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三集▪P3

  ..续本文上一页。这个话我们很不好懂,世间这种乐要断,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知道,世间人所有的乐是从外面来的,自性里面的真乐,《论语》第一句话就说出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圣贤之乐、涅槃之乐从哪里来的?是从学习来的,是从内里面往外发的,不是外来的,外来的是什么?外来是刺激,譬如像现在的打吗啡,服毒,他找刺激。他为什么要服毒?他认为那个乐。那个东西有副作用。今天世间人不懂得,寻求外面的乐确实就像打吗啡、就像服毒,乐之后苦就来了,所以乐是苦因。我们把世间这种享乐,五欲六尘之乐把它舍掉,你苦就没有了。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再想想,享受五欲六尘之乐里头会不会勾起贪瞋痴三毒烦恼?如果在享乐里面会引起贪瞋痴慢的烦恼,那就不是真乐,贪瞋痴慢烦恼在造业,你有没有想到将来的果报?这些例子,讲经教学的大德们,我常常听他们引用生活上实际的例子。现在人吃喝玩乐,他认为这是乐,他不知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到灾难来了,病苦来了,后悔莫及。

  涅槃之乐凡夫不知道,跟凡夫讲也讲不清楚,为什么?他从来没有感受到。真正能感受的人确实不多,什么人?真干的人,学习圣贤的教诲认真落实的人他能体会到。愈是认真,我相信他体会得愈深,体会得愈多;不是认真去学习、从内心里发真诚心来学习,他体会不到,纵然天天读诵、天天听讲,听佛菩萨来讲,他感受都是有限的,为什么?他有障碍,他障碍没去掉。障碍总的来说还是分别执着,分别执着除掉,他感受到真乐,不是假的。常乐我净,这是自性里的四净德,那个乐是什么?涅槃之乐。大修行人都是世间绝顶聪明智慧的人,他不傻,你们看他是傻瓜,世间这么乐不会享受,要去修苦行,你不知道他那里面有大乐,你们这些乐怎么比都比不上。你要是晓得,你会跟他一样,你也把世间欢乐全部舍掉,这里有真乐。

  经里面说,「不断乐者,则名为苦;以断乐故,则无有苦。无苦无乐,乃名大乐,此即涅槃之大乐也」。无苦无乐这叫大乐,这还是不太容易理解,我们举个明显的例子,释迦牟尼佛入了这个境界,无苦无乐,清净寂灭,这是涅槃境界。自己确实对一切境缘,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面对着这些,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是自性的真乐。有人来向他请教,问题一提出来,他以自性智慧来解答,能把提问的人,让他听到这个解答的时候豁然大悟。这个乐的现象就被你看到了,你看到智慧,你看到善巧方便,你真正在此地看到他自行化他是那么样的圆满、那么样的殊胜,从哪里来的?从自性来的,不是从外来的。第一个是无苦乐,这都有次第的,告诉我们依次第来学。

  第二,「大寂静乐。谓涅槃之性,是大寂静。以其远离一切愦闹法故。以大寂静名为大乐,此即涅槃之大乐。」清净寂灭,我们世间人讲享清福,寂静里头的乐就是大乘教里面常讲的禅悦,悦是喜悦。这喜悦从哪里来的?从禅定当中来的,寂静就是禅定,这是中国的文字,印度梵文叫禅定。禅悦是乐、是欢喜,不从外头来的,中国谚语里面有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我们知道在六道里头,色界四禅,色界天天人他没有饮食,五欲没有了,财不要了,色不要了,没有了,名不要了,吃也不要了,睡也不要了,他没有睡眠,他也没有饮食,他用什么养身体?禅悦。谚语有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人要遇到快乐的事情特别有精神。这个喜事,最殊胜的喜事是禅悦,禅定里面的欢喜,那种养分不从外头来,这种养分是从自性里头像泉水一样流出来。

  大乘佛法确实不可思议,连我们人身需要的养分都不需要从外头求。真的行吗?我们试试看。近代禅宗的大德虚云老和尚还有很多人知道,住在鸡足山的人就更明白,他老人家在那里住的时间相当长。虚老和尚坐禅入定,这大家知道的,常常一入定半个月、一个月,这么长的时间里面他没有喝水,他没有吃东西,出定之后精神饱满。而且常常告诉人,好像我坐没有一会儿我就出定了,一问别人,半个月了、一个月了,他自己感觉时间很短,所以时间不是真的。他在定中感觉一顿饭的时间,我们人间可能就是十天、半个月,他的感觉就是如此。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够体会到禅悦为食,这佛家语,寂静。

