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心的修法——2007年于杭州开示

  菩提心的修法

  ——2007年于杭州开示

  思考题

  1、学佛法、信佛法、修佛法有何差别?你属于哪一种?

  2、念佛、参禅到底是大乘修法,还是小乘修法?为什么?

  3、什么叫舍无量心、悲无量心?应该如何观修?

  4、怎样通过呼吸修持自他交换?这与慈悲心有什么关系?此法具有哪些功德?

  5、菩提心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你今后打算怎样修菩提心?

  6、请以比喻说明,菩提心对忏悔罪业有极大的帮助。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菩提心的修法若讲广一点,内容就比较多,但因为时间关系,我只是给大家略说。

  大概在半年以前,我要求大家每天早上要观菩提心,时间最少是半个小时,可是我当时比较忙,没有详细讲怎么样观修,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比较茫然。有些人早上起来之后,想一想“我今天要帮助众生、利益众生”就可以了,有些人观到胜义菩提心的空性方面去了,这种现象最近比较多,所以我今天简单介绍一下观修方法。

  一、观修菩提心的必要性:

  学过《入行论》等大乘论典的人都知道,在所有的修行当中,菩提心的地位举足轻重。如果没有修成菩提心,一切显宗和密宗的修法功德不大,甚至很可能修偏了,所以首先一定要了解菩提心。

  但光是了解还不够,现在很多人对佛法只了解就满足了,其实学佛法、信佛法、修佛法是不相同的。我们相信佛法,叫信佛法;字面上知道一点理论,这叫学佛法;不但是相信、知道,而且实际行动中真的去做,这叫修佛法。这几个概念是完全不同的。比方说,我们首先不知道某个企业,后来通过各种方法,相信有这个企业的存在,这叫信;然后了解它的建筑、规模、设施,这叫做学;最后掌握企业从开业到发展的整个状况,自己在行动中去运作,就叫修。

  有些人根本不信佛教;有些稍微信一点;有些信一点,也学一点,但从来没有修过,实际上最关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修佛法,将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再三串习,再三修持。很多人字面上知道菩提心,刚才有些居士也背了《入行论》第一品,功德真是非常大,但你们修了没有呢?没有修的话,佛法的力量体现不出来。所以,信佛法不行,学佛法也不行,一定要修佛法,否则自己临死时可能一点也用不上。有些人理论上讲得天花乱坠,自相续却与佛法背道而驰,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没有修持。因此,我非常希望大家一定要修菩提心。

  我们平时所修的法是大乘还是小乘,完全取决于是否有菩提心。我以前也提过多次,比如说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个词上面不分大乘和小乘,以出离心来摄持,就成了小乘的念佛法门;以菩提心来摄持,就是大乘的念佛法门。在佛面前磕头、供灯,也不分大乘和小乘,此善根成为什么样的善根,根本决定于自己的心态。譬如三个人今天在佛像前供灯、烧香、磕头,一个人是为了今生的利益,求佛保佑家庭平安、生意兴隆;一个人想自己获得解脱;一个人是为了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而发愿。表面上看来,三个都是供三盏灯、点三支香、磕三个头,功德似乎一模一样,可是由于不同的三种发心,相应就有了世间、小乘和大乘三种功德。所以,在修行过程中,每个人需要发菩提心。

  藏传佛教的大成就者乔美仁波切说过:“密宗的即生成就,是以菩提心为因,密宗的方便方法为缘。”可见,藏传佛教的即生成就,离不开菩提心。同样,汉传佛教的净土宗和禅宗,也离不开菩提心。释迦牟尼佛三藏十二部经典中,离开菩提心的大乘法门,绝对是找不到的。不能说“正因为我是禅宗的,正因为我是净土宗的,这个法肯定是大乘”,要知道,之所以说是大乘,必须以菩提心来摄持。故大家先要知道菩提心的重要性,知道了以后,自己才会愿意去修。

  二、观修菩提心的方法:

  具体怎么样修呢?这个窍诀非常多,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华智仁波切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堪布阿琼 的《大圆满前行笔记》、乔美仁波切的《山法》及阿底峡尊者的教言中,都讲到了修菩提心的窍诀。我今天将这几个结合起来,大致给大家介绍一下。

  菩提心,是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获得无上佛果的一种发心。有人认为菩提心非常简单,行住坐卧、吃饭走路,以利他心来摄持就成了菩提心;有人认为菩提心非常困难,只有等明心见性或证悟空性以后才可以生起。实际上,这两个都是堕入一种极端。我们不能认为菩提心太简单,随便哪个凡夫人都能修得起来;也不能认为太难了,因为很多高僧大德都明确说过,即使没有得到一地菩萨的境界,也可以产生菩提心,故大家应该对自己有信心。

  1、菩提心的前行:四无量心

  你们早上起来之后,先要从四无量心开始修。所谓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为什么称之为“无量”呢?因为修这四种心,功德无量,福报也无量,没有大的心量,没办法修持,所以叫无量心。

  本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中,最初应该从慈心开始修,但是按照华智仁波切的窍决,如果首先没有修成舍心,那么慈心与悲心就会偏堕一方,达不到完全清净,所以最先要从舍心开始修。

  所谓的舍无量心,是指断除对怨敌的嗔恨、对亲友的贪爱而对一切众生无有亲疏的平等心。许多人对亲人很关心,亲人遇到一点麻烦,就全力以赴地去帮助,而怨敌如果遇到困难,不但不帮助,反而心里乐滋滋的,大叫“活该”。有了这种心态,相续中有没有真正的菩提心呢?没有!

