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一0五集▪P3

  ..续本文上一页。放不下那就学古大德的方法,「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见到喜欢的人,爱习它就生,这就念头起来了。祖师告诉我们,这个不怕,为什么?这是你的习气。你见到这个人,听到声音,你就会生欢喜,欢喜是什么?欢喜是烦恼。觉迟,就怕觉迟,觉是什么?净宗就是佛号,我这烦恼一生,第二个念头阿弥陀佛把它换过来,把烦恼打掉,用佛号取而代之。我见到这个人我恨他、我讨厌他、我不喜欢他,你的问题严重,来了,你马上提起佛号,阿弥陀佛,把那个怨恨心化解掉,修怨亲平等。不平等是自己吃亏,别人不吃亏,与别人毫不相关,这个不能不知道。连世间圣贤都教导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何必跟人结怨?这是不想出轮回,来生还想到人天来享福的,你就不能跟人结冤仇。你要想来生得人天福报,你的冤家债主太多,你也没好日子过。你可以得人天福报,可是你的冤家对头很多,总不如往生净土。往生净土,那你什么都得要放下。

  底下的文我们念念就行了。「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业报身作自身。」做种种示现,我刚才讲了,示现叫你生贪爱的,示现叫你生烦恼的、生气的、生怨恨心的,可能那个人都是菩萨,你不知道!他来度你,你还跟他搞真的,他是跟你开玩笑的。所以菩萨真的是用这种方式来度人。

  第四个,「声闻身。谓闻佛声教,悟真谛理,所证声闻身也。」声闻是什么?我用现在的话大家就懂,知识分子,他是听佛讲经说法开悟的,知识分子。在今天,我把这个秘密给你揭露,你就晓得。中国大陆最近,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家论坛的光盘,我不知道同学有没有看过这个东西,我看了很喜欢。论坛里面,无论是讲演的这些大德们,还有分享的,上台去发露忏悔的,那些都是声闻身。你能说不是吗?都是听传统圣贤的教诲,觉悟了、明白了。有很多忏悔的都是四、五十岁了,自己在过去没有接触传统文化之前,造的一身罪业,不孝父母、欺骗众生,欺诈,自己承认十恶不赦。听了传统文化之后才恍然觉悟,真正回头后不再造,非常感动人。所以我说这些论坛、这些聚会,是真正的护国息灾法会。我们佛门的护国息灾法会收不到这么大的效果。也许说我们这是对幽冥界众生的,是的,他们那个法会也对幽冥界众生。为什么?在这里明明讲到,十身都具足,那怎么不度冥幽界众生?我们看到光盘是无限的欢喜。一切众生心行善了,问题真能解决,我们的心善,山河大地都善,自然灾害就没有了。我们贪心没有,水灾就没有;瞋恚没有,地球温度天天上升的现象就没有,这属于火。所以一发脾气,你要自己警觉,你发一次脾气,地球温度上升你就添了一分,你在那里添油。不愚痴,风灾就没有;没有贡高我慢,地震就没有。贡高我慢有没有?有!我瞧不起那个人,这就是贡高。时时刻刻反省检点自己的过失,这个人就觉悟,真正反省。能够把自己的毛病在大众面前发露忏悔,这个了不起,这种现身说法是菩萨示现,凡夫做不到。这是声闻,谓闻佛声教,悟真谛理,所证声闻身也。底下「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所乐就是喜欢学习、喜欢知识,我们现在一般讲,有强烈的求知的欲望,这就属于这一类的。

  下面讲独觉身,第五「独觉身。出无佛之世,独宿孤峰,观物变化,无师自悟,所证独觉身也。」这是一类的众生,少数,不多,喜欢寂静,不喜欢热闹。他喜欢到深山人迹不到的地方,搭个小茅蓬在那里修行,人多了他就离开。中国古时候,这些人有,虽然出家,在寺庙里面,他不住寺庙,寺庙人太多,他在寺庙附近搭个小茅蓬,就住茅蓬,很多。在中国大陆四大名山,寺庙里头,附属寺庙的茅蓬总有好几十个。茅蓬与茅蓬之间都有距离,至少都一、二里路,都是喜欢清净的。茅蓬有一个人住的,有两个人住的,我们晓得虚云老和尚就是住茅蓬的,喜欢寂静。这些人多少都有一点定功,他能入定,那诸位想想,如果要不放下,你就入不了定。真的,万缘放下,什么都不操心,清净心,清净到一定的程度,三昧就现前,三昧就是定。定到一定的功夫就开智慧,这肯定的。近代得定功的还是有,开智慧的没听说,这个话倓虚法师说的,他是谛闲法师的学生,近代的大德。在我们这一代,像这样的人已经见不到,真的,我们看到很寒心,佛教是一代不如一代。居士当中,在台湾,诸位看到李炳南老居士,在家学佛能超过他的我们也没听说。这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警觉?这告诉我们,这个世间没有真正的高僧大德出现,没有真正大居士出现,这个世间灾难就多,世间人会过得很辛苦。我们有高度警觉的人,就是决定要离开六道轮回,决定要求生净土。我们这个愿望能不能达到,那在你自己,不在别人,你真肯舍,真肯放下,你就决定成就;你有留恋,你还放不下,这一生就不可靠。所以,这些问题不要问别人,好好问问自己,难舍能舍。声闻跟独觉是两个很好的对比,一个是好学,有强烈的求知欲,一个是愿意放下,找清净地方,人迹不到的,他在那边修行。「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独觉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

