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行论讲记》第十册 第十品 回向 第一百九十九节课▪P2

  ..续本文上一页着不要动,他就乖乖一动不动,让他摸一摸前面的饼干,他就把手伸出去。我们的心也要这样堪能,如愿修持善法,这就是寂静处的一种加持。

  作为比丘,由于是男众,有时琐事比较多,心也比较散乱,经常到人群中搞各种是非,所以寂天菩萨愿这些男众出家人不要总到城市里化缘,做这样那样的事。《札嘎山法》中说:“行者岩洞妙宫殿,成为世人应礼处。”寂静地方的岩洞是最殊胜的宫殿,任何人见后都会顶礼,寂天菩萨、龙猛菩萨、麦彭仁波切、宗喀巴大师住过的山洞不管过了多少代,人们都会虔诚供养,而世间的高楼大厦,谁也不会顶礼膜拜,闹地震时还特别害怕。

  修行最可怕的就是散乱。作为一个初学者,散乱与周围的环境密不可分,应该选择到寂静地方修行。法王如意宝经常这样强调,现在学院很多堪布也在找自己的“阿兰若”,我觉得这样非常好。《札嘎山法》中说了,噶当派一些好的修行人,年纪越大,住的山越高,而修行不好的人,越老越到城市里,最后就像饿狗一样死在街头。因此,修行人最好能远离散乱。我去年听说一个老修行人,他有六七十岁了,从来没有见过灯泡,也没有见过电线、电杆,一直依止静处修行,不愿到散乱的地方去,希望一生在山沟中了脱生死。我们能不能做到也很难说,但不管怎么样,男众修行人的其他违缘不多,最主要的就是散乱。

  现在藏地的出家人喜欢去汉地,本来他们戒律非常清净,初衷也是想去弘扬佛法,但后来慢慢就退化了,自己到处化缘塑菩萨,最后受外境的影响,戒律出现问题、修行不成功的现象比比皆是。故作为男众出家人,应该住在寂静山中或寺院里,不要随随便便到城市里去,否则会如《札嘎山法》所说,这是一种不吉祥的恶兆。有些人发愿闭关三年,挂上牌不到三个月就跑出来,到三个城市里去了。以前就有这种现象,这样不太好。

  而作为尼众,与比丘有点不相同,她们的收入比较少,所以寂天菩萨愿她们获得利养。戒律中有一个公案说:未生怨王的王妃用讥笑的语气问崩嘎母 :“你穿的法衣这么旧,质量这么差,这是为什么啊?”崩嘎母的嘴巴很会说,她回答:“我们可不像有些人,天天都有胖胖的国王帮助自己,压迫老百姓享用民脂民膏,我们尼众本来供养就少,所以我的法衣比较旧、质量不太好,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佛陀时代是这样,我们藏地也是如此,尼众生活贫寒,请人念经的时候,一般都请男众,请女众的不太常见。所以上师如意宝曾要求:我们学院男众和女众的念经钱要合在一起。在法王如意宝之前,藏地的尼众极受蔑视,一说出家,大家都用怪怪的眼光看她,就像汉地的个别地方一样。而今,法王建了这么大的道场,光尼众就有几千人,这在历史上非常罕见。依靠学院的威力,现在各地对尼众也非常非常尊敬,这也是大菩萨的愿力所致吧!

  不但愿尼众获得利养,还愿她们相互之间断除争论。尼众平时的争论比较多,造的口业也比较可怕,但愿她们不要有嫉妒心,不要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执不息。九华山有一位尼师,她136岁了,从出家至今不讲任何闲话,开口闭口一句“阿弥陀佛”,特别慎重自己的口业。

  还愿尼众避免遭受一切危害。女众出家跟男众不同,戒律中允许男众行十二头陀行,晚上可单独在树下安住,对尼众却没有开许。即使在僧团中,尼众里里外外的违缘也比较大,晚上门关着也特别害怕,而男众不关门都可以,谁撞进来也没有事。

  总而言之,不管出家僧众还是出家尼众,愿他们都能顺利完成自己的修行。

  如是众僧尼,戒圆无缺憾!

