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节课
现在还在讲善根回向于善趣众生,令他们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安乐。今天讲“愿离不幸”,愿他们永离不幸之事。
壬二、愿离不幸:
愿众无苦痛,无病未造罪,
无惧不遭轻,毕竟无不乐!
一切众生不管是人还是非人,只要有生命,但愿他们永远健康无病,不造罪业,无有畏惧,不受歧视凌辱,总之,无有任何痛苦,一直开心快乐。
三界轮回犹如火宅,不可能没有丝毫痛苦,凡夫人执著的快乐,只不过是迷乱错觉,若详细观察它的本质,绝不会有真正的快乐。在佛教中,这种快乐称为“行苦”,其本质是痛苦的,为了它而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实在没有任何意义。世人所渴求的快乐,大多数只是感官乐受,跟旁生没什么区别,除此之外诸佛菩萨、声闻缘觉的出世间快乐,他们根本无法触及。
要想众生永远快乐,一定要修大乘佛法,彻底断除业和烦恼,获得大彻大悟,这样才会始终处于快乐中。暂时的快乐并不究竟,比如一个孝顺的儿子给父母一栋别墅,里面的摆设样样俱全,但父母不能永远快乐,他们还是有生老死病等痛苦。一个人喜欢抽烟、喝酒、穿漂亮衣服,这也只是暂时麻醉,部分感官有一点快乐,内心的空虚却无法消除。所以,轮回中的快乐具有欺惑性,物质享受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只有通达了万法空性,才会拥有永恒的快乐。
因此,帮助别人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佛法。最近发生了大地震,很多人都愿意支援灾区,但他们只是口头上说:“我们要解决你们的困难,希望你们不要痛苦,一定要振作起来!”这样一句话,就能让他们失去的家园和亲人恢复吗?绝对不可能。许多人千方百计想让他们快乐,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就像孩子生病时,父母再想以身替代,病痛也只有孩子自己承受。然而,如果让这些人接受空性道理,一方面可斩断生生世世的苦因——恶业,让他们不得不快乐,另一方面,认识佛法的道理之后,即使外境多么残缺不全,他们也能心理平衡,不会怨天尤人。
真正的快乐,并不在于环境,而在于我们内心。法国一个科学家叫李卡德,他跟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研究分子生物,在科学领域获得了一定成果。后来他有机会与很多大德进行长期对话,终于明白快乐的源泉就是自己的心,随后相继出版了《僧侣与科学家》、《快乐学》,告诉人们内求的快乐方法。当然,对于内心奥秘的探索,一般科学家是不容易通达的,唯有像历代高僧大德那样,通过实修彻底断除业和烦恼,认识内心与外境的本体,这个时候才会明白什么叫快乐。
要想消除痛苦,一定要解决根本问题。对人类而言,变苦、苦苦、行苦三大根本苦,以及生、老、死、病、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不欲临八分支苦,经常纷至沓来、防不胜防。如果有些孩童生病时,你一个劲儿地安慰:“不要哭,医生打针不会痛!”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同样,要救度众生、利益众生,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懂得佛教道理,这样,痛苦才会自然消失,身心的疾病才会逐渐隐没,造恶业的人也会销声匿迹。
一旦懂得了佛教道理,纵然你以前无恶不作,今后也不会随随便便造业,这样一来,地水火风、老虎猛兽、自然灾害的畏惧会自然减少,也没有人轻视你、凌辱你,而会把你看作菩萨一样,视为人群的庄严,种种灾难、不快乐最终全部消失。但如果没有通达佛教真理,只是口头上说不要痛苦、希望快乐,恐怕也不一定能解决问题。
因此,大家应时时刻刻祈祷十方诸佛菩萨:愿所有的众生早日醒悟,抛开乱七八糟的琐事,真正趋入佛门。趋入佛门之后,不要停留在形象上、口头上,而一定要真正实修,通达佛陀的无垢真理,从烦恼之网中解脱出来。这就是我们的一种发愿。
己二(尤其为趋入佛教而回向)分二:一、总回向;二、分别回向。
庚一、总回向:
愿诸伽蓝寺,讲诵以兴盛,
僧伽常和合,僧事悉成办!
