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五十五集▪P4

  ..续本文上一页的事业做好,这是属于无畏布施。我们能够想到照顾老人,帮助老人度幸福美满快乐的晚年,这个福报比什么都大!这果报是健康长寿。现在养老是全世界一个社会问题,老人愈来愈多,年轻人,中国还比较好一点,现在学外国,外国年轻人是不养老人的,老人是国家去养他。国家要有这个能力才行,国家要没有这个能力的话,它也做不到。最早国家养老应该是从美国开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美国是世界上最强、最富的国家。所以美国人没有积蓄的观念,他老了国家养他,也只限于物质生活,缺乏精神生活。我参观许许多多的老人院,每到一个国家地区我都会去看,看了都很难过。许多老人行动不方便,肯定病很多,为什么?忧愁,甚至有怨恨、烦恼,这放不下。我们中国人讲坐吃等死,让我们真的有这种强烈的感触,怎样帮助老人解除这个困苦?所以我想到养老院应该变成学校,老人大学,让他天天去学习、去听课。课程讲什么?讲故事、讲历史,讲古代的东西,老人喜欢听。讲经典、讲宗教,带他念佛,带他祈祷,让他生活不会寂寞,天天还有事情干。所以要把老人院办成老人大学,办成老人文化交流中心,办成老人的艺术馆,让他们生活得很快乐,这很重要。再看看小孩也是令人担忧的一桩事情,现在儿童教育有问题,有严重问题,为什么?没有伦理的教育、没有道德的教育、没有因果的教育,这不得了。这事让我们想到下一代怎么办?问题可严重!这是今天社会的大问题。我们讲到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都包括在这个范围当中。

  持戒,都是从自己做起。六度里面的「持戒」,实在讲就是这些年来我们常常讲的、提到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要做出一个榜样给社会大众看,都要从自己做起。戒律是规矩,把伦理、把道德、把因果做出来给别人看,自己做好了,你就影响一个家庭,一家学你。具体的就是落实《弟子规》、落实《感应篇》,身体力行!一家做好了,你就会影响你的亲朋好友、你的邻居,邻里乡党就产生影响。从什么地方做起?从谦卑做起,从和颜悦色做起,跟人一见面知道行礼,不要怕人笑。礼有节度,我常常在想四十岁以下的,我们行礼都应该九十度鞠躬礼,恭敬礼;四十到六十,四十五度;六十岁以上的十五度,年岁老了,老人弯腰比较困难!能做出一个好榜样,好,社会风气就改变。我前几年在汤池小镇做这个实验,统统是九十度的鞠躬,所以那个小镇人与人相见面都会敬礼。有很多人到那个地方看到这奇怪,好像在日本一样,日本人见面九十度鞠躬礼,从哪里学来的?其实日本是学中国的,学去之后他还保留到现在,这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地方,我们中国反而把它忘掉。表示谦卑、表示尊重别人。要学着知足常乐,要认命,这很重要,这都属于因果上的,绝不妄求,把伦理道德做出来。中国伦理道德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做出来,在日常生活当中,在家庭、在你的工作岗位、在处事待人接物。我们要改变社会风气,要从自己本身做起,日久天长住在这个地方,我相信一个人真肯这样做,一年、二年、三年,你居住的小范围之内肯定产生影响,大家都会这么做。都市里面我们住公寓的多,平常虽然大家都关了门,可是在公共场所、在电梯里面,我们见到有人会不会打招呼?很多人不会。我们给他一鞠躬,问个好,不管他回不回,我们一直就这样做,就能感化人。我们居住在同一栋大楼里面,这也像一个村庄,你这里面有几十户人家,人人见面都那么和睦,磁场就不一样。这一栋大楼、一个公寓里面就是一个小村庄,只要有这么一个人带头干,各个将来都会受影响,我们学佛的人应该带头。

  「忍辱」,这非常重要,忍辱就是忍耐,要有耐心,要能忍,能忍、能让,所以忍跟让常常也是连在一起,忍让。忍让提升是谦让、谦虚,再提升是礼让,这是一个和谐社会的根。大家在一块,为什么不能互相包容?就是不能忍,所以一定要学忍。中国古代特别是读书人,对辱看得很重,我们在古籍里面看到,所谓「士可杀不可辱」,读书人杀头没有关系,侮辱不可以。所以翻经的这些大德,你们把辱看得这么重,好,「忍辱」,就把这写上去,辱都能忍,就没有什么不能忍,全都能忍。所以梵文里面不是忍辱,就是忍耐的意思,特别对中国这个环境,翻译的时候选择这么一个字,这是翻经人的智慧。唯有忍才能精进,才能向上提升,所以古人讲「小不忍则乱大谋」。忍耐帮助你「精进」,精进才能帮助你得「禅定」,禅定才生智慧,定到一定的程度智慧就生。

