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今天利用衛星電視,利用因特網,也只能做到宣揚、宣傳的效果,讓大家對傳統文化、對宗教教育有一個認知,很難起作用。起作用必須要做出一個實驗點,讓社會大衆看了,親眼看到了,他的信心才生得起來,願心才生得起來。佛教也不例外,也要把它做出來。我記得我好像是在八0年代晚期,我第一次回到中國,在北京訪問趙樸初老居士,我們也是同鄉,第一次見面我們就談了四個多小時,討論到這些問題。我給趙會長說,現在整個社會的形勢,中國大陸也不例外,過去這些道場、寺院庵堂還能不能夠做爲修行道場用?不能,爲什麼?觀光客太多。尤其是千年古剎,真的是變成觀光旅遊的重點,從早到晚旅客川流不息。接應這些旅客都叫人身疲力盡,哪有時間去念佛?哪有時間去讀經?所以我跟趙樸老建議,中國這些千百年的道場統統做爲觀光旅遊的機會教育,這麼樣的一個道場。旅客來旅遊的時候把佛教介紹給他,佛教的曆史、佛教的教義,佛教對于家庭、社會、國家、人類的貢獻,讓這些導遊都能夠說得出來。他們來觀光旅遊,對佛教也有了正見,真正的理解,好事情,做機會教育,這古老的傳統文化。
真正修行的道場要重建,不能再用現在的地方,要造一個沒有人去的,不要多。現在交通方便,信息發達,中國佛教十個宗派,建十個道場,一個宗派建一個道場。建的方式模仿外國的大學城,一個道場將來慢慢就是一個城市,譬如淨土宗,淨土宗的大本山就是一個城市。這個城市裏面分成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學術,研究的,稱之爲學院,像我們淨土宗淨宗學院;另外一個部分,是提供給信徒們修行的,淨宗學會。把寺院庵堂這個名稱我們都不用,那是過去的,古代的。老的寺院庵堂還用它,那是曆史,那是文物,那是古迹,那個可以做爲觀光旅遊的地方。新建的道場用學院、學會兩個部分,學院就是大學,學會就是真正修學的場所,都集中在一起。樸老聽到很歡喜,確實那時候我們見面他年歲已經太大了,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對我這個想法很贊歎、很歡喜。學院跟學院連起來就變成一個佛教大學,如果再向外擴展,變成宗教大學,每個宗教是一個學院。在中國國家承認五個宗教,五個學院,另外再增加一個管理學院,因爲道場需要培養管理人才,六個學院組成一個中國佛教大學,是好事情!宗教與宗教之間自然就團結起來,隔閡與矛盾全部都化解。大家在一起學習,宗教概論裏面一定會討論到各個不同宗教的教義,那是共同科目,都要學習的。我學習佛教,也懂得道教,也懂得伊斯蘭教,也懂得印度教,都涉獵了。你細心去研究,所有宗教的教義大同小異,它的方向、目標完全相同。從最淺顯的來說,就像雍正皇帝所講的,總不外乎勸人爲善,沒有宗教勸人作惡的,共同方向,共同目標。不相同的,那是在過去,過去交通不發達,閉塞,沒有信息,這些大聖大賢在一個地方,受他的地方上的曆史文化淵源的約製,所以他有不同的方式,可是在理論、方向、目標沒有不相同的。這麼多年來,我也是常常在口中提出宗教大學、多元文化大學,現在還沒出現,我們希望在下一個十年裏面能出現就好了。
所以,我們看到「魔網入心」這一句,感觸很深。我們也要懂得利用,那個魔字換個佛字多好?現在宗教確實,聖賢教育、宗教教育要利用這些高科技的工具,把正法通過這種工具送到每個人的家裏,送到每個人的心裏,這就是諸佛菩薩的大慈大悲,幫助衆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老師非常重要,沒有老師我們怎麼會成就?現在真正的老師找不到了,這是什麼原因?衆生福薄,把倫理、道德、因果疏忽了,所以聖賢人不來。不能說世間沒有佛菩薩,我們學佛的人相信,佛菩薩在這個苦難的世界一定有很多都住世。住世怎麼樣?不敢弘揚正法,爲什麼?弘揚正法沒有人接受,而且還有障礙,你還會遭到嚴厲的批評、排斥。佛菩薩用什麼方法?和光同塵,恒順衆生,順著你,遇到機緣給你說幾句正法,不痛不癢,這種方式總要有相當長的機會,這個聽的人忽然覺悟了。就像我早年剛剛開始學佛,不相信戒律,我只學經、學論,不學戒律。爲什麼?有個很錯誤的觀念,戒律是叁千年前印度人的生活規範,學這個幹什麼?學著去當印度人,去當叁千年前印度古人,這個我們辦不到。看到別的持戒人還笑話他、還批評他,我們是過來人,清楚。章嘉大師善巧方便,他知道,所以在我面前不談戒律,喜歡經就談論經,喜歡論就研究論,不談這個,放一邊。可是他常常提醒我一下,輕描淡寫,我們課完了之後離開,向老師告辭。老師很慈悲,他會送我到門口,送到門口輕輕給我說一句話,「戒律很重要」,我們聽了也沒在意。
叁年了,他老人家圓寂了,北投那邊做個小的火化爐,像個小塔一樣,在那邊火化。甘珠活佛帶了一批人,跟他的弟子,在那邊搭幾個帳篷,守了七天。我那個時候在工作,我請了叁天假,我在帳篷住了叁天,反省。老師我跟他叁年,他教了我些什麼?第一個印象「戒律很重要」,這個話他總講了幾十遍,印象深刻。他爲什麼會講這一句?我們對戒律沒討論過,我就想,如果不是真的很重要,他不會反複叮咛幾十次。我很認真想這個問題,以後就想通了,大概是因爲我過去把佛家戒律跟儒家的禮同等的看待。我們中國傳統的禮,夏商周就不一樣,爲什麼?每個時代從意識形態到生活起居都不相同,有可以遵循的,有的改動了。像現在國家的法律,包括憲法,過個若幹年,社會形態變了,憲法裏的條文都可以修改,常常修改它才能適用。那個時候是這麼個觀念,戒律也應該是隔一段時期要修改的,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時代,戒律的精神可以不變,做的這些方法應當要改,腦子裏是這麼些東西。
