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十品 回向 第一百九十九節課

  第一百九十九節課

  現在還在講善根回向于善趣衆生,令他們獲得暫時和究竟的安樂。今天講“願離不幸”,願他們永離不幸之事。

  壬二、願離不幸:

  願衆無苦痛,無病未造罪,

  無懼不遭輕,畢竟無不樂!

  一切衆生不管是人還是非人,只要有生命,但願他們永遠健康無病,不造罪業,無有畏懼,不受歧視淩辱,總之,無有任何痛苦,一直開心快樂。

  叁界輪回猶如火宅,不可能沒有絲毫痛苦,凡夫人執著的快樂,只不過是迷亂錯覺,若詳細觀察它的本質,絕不會有真正的快樂。在佛教中,這種快樂稱爲“行苦”,其本質是痛苦的,爲了它而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實在沒有任何意義。世人所渴求的快樂,大多數只是感官樂受,跟旁生沒什麼區別,除此之外諸佛菩薩、聲聞緣覺的出世間快樂,他們根本無法觸及。

  要想衆生永遠快樂,一定要修大乘佛法,徹底斷除業和煩惱,獲得大徹大悟,這樣才會始終處于快樂中。暫時的快樂並不究竟,比如一個孝順的兒子給父母一棟別墅,裏面的擺設樣樣俱全,但父母不能永遠快樂,他們還是有生老死病等痛苦。一個人喜歡抽煙、喝酒、穿漂亮衣服,這也只是暫時麻醉,部分感官有一點快樂,內心的空虛卻無法消除。所以,輪回中的快樂具有欺惑性,物質享受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只有通達了萬法空性,才會擁有永恒的快樂。

  因此,幫助別人最好的方法莫過于佛法。最近發生了大地震,很多人都願意支援災區,但他們只是口頭上說:“我們要解決你們的困難,希望你們不要痛苦,一定要振作起來!”這樣一句話,就能讓他們失去的家園和親人恢複嗎?絕對不可能。許多人千方百計想讓他們快樂,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就像孩子生病時,父母再想以身替代,病痛也只有孩子自己承受。然而,如果讓這些人接受空性道理,一方面可斬斷生生世世的苦因——惡業,讓他們不得不快樂,另一方面,認識佛法的道理之後,即使外境多麼殘缺不全,他們也能心理平衡,不會怨天尤人。

  真正的快樂,並不在于環境,而在于我們內心。法國一個科學家叫李卡德,他跟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研究分子生物,在科學領域獲得了一定成果。後來他有機會與很多大德進行長期對話,終于明白快樂的源泉就是自己的心,隨後相繼出版了《僧侶與科學家》、《快樂學》,告訴人們內求的快樂方法。當然,對于內心奧秘的探索,一般科學家是不容易通達的,唯有像曆代高僧大德那樣,通過實修徹底斷除業和煩惱,認識內心與外境的本體,這個時候才會明白什麼叫快樂。

  要想消除痛苦,一定要解決根本問題。對人類而言,變苦、苦苦、行苦叁大根本苦,以及生、老、死、病、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不欲臨八分支苦,經常紛至沓來、防不勝防。如果有些孩童生病時,你一個勁兒地安慰:“不要哭,醫生打針不會痛!”也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同樣,要救度衆生、利益衆生,唯一的辦法就是讓他們懂得佛教道理,這樣,痛苦才會自然消失,身心的疾病才會逐漸隱沒,造惡業的人也會銷聲匿迹。

  一旦懂得了佛教道理,縱然你以前無惡不作,今後也不會隨隨便便造業,這樣一來,地水火風、老虎猛獸、自然災害的畏懼會自然減少,也沒有人輕視你、淩辱你,而會把你看作菩薩一樣,視爲人群的莊嚴,種種災難、不快樂最終全部消失。但如果沒有通達佛教真理,只是口頭上說不要痛苦、希望快樂,恐怕也不一定能解決問題。

  因此,大家應時時刻刻祈禱十方諸佛菩薩:願所有的衆生早日醒悟,抛開亂七八糟的瑣事,真正趨入佛門。趨入佛門之後,不要停留在形象上、口頭上,而一定要真正實修,通達佛陀的無垢真理,從煩惱之網中解脫出來。這就是我們的一種發願。

  己二(尤其爲趨入佛教而回向)分二:一、總回向;二、分別回向。

  庚一、總回向:

  願諸伽藍寺,講誦以興盛,

  僧伽常和合,僧事悉成辦!

  此處是爲佛教道場而作回向。“伽藍”,有經典的意思,又譯爲僧伽、衆園、僧院,概而言之,就是具有教法、證法的僧衆寺院。現在有些寺院只是一個建築物,沒有出家人,只有幾個老菩薩守護,這並不是名副其實的伽藍。要想符合它的名稱,必須要有佛法的根本——講經說法、誦經修法,以此將佛教事業發揚光大。如果沒有這些,寺院再雄偉莊嚴也沒有意義,畢竟它只是一堆石頭、水泥,不可能成爲佛教的所依。(當然,有條件的話,寺院修得很莊嚴也非常好,佛陀說過:“只要不需勤作、不給衆生帶來痛苦,寺院修得雄偉是開許的,出家人享受一些待遇也是開許的。”)

