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十品 回向 第一百九十九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著不要動,他就乖乖一動不動,讓他摸一摸前面的餅幹,他就把手伸出去。我們的心也要這樣堪能,如願修持善法,這就是寂靜處的一種加持。

  作爲比丘,由于是男衆,有時瑣事比較多,心也比較散亂,經常到人群中搞各種是非,所以寂天菩薩願這些男衆出家人不要總到城市裏化緣,做這樣那樣的事。《劄嘎山法》中說:“行者岩洞妙宮殿,成爲世人應禮處。”寂靜地方的岩洞是最殊勝的宮殿,任何人見後都會頂禮,寂天菩薩、龍猛菩薩、麥彭仁波切、宗喀巴大師住過的山洞不管過了多少代,人們都會虔誠供養,而世間的高樓大廈,誰也不會頂禮膜拜,鬧地震時還特別害怕。

  修行最可怕的就是散亂。作爲一個初學者,散亂與周圍的環境密不可分,應該選擇到寂靜地方修行。法王如意寶經常這樣強調,現在學院很多堪布也在找自己的“阿蘭若”,我覺得這樣非常好。《劄嘎山法》中說了,噶當派一些好的修行人,年紀越大,住的山越高,而修行不好的人,越老越到城市裏,最後就像餓狗一樣死在街頭。因此,修行人最好能遠離散亂。我去年聽說一個老修行人,他有六七十歲了,從來沒有見過燈泡,也沒有見過電線、電杆,一直依止靜處修行,不願到散亂的地方去,希望一生在山溝中了脫生死。我們能不能做到也很難說,但不管怎麼樣,男衆修行人的其他違緣不多,最主要的就是散亂。

  現在藏地的出家人喜歡去漢地,本來他們戒律非常清淨,初衷也是想去弘揚佛法,但後來慢慢就退化了,自己到處化緣塑菩薩,最後受外境的影響,戒律出現問題、修行不成功的現象比比皆是。故作爲男衆出家人,應該住在寂靜山中或寺院裏,不要隨隨便便到城市裏去,否則會如《劄嘎山法》所說,這是一種不吉祥的惡兆。有些人發願閉關叁年,挂上牌不到叁個月就跑出來,到叁個城市裏去了。以前就有這種現象,這樣不太好。

  而作爲尼衆,與比丘有點不相同,她們的收入比較少,所以寂天菩薩願她們獲得利養。戒律中有一個公案說:未生怨王的王妃用譏笑的語氣問崩嘎母 :“你穿的法衣這麼舊,質量這麼差,這是爲什麼啊?”崩嘎母的嘴巴很會說,她回答:“我們可不像有些人,天天都有胖胖的國王幫助自己,壓迫老百姓享用民脂民膏,我們尼衆本來供養就少,所以我的法衣比較舊、質量不太好,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佛陀時代是這樣,我們藏地也是如此,尼衆生活貧寒,請人念經的時候,一般都請男衆,請女衆的不太常見。所以上師如意寶曾要求:我們學院男衆和女衆的念經錢要合在一起。在法王如意寶之前,藏地的尼衆極受蔑視,一說出家,大家都用怪怪的眼光看她,就像漢地的個別地方一樣。而今,法王建了這麼大的道場,光尼衆就有幾千人,這在曆史上非常罕見。依靠學院的威力,現在各地對尼衆也非常非常尊敬,這也是大菩薩的願力所致吧!

  不但願尼衆獲得利養,還願她們相互之間斷除爭論。尼衆平時的爭論比較多,造的口業也比較可怕,但願她們不要有嫉妒心,不要爲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爭執不息。九華山有一位尼師,她136歲了,從出家至今不講任何閑話,開口閉口一句“阿彌陀佛”,特別慎重自己的口業。

  還願尼衆避免遭受一切危害。女衆出家跟男衆不同,戒律中允許男衆行十二頭陀行,晚上可單獨在樹下安住,對尼衆卻沒有開許。即使在僧團中,尼衆裏裏外外的違緣也比較大,晚上門關著也特別害怕,而男衆不關門都可以,誰撞進來也沒有事。

  總而言之,不管出家僧衆還是出家尼衆,願他們都能順利完成自己的修行。

  如是衆僧尼,戒圓無缺憾!