後來想想章嘉大師這句話意思很深,才想出一個什麼?大概這是聖凡的標准,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傳的禮,那是人間的標准,想出這麼一點。我們要轉凡成聖,這是凡聖的標准,除非你不想做聖人,我想出這麼個道理。有了這個道理支持,我就看戒律的書,你爲什麼要看這個?他這個戒律是不能變的。佛家四個根本大戒,超越時間、超越空間,這個四大戒所有宗教裏全都有。第一個是不殺生,其它宗教裏面叫不殺人,佛教講的不殺生,說的範圍更廣,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這四條所有宗教經典裏面都有。這些宗教的創始人沒見過面、沒開過會,爲什麼製定戒律這四樣都相同?在佛法講這是性德,一切衆生自性裏頭本有的。就像我們這部論典裏面前面講的四德,四德這些戒律的範圍是第二條,「威儀有則」,則就是戒律、就是規矩、就是典範,我們行住坐臥、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合規矩。這規矩是什麼?規矩是性德,自性裏頭本有的。我們中國老祖宗講得好、講得清楚,簡單扼要,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你看多清楚。五倫是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這是自然的,絕不是哪個人發明的。五常,仁義禮智信,這是性德,基本的。再把它細分一點就是四維八德,四維是禮義廉恥,八德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前面是重複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禮義廉恥裏頭有四個,八德裏面除了這四個,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跟它相應,這正,這標准。不相應呢?不相應就是邪,邪正就有了標准。所以,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性德,威儀有則,則是什麼?這四種就是原則。在佛法裏面有十善業道、六和、六度、普賢十願,也很簡單,不複雜,原因是便利我們容易記住,時時刻刻在起心動念之處,能夠提得起,能夠想得到。這叫觀照,這是標准,不能離開標准太遠,那就叫威儀有則。
我們今天找不到老師,我們曉得有佛菩薩示現在世間,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他也不會暴露身分。這些人肯定是好人,他會教我們,他不教我們信他,爲什麼?那些邪師都會叫人信他。所以真正善知識不會教人信他,他會教什麼?你去信經教,你去信古人,這個好!經教、古人是他肯定的,信經教、信古人就是信他。你看李老師教我信淨土,信《無量壽經》、信《阿彌陀經》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幽溪大師的批注,給我介紹叁個批注,信印光大師,他不說自己。這是末法時期我們怎樣辨別真善知識,這個重要。我們沒有個人的名聞利養,我們只希望一切衆生能夠改邪歸正、能夠斷惡修善,他這一生真正能夠覺悟,這就好了,目的就達到了。他喜歡哪一部經典,這部經典確實《大藏經》裏有的,我們歡喜贊歎,不必要勸他改,那就錯了。佛一再告訴我們,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不用改,喜歡什麼就照哪個經學,肯定能成就。我們雖然學的經、依據的經論不一樣,可是我們都是走的成佛之道,我用這個方法能達到,他用那個方法也能達到,這就行了。
爲什麼依古人?古人的成就是多少大德、善知識所肯定的,那就沒錯。現在人爲什麼我們不勸他?現在人他的言行、他的方法,還沒有得到許多大德、善知識的肯定,我們是肉眼凡夫不認識,不可以批評,我們不認識。過去這些大德,他們東西已經被肯定了,我們怎麼知道被肯定?有個標准,他的這些著作要是收入《藏經》,那就是被肯定的。現在印《大藏經》很多,我們的著作也可以印進去,那不就被肯定了嗎?李老師告訴我,他說真的,現在人印《大藏經》,自己的東西、他熟悉的朋友、好朋友的東西他都把它放進去,問題就來了。他告訴我,要看古本的《大藏經》,這是個標准。我們中國古時候最晚印的《大藏經》,是乾隆皇帝他發起的,叫《龍藏》,這在中國過去《大藏經》。所以我們要看看《龍藏》目錄上有沒有,如果有,這就被肯定了,《龍藏》目錄上沒有,那就有問題。可是《龍藏》之後,還有一些大德的好東西沒有收進去,我們如果說是在經教裏面奠定了基礎,你自然就有底子,你就能夠辨別。
印光大師的東西是近代的,…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八十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