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的修法
——2007年于杭州開示
思考題
1、學佛法、信佛法、修佛法有何差別?你屬于哪一種?
2、念佛、參禅到底是大乘修法,還是小乘修法?爲什麼?
3、什麼叫舍無量心、悲無量心?應該如何觀修?
4、怎樣通過呼吸修持自他交換?這與慈悲心有什麼關系?此法具有哪些功德?
5、菩提心必須具備哪兩個條件?你今後打算怎樣修菩提心?
6、請以比喻說明,菩提心對忏悔罪業有極大的幫助。
頂禮釋迦牟尼佛:
釀吉欽布奏旦涅咪揚 大悲攝受具诤濁世刹
宗內門蘭欽波鄂嘉達 爾後發下五百廣大願
巴嘎達鄂燦吐謝莫到 贊如白蓮聞名不退轉
敦巴特吉堅拉夏擦漏 恭敬頂禮本師大悲尊
上師瑜伽速賜加持:
涅慶日俄再愛香克思 自大聖境五臺山
加華頭吉新拉意拉悶 文殊加持入心間
晉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禱晉美彭措足
共機多巴破瓦新吉羅 證悟意傳求加持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菩提心的修法若講廣一點,內容就比較多,但因爲時間關系,我只是給大家略說。
大概在半年以前,我要求大家每天早上要觀菩提心,時間最少是半個小時,可是我當時比較忙,沒有詳細講怎麼樣觀修,很多人在這個問題上比較茫然。有些人早上起來之後,想一想“我今天要幫助衆生、利益衆生”就可以了,有些人觀到勝義菩提心的空性方面去了,這種現象最近比較多,所以我今天簡單介紹一下觀修方法。
一、觀修菩提心的必要性:
學過《入行論》等大乘論典的人都知道,在所有的修行當中,菩提心的地位舉足輕重。如果沒有修成菩提心,一切顯宗和密宗的修法功德不大,甚至很可能修偏了,所以首先一定要了解菩提心。
但光是了解還不夠,現在很多人對佛法只了解就滿足了,其實學佛法、信佛法、修佛法是不相同的。我們相信佛法,叫信佛法;字面上知道一點理論,這叫學佛法;不但是相信、知道,而且實際行動中真的去做,這叫修佛法。這幾個概念是完全不同的。比方說,我們首先不知道某個企業,後來通過各種方法,相信有這個企業的存在,這叫信;然後了解它的建築、規模、設施,這叫做學;最後掌握企業從開業到發展的整個狀況,自己在行動中去運作,就叫修。
有些人根本不信佛教;有些稍微信一點;有些信一點,也學一點,但從來沒有修過,實際上最關鍵的是什麼呢?就是要修佛法,將自己所了解的知識再叁串習,再叁修持。很多人字面上知道菩提心,剛才有些居士也背了《入行論》第一品,功德真是非常大,但你們修了沒有呢?沒有修的話,佛法的力量體現不出來。所以,信佛法不行,學佛法也不行,一定要修佛法,否則自己臨死時可能一點也用不上。有些人理論上講得天花亂墜,自相續卻與佛法背道而馳,原因是什麼呢?就是沒有修持。因此,我非常希望大家一定要修菩提心。
我們平時所修的法是大乘還是小乘,完全取決于是否有菩提心。我以前也提過多次,比如說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個詞上面不分大乘和小乘,以出離心來攝持,就成了小乘的念佛法門;以菩提心來攝持,就是大乘的念佛法門。在佛面前磕頭、供燈,也不分大乘和小乘,此善根成爲什麼樣的善根,根本決定于自己的心態。譬如叁個人今天在佛像前供燈、燒香、磕頭,一個人是爲了今生的利益,求佛保佑家庭平安、生意興隆;一個人想自己獲得解脫;一個人是爲了天下無邊的一切衆生而發願。表面上看來,叁個都是供叁盞燈、點叁支香、磕叁個頭,功德似乎一模一樣,可是由于不同的叁種發心,相應就有了世間、小乘和大乘叁種功德。所以,在修行過程中,每個人需要發菩提心。
藏傳佛教的大成就者喬美仁波切說過:“密宗的即生成就,是以菩提心爲因,密宗的方便方法爲緣。”可見,藏傳佛教的即生成就,離不開菩提心。同樣,漢傳佛教的淨土宗和禅宗,也離不開菩提心。釋迦牟尼佛叁藏十二部經典中,離開菩提心的大乘法門,絕對是找不到的。不能說“正因爲我是禅宗的,正因爲我是淨土宗的,這個法肯定是大乘”,要知道,之所以說是大乘,必須以菩提心來攝持。故大家先要知道菩提心的重要性,知道了以後,自己才會願意去修。
二、觀修菩提心的方法:
具體怎麼樣修呢?這個竅訣非常多,無垢光尊者的《大圓滿心性休息》、華智仁波切的《大圓滿前行引導文》、堪布阿瓊 的《大圓滿前行筆記》、喬美仁波切的《山法》及阿底峽尊者的教言中,都講到了修菩提心的竅訣。我今天將這幾個結合起來,大致給大家介紹一下。
菩提心,是願一切衆生離苦得樂、獲得無上佛果的一種發心。有人認爲菩提心非常簡單,行住坐臥、吃飯走路,以利他心來攝持就成了菩提心;有人認爲菩提心非常困難,只有等明心見性或證悟空性以後才可以生起。實際上,這兩個都是墮入一種極端。我們不能認爲菩提心太簡單,隨便哪個凡夫人都能修得起來;也不能認爲太難了,因爲很多高僧大德都明確說過,即使沒有得到一地菩薩的境界,也可以産生菩提心,故大家應該對自己有信心。
1、菩提心的前行:四無量心
你們早上起來之後,先要從四無量心開始修。所謂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舍。爲什麼稱之爲“無量”呢?因爲修這四種心,功德無量,福報也無量,沒有大的心量,沒辦法修持,所以叫無量心。
本來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中,最初應該從慈心開始修,但是按照華智仁波切的竅決,如果首先沒有修成舍心,那麼慈心與悲心就會偏墮一方,達不到完全清淨,所以最先要從舍心開始修。
所謂的舍無量心,是指斷除對怨敵的嗔恨、對親友的貪愛而對一切衆生無有親疏的平等心。許多人對親人很關心,親人遇到一點麻煩,就全力以赴地去幫助,而怨敵如果遇到困難,不但不幫助,反而心裏樂滋滋的,大叫“活該”。有了這種心態,相續中有沒有真正的菩提心呢?沒有!