  犯者願生悔,時時盡罪業,

  壽終生善趣,不複失禁戒!

  僧尼剃度出家之後,並不是有種形象就可以了,而應以出離心攝持,具足清淨圓滿的戒律。當然,在末法時代,戒律所有的支分都守得非常圓滿,這有一定的困難,但是作爲出家人,若連根本戒都守不了,則喪失了一切功德的依處。經中說:“佛在世時,以佛爲師;佛滅度後,以戒爲師。”所以,我們現在要以戒律爲導師,認認真真地守持清淨戒律。

  若因煩惱深重而破了戒,不要認爲自己一切都完了,從此也不忏悔,或以無所謂的態度對待。我們要從心坎深處生後悔心,盡量地忏悔清淨。有關經典中說,入佛門以後,從來不犯戒是“樹立佛幢者”,犯戒但忏悔了叫“摧毀魔幢者”。所以,即使我們因前世業緣和今生誘惑,戒律出現一些缺損,也應時時有後悔心,通過忏悔而淨除罪業。以持戒的緣故,死後才不會墮入惡趣,甚至轉生善趣,來世有機會繼續持戒。要不然,破了戒而沒有忏悔,佛經中說一定會墮入叁惡趣中的。

  尤其在末法時代,《等持王經》中言,哪怕守一日的淨戒,佛法興盛時百千萬劫中于十方諸佛前供養各種資具的功德也不能比。《寶積經》亦雲:“何者清淨心,百年發布施,何者一日中,淨戒福勝彼。”以清淨心一百年不斷布施各種財物,不如以清淨心一日守一分戒律的功德大。因此,現在的短期出家也有功德;有些人出家後破了戒,但因爲曾經守過戒律,這個功德也不可否認。

  關于持戒的功德,漢地大德也有很多教言。蕅益大師說:“持戒如地,萬善由此而生成;持戒如城,魔障藉此而遠離。”印光法師也說:“持戒一法,乃超凡入聖、了脫生死之第一要道也。”可見,不論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對持戒都非常重視。在此願所有出家人守持戒律善始善終,短暫的人生中不要有任何缺憾。假使破了戒,也能盡快忏悔,不要成爲墮入惡趣之因。(按別解脫戒的觀點,有些戒律毀壞之後,今生不可能得以恢複,但寂天菩薩在這裏說,只要勵力忏悔就不會墮惡趣。法王也經常引用這個教證。)

  在末法時代,守持淨戒的功德非常大,也是最殊勝的一種神通。喬美仁波切說過:“僧人戒清淨,最勝之神通。”有些人認爲有神通神變很稀有,其實餓鬼、天龍八部也具足,沒有什麼稀罕的,最稀有的就是在五濁橫流的惡劣環境中一塵不染的淨戒者,這才是極其難得的。因此,我們生生世世都要發願守持清淨戒律,就像《普賢行願品》所說:“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若能經常這樣發願祈禱,自相續會就得以調柔。

  願智受尊崇,化緣皆得足,

  心續悉清淨,令譽遍十方!

  願高僧大德等諸位智者,受到人們的尊重愛戴、恭敬供養。爲什麼呢?因爲他們具有超勝的功德和智慧,如果不被人尊敬,弘法利生的事業不會廣大。就像阿底峽尊者的上師美德嘉那,印度東西方的班智達無有一人能勝過他,可是由于藏地人們的福報欠缺,當時他來到藏地沒有受到尊重,反而在單闊地方以放牧爲生,一直到最後圓寂。後來阿底峽尊者聽說此事,不禁感慨萬分,極爲傷心。

  世間上有很多德高望重、戒律清淨、了不起的大德,但人們常常擦肩而過,沒有去重視,就像把如意寶放在家裏,卻四處尋找劣質珍寶一樣。現在有些地方明明有具修證的修行人,但當地的人並不尊重,往往對外來的狡詐者趨之若鹜,急急忙忙去依止。法王有一首道歌,大概意思是說:“現在很多人對自己的高僧大德不尊重,而來一些不叁不四的人,他們卻非常崇拜,這不難看出末法已經到來。”確實如此,清淨戒律、無上智慧、大慈大悲、菩提心等功德樣樣具足的人,到外面吃飯恐怕也有問題,誰都不歡迎,而一些假成就者、假修行人,大家都對他畢恭畢敬,這也是末法時代的一種象征。

