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事業做好,這是屬于無畏布施。我們能夠想到照顧老人,幫助老人度幸福美滿快樂的晚年,這個福報比什麼都大!這果報是健康長壽。現在養老是全世界一個社會問題,老人愈來愈多,年輕人,中國還比較好一點,現在學外國,外國年輕人是不養老人的,老人是國家去養他。國家要有這個能力才行,國家要沒有這個能力的話,它也做不到。最早國家養老應該是從美國開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美國是世界上最強、最富的國家。所以美國人沒有積蓄的觀念,他老了國家養他,也只限于物質生活,缺乏精神生活。我參觀許許多多的老人院,每到一個國家地區我都會去看,看了都很難過。許多老人行動不方便,肯定病很多,爲什麼?憂愁,甚至有怨恨、煩惱,這放不下。我們中國人講坐吃等死,讓我們真的有這種強烈的感觸,怎樣幫助老人解除這個困苦?所以我想到養老院應該變成學校,老人大學,讓他天天去學習、去聽課。課程講什麼?講故事、講曆史,講古代的東西,老人喜歡聽。講經典、講宗教,帶他念佛,帶他祈禱,讓他生活不會寂寞,天天還有事情幹。所以要把老人院辦成老人大學,辦成老人文化交流中心,辦成老人的藝術館,讓他們生活得很快樂,這很重要。再看看小孩也是令人擔憂的一樁事情,現在兒童教育有問題,有嚴重問題,爲什麼?沒有倫理的教育、沒有道德的教育、沒有因果的教育,這不得了。這事讓我們想到下一代怎麼辦?問題可嚴重!這是今天社會的大問題。我們講到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都包括在這個範圍當中。
持戒,都是從自己做起。六度裏面的「持戒」,實在講就是這些年來我們常常講的、提到的,「學爲人師、行爲世範」,我們要做出一個榜樣給社會大衆看,都要從自己做起。戒律是規矩,把倫理、把道德、把因果做出來給別人看,自己做好了,你就影響一個家庭,一家學你。具體的就是落實《弟子規》、落實《感應篇》,身體力行!一家做好了,你就會影響你的親朋好友、你的鄰居,鄰裏鄉黨就産生影響。從什麼地方做起?從謙卑做起,從和顔悅色做起,跟人一見面知道行禮,不要怕人笑。禮有節度,我常常在想四十歲以下的,我們行禮都應該九十度鞠躬禮,恭敬禮;四十到六十,四十五度;六十歲以上的十五度,年歲老了,老人彎腰比較困難!能做出一個好榜樣,好,社會風氣就改變。我前幾年在湯池小鎮做這個實驗,統統是九十度的鞠躬,所以那個小鎮人與人相見面都會敬禮。有很多人到那個地方看到這奇怪,好像在日本一樣,日本人見面九十度鞠躬禮,從哪裏學來的?其實日本是學中國的,學去之後他還保留到現在,這是值得我們尊敬的地方,我們中國反而把它忘掉。表示謙卑、表示尊重別人。要學著知足常樂,要認命,這很重要,這都屬于因果上的,絕不妄求,把倫理道德做出來。中國倫理道德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做出來,在日常生活當中,在家庭、在你的工作崗位、在處事待人接物。我們要改變社會風氣,要從自己本身做起,日久天長住在這個地方,我相信一個人真肯這樣做,一年、二年、叁年,你居住的小範圍之內肯定産生影響,大家都會這麼做。都市裏面我們住公寓的多,平常雖然大家都關了門,可是在公共場所、在電梯裏面,我們見到有人會不會打招呼?很多人不會。我們給他一鞠躬,問個好,不管他回不回,我們一直就這樣做,就能感化人。我們居住在同一棟大樓裏面,這也像一個村莊,你這裏面有幾十戶人家,人人見面都那麼和睦,磁場就不一樣。這一棟大樓、一個公寓裏面就是一個小村莊,只要有這麼一個人帶頭幹,各個將來都會受影響,我們學佛的人應該帶頭。
「忍辱」,這非常重要,忍辱就是忍耐,要有耐心,要能忍,能忍、能讓,所以忍跟讓常常也是連在一起,忍讓。忍讓提升是謙讓、謙虛,再提升是禮讓,這是一個和諧社會的根。大家在一塊,爲什麼不能互相包容?就是不能忍,所以一定要學忍。中國古代特別是讀書人,對辱看得很重,我們在古籍裏面看到,所謂「士可殺不可辱」,讀書人殺頭沒有關系,侮辱不可以。所以翻經的這些大德,你們把辱看得這麼重,好,「忍辱」,就把這寫上去,辱都能忍,就沒有什麼不能忍,全都能忍。所以梵文裏面不是忍辱,就是忍耐的意思,特別對中國這個環境,翻譯的時候選擇這麼一個字,這是翻經人的智慧。唯有忍才能精進,才能向上提升,所以古人講「小不忍則亂大謀」。忍耐幫助你「精進」,精進才能幫助你得「禅定」,禅定才生智慧,定到一定的程度智慧就生。