  第三种乐是「大知乐。谓诸佛如来有大智慧,于一切法悉知悉见,名为大乐」,这也是涅槃乐。智慧、德能、相好不是从外头来的,全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佛法里面常讲隐现,没有缘的时候它隐,隐在哪?在自性里头。可是自性什么都没有,自性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所以精神现象跟物质现象在自性里头找不到的,但是有缘,它能生万法。佛法讲万法是缘生,有缘它就现万法,没有缘它就不现。不现不能说它没有,现了不能说它有。现的相,相都是幻相,为什么?它从妄想生的。经上说「一切法从心想生」,那个心想是妄想。为什么?真心离念,真心没有妄想,也就是说真心里没有念头,只要是念头都是妄念,正念无念,无念叫正念。一切法从妄想生,妄想生出的法哪有真的?哪有这种道理!所以一切法确实是梦幻泡影,佛跟我们讲真话,《金刚经》上讲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它存在的时间,「如露亦如电」,佛教我们「应作如是观」。你能这样看法,那正确了,你就没有看错。所以一切法能不能执着?不可以,不能执着。为什么不能执着?它不是真的,包括自己身相也不是真的。

  所以我们要觉悟,我们每天要睡觉,睡觉应该做什么样的想法,作如是观,我天天睡觉的时候都想着什么?死了,你睡着不跟死了一样吗?第二天早晨又醒过来了。你想想睡着的时候,不但这世间没有一样东西是你自己的,身体也不是自己的,你到另外一个境界去了,梦中去了。梦中也是个境界,你到那里去了,你已经换了环境。常常作如是观,生死就看破了,生死来的时候你不惊不怖,你一点不害怕,为什么?很正常,我每天都干一次,没有两样。同时警觉自己,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放下了。放下是正确的,你要想贪求是假的,为什么?决定贪不到。如果真正能够得到,可以,佛也赞成你去争取,得不到!这才是真话,事实真相。所以一切境缘,物质环境、人事环境都是缘分。佛陀教导我们要结缘,要结善缘,要结法缘,不要结恶缘,不要结世间的情缘,这个不好,结法缘、结善缘。

  佛菩萨、祖师大德给我们的教诲句句真实,真的明白,真的相信,你就回头了。向哪里求?向自性当中求,所以佛法称为内学,外面东西不重要。世尊当年为我们做的示现,我们要细心去观察、去体会,他老人家示现什么?我们现在所讲的知识分子,好学、求知,有求知的欲望。他从十九岁离开家庭,连王位他都舍弃了,到外面去求学,印度所有宗教、所有学派里面这些大德他都亲近过,都跟他们学过,学了十二年,统统都参访过,再没地方学了,可是问题没解决。六道是搞清楚了,当然他也学过四禅八定,六道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六道?六道以外还有没有世界?这都是我们普通一个好学的人免不了的问题。这三个问题在当时宗教跟学术都没有办法解答。宗教里面把四空天当作涅槃,误会,把非想非非想处天当作宇宙的源起,这误会了。所以释迦牟尼佛放弃了,十二年所学的东西放下了,在菩提树下入更深的禅定。我们知道四禅八定只是把执着放下,禅定功夫把它伏住,分别暂时放下,起心动念也放下,这是我们在大乘法里面明了的,所以它不是究竟法。

  佛放下十二年所学的,入更深的禅定是什么?不但执着放下,分别放下,连起心动念都放下了。我们知道这就是妄尽还源,回归自性,自性里面的般若智慧现前了。就像惠能大师一样,惠能大师为我们示现的,不认识字,没念过书,一旦开悟之后,就是放下了,放下就开悟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你念给他听,他全懂。我们会念,不懂,他给我们讲解,我们也能开悟。这就是说什么?真实智慧不一定要从书本上得来,书本是一个方便法;真实法,真实法在自性,必须把自性的障碍除掉,这教你放下。所以放下执着,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着,你就成正觉,称你作阿罗汉,六道就没有了,你超越六道。你再能把分别放下,也就是说对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分别,你就成正等正觉,称你作菩萨。如果你再能够真正做到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起心不动念,你就成无上正等正觉,人家称你作佛陀。就像能大师说的,这个与认不认识字、与学不学经教不相干,这叫教外别传。

  凡夫成佛在理论上讲是一念之间,哪有什么时间,只要你肯放下。所以我这一生很感谢我的老师章嘉大师,这桩事情是他老人家早年教给我的,「看破、放下」。可是怎么样?我不懂,我把他的意思体会到是最浅的,不知道这里头有密义。可是通过这五十八年,我学佛五十八年,五十八年年年不断从经教里头提升,现在才搞清楚、搞明白,这叫解悟。搞清楚、搞明白,我还不能入这个境界,什么原因?没有彻底放下,是放下很多,没有彻底,还是不干不净。现在要做的功夫?做的功夫是要彻底放下,还得要求生净土。彻底放下还要求生净土,才真正能保得住,要不求生净土的话,还在六道十法界里头,怕自己保不住,生到极乐世界就保全了。道理懂得了,事上就得真干。

