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们今天利用卫星电视,利用因特网,也只能做到宣扬、宣传的效果,让大家对传统文化、对宗教教育有一个认知,很难起作用。起作用必须要做出一个实验点,让社会大众看了,亲眼看到了,他的信心才生得起来,愿心才生得起来。佛教也不例外,也要把它做出来。我记得我好像是在八0年代晚期,我第一次回到中国,在北京访问赵朴初老居士,我们也是同乡,第一次见面我们就谈了四个多小时,讨论到这些问题。我给赵会长说,现在整个社会的形势,中国大陆也不例外,过去这些道场、寺院庵堂还能不能够做为修行道场用?不能,为什么?观光客太多。尤其是千年古剎,真的是变成观光旅游的重点,从早到晚旅客川流不息。接应这些旅客都叫人身疲力尽,哪有时间去念佛?哪有时间去读经?所以我跟赵朴老建议,中国这些千百年的道场统统做为观光旅游的机会教育,这么样的一个道场。旅客来旅游的时候把佛教介绍给他,佛教的历史、佛教的教义,佛教对于家庭、社会、国家、人类的贡献,让这些导游都能够说得出来。他们来观光旅游,对佛教也有了正见,真正的理解,好事情,做机会教育,这古老的传统文化。
真正修行的道场要重建,不能再用现在的地方,要造一个没有人去的,不要多。现在交通方便,信息发达,中国佛教十个宗派,建十个道场,一个宗派建一个道场。建的方式模仿外国的大学城,一个道场将来慢慢就是一个城市,譬如净土宗,净土宗的大本山就是一个城市。这个城市里面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学术,研究的,称之为学院,像我们净土宗净宗学院;另外一个部分,是提供给信徒们修行的,净宗学会。把寺院庵堂这个名称我们都不用,那是过去的,古代的。老的寺院庵堂还用它,那是历史,那是文物,那是古迹,那个可以做为观光旅游的地方。新建的道场用学院、学会两个部分,学院就是大学,学会就是真正修学的场所,都集中在一起。朴老听到很欢喜,确实那时候我们见面他年岁已经太大了,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对我这个想法很赞叹、很欢喜。学院跟学院连起来就变成一个佛教大学,如果再向外扩展,变成宗教大学,每个宗教是一个学院。在中国国家承认五个宗教,五个学院,另外再增加一个管理学院,因为道场需要培养管理人才,六个学院组成一个中国佛教大学,是好事情!宗教与宗教之间自然就团结起来,隔阂与矛盾全部都化解。大家在一起学习,宗教概论里面一定会讨论到各个不同宗教的教义,那是共同科目,都要学习的。我学习佛教,也懂得道教,也懂得伊斯兰教,也懂得印度教,都涉猎了。你细心去研究,所有宗教的教义大同小异,它的方向、目标完全相同。从最浅显的来说,就像雍正皇帝所讲的,总不外乎劝人为善,没有宗教劝人作恶的,共同方向,共同目标。不相同的,那是在过去,过去交通不发达,闭塞,没有信息,这些大圣大贤在一个地方,受他的地方上的历史文化渊源的约制,所以他有不同的方式,可是在理论、方向、目标没有不相同的。这么多年来,我也是常常在口中提出宗教大学、多元文化大学,现在还没出现,我们希望在下一个十年里面能出现就好了。
所以,我们看到「魔网入心」这一句,感触很深。我们也要懂得利用,那个魔字换个佛字多好?现在宗教确实,圣贤教育、宗教教育要利用这些高科技的工具,把正法通过这种工具送到每个人的家里,送到每个人的心里,这就是诸佛菩萨的大慈大悲,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老师非常重要,没有老师我们怎么会成就?现在真正的老师找不到了,这是什么原因?众生福薄,把伦理、道德、因果疏忽了,所以圣贤人不来。不能说世间没有佛菩萨,我们学佛的人相信,佛菩萨在这个苦难的世界一定有很多都住世。住世怎么样?不敢弘扬正法,为什么?弘扬正法没有人接受,而且还有障碍,你还会遭到严厉的批评、排斥。佛菩萨用什么方法?和光同尘,恒顺众生,顺着你,遇到机缘给你说几句正法,不痛不痒,这种方式总要有相当长的机会,这个听的人忽然觉悟了。就像我早年刚刚开始学佛,不相信戒律,我只学经、学论,不学戒律。为什么?有个很错误的观念,戒律是三千年前印度人的生活规范,学这个干什么?学着去当印度人,去当三千年前印度古人,这个我们办不到。看到别的持戒人还笑话他、还批评他,我们是过来人,清楚。章嘉大师善巧方便,他知道,所以在我面前不谈戒律,喜欢经就谈论经,喜欢论就研究论,不谈这个,放一边。可是他常常提醒我一下,轻描淡写,我们课完了之后离开,向老师告辞。老师很慈悲,他会送我到门口,送到门口轻轻给我说一句话,「戒律很重要」,我们听了也没在意。
三年了,他老人家圆寂了,北投那边做个小的火化炉,像个小塔一样,在那边火化。甘珠活佛带了一批人,跟他的弟子,在那边搭几个帐篷,守了七天。我那个时候在工作,我请了三天假,我在帐篷住了三天,反省。老师我跟他三年,他教了我些什么?第一个印象「戒律很重要」,这个话他总讲了几十遍,印象深刻。他为什么会讲这一句?我们对戒律没讨论过,我就想,如果不是真的很重要,他不会反复叮咛几十次。我很认真想这个问题,以后就想通了,大概是因为我过去把佛家戒律跟儒家的礼同等的看待。我们中国传统的礼,夏商周就不一样,为什么?每个时代从意识形态到生活起居都不相同,有可以遵循的,有的改动了。像现在国家的法律,包括宪法,过个若干年,社会形态变了,宪法里的条文都可以修改,常常修改它才能适用。那个时候是这么个观念,戒律也应该是隔一段时期要修改的,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代,戒律的精神可以不变,做的这些方法应当要改,脑子里是这么些东西。