  最近有同参道友送一本书给我看,我在这几天时间就把它看完,王凤仪先生的《言行录》。这个人我知道,二、三十年前我就知道这个人,但是很少看到他的一些资料。他是清朝末年的人,民国初年,往生的时候是在民国初年,出生在同治年间,同治以后是光绪、宣统,民国元年的时候他四十八岁,他七十四岁走的。看了之后我非常受感动,这是一个农民,没有念过书,虽然没有念过书,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受良好的教育没念过书,好像听起来很矛盾,其实中国人讲受教育,跟念书是两回事情。中国在旧社会里面没有这么多学校,特别是妇女读书的人太少。古人讲「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也是安慰妇女,因为她们读书的机会太少,但是有教育、有教养。这个教养是什么?中国人非常着重教养。从什么时候开始?从胎教开始,怀孕的时候就开始,父母要有很好的心情,你愉快、安定对胎儿影响很大,将来小孩出来,决定是个聪明的、有智慧、有德行。小孩出生,要知道他睁开眼睛他会看,他已经会听,他已经在学习、在模仿。所以跟他接近的那些大人,言谈举止都要端庄,所有一切不善的不能让他看见,不能让他听到,不能让他接触到,从出生到三岁一千天,这真正叫扎根教育。所以诸位要晓得,《弟子规》不是给小孩念的,不是给小孩讲的,那是什么?那就是三岁之前,做父母、做大人的要把《弟子规》做出来给婴儿看,他到三岁的时候,《弟子规》里面那套东西全学会了,这个根了不起!中国古谚语里面讲「三岁看八十」,他到八十岁都不会变,你看这个根扎得多好。谁教他的?父母教的,特别是母亲,母亲能够在这上教小孩,那个母亲是圣母,你将来的小孩是圣贤。这个根扎下去之后,到五、六岁,聪明伶俐的五岁就上学,六岁上学是比较多,上学是老师做给学生看,跟父母一样,所以师徒如父子。老师是学生的榜样,是学生的典型,身教,他不是言教,老师大概带他到十三、四岁,这个根多重要!

  老师那时候教书教句读,教他念,不讲解,教他背诵,为什么?智慧还没有开。这个时候,人的一生记忆力最强的时候,应该要记得的东西全部让他记住,这是中国的教学方法。古时候十三、四岁上太学,这国家立的学校,国家办的学校,进入这个学校里面完全是公费,国家来养你。那个地方的老师给你讲解,你过去所念的这些书、背诵的这些书,现在开始讲解。讲解的时候可以不要带书,学生都背过,老师也背过,说到哪一部书第几页第几行,大家都知道。你说中国人不科学,中国人非常科学,古时候的书籍一行二十个字,一面十行,无论哪一家,那时候刻版印书统统是一样的。不管是哪一家出版的,你问几页几行,统统是一样的,这个方便,对于教学带来特别的方便。不像现在每一家印的书,页数、行数不一样,这有了困难。中国几千年都是这样的,这是个好的传统,应该要保留。所以老师不带书,学生也不带书,念书快乐,老师带着学生,带着酒菜。学生服劳役,挑着担子,老师带着他游山玩水,走到哪里讲到哪里,快乐无比,所以读书乐!哪有像现在念书这么苦,你看小学生背的书包,我有一天在电梯里面看到一个学生,我把他那个包提一提,可怜,这个人不能当,下次不可以到这世间来。小的时候就背这么大的一个包,背这么重的,多苦!好在我过去上学,书包只有三本书,书包很轻,没有这么重。太辛苦、太可怜!我们那时候念书有的时候书不带回家,书桌抽屉可以放书,上完课就放在书桌底下,就不带回去;现在不行,这么大的书包,好累,真辛苦。从前读书乐。学生听老师讲,讲完之后跟老师讨论,他真开智慧。你看小时候他都背,背诵的时候,聪明、记忆力强的至少背一百遍以上,他永远不会忘记;天资稍微差一点的要背两百遍,他一生不会忘记。写文章的时候引经据典,随手拈来,不必要去查参考数据,古人真的会享受,懂得享受。不像现在,现在一般人要靠计算机,如果哪一天停电,一切都完了,这是很危险的一桩事情。这个大灾难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肯定有那么一天,所有计算机都停机,都不能用。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危机重重,应当要有危机感。所以定生慧。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五十五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