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事實來講,楊傑的話也沒有過贊。因爲自智者大師作《淨土十疑論》之後,曆代的祖師都相當推崇《淨土十疑論》。爲什麼智者大師的《淨土十疑論》在弘揚淨土法門上,會有如此重大的影響呢?這當然離不開大師在《淨土十疑論》中所闡發的內容。我們在講論之前,先作幾點介紹,大師說:
勸生淨土是度衆生的最佳途徑:
一些不明教理的人往往會誤認爲求生西方,是自私、是沒有慈悲心。認爲想要救度衆生,應該生在叁界,于五濁惡世的叁途中救苦難的衆生。要求生淨土,就是舍離衆生,是沒有大慈悲心的表現。這一說法,顯然是不符合佛法的。因爲對久修菩薩道得無生忍的菩薩來說,那留在叁界內度衆生不成問題。而未得無生忍的初發心菩薩,就必須常不離佛。待忍力成就之後,才能處于叁界,在這個惡世中救度衆生。所以智者大師在論中說:菩薩有二種。一者,久修行菩薩道,得無生忍者,實當所責。二者,未得已還,及初發心凡夫,凡夫菩薩者,要須常不離佛。忍力成就,方堪處叁界內。于惡世中,救苦衆生。故《智度論》說:“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衆生者,無有是處。何以故,惡世界,煩惱強。自無忍力,心隨境轉。聲色所縛,自墮叁途,焉能救衆生。假令得生人中,聖道難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國王大臣,富貴自在。縱遇善知識,不肯信用。貪迷放逸,廣造衆罪。乘此惡業,一入叁途,經無量劫。從地獄出,受貧賤身。若不逢善知識,還墮地獄。如此輪回,至于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難行道也。”可見薄地凡夫要想度衆生,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現在有一些學佛的人,發願生生世世留在五濁惡世,弘揚佛法。這個願望雖然很好,但終究還是凡夫的個人情見,只會是增加生死之苦。故在論中智者更引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說:“譬如二人,各有親眷爲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爲無方便力故,彼此俱沒。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得脫水溺之難。新發意菩薩,亦複如是。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衆生。爲此常須近佛,得無生忍已,方能救衆生,如得船者。”由此可見欲發心度衆生,更要早求生極樂世界。這一觀點,對後來的淨土弘揚,確實起了很大的作用。
求生淨土不乖無生之理:
許多過激的學禅、學教的師友,喜歡用無生的道理來攻擊淨土。認爲諸法體空,本來無生。而現在舍此求彼,生西方極樂淨土,有違佛法中無生的道理。針對這一錯誤的見解,智者大師給以嚴厲批評。在論的開頭即說到:“汝若言求生西方彌陀淨土,則是舍此求彼,不中理者。汝執住此不求西方,則是舍彼著此,此還成病,不中理也。又轉計雲,我亦不求生彼,亦不求生此者,則斷滅見。故《金剛般若經》雲: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菩提者,說諸法斷滅相。莫作是念,何以故?發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同時對于無生的真實內涵,智者也給以诠釋,認爲不生不滅不是離開因緣生外,還有個不生不滅。更不是不求生極樂世界,才算是無生。如智者所言的“夫不生不滅者,于生緣中,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于生體,亦不可得。此生生時,無所從來,故名不生。不滅者。諸法散時,不守自性,言我散滅。此散滅時,去無所至,故言不滅。非謂因緣生外,別有不生不滅。亦非不求生淨土,喚作無生。”正因諸佛說法,皆依真俗二谛,故講說諸法實相,並不會破壞假名。所以智者大師明確指示“智者熾然求生淨土,達生體不可得,即是真無生。此謂心淨故,即佛土淨。愚者爲生所縛,聞生即作生解,聞無生即作無生解。不知生即是無生,無生即是生。不達此理,橫相是非。瞋他求生淨土,幾許誤哉。此則是謗法罪人,邪見外道也。”不難看出,了達生體不可得那才是無生,並不是離了一個生,才是無生。生而無生,無生而生,才符合中道第一義谛。而對于那些反對他人求生極樂世界的人,在智者大師的眼中,不過就是一個謗法罪人,邪見的外道而已。