  此處主要發願教法和證法興盛。佛教的根本就是教法和證法,我們講課時也多次提過,之所以一而再、再而叁地重複,就是擔心有些人不放在心上,聽一兩次根本沒有印象。法王如意寶講經說法時,不論在外面還是在學院,引用過無數次“第二大佛陀”世親論師在《俱舍論》中的教言:“佛之妙法有二種,教法證法之體性,持教法者唯講經,持證法者唯修行。”佛法只有兩種,一是教法,二是證法,教法就是講經說法、聽經聞法、持教弘法,證法就是依修行而受持。任何一個道場只要有聞思佛法、講經說法,就說明佛法在那裏。假如這方面一點也沒有,僅僅是挂個唐卡、塑個佛像,一群出家人整天呆在那兒,也不一定是佛法興盛。所謂的佛法興盛,並不是有很多僧人、很多居士,而要看他們有沒有教法和證法。因此,我們在這裏發願,願所有的寺院不要變成空空的道場,教法和證法一定要興盛起來。

  同時,僧衆之間要團結和合、和睦相處。寺院與寺院、僧人與僧人若不和合,造的業非常嚴重,尤其是兩個僧團發生矛盾,這叫做“破和合僧”。當然,真正的破和合僧,只有佛陀在世時提婆達多作對才有,佛陀涅槃後不會出現。我們現在所說的破和合僧,是兩個僧團産生矛盾,其過失與破和合僧相同。《俱舍論》雲:“中劫成熟無間獄,造多無間害亦增。”破和合僧者,其果報是在一個中劫感受無間地獄的痛苦。若造多個無間罪,則所受的痛苦果報亦會增加。

  大家真正破和合僧的,倒是沒有,但道友與道友之間、佛教團體與佛教團體之間要團結。我們雖然是學密宗的,但跟淨土宗、禅宗等顯宗道場的關系一定要搞好;我們內部也是如此,你是這個菩提學會、我是那個菩提學會,彼此就像不共戴天的敵人,這是不合理的,大家一定要和睦共處。

  法王如意寶曾給學院規定了叁條根本紀律——清淨戒律、和合僧衆、聞思修行,一切紀律均可涵攝其中。以前 桑管家每次在喇叭上說話,都是先強調這叁條,經常他還沒有開口,下面的喇嘛就知道他要說什麼。現在漢地和藏地的很多道場,也是以這叁條爲中心,我去過一些淨土宗的大寺院,他們都是這樣來弘法利生,我覺得非常好。只要是諸佛菩薩的金剛語,我們都應該值得效仿。

  然後,願僧衆的事業順利成辦、如願以償。僧衆的事業若不能成辦,弘揚佛法會很困難,那麼,僧衆的事情是什麼呢?並不是吃飯、修房子、爲自己做事,而是利益衆生和弘揚佛法。以前我也講過,普賢十萬大願歸納起來就是弘法利生。漢地的本煥老和尚經常說:“利生爲事業,弘法是家務。”這與法王的教言不謀而合,利益衆生就是我們的事業,弘揚佛法就是我們的家務,除此之外,僧衆不應該有自私自利的事情。

  出家人如此,在家人也是同樣。任何一個在家團體中,聞思修行應該興盛,人與人之間應該和合,利益衆生和弘揚佛法的事業應該廣大,這是每個人的目標。世間很多人沒有目標,每天除了吃喝玩樂,自己也搞不清楚人生幾十年該怎麼過,有些人一輩子追求快樂,結果快樂沒得到,痛苦倒有一大堆,最後在淒淒慘慘中死去。所以人活在世上要有目標,每個衆生都希求快樂,但根據自己的智慧不同、修行的方向不同,快樂也有種種差別,我們應該選擇的,是最偉大、最光榮的快樂——利益衆生,這種追求相當難得,對生生世世非常有意義。

  因此,大家應該發願,讓世間所有的道場具有實義,佛教徒不要整天爲了吃飯,一定要想到利益衆生。據我了解,我們學院的確有一部分出家人和居士,利他心十分不錯。這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的觀察,而是將近10多年的考驗,這一點很難得,也很可貴。

  對佛教道場來說,裝修得特別莊嚴並不重要。我們學院剛剛建立時,條件非常簡陋,住的都是草皮房、板皮房,但如今能被全世界公認,就是因爲這裏有講經說法;很多知識分子來了以後不願走,也是因爲這裏有對治煩惱的方法和智慧。有些人有那麼好的家庭、那麼優越的條件,若什麼法都求不到,什麼智慧都得不到,放棄一切來這裏苦行是不可能的。因此,佛法對修行人而言至關重要,佛法最根本的就是教法與證法,我們今後一定要大力弘揚!

  庚二、分別回向:

  願欲學比丘,悉住阿蘭若,

  斷諸散亂已,輕安堪修善!

  願尼得利養,斷诤遠諸害!

  自此頌以下,分別爲出家僧衆而作回向。出家僧衆有比丘和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包括在這二者當中。佛法中地位最高的是比丘,願誠心想修學解脫道的比丘,長期住在阿蘭若。

  “阿蘭若”,是身心遠離散亂的寂靜處。修行人若住在嘈雜環境中,身體忙于世間八法,內心分別妄念紛擾,沒有一刻甯靜,則不能專注于正法。遠離身心散亂的阿蘭若,是最適合修行的清淨地方,這裏斷除了人群的散亂、瑣事的散亂、分別念的散亂等種種違緣,能使身心逐漸寂靜調柔。

  現在人的散亂非常多,不說其他,光是接電話、打電話,就占據了大部分寶貴光陰。今天出一個産品、明天又出一個産品,不要說使用它,僅僅是看說明書,研究它的性能功用,可能一輩子都弄不明白。所以,令心散亂的因非常多,修行人一定要遠離。

  然後心還要堪能,想安住時可以安住,想生起出離心、菩提心時馬上生得起來,如同一個聽話的孩子,讓他坐…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十品 回向 第一百九十九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