  下面第六,「菩萨身。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具是具足,由此可知,菩萨是简称,菩提我们取个菩,萨埵取个萨,尾音都省掉,中国人称菩萨,梵文称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菩提是觉的意思,萨埵是有情众生,合起来是觉悟的有情众生,跟一般人差别在此地,一般人迷惑、不觉。由此可知,菩萨肯定是清净平等觉,这就是菩萨,心地清净、平等,觉而不迷,这是大乘。这些人他们有大慈悲心,他们念念不舍一切苦难众生,总是想帮助众生。他们没有私心,平等心,也常常到这个世间来做种种示现,可是问题怎么样?问题是众生业障太重,迷惑颠倒,菩萨想帮帮不上,只能帮一点点,想多帮他一点,他就不能接受。这个事情我们从六祖惠能大师,从他这里看起,我们就有很深的感触。惠能大师二十四岁开悟,开悟就是一尊佛出世。五祖把衣钵传给他,他为什么不能够留在五祖道场继续弘法利生?五祖得这么样一个人,不在他之下,照常理讲,五祖应该做退居和尚,把他带起来。众生没有福报,这个寺院里大众不服,嫉妒、傲慢,不服,要把他赶走,这是人情佛事。五祖道场他也有个学生,神秀,没有开悟,情执很重,那是个广学多闻,也常常代五祖说法,代课,等于说五祖的助教。在那里时间久了,大家对他非常尊敬,跟他学习,都认为五祖传法应该传给他,怎么会传给一个不认识字的,樵夫,为什么传给他?不服。五祖知道,嫉妒障碍太严重,传法之后,劝他赶紧走,去逃避这个灾难。他躲在猎人队里面十五年,十五年之后,大家对他的不满逐渐淡化。我也想到,对他不满的还有年岁大的,可能都已经往生,作古了,不在了,他才能出来。如果要是大家都是个明白人、都是觉悟的人,你看在五祖会上听经那么多年,还有这种情绪,糟不糟糕!真正的人才不能够留下来。六祖是成就了,没有问题,但是对佛教造成损害很大,你看看十五年,这么好的人,他弘法的时间减少了十五年。他本来立刻就可以来弘法,给我们解决问题的,有这个能力,要隐藏十五年。那个时代比我们现代还强。

  他到广州,现在的光孝寺,听印宗法师讲经,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外面正好旗杆上挂着幡,有两个听众,我们也不知道是出家是在家,在那里争论,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争论不休。他到旁边告诉这两个人,很谦虚、尊重这两个,非常尊重的告诉他,「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句话说了之后,这两个人都服了,他讲得对。讲经完了之后,印宗法师下来看他们三个人,一听到他说这个话非常佩服,就问他:听说黄梅五祖把法传给惠能,这十几年来没听说消息,是不是你?印宗猜测,能大师就承认了。他说衣钵呢?衣钵展示出来给大家看。印宗了不起,印宗给他剃度,所以惠能大师的剃度师是印宗法师。印宗法师剃度之后,拜他做老师,所以印宗又是能大师的徒弟,这个太难得了,印宗法师把道场完全奉献给他。印宗成就了,能大师一生在他会下明心见性的四十三个人,印宗是其中之一。明心见性就是《华严经》圆教初住菩萨,他不但超越六道,他超越十法界。六祖会下超越十法界就是四十三个,四十三个法身大士,这在佛教史上空前绝后,过去没有,六祖一直到今天也没有。心量要大,我觉得印宗也是菩萨再来的,来示现的,一般人做不到。印宗在当时广东这一带,叫岭南,是第一大德,非常受人尊敬的。结果他拜惠能做老师,水涨船高,惠能一下变成印宗法师的师父,这还得了吗?所以这一举也等于说,惠能如果当时出来讲经弘法,他也需要十五年的功夫才能达到这个水平。印宗这一拜,就把他这十五年补起来,水涨船高,一下就抬举上来,这是值得后人学习的,可是后来没有这种智慧的人,这个对佛教贡献就非常大。所以,真正觉悟的人为不为自己?不为自己,为正法久住,为普度众生,这是菩萨。「谓菩萨于有情众生之中,既自觉悟,亦能觉他,有情所证菩萨身也。菩萨随彼心之所乐,即以自身现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

  第七,「如来身。谓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为如来身也。」这是什么人?这惠能,惠能大师就示现这个身。这个根性很少,可是在惠能大师这一生法会里面显得太殊胜,他怎么会有四十三个这么多?这个佛法之殊胜,真是除了释迦牟尼佛,以后没有一个人有这么殊胜的现象,就在印度的这些祖师当中,祖祖相传,都不能跟能大师相比,太殊胜了。「菩萨随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如来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惠能大师一生的示现就是这一条。在其它宗派里,创教的始祖几乎都是法身菩萨来示现的,这是真的。可是学生里头明心见性不多,三、五个,六、七个,恐怕十个都不到。在教下叫大开圆解,在净土叫理一心不乱,…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一0五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