最近有同參道友送一本書給我看,我在這幾天時間就把它看完,王鳳儀先生的《言行錄》。這個人我知道,二、叁十年前我就知道這個人,但是很少看到他的一些資料。他是清朝末年的人,民國初年,往生的時候是在民國初年,出生在同治年間,同治以後是光緒、宣統,民國元年的時候他四十八歲,他七十四歲走的。看了之後我非常受感動,這是一個農民,沒有念過書,雖然沒有念過書,他受過良好的教育。受良好的教育沒念過書,好像聽起來很矛盾,其實中國人講受教育,跟念書是兩回事情。中國在舊社會裏面沒有這麼多學校,特別是婦女讀書的人太少。古人講「女子無才便是德」,這也是安慰婦女,因爲她們讀書的機會太少,但是有教育、有教養。這個教養是什麼?中國人非常著重教養。從什麼時候開始?從胎教開始,懷孕的時候就開始,父母要有很好的心情,你愉快、安定對胎兒影響很大,將來小孩出來,決定是個聰明的、有智慧、有德行。小孩出生,要知道他睜開眼睛他會看,他已經會聽,他已經在學習、在模仿。所以跟他接近的那些大人,言談舉止都要端莊,所有一切不善的不能讓他看見,不能讓他聽到,不能讓他接觸到,從出生到叁歲一千天,這真正叫紮根教育。所以諸位要曉得,《弟子規》不是給小孩念的,不是給小孩講的,那是什麼?那就是叁歲之前,做父母、做大人的要把《弟子規》做出來給嬰兒看,他到叁歲的時候,《弟子規》裏面那套東西全學會了,這個根了不起!中國古諺語裏面講「叁歲看八十」,他到八十歲都不會變,你看這個根紮得多好。誰教他的?父母教的,特別是母親,母親能夠在這上教小孩,那個母親是聖母,你將來的小孩是聖賢。這個根紮下去之後,到五、六歲,聰明伶俐的五歲就上學,六歲上學是比較多,上學是老師做給學生看,跟父母一樣,所以師徒如父子。老師是學生的榜樣,是學生的典型,身教,他不是言教,老師大概帶他到十叁、四歲,這個根多重要!
老師那時候教書教句讀,教他念,不講解,教他背誦,爲什麼?智慧還沒有開。這個時候,人的一生記憶力最強的時候,應該要記得的東西全部讓他記住,這是中國的教學方法。古時候十叁、四歲上太學,這國家立的學校,國家辦的學校,進入這個學校裏面完全是公費,國家來養你。那個地方的老師給你講解,你過去所念的這些書、背誦的這些書,現在開始講解。講解的時候可以不要帶書,學生都背過,老師也背過,說到哪一部書第幾頁第幾行,大家都知道。你說中國人不科學,中國人非常科學,古時候的書籍一行二十個字,一面十行,無論哪一家,那時候刻版印書統統是一樣的。不管是哪一家出版的,你問幾頁幾行,統統是一樣的,這個方便,對于教學帶來特別的方便。不像現在每一家印的書,頁數、行數不一樣,這有了困難。中國幾千年都是這樣的,這是個好的傳統,應該要保留。所以老師不帶書,學生也不帶書,念書快樂,老師帶著學生,帶著酒菜。學生服勞役,挑著擔子,老師帶著他遊山玩水,走到哪裏講到哪裏,快樂無比,所以讀書樂!哪有像現在念書這麼苦,你看小學生背的書包,我有一天在電梯裏面看到一個學生,我把他那個包提一提,可憐,這個人不能當,下次不可以到這世間來。小的時候就背這麼大的一個包,背這麼重的,多苦!好在我過去上學,書包只有叁本書,書包很輕,沒有這麼重。太辛苦、太可憐!我們那時候念書有的時候書不帶回家,書桌抽屜可以放書,上完課就放在書桌底下,就不帶回去;現在不行,這麼大的書包,好累,真辛苦。從前讀書樂。學生聽老師講,講完之後跟老師討論,他真開智慧。你看小時候他都背,背誦的時候,聰明、記憶力強的至少背一百遍以上,他永遠不會忘記;天資稍微差一點的要背兩百遍,他一生不會忘記。寫文章的時候引經據典,隨手拈來,不必要去查參考數據,古人真的會享受,懂得享受。不像現在,現在一般人要靠計算機,如果哪一天停電,一切都完了,這是很危險的一樁事情。這個大災難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肯定有那麼一天,所有計算機都停機,都不能用。我們生活在現代社會危機重重,應當要有危機感。所以定生慧。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五十五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