往生底限。往生的底限不一定需要事一心和理一心。你具足信愿,散乱心也能往生。对这一点一定要非常明晰的了解。蕅益大师在其他的著述里面都谈到这一点。散乱心具足信愿可以往生,只不过是下品往生而已。这样我们心就比较踏实了。

  要知道古代、过去是信愿称名万修万人去,现在仍然是信愿持名万修万人去。乃至于未来到了刀兵劫的时候,佛法全都灭尽,留作《阿弥陀经》住世一百年的那么一个最苦难的时候,你只要信愿称名,仍然还是万修万人去。弥陀的悲愿就是这样的不可思议。

  因此我们就不要过多地从凡夫的角度,说我业障重无法往生,你为什么不转过来看,看看佛的同体大慈悲心,佛的大不可思议的威神愿力。佛是要令我们一切众生全都往生,不留下一个众生。所以关注点一定要转换,我们只要相信、愿去,阿弥陀佛就有能力让我们去。这是光明彻照十方愿给我们的启示。

  现在我们看最后一段:

  【故论云:“游戏地狱,行者生彼国,得无生忍已,还入生死国,教化地狱救苦众生。”以是因缘求生净土,愿识其教。故《十住婆沙论》名易行道也。】

  所以《大智度论》这样说:大菩萨因为已证得无生法忍,他想入地狱救度众生,使地狱众生脱离苦海,所以想入地狱就入地狱,想上来就能上来。因为他已经有神通三昧,所以能够到地狱来去自如。我们希望像这许多有能力的大菩萨一样,也能去地狱这个最苦的地方去救度众生,故应先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待证悟无生法忍之后,再回到生死六道轮回的三界中,去教化在地狱受苦的众生,这不是更好吗?因为我们将来也要去地狱教化受苦的众生,所以要先求生净土,希望大家都能认识到这个道理。 故《十住婆沙论》把这个修行方法比较简单,而比较容易得道的净土法门,称之为易行道。

  下面,我们再把这节的“舍离众生疑”,作个简单的小结:

  有人怀疑说:诸佛菩萨都是大慈大悲的,若是想救度众生,就应该生生世世在三界,在这个五浊恶世中救度众生。怎能自私自利念佛求生净土,而舍离此界众生于不顾呢?这样只求自利,也太没有慈悲心了,是会障碍菩提道的。

  智者大师回答:菩萨有两种:一种是久修菩萨才有能力在此度生。第二种就是初修或修行不够的菩萨,修行不够就会被欲望束缚,若遇不到善知识,就会继续造业,会再次堕入地狱,所以这称为难行道。易行道就是说好好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之后,证得无生法忍,那时再回三界度化众生,这样就没有障碍了!同样是佛道,因为前者来生又有隔阴之迷,故比较困难;若是生到极乐世界证悟了,事情就好办了。到因缘成熟时,再回来度众生就有能力了。

  第一个疑问解释到此为止。

  

《《净土十疑论》浅讲 第一疑 舍离众生疑》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