  犯者愿生悔,时时尽罪业,

  寿终生善趣,不复失禁戒!

  僧尼剃度出家之后,并不是有种形象就可以了,而应以出离心摄持,具足清净圆满的戒律。当然,在末法时代,戒律所有的支分都守得非常圆满,这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作为出家人,若连根本戒都守不了,则丧失了一切功德的依处。经中说:“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所以,我们现在要以戒律为导师,认认真真地守持清净戒律。

  若因烦恼深重而破了戒,不要认为自己一切都完了,从此也不忏悔,或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我们要从心坎深处生后悔心,尽量地忏悔清净。有关经典中说,入佛门以后,从来不犯戒是“树立佛幢者”,犯戒但忏悔了叫“摧毁魔幢者”。所以,即使我们因前世业缘和今生诱惑,戒律出现一些缺损,也应时时有后悔心,通过忏悔而净除罪业。以持戒的缘故,死后才不会堕入恶趣,甚至转生善趣,来世有机会继续持戒。要不然,破了戒而没有忏悔,佛经中说一定会堕入三恶趣中的。

  尤其在末法时代,《等持王经》中言,哪怕守一日的净戒,佛法兴盛时百千万劫中于十方诸佛前供养各种资具的功德也不能比。《宝积经》亦云:“何者清净心,百年发布施,何者一日中,净戒福胜彼。”以清净心一百年不断布施各种财物,不如以清净心一日守一分戒律的功德大。因此,现在的短期出家也有功德;有些人出家后破了戒,但因为曾经守过戒律,这个功德也不可否认。

  关于持戒的功德,汉地大德也有很多教言。蕅益大师说:“持戒如地,万善由此而生成;持戒如城,魔障藉此而远离。”印光法师也说:“持戒一法,乃超凡入圣、了脱生死之第一要道也。”可见,不论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对持戒都非常重视。在此愿所有出家人守持戒律善始善终,短暂的人生中不要有任何缺憾。假使破了戒,也能尽快忏悔,不要成为堕入恶趣之因。(按别解脱戒的观点,有些戒律毁坏之后,今生不可能得以恢复,但寂天菩萨在这里说,只要励力忏悔就不会堕恶趣。法王也经常引用这个教证。)

  在末法时代,守持净戒的功德非常大,也是最殊胜的一种神通。乔美仁波切说过:“僧人戒清净,最胜之神通。”有些人认为有神通神变很稀有,其实饿鬼、天龙八部也具足,没有什么稀罕的,最稀有的就是在五浊横流的恶劣环境中一尘不染的净戒者,这才是极其难得的。因此,我们生生世世都要发愿守持清净戒律,就像《普贤行愿品》所说:“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若能经常这样发愿祈祷,自相续会就得以调柔。

  愿智受尊崇,化缘皆得足,

  心续悉清净,令誉遍十方!

  愿高僧大德等诸位智者,受到人们的尊重爱戴、恭敬供养。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具有超胜的功德和智慧,如果不被人尊敬,弘法利生的事业不会广大。就像阿底峡尊者的上师美德嘉那,印度东西方的班智达无有一人能胜过他,可是由于藏地人们的福报欠缺,当时他来到藏地没有受到尊重,反而在单阔地方以放牧为生,一直到最后圆寂。后来阿底峡尊者听说此事,不禁感慨万分,极为伤心。

  世间上有很多德高望重、戒律清净、了不起的大德,但人们常常擦肩而过,没有去重视,就像把如意宝放在家里,却四处寻找劣质珍宝一样。现在有些地方明明有具修证的修行人,但当地的人并不尊重,往往对外来的狡诈者趋之若鹜,急急忙忙去依止。法王有一首道歌,大概意思是说:“现在很多人对自己的高僧大德不尊重,而来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他们却非常崇拜,这不难看出末法已经到来。”确实如此,清净戒律、无上智慧、大慈大悲、菩提心等功德样样具足的人,到外面吃饭恐怕也有问题,谁都不欢迎,而一些假成就者、假修行人,大家都对他毕恭毕敬,这也是末法时代的一种象征。