  真正的大德和具菩提心的人,無論到哪裏,都應該像佛塔一樣值得恭敬,所以我們願真正的智者廣受尊崇,化緣能得到豐足供養。畢竟出家人以四海爲家,以十方信施爲生存條件,倘若沒有人們的供養,色身無法維持,不可能有機會弘法利生。以前佛陀在世時,有些比丘業力現前,從城市回來缽盂總是空空的,經常化不到緣。原來有一個人准備建寺院,他借一些錢到城市裏去,結果他認識的人都不幫忙,回來的路費也沒有,于是到處打電話:“可不可以給我寄個路費啊?我來化緣,但一無所獲,回來沒有路費了。”他是真正的高僧還是假的,我也不知道,不過要是真的弘法利生,誰都不供養也有一定困難,因此願這些人能得到尊重和供養。

  還有些人,有一點智慧和修行境界就開始傲慢,心眼不清淨,看誰都看不慣,願他們的相續得以清淨,觀一切衆生都是菩薩。其實修行特別好的人,以清淨心對待一切,不會看不慣他人的行爲,《因緣品》雲:“叁業恒清淨,清淨名出家。”可是現在末法時代,無論在家人還是出家人,看別人的過失清清楚楚,看自己的過失馬馬虎虎。因此我們應該發願,包括自己在內的修行人,心相續能完全清淨,不受傲慢等煩惱染汙,而且名聲遠揚十方。

  當然,若對衆生沒利益,有名聲也用處不大。有些明星和恐怖分子可謂譽滿全球、家喻戶曉,但有些是造惡業而出名的,有些是人爲地傳播而出名的,有些甚至惡名遠揚,這些人的名聲只爲了滿足個人利益,沒有多大意義。然而高僧大德和修行人若沒有名聲,就不會有弘揚佛法的因緣。以前上師如意寶常對有些法師公然贊歎,就是爲了他將來弘法利生很容易。畢竟無名之輩人微言輕,說多少話世人也不在乎,但如果比較出名,不用說很多話,哪怕只寫一個字,人們也奉如瑰寶、愛不釋手。曆史上的很多大德雖然已經圓寂,但他們的一句話,幾百年後仍被衆人傳誦。因此沒有名聲的話,弘法利生還是受一定影響。

  有些修行人對名譽特別顧忌,非常害怕自己出名,做什麼事都不敢抛頭露面,這也是一種極端。在必要的時候,只要對衆生有利,自己名聲廣大應該值得高興。但若存有自私的念頭,以自我爲中心想出名,這確實沒有任何意義。世間上有多少名人,對人類社會或自己的今生來世,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貢獻。而許多高僧大德、大成就者,他們的名聲流傳千秋萬代,對有情的生生世世有無窮利益。在佛教曆史上,很多大德已經離世幾百年、幾千年了,但他們的金剛語人們還在不斷引用,聽到他們的名字,自然而然會生起信心。所以大家應該發願:“只要對衆生有利,但願我出名。假如自己貪圖名聲,千萬不要讓我出名!”

  這一頌共講了四個方面,受人尊重、得到供養、相續清淨、名聲遠播,在弘法利生過程中非常重要。我們一方面應該回向所有的修行人都具備這些因緣,一方面也願自己生生世世通過這種方式來利益衆生。取舍的分寸,其實每個人自己可以掌握。有些人不懂佛法,該出名的始終不願意出名,而不該出名的,卻想方設法要出名,很多問題都搞不清楚。如果通達了佛教的道理,哪些地方該出名、哪些地方不能出名,會弄得非常明白,所以學習佛法非常重要。

  當然,更重要的是,我們一定要回向。平時念《回向品》時,一個一個地觀想,真心希望衆生都得到這些功德。爲了實現這些目標,大家務必要盡心盡力地身體力行!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十品 回向 第一百九十九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