此处是为佛教道场而作回向。“伽蓝”,有经典的意思,又译为僧伽、众园、僧院,概而言之,就是具有教法、证法的僧众寺院。现在有些寺院只是一个建筑物,没有出家人,只有几个老菩萨守护,这并不是名副其实的伽蓝。要想符合它的名称,必须要有佛法的根本——讲经说法、诵经修法,以此将佛教事业发扬光大。如果没有这些,寺院再雄伟庄严也没有意义,毕竟它只是一堆石头、水泥,不可能成为佛教的所依。(当然,有条件的话,寺院修得很庄严也非常好,佛陀说过:“只要不需勤作、不给众生带来痛苦,寺院修得雄伟是开许的,出家人享受一些待遇也是开许的。”)
此处主要发愿教法和证法兴盛。佛教的根本就是教法和证法,我们讲课时也多次提过,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就是担心有些人不放在心上,听一两次根本没有印象。法王如意宝讲经说法时,不论在外面还是在学院,引用过无数次“第二大佛陀”世亲论师在《俱舍论》中的教言:“佛之妙法有二种,教法证法之体性,持教法者唯讲经,持证法者唯修行。”佛法只有两种,一是教法,二是证法,教法就是讲经说法、听经闻法、持教弘法,证法就是依修行而受持。任何一个道场只要有闻思佛法、讲经说法,就说明佛法在那里。假如这方面一点也没有,仅仅是挂个唐卡、塑个佛像,一群出家人整天呆在那儿,也不一定是佛法兴盛。所谓的佛法兴盛,并不是有很多僧人、很多居士,而要看他们有没有教法和证法。因此,我们在这里发愿,愿所有的寺院不要变成空空的道场,教法和证法一定要兴盛起来。
同时,僧众之间要团结和合、和睦相处。寺院与寺院、僧人与僧人若不和合,造的业非常严重,尤其是两个僧团发生矛盾,这叫做“破和合僧”。当然,真正的破和合僧,只有佛陀在世时提婆达多作对才有,佛陀涅槃后不会出现。我们现在所说的破和合僧,是两个僧团产生矛盾,其过失与破和合僧相同。《俱舍论》云:“中劫成熟无间狱,造多无间害亦增。”破和合僧者,其果报是在一个中劫感受无间地狱的痛苦。若造多个无间罪,则所受的痛苦果报亦会增加。
大家真正破和合僧的,倒是没有,但道友与道友之间、佛教团体与佛教团体之间要团结。我们虽然是学密宗的,但跟净土宗、禅宗等显宗道场的关系一定要搞好;我们内部也是如此,你是这个菩提学会、我是那个菩提学会,彼此就像不共戴天的敌人,这是不合理的,大家一定要和睦共处。
法王如意宝曾给学院规定了三条根本纪律——清净戒律、和合僧众、闻思修行,一切纪律均可涵摄其中。以前 桑管家每次在喇叭上说话,都是先强调这三条,经常他还没有开口,下面的喇嘛就知道他要说什么。现在汉地和藏地的很多道场,也是以这三条为中心,我去过一些净土宗的大寺院,他们都是这样来弘法利生,我觉得非常好。只要是诸佛菩萨的金刚语,我们都应该值得效仿。
然后,愿僧众的事业顺利成办、如愿以偿。僧众的事业若不能成办,弘扬佛法会很困难,那么,僧众的事情是什么呢?并不是吃饭、修房子、为自己做事,而是利益众生和弘扬佛法。以前我也讲过,普贤十万大愿归纳起来就是弘法利生。汉地的本焕老和尚经常说:“利生为事业,弘法是家务。”这与法王的教言不谋而合,利益众生就是我们的事业,弘扬佛法就是我们的家务,除此之外,僧众不应该有自私自利的事情。
出家人如此,在家人也是同样。任何一个在家团体中,闻思修行应该兴盛,人与人之间应该和合,利益众生和弘扬佛法的事业应该广大,这是每个人的目标。世间很多人没有目标,每天除了吃喝玩乐,自己也搞不清楚人生几十年该怎么过,有些人一辈子追求快乐,结果快乐没得到,痛苦倒有一大堆,最后在凄凄惨惨中死去。所以人活在世上要有目标,每个众生都希求快乐,但根据自己的智慧不同、修行的方向不同,快乐也有种种差别,我们应该选择的,是最伟大、最光荣的快乐——利益众生,这种追求相当难得,对生生世世非常有意义。
因此,大家应该发愿,让世间所有的道场具有实义,佛教徒不要整天为了吃饭,一定要想到利益众生。据我了解,我们学院的确有一部分出家人和居士,利他心十分不错。这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的观察,而是将近10多年的考验,这一点很难得,也很可贵。
对佛教道场来说,装修得特别庄严并不重要。我们学院刚刚建立时,条件非常简陋,住的都是草皮房、板皮房,但如今能被全世界公认,就是因为这里有讲经说法;很多知识分子来了以后不愿走,也是因为这里有对治烦恼的方法和智慧。有些人有那么好的家庭、那么优越的条件,若什么法都求不到,什么智慧都得不到,放弃一切来这里苦行是不可能的。因此,佛法对修行人而言至关重要,佛法最根本的就是教法与证法,我们今后一定要大力弘扬!
庚二、分别回向:
愿欲学比丘,悉住阿兰若,
断诸散乱已,轻安堪修善!
愿尼得利养,断诤远诸害!
自此颂以下,分别为出家僧众而作回向。出家僧众有比丘和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包括在这二者当中。佛法中地位最高的是比丘,愿诚心想修学解脱道的比丘,长期住在阿兰若。
“阿兰若”,是身心远离散乱的寂静处。修行人若住在嘈杂环境中,身体忙于世间八法,内心分别妄念纷扰,没有一刻宁静,则不能专注于正法。远离身心散乱的阿兰若,是最适合修行的清净地方,这里断除了人群的散乱、琐事的散乱、分别念的散乱等种种违缘,能使身心逐渐寂静调柔。
现在人的散乱非常多,不说其他,光是接电话、打电话,就占据了大部分宝贵光阴。今天出一个产品、明天又出一个产品,不要说使用它,仅仅是看说明书,研究它的性能功用,可能一辈子都弄不明白。所以,令心散乱的因非常多,修行人一定要远离。
然后心还要堪能,想安住时可以安住,想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时马上生得起来,如同一个听话的孩子,让他坐…
《《入行论讲记》第十册 第十品 回向 第一百九十九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