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放不下那就學古大德的方法,「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見到喜歡的人,愛習它就生,這就念頭起來了。祖師告訴我們,這個不怕,爲什麼?這是你的習氣。你見到這個人,聽到聲音,你就會生歡喜,歡喜是什麼?歡喜是煩惱。覺遲,就怕覺遲,覺是什麼?淨宗就是佛號,我這煩惱一生,第二個念頭阿彌陀佛把它換過來,把煩惱打掉,用佛號取而代之。我見到這個人我恨他、我討厭他、我不喜歡他,你的問題嚴重,來了,你馬上提起佛號,阿彌陀佛,把那個怨恨心化解掉,修怨親平等。不平等是自己吃虧,別人不吃虧,與別人毫不相關,這個不能不知道。連世間聖賢都教導我們,「冤家宜解不宜結」,何必跟人結怨?這是不想出輪回,來生還想到人天來享福的,你就不能跟人結冤仇。你要想來生得人天福報,你的冤家債主太多,你也沒好日子過。你可以得人天福報,可是你的冤家對頭很多,總不如往生淨土。往生淨土,那你什麼都得要放下。
底下的文我們念念就行了。「菩薩知諸衆生心之所樂,即以業報身作自身。」做種種示現,我剛才講了,示現叫你生貪愛的,示現叫你生煩惱的、生氣的、生怨恨心的,可能那個人都是菩薩,你不知道!他來度你,你還跟他搞真的,他是跟你開玩笑的。所以菩薩真的是用這種方式來度人。
第四個,「聲聞身。謂聞佛聲教,悟真谛理,所證聲聞身也。」聲聞是什麼?我用現在的話大家就懂,知識分子,他是聽佛講經說法開悟的,知識分子。在今天,我把這個秘密給你揭露,你就曉得。中國大陸最近,我們看到很多企業家論壇的光盤,我不知道同學有沒有看過這個東西,我看了很喜歡。論壇裏面,無論是講演的這些大德們,還有分享的,上臺去發露忏悔的,那些都是聲聞身。你能說不是嗎?都是聽傳統聖賢的教誨,覺悟了、明白了。有很多忏悔的都是四、五十歲了,自己在過去沒有接觸傳統文化之前,造的一身罪業,不孝父母、欺騙衆生,欺詐,自己承認十惡不赦。聽了傳統文化之後才恍然覺悟,真正回頭後不再造,非常感動人。所以我說這些論壇、這些聚會,是真正的護國息災法會。我們佛門的護國息災法會收不到這麼大的效果。也許說我們這是對幽冥界衆生的,是的,他們那個法會也對幽冥界衆生。爲什麼?在這裏明明講到,十身都具足,那怎麼不度冥幽界衆生?我們看到光盤是無限的歡喜。一切衆生心行善了,問題真能解決,我們的心善,山河大地都善,自然災害就沒有了。我們貪心沒有,水災就沒有;瞋恚沒有,地球溫度天天上升的現象就沒有,這屬于火。所以一發脾氣,你要自己警覺,你發一次脾氣,地球溫度上升你就添了一分,你在那裏添油。不愚癡,風災就沒有;沒有貢高我慢,地震就沒有。貢高我慢有沒有?有!我瞧不起那個人,這就是貢高。時時刻刻反省檢點自己的過失,這個人就覺悟,真正反省。能夠把自己的毛病在大衆面前發露忏悔,這個了不起,這種現身說法是菩薩示現,凡夫做不到。這是聲聞,謂聞佛聲教,悟真谛理,所證聲聞身也。底下「菩薩知諸衆生心之所樂」,所樂就是喜歡學習、喜歡知識,我們現在一般講,有強烈的求知的欲望,這就屬于這一類的。
下面講獨覺身,第五「獨覺身。出無佛之世,獨宿孤峰,觀物變化,無師自悟,所證獨覺身也。」這是一類的衆生,少數,不多,喜歡寂靜,不喜歡熱鬧。他喜歡到深山人迹不到的地方,搭個小茅蓬在那裏修行,人多了他就離開。中國古時候,這些人有,雖然出家,在寺廟裏面,他不住寺廟,寺廟人太多,他在寺廟附近搭個小茅蓬,就住茅蓬,很多。在中國大陸四大名山,寺廟裏頭,附屬寺廟的茅蓬總有好幾十個。茅蓬與茅蓬之間都有距離,至少都一、二裏路,都是喜歡清淨的。茅蓬有一個人住的,有兩個人住的,我們曉得虛雲老和尚就是住茅蓬的,喜歡寂靜。這些人多少都有一點定功,他能入定,那諸位想想,如果要不放下,你就入不了定。真的,萬緣放下,什麼都不操心,清淨心,清淨到一定的程度,叁昧就現前,叁昧就是定。定到一定的功夫就開智慧,這肯定的。近代得定功的還是有,開智慧的沒聽說,這個話倓虛法師說的,他是谛閑法師的學生,近代的大德。在我們這一代,像這樣的人已經見不到,真的,我們看到很寒心,佛教是一代不如一代。居士當中,在臺灣,諸位看到李炳南老居士,在家學佛能超過他的我們也沒聽說。這給我們一個什麼樣的警覺?這告訴我們,這個世間沒有真正的高僧大德出現,沒有真正大居士出現,這個世間災難就多,世間人會過得很辛苦。我們有高度警覺的人,就是決定要離開六道輪回,決定要求生淨土。我們這個願望能不能達到,那在你自己,不在別人,你真肯舍,真肯放下,你就決定成就;你有留戀,你還放不下,這一生就不可靠。所以,這些問題不要問別人,好好問問自己,難舍能舍。聲聞跟獨覺是兩個很好的對比,一個是好學,有強烈的求知欲,一個是願意放下,找清淨地方,人迹不到的,他在那邊修行。「菩薩知諸衆生心之所樂,即以獨覺身作自身,亦作衆生身,乃至虛空身也。」