盡管凡夫人無法根除這種習氣,但起碼也要盡量去做,看到任何一個衆生遇到困難時,應當有幫助之心。對親友不要特別貪執,對怨敵也不要特別憎恨,這兩個若能完全平等,就叫做舍無量心。
正式觀修的時候,應該將親人觀在左側,怨敵觀在右側 。以普通人的習慣,如果敵人坐在這一邊,母親坐在那一邊,他會面朝母親而背向敵人,爲什麼呢?因爲他對敵人有意見,對母親有貪執。但在修菩提心時,一定要將這二者同等對待。因爲衆生無始以來都當過自己的父母,這一點有豐富的教證和理證,噶當派的阿底峽尊者,在講七種教言的前叁種——知母、念恩、報恩時,對此分析得相當透徹。
任何衆生都當過自己的父母,剛開始很多人有點想不通,覺得這是不可能的。其實在這個世間上,不可能的事情非常多,只要你通過再叁辯論、再叁思維,逐漸逐漸會接受的。若能明白衆生都當過自己的父母,那爲何對怨敵有憎恨心呢?這都是未經觀察所造成的。事實上,衆生與自己的親疏關系不定,如今被當作親友的這些人,在以往的生生世世中,有許多都是曾加害過自己的仇人。
從前,國王赤松德贊(文殊菩薩的化身)的女兒蓮明公主,17歲就突然離開了人世。國王見到蓮花生大師時,問道:“我這個公主也算是一個很有福報的人,因爲她轉生爲我的女兒,並有幸遇見了您等猶如真佛般的大智者,可是爲什麼她的壽命如此之短呢?”
蓮花生大師回答說:“其實,你這位公主並不是因爲福報而投生爲你的女兒,而是她前世跟你有仇怨。往昔我們修建夏絨卡繡大塔時,蓮明公主在那時爲一只毒蜂,它叮在你的肩上,你無意之中把它打死了,正是由于當時的命債,它才轉生爲你的女兒。”
同理,我們現在恨之入骨的怨敵,甚至隨意殺害的旁生,往昔也曾經做過自己的父母。淨宗十一祖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中講過一個事實:南京有個養驢的人家,主婦生下一個兒子,不久即去世,死後墮入畜道爲驢,且轉生于原來家中。多年後的一日,其子令驢背糧食回家,由于驢已衰老,行走極爲緩慢,遂遭鞭子狠狠抽打,直至皮破出血。這天晚上,驢托夢給兒子說:“你不要這樣狠心打我,我就是你的生身母親,因過去偷你父親四兩銀子,今生變驢來還債。現在債已還清,我也已經脫苦,所以才能托夢于你。”兒子從夢中驚醒,非常後悔,從此善待此驢,不再使用。
還有一則故事說:從前有個屠夫,買了一頭大肥豬,想把這頭豬牽去宰殺。說來也奇怪,不但自己牽它不動,就是請很多人去牽,它也紋絲不動。大家正在無計可施時,文殊菩薩示現一個普通人對屠夫說:“你如此勞心費力也無濟于事,不如讓我來試試。”屠夫聽了很歡喜,以爲這個人力大無比。豈料此人並不去牽它,只是輕輕呼喚它的名字,豬就欣然移動身軀,隨之而去。這時,那個屠夫卻放下屠刀,泫然而泣,因他聽到的名字不是別人,正是他已去世的父親。
漢傳佛教也好,藏傳佛教也好,都承認一切衆生當過父母,包括自己的怨敵和所殺害的衆生。我們沒有宿命通,並不能現見這一點,但是通過學習,應該對親人不生貪心,對怨敵不生嗔心,這兩個基本上平起平坐時,舍無量心就修出來了。
其實,我們執著的範圍是可以擴大的。打個比方說,兩隊進行比賽時,如果是家庭與家庭之間,我會希望我這一家要贏;如果是村子與村子之間,我就想我們村要贏;如果是杭州與北京比賽,那麼我所執就在杭州上了;如果中國與美國比賽,執著的範圍會進一步擴大……因此,執著是虛幻無實的,如果真正去觀察,敵人也是我的,父母也是我的,道理上完全可以打平。到了這樣的境界時,看見敵人不會有害心,看見親人不會有貪著,貪嗔的對境都是平等的。
當然,開始修會有一定的困難,但若修了一兩個月,明顯的效果就可以出來了。
然後修悲無量心。悲無量心是願叁界輪回…
《菩提心的修法——2007年于杭州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