  尽管凡夫人无法根除这种习气,但起码也要尽量去做,看到任何一个众生遇到困难时,应当有帮助之心。对亲友不要特别贪执,对怨敌也不要特别憎恨,这两个若能完全平等,就叫做舍无量心。

  正式观修的时候,应该将亲人观在左侧,怨敌观在右侧 。以普通人的习惯,如果敌人坐在这一边,母亲坐在那一边,他会面朝母亲而背向敌人,为什么呢?因为他对敌人有意见,对母亲有贪执。但在修菩提心时,一定要将这二者同等对待。因为众生无始以来都当过自己的父母,这一点有丰富的教证和理证,噶当派的阿底峡尊者,在讲七种教言的前三种——知母、念恩、报恩时,对此分析得相当透彻。

  任何众生都当过自己的父母,刚开始很多人有点想不通,觉得这是不可能的。其实在这个世间上,不可能的事情非常多,只要你通过再三辩论、再三思维,逐渐逐渐会接受的。若能明白众生都当过自己的父母,那为何对怨敌有憎恨心呢?这都是未经观察所造成的。事实上,众生与自己的亲疏关系不定,如今被当作亲友的这些人,在以往的生生世世中,有许多都是曾加害过自己的仇人。

  从前,国王赤松德赞(文殊菩萨的化身)的女儿莲明公主,17岁就突然离开了人世。国王见到莲花生大师时,问道:“我这个公主也算是一个很有福报的人,因为她转生为我的女儿,并有幸遇见了您等犹如真佛般的大智者,可是为什么她的寿命如此之短呢?”

  莲花生大师回答说:“其实,你这位公主并不是因为福报而投生为你的女儿,而是她前世跟你有仇怨。往昔我们修建夏绒卡绣大塔时,莲明公主在那时为一只毒蜂,它叮在你的肩上,你无意之中把它打死了,正是由于当时的命债,它才转生为你的女儿。”

  同理,我们现在恨之入骨的怨敌,甚至随意杀害的旁生,往昔也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净宗十一祖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中讲过一个事实:南京有个养驴的人家,主妇生下一个儿子,不久即去世,死后堕入畜道为驴,且转生于原来家中。多年后的一日,其子令驴背粮食回家,由于驴已衰老,行走极为缓慢,遂遭鞭子狠狠抽打,直至皮破出血。这天晚上,驴托梦给儿子说:“你不要这样狠心打我,我就是你的生身母亲,因过去偷你父亲四两银子,今生变驴来还债。现在债已还清,我也已经脱苦,所以才能托梦于你。”儿子从梦中惊醒,非常后悔,从此善待此驴,不再使用。

  还有一则故事说:从前有个屠夫,买了一头大肥猪,想把这头猪牵去宰杀。说来也奇怪,不但自己牵它不动,就是请很多人去牵,它也纹丝不动。大家正在无计可施时,文殊菩萨示现一个普通人对屠夫说:“你如此劳心费力也无济于事,不如让我来试试。”屠夫听了很欢喜,以为这个人力大无比。岂料此人并不去牵它,只是轻轻呼唤它的名字,猪就欣然移动身躯,随之而去。这时,那个屠夫却放下屠刀,泫然而泣,因他听到的名字不是别人,正是他已去世的父亲。

  汉传佛教也好,藏传佛教也好,都承认一切众生当过父母,包括自己的怨敌和所杀害的众生。我们没有宿命通,并不能现见这一点,但是通过学习,应该对亲人不生贪心,对怨敌不生嗔心,这两个基本上平起平坐时,舍无量心就修出来了。

  其实,我们执著的范围是可以扩大的。打个比方说,两队进行比赛时,如果是家庭与家庭之间,我会希望我这一家要赢;如果是村子与村子之间,我就想我们村要赢;如果是杭州与北京比赛,那么我所执就在杭州上了;如果中国与美国比赛,执著的范围会进一步扩大……因此,执著是虚幻无实的,如果真正去观察,敌人也是我的,父母也是我的,道理上完全可以打平。到了这样的境界时,看见敌人不会有害心,看见亲人不会有贪著,贪嗔的对境都是平等的。

  当然,开始修会有一定的困难,但若修了一两个月,明显的效果就可以出来了。

  然后修悲无量心。悲无量心是愿三界轮回…

《菩提心的修法——2007年于杭州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