  末后一条「不坏乐」,好!「谓如来之身,非烦恼无常之身,犹如金刚,不能毁坏,身不坏故,名为大乐」,这是涅槃第四乐。所谓是金刚不坏身,那个金刚是比喻。如来之身是什么身?烦恼无常之身是我们六道众生的业报身,六道里头的人统统是业报身,无色界天不讲,他没有身相,从色界天一直到阿鼻地狱都有身相,这身相是从哪里来的?从执着来的,烦恼就是分别执着。无常,剎那生灭,不是永恒存在。所以一定要晓得,事实真相是剎那生灭,我们感官世界里面是这种剎那生灭的相似相续相,不是真的相续,相似相续。为什么?每个念不一样,念念不相同,于是它现的相,相相不相到。确实就跟我们看电影银幕上现的相一样,银幕的速度很慢,一秒钟二十四个生灭,就是一秒钟银幕上的底片换了二十四张。我们凡夫眼见的速度没有它快,以为它是个真的,以为它是个动的,其实什么?张张都不动,幻灯片放出来张张都不动,它换得太快了,我们以为它在动作,没有一张是动的。

  现在弥勒菩萨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问得好,凡夫心有所念,这个念很粗,我们起心动念想一桩事情,念一桩事情,佛问这一念里头有多少个细念?这个念是你能觉察到的,细念是觉察不到的。弥勒菩萨告诉我们,我们现在一计算,概略的计算,一秒钟一千二百八十兆的生灭。你看电影银幕一秒钟二十四,弥勒菩萨告诉我们,我们现前这个境界一秒钟是一千二百八十兆。你要记住,念念都不一样,每个念都有一个相分,都出现境界相,这个境界相随念头生灭,念头起它起,念头灭它灭,第二个念头又起来了,念念不相到,所以它的境界相也是念念不相到的。这个事实真相要懂得,对我们修行有大好处,各个相都是独立的,所以不能执着。

  弥勒菩萨就劝告我们,他说念头太微细了,不可执持。我们在这个幻相里面生起执着的心、控制的念头、占有的念头,错了,不可以。那个什么?你生起这个念头就造业,就像《地藏经》上所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不起心、不动念是佛,佛境界;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菩萨境界;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没有执着,是阿罗汉的境界;在境界里面有起心动念、分别执着,那是六道凡夫。你看佛在经典上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我们要想超凡入圣,要想恢复性德,性德里面的智慧、德能,连相好都是圆满的,不用到外面求,外面是决定求不到,这要知道。外面你所求得的还是你自己在造业,业报里面有副作用,业报里头有无量苦。

  这个地方说的身不是肉身,为什么?肉身有生有灭,这什么身?我们一定要知道,法身。对的,法身才是我们自己的真身,法身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法身有没有相?有相就有毁灭,就有生灭,没有相,所以他没有生灭。没有相他不能毁坏,他是真身,他能现一切相。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那个三十二不是数字,是代表圆满,大圆满,三十二类,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相,你看多自在。因为法身无相,他能现一切相,如果有相,他就不能现。有相什么?他有执着,他就不能现,他没有相,能现一切相。怎么现?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心里想什么相,他就能跟他起感应道交现什样的相,所以众生生欢喜心。

  净土宗讲四土三辈九品,法身是什么?法身是常寂光净土。常寂光,大乘经里面也把它翻成大光明藏,一片光明。这个光明是自性的,是性光,光柔和,不会刺眼。这个光的磁场非常美妙,那是享受,那是安乐,充满了智慧,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我们今天是起了妄想分别执着,就是常寂光前起了一种障碍,好像是起了一层雾一样的,云雾一样的,障碍住了,常寂光不能现前。不能现前变什么?变成黑暗,叫无明。我们今天看到是,如果太阳没有了,星星没有了,灯光没有了,一片黑暗,叫大黑天,这叫无明。无明从哪里来的?一念不觉发生的。无明破了的时候你永远见不到黑暗,一片光明,这是法身,这是真正的自己。起心动念它就现,现万法,就现宇宙、就现森罗万象,我也现前,就跟作梦一样。你们诸位想想,哪一次作梦没有自己?我什么时候来的?我跟宇宙同时发生的,没有先后。这个道理很深,这是事实真相。你契入这个境界之后,你就知道永远不坏。你看他讲的,无苦、寂静、大知、不坏,这是自性,这是禅宗讲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学佛没有别的,妄尽还源,还源是归还到大涅槃,圆满成就。归还到大涅槃,起作用真正是不可思议,十法界的众生,哪个地方众生有求,你哪里就有应,像观世音菩萨一样,千处祈求千处应,不止千处,你就能做种种示现,普度众生,你说这个多乐!涅槃的四乐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三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