下面第六,「菩薩身。菩薩,梵語具雲菩提薩埵」,具是具足,由此可知,菩薩是簡稱,菩提我們取個菩,薩埵取個薩,尾音都省掉,中國人稱菩薩,梵文稱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菩提是覺的意思,薩埵是有情衆生,合起來是覺悟的有情衆生,跟一般人差別在此地,一般人迷惑、不覺。由此可知,菩薩肯定是清淨平等覺,這就是菩薩,心地清淨、平等,覺而不迷,這是大乘。這些人他們有大慈悲心,他們念念不舍一切苦難衆生,總是想幫助衆生。他們沒有私心,平等心,也常常到這個世間來做種種示現,可是問題怎麼樣?問題是衆生業障太重,迷惑顛倒,菩薩想幫幫不上,只能幫一點點,想多幫他一點,他就不能接受。這個事情我們從六祖惠能大師,從他這裏看起,我們就有很深的感觸。惠能大師二十四歲開悟,開悟就是一尊佛出世。五祖把衣缽傳給他,他爲什麼不能夠留在五祖道場繼續弘法利生?五祖得這麼樣一個人,不在他之下,照常理講,五祖應該做退居和尚,把他帶起來。衆生沒有福報,這個寺院裏大衆不服,嫉妒、傲慢,不服,要把他趕走,這是人情佛事。五祖道場他也有個學生,神秀,沒有開悟,情執很重,那是個廣學多聞,也常常代五祖說法,代課,等于說五祖的助教。在那裏時間久了,大家對他非常尊敬,跟他學習,都認爲五祖傳法應該傳給他,怎麼會傳給一個不認識字的,樵夫,爲什麼傳給他?不服。五祖知道,嫉妒障礙太嚴重,傳法之後,勸他趕緊走,去逃避這個災難。他躲在獵人隊裏面十五年,十五年之後,大家對他的不滿逐漸淡化。我也想到,對他不滿的還有年歲大的,可能都已經往生,作古了,不在了,他才能出來。如果要是大家都是個明白人、都是覺悟的人,你看在五祖會上聽經那麼多年,還有這種情緒,糟不糟糕!真正的人才不能夠留下來。六祖是成就了,沒有問題,但是對佛教造成損害很大,你看看十五年,這麼好的人,他弘法的時間減少了十五年。他本來立刻就可以來弘法,給我們解決問題的,有這個能力,要隱藏十五年。那個時代比我們現代還強。
他到廣州,現在的光孝寺,聽印宗法師講經,印宗法師講《涅槃經》。外面正好旗杆上挂著幡,有兩個聽衆,我們也不知道是出家是在家,在那裏爭論,一個說風動,一個說幡動,爭論不休。他到旁邊告訴這兩個人,很謙虛、尊重這兩個,非常尊重的告訴他,「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這句話說了之後,這兩個人都服了,他講得對。講經完了之後,印宗法師下來看他們叁個人,一聽到他說這個話非常佩服,就問他:聽說黃梅五祖把法傳給惠能,這十幾年來沒聽說消息,是不是你?印宗猜測,能大師就承認了。他說衣缽呢?衣缽展示出來給大家看。印宗了不起,印宗給他剃度,所以惠能大師的剃度師是印宗法師。印宗法師剃度之後,拜他做老師,所以印宗又是能大師的徒弟,這個太難得了,印宗法師把道場完全奉獻給他。印宗成就了,能大師一生在他會下明心見性的四十叁個人,印宗是其中之一。明心見性就是《華嚴經》圓教初住菩薩,他不但超越六道,他超越十法界。六祖會下超越十法界就是四十叁個,四十叁個法身大士,這在佛教史上空前絕後,過去沒有,六祖一直到今天也沒有。心量要大,我覺得印宗也是菩薩再來的,來示現的,一般人做不到。印宗在當時廣東這一帶,叫嶺南,是第一大德,非常受人尊敬的。結果他拜惠能做老師,水漲船高,惠能一下變成印宗法師的師父,這還得了嗎?所以這一舉也等于說,惠能如果當時出來講經弘法,他也需要十五年的功夫才能達到這個水平。印宗這一拜,就把他這十五年補起來,水漲船高,一下就擡舉上來,這是值得後人學習的,可是後來沒有這種智慧的人,這個對佛教貢獻就非常大。所以,真正覺悟的人爲不爲自己?不爲自己,爲正法久住,爲普度衆生,這是菩薩。「謂菩薩于有情衆生之中,既自覺悟,亦能覺他,有情所證菩薩身也。菩薩隨彼心之所樂,即以自身現衆生身,乃至虛空身也。」
第七,「如來身。謂乘如實道,來成正覺,爲如來身也。」這是什麼人?這惠能,惠能大師就示現這個身。這個根性很少,可是在惠能大師這一生法會裏面顯得太殊勝,他怎麼會有四十叁個這麼多?這個佛法之殊勝,真是除了釋迦牟尼佛,以後沒有一個人有這麼殊勝的現象,就在印度的這些祖師當中,祖祖相傳,都不能跟能大師相比,太殊勝了。「菩薩隨諸衆生心之所樂,即以如來身作自身,亦作衆生身,乃至虛空身也。」惠能大師一生的示現就是這一條。在其它宗派裏,創教的始祖幾乎都是法身菩薩來示現的,這是真的。可是學生裏頭明心見性不多,叁、五個,六、七個,恐怕十個都不到。在教下叫大開圓解,在淨土叫理一心不亂,…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一0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