往生極樂即往生十方一切淨土:
在論中智者大師指明爲何不求生十方,而只求生西方的原因。那是因衆生心散,如果不專系一境,則叁昧難以成就。如論中所講的:“一切諸佛土,實皆平等。但衆生根鈍,濁亂者多。若不專系一心一境,叁昧難成。專念阿彌陀佛,即是一相叁昧。以心專至,得生彼國。”在論中智者大師並引用《隨願往生經》普廣菩薩問佛的一段,來證明專求西方是釋迦世尊的法旨。大師說:“如《隨願往生經》雲:普廣菩薩問佛,十方悉有淨土。世尊何故偏贊西方彌陀淨土,專念往生。佛告普廣,閻浮提衆生,心多濁亂。爲此偏贊西方一佛淨土,使諸衆生專心一境,即易得往生。若總念一切佛者,念佛境寬,則心散漫,叁昧難成,故不得往生。又求一佛功德,與一切佛功德無異。以同一佛法性故。”
由此可見念阿彌陀佛,即是念一切佛。生極樂淨土,就是生一切淨土。智者大師還特別強調,不必再發願求生他方國土,要以極樂世界作爲根本的指歸。如大師所說的“凡夫無智,不敢自專,專用佛語。故能偏念阿彌陀佛。雲何用佛語。釋迦世尊一代說法,處處聖教,唯勸衆生專心偏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並一再明確“又當知阿彌陀佛,與此世界,偏有因緣。何以得知。《無量壽經》雲,末世法滅之時,特駐此經百年在世。接引衆生,往生彼國。故知阿彌陀佛,與此世界極惡衆生,偏有因緣。其余諸佛一切淨土,雖一經兩經略勸往生。不如彌陀佛國,處處經論,殷勤叮咛勸往生也。”可見淨土法門,能受曆代祖師的重視和推崇,決不是一種偶然現象,而是千經萬論處處指歸的必然趨勢。雖然佛也在有些經上贊歎過其他淨土,如東方藥師佛國。但智者大師認爲這只是略勸往生,不是處處指歸,所以不如彌陀淨土,更不必再求生他方佛國。
極樂淨土容易往生且成就高:
世俗上的一般人,往往會認爲,普通凡夫惡業深重,煩惱絲毫沒斷。而極樂世界已經超過叁界,具縛的凡夫怎麼能夠到達呢?關于這個問題,智者大師認爲淨土法門是易行道,不能與普通教理混談。正如大師所說的“易行道者,謂信佛語,教念佛叁昧,願生淨土。乘彌陀佛願力攝持,決定往生不疑也。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須臾即至千裏。謂他力也。譬如劣夫從轉輪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轉輪王力也。”正因凡夫往生極樂世界,是仗阿彌陀佛的願力攝持,所以才被祖師稱爲易行道。
在論中智者大師更總結極樂世界有五種勝緣,所以能使凡夫一往生後,直至一生補處更無退緣。這五個性緣是“一者,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持,故得不退。二者,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常增進不退。叁者,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皆說苦空,聞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四者,彼國純諸菩薩以爲良友,無惡緣境。外無神鬼魔邪,內無叁毒等,煩惱畢竟不起,故不退。五者,生彼國即壽命永劫,共菩薩佛齊等,故不退也。正基于極樂世界,有此五種勝緣,故曆代各宗祖師極力弘揚淨土法門,其目的就是想使一切衆生早成佛道。
求生極樂遠勝求生兜率:
針對當時不少修行人,發願求生彌勒菩薩的兜率內院,並認爲內院在欲界天,離我們距離較近,只要修上品十善就能往生。