  真正的大德和具菩提心的人,无论到哪里,都应该像佛塔一样值得恭敬,所以我们愿真正的智者广受尊崇,化缘能得到丰足供养。毕竟出家人以四海为家,以十方信施为生存条件,倘若没有人们的供养,色身无法维持,不可能有机会弘法利生。以前佛陀在世时,有些比丘业力现前,从城市回来钵盂总是空空的,经常化不到缘。原来有一个人准备建寺院,他借一些钱到城市里去,结果他认识的人都不帮忙,回来的路费也没有,于是到处打电话:“可不可以给我寄个路费啊?我来化缘,但一无所获,回来没有路费了。”他是真正的高僧还是假的,我也不知道,不过要是真的弘法利生,谁都不供养也有一定困难,因此愿这些人能得到尊重和供养。

  还有些人,有一点智慧和修行境界就开始傲慢,心眼不清净,看谁都看不惯,愿他们的相续得以清净,观一切众生都是菩萨。其实修行特别好的人,以清净心对待一切,不会看不惯他人的行为,《因缘品》云:“三业恒清净,清净名出家。”可是现在末法时代,无论在家人还是出家人,看别人的过失清清楚楚,看自己的过失马马虎虎。因此我们应该发愿,包括自己在内的修行人,心相续能完全清净,不受傲慢等烦恼染污,而且名声远扬十方。

  当然,若对众生没利益,有名声也用处不大。有些明星和恐怖分子可谓誉满全球、家喻户晓,但有些是造恶业而出名的,有些是人为地传播而出名的,有些甚至恶名远扬,这些人的名声只为了满足个人利益,没有多大意义。然而高僧大德和修行人若没有名声,就不会有弘扬佛法的因缘。以前上师如意宝常对有些法师公然赞叹,就是为了他将来弘法利生很容易。毕竟无名之辈人微言轻,说多少话世人也不在乎,但如果比较出名,不用说很多话,哪怕只写一个字,人们也奉如瑰宝、爱不释手。历史上的很多大德虽然已经圆寂,但他们的一句话,几百年后仍被众人传诵。因此没有名声的话,弘法利生还是受一定影响。

  有些修行人对名誉特别顾忌,非常害怕自己出名,做什么事都不敢抛头露面,这也是一种极端。在必要的时候,只要对众生有利,自己名声广大应该值得高兴。但若存有自私的念头,以自我为中心想出名,这确实没有任何意义。世间上有多少名人,对人类社会或自己的今生来世,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贡献。而许多高僧大德、大成就者,他们的名声流传千秋万代,对有情的生生世世有无穷利益。在佛教历史上,很多大德已经离世几百年、几千年了,但他们的金刚语人们还在不断引用,听到他们的名字,自然而然会生起信心。所以大家应该发愿:“只要对众生有利,但愿我出名。假如自己贪图名声,千万不要让我出名!”

  这一颂共讲了四个方面,受人尊重、得到供养、相续清净、名声远播,在弘法利生过程中非常重要。我们一方面应该回向所有的修行人都具备这些因缘,一方面也愿自己生生世世通过这种方式来利益众生。取舍的分寸,其实每个人自己可以掌握。有些人不懂佛法,该出名的始终不愿意出名,而不该出名的,却想方设法要出名,很多问题都搞不清楚。如果通达了佛教的道理,哪些地方该出名、哪些地方不能出名,会弄得非常明白,所以学习佛法非常重要。

  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回向。平时念《回向品》时,一个一个地观想,真心希望众生都得到这些功德。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大家务必要尽心尽力地身体力行!

  

  

《《入行论讲记》第十册 第十品 回向 第一百九十九节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