后来想想章嘉大师这句话意思很深,才想出一个什么?大概这是圣凡的标准,我们中国自古以来传的礼,那是人间的标准,想出这么一点。我们要转凡成圣,这是凡圣的标准,除非你不想做圣人,我想出这么个道理。有了这个道理支持,我就看戒律的书,你为什么要看这个?他这个戒律是不能变的。佛家四个根本大戒,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这个四大戒所有宗教里全都有。第一个是不杀生,其它宗教里面叫不杀人,佛教讲的不杀生,说的范围更广,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这四条所有宗教经典里面都有。这些宗教的创始人没见过面、没开过会,为什么制定戒律这四样都相同?在佛法讲这是性德,一切众生自性里头本有的。就像我们这部论典里面前面讲的四德,四德这些戒律的范围是第二条,「威仪有则」,则就是戒律、就是规矩、就是典范,我们行住坐卧、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合规矩。这规矩是什么?规矩是性德,自性里头本有的。我们中国老祖宗讲得好、讲得清楚,简单扼要,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你看多清楚。五伦是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这是自然的,绝不是哪个人发明的。五常,仁义礼智信,这是性德,基本的。再把它细分一点就是四维八德,四维是礼义廉耻,八德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前面是重复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礼义廉耻里头有四个,八德里面除了这四个,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跟它相应,这正,这标准。不相应呢?不相应就是邪,邪正就有了标准。所以,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是性德,威仪有则,则是什么?这四种就是原则。在佛法里面有十善业道、六和、六度、普贤十愿,也很简单,不复杂,原因是便利我们容易记住,时时刻刻在起心动念之处,能够提得起,能够想得到。这叫观照,这是标准,不能离开标准太远,那就叫威仪有则。
我们今天找不到老师,我们晓得有佛菩萨示现在世间,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他也不会暴露身分。这些人肯定是好人,他会教我们,他不教我们信他,为什么?那些邪师都会叫人信他。所以真正善知识不会教人信他,他会教什么?你去信经教,你去信古人,这个好!经教、古人是他肯定的,信经教、信古人就是信他。你看李老师教我信净土,信《无量寿经》、信《阿弥陀经》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幽溪大师的批注,给我介绍三个批注,信印光大师,他不说自己。这是末法时期我们怎样辨别真善知识,这个重要。我们没有个人的名闻利养,我们只希望一切众生能够改邪归正、能够断恶修善,他这一生真正能够觉悟,这就好了,目的就达到了。他喜欢哪一部经典,这部经典确实《大藏经》里有的,我们欢喜赞叹,不必要劝他改,那就错了。佛一再告诉我们,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不用改,喜欢什么就照哪个经学,肯定能成就。我们虽然学的经、依据的经论不一样,可是我们都是走的成佛之道,我用这个方法能达到,他用那个方法也能达到,这就行了。
为什么依古人?古人的成就是多少大德、善知识所肯定的,那就没错。现在人为什么我们不劝他?现在人他的言行、他的方法,还没有得到许多大德、善知识的肯定,我们是肉眼凡夫不认识,不可以批评,我们不认识。过去这些大德,他们东西已经被肯定了,我们怎么知道被肯定?有个标准,他的这些著作要是收入《藏经》,那就是被肯定的。现在印《大藏经》很多,我们的著作也可以印进去,那不就被肯定了吗?李老师告诉我,他说真的,现在人印《大藏经》,自己的东西、他熟悉的朋友、好朋友的东西他都把它放进去,问题就来了。他告诉我,要看古本的《大藏经》,这是个标准。我们中国古时候最晚印的《大藏经》,是乾隆皇帝他发起的,叫《龙藏》,这在中国过去《大藏经》。所以我们要看看《龙藏》目录上有没有,如果有,这就被肯定了,《龙藏》目录上没有,那就有问题。可是《龙藏》之后,还有一些大德的好东西没有收进去,我们如果说是在经教里面奠定了基础,你自然就有底子,你就能够辨别。
印光大师的东西是近代的,…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八十八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