智者大師嚴正指出,這是一種錯誤的見解。因爲“求生兜率,亦曰聞道見佛,勢欲相似。若細比較,大有優劣。且論二種。一者,縱持十善,恐不得生。何以得知。《彌勒上生經》雲,行衆叁昧,深入正定,方始得生。更無方便接引之義。不如阿彌陀佛本願力,光明力。但有念佛衆生,攝取不舍。又釋迦佛說九品教門,方便接引。殷勤發遣,生彼淨土。但衆生能念彌陀佛者,機感相應,必得生也。如世間慕人,能受慕者機會相投,必成其事。二者,兜率天宮是欲界,退位者多。無有水鳥樹林,風聲樂響,衆生聞者,悉念佛發菩提心,伏滅煩惱。又有女人,皆長諸天愛著五欲之心。又天女微妙,諸天耽玩,不能自勉。不如彌陀淨土,水鳥樹林,風聲樂響,衆生聞者,皆生念佛發菩提心,伏滅煩惱。又無女人二乘之心,純一大乘清淨良伴。爲此,煩惱惡業畢竟不起,遂至無生之位。如此比較,優劣顯然,何須致疑也。如釋迦佛在世之時,大有衆生見佛不得聖果者,如恒沙。彌勒出世亦爾,大有不得聖果者。未如彌陀淨土,但生彼國已,悉得無生法忍。未有一人退落叁界,爲生死業縛也。”以上是智者大師用兩點來作比較,指出只行十善,不能生內院。只有行衆叁昧,深入正定,才有資格得生彌勒內院。另外要去內院,是沒有彌勒菩薩來接引的,這顯然對往生內院,是增加了極大的難度。而且,因兜率天是欲界天,會增長天人愛著五欲的心,所以退位的人多。且天女微妙的聲音,還會讓諸天耽愛好玩而不知修行自勉。在論中,智者更引無著、世親、師子覺叁位菩薩的例子,來證明兜率內院不易往生。因有如此大的難度,所以智者大師于論中作出了“願生西方,不求生兜率”的定論。以智者大師如此的身份,尚且講願生西方,不求生兜率,更何況我們這些薄地凡夫呢?
破障與往生西方極樂應修行業:
在論中智者認爲想要決定往生西方的人,應當具二種行。如果二行具足,決定能往生極樂。這就是厭離行和欣願行。而“言厭離行者。凡夫無始已來,爲五欲纏縛。輪回五道,備受衆苦。不起心厭離五欲,未有出期。爲此常觀此身,膿血屎尿,一切惡露,不淨臭穢。故《涅槃經》雲:如是身城,愚癡羅刹,止住其中。誰有智者,當樂此身。又經雲:此身衆苦所集,一切皆不淨。扼縛癰瘡等,根本無義利。上至諸天身,皆亦如是。行者若行若坐,若睡若覺,常觀此身,唯苦無樂,深生厭離。”而欣願行者,又有二種。第一種,先明白求往生的意義。第二種,觀極樂淨土莊嚴等事,以發起欣心願求的心。如智者大師在論中所說的“明往生意者。所以求生淨土,爲欲救拔一切衆生苦故。即自思忖,我今無力。若在惡世,煩惱境強,自爲業縛。淪溺叁途,動經劫數。如此輪轉,無始已來,未曾休息,何時能得救苦衆生。爲此求生淨土,親近諸佛。若證無生忍,方能于惡世中救苦衆生。故《往生論》雲:言發菩提心者,正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者,則是度衆生心。度衆生心者,則是攝衆生生佛國心。又願生淨土,須具二行。一者必須遠離叁種障菩提門法。二者須得叁種順菩提門法。”另外,關于《往生論》所講的“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這一內容。智者大師給了正確的解釋,大師認爲“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者。但論生彼國無女人,及無盲聾喑啞人。不道此間女人根缺人不得生彼。若如此說者,愚癡全不識經意。即如韋提夫人,是請生淨土主。及五百侍女,佛授記悉得往生彼國。但此處女人,及盲聾喑啞人,心念彌陀佛,悉生彼國已,更不受女身,亦不受根缺身。二乘人但回心願生淨土,至彼更無二乘執心。爲此故雲,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非謂此處女人,及根缺人,不得生也。故《無量壽經》四十八願雲:設我得佛,十方世界一切女人,稱我名號,厭惡女身。舍命之後,更受女身者,不取正覺。況生彼國,更受女身。根缺者亦爾。”智者大師這一回答,有力的糾正了不少人對《往生論》錯解。
介紹到這裏,我們可知智者大師的《淨土十疑論》,對淨土法門講得非常恰當與精妙,故受到曆代祖師看重和推崇。正如成時法師在《淨土十要》中,對《十疑論》所贊歎的“此十問答,統淨宗一切疑問。振菩提大道之綱。斷疑生信,厥功最巨故。”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好好學習吧!
《《淨土十疑論》淺講 楊傑 淨土十疑論序》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