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五十五集▪P3

  ..续本文上一页论在家、出家,无论是你自己个人修行,还是有同伴在一起共修,都必须要遵守。第一条四句话,「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头一条。这条是做人的根本,你能够做到这个,你才像一个人!否则的话,你就不像人。孝亲尊师怎么做法?把这个一展开,给诸位说,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弟子规》。把「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具体的落实在《弟子规》,这是基础的基础。底下一句「慈心不杀」,我把它落实在《太上感应篇》,里面给我们讲业因果报,「善有善果,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一切总报」,因果教育。末后一句「修十善业」,这是根本。所以佛经,我们一展开,你会看到「善男子善女人」,那个善是有标准,第一条做到就叫善男子善女人。「孝亲尊师、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也就是我们讲落实《弟子规》、落实《感应篇》、落实《十善业道》,才是佛经里面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具备善男子善女人的条件,你才能学佛。所以佛收弟子的条件是善男子善女人,你才能到佛门里面去拜老师,求授三皈,受三皈就是正式拜老师。

  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入佛门的条件,这都是属于小乘,小乘建立在善男子善女人的基础上。我们能把三皈、戒律做好,一举一动都有威仪,再进一步提升就学大乘,所以第三条是大乘,大乘第一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大乘头一个要发心,菩提心是什么?就是四弘誓愿,你要把心量拓开,「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能够包容,你不能说这个我喜欢他,我度他;那个我讨厌他,我才不度他,你就没有菩提心。发菩提心不能带条件的,众生无边誓愿度,哪些哪些众生我不度他,你还附这个条件吗?没这个道理。所以要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真诚心,去普度一切苦难众生,这才叫大乘,菩萨心肠。深信因果,我初学佛,我对于这一句就碰到障碍,为什么?那是菩萨,菩萨还深信因果,我就感到奇怪。如果这条它放在第一段里面,我一点都不稀奇,如果第一段讲「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深信因果」,这个我一点没有问题,我觉得是应该的。前面两条都没写,摆在第三条我就不懂,这因果讲什么?我们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凡夫都知道,难道菩萨不知道吗?想了好几年才想通,这个因果是什么?「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真的,这个因果很多菩萨不知道,这是什么?这是净土宗,念佛成佛,这个要深信不疑,你一生成就。你要不相信这个,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你去修修看,修哪个法门,一生都不能成就;唯独这个法门一生能够成佛,这个因果是太稀有了。尤其我们就想到,佛在经上说净宗法门知难行易,是难信之法,但是很容易修,所以叫深信,那你这一生决定成功。「读诵大乘」。这三条十一句,十句都是属于自利,都是讲自己,自己成就之后要帮助别人,后面一句是帮助别人,「劝进行者」,这就是我们讲弘法利生,你要劝别人。没有相信的,要劝他信;已经信的,要劝他学经教,理解;已经明白,要劝他修行;已经修行,要劝他证果,决定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这头一个,这都是属于威仪的指导原则,这很重要!佛接着后面讲,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过去、现在、未来,所有这些修行人成佛,都不离开这个原则,都是依照这个原则修行成就的。你说这多么重要,我们怎么能疏忽!所以净宗学会成立,我们把修行选了五个科目,这是第一个科目,最高指导原则。

  第二个科目,我们净宗同学大家在一起,在一起一定要有规矩,没有规矩这个团体就乱,这个规矩我们遵守佛陀的教诲,修「六和敬」。这个团体四个人以上就能组成一个僧团,大家在一起共修,依照六和敬修行。如果我们台湾能够出现这么一个僧团,整个台湾人就有福报,为什么?六和敬的僧团是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保护这个地方。有一个道场出现的话,诸佛菩萨、龙天善神都保佑这个地方,你说多难!六和,头一个「见和同解」,第二个「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建立共识。我们在一起学习的人,我们的想法、看法没有矛盾、没有冲突,才能真正和睦在一起。所以和敬,这第一条是根,如果我们看法、想法都不一样,就会有争论,一争论,和就破掉,不和了,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见和同解建立在哪里?建立在经教上,我们天天学习经,天天研究佛陀的教诲,把我们自己的想法、看法放下,我们一切都依照佛的教诲,才能做得到,这是初学。到最高级的时候,那真的,高级什么?每个人都把我们的想法、看法统统放下,那就真的和,就真正和睦,随缘妙用。可是这是我们凡夫做不到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虽然研究经教,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解释方法,还要辩论,这都是很难避免的事情,所以这不能不知道。在净宗,我们方向、目标是相同,这就容易,方向,我们都是向西方极乐世界;目标,都是要亲近阿弥陀佛,同生极乐国。

  「戒和同修」,这个戒基本的是十善,在家同修在一起,五戒、十善,三皈、五戒、十善,这是一定要把它做到,你在这里才是一个佛门的僧团。严持戒律,把我们一些不好的习气、不好的习惯统统要改掉。现在人因为缺乏伦理道德的教育,社会风气不好,总是看别人的过失,总是说别人的过失,看别人的过失,我们的心坏了。常讲良心、良心,你的心本来都是善良的,把别人的坏处统统放在自己心上,自己的良心就变成坏心。变成所有人坏心,你的良心是它的垃圾桶,全装那些坏东西,你就变坏了。你再说出来,你口造恶业,你怎么能修行?你没法子修。所以头一条,我们要学着,我们决定不看别人不善的,我们看别人善的,不看别人不善的,绝不把不善的东西放在自己心上,修行要从这里下手。天天改过,天天反省,天天自新,你就有进步。所以这个地方一定要学,我们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讲,「三人行必有我师」。佛家经典里面讲得更清楚、讲得更多,三人行是什么?自己一个、一个善人、一个恶人。看到人家的善,想一想我有没有?我有,很好,要保持;我没有,要向他学习,善人是我的老师。看到恶人,我马上反省我有没有作恶,如果有,改过;如果没有,就警惕自己,不要犯他的错误。你想想看,善人是老师,恶人也是老师,于是我们感恩的心就生起来。我们对于善人感恩,对于恶人也感恩,因为他是我们一面镜子,我们自己有很多过失,自己不能够发现,看到他,回过头来想想自己有没有?立刻就发现。我们在一切众生要修平等心、修恭敬心、修感恩的心,这就对了。在生活方面一定要互相谦卑,懂得自己谦卑,尊重别人,生活在一起,天天见面都要这样。礼决定不能缺,决定不能衰,这才是个兴旺的样子。不能说天天见面,马虎一点算了,不可以,规规矩矩。在中国古时候儿女对父母晨昏定省,你天天要做,不能说每天这长远就可以省略一点,不可以,省掉之后这个家就要败,为什么?规矩废弛,这个家要衰要败,必须很认真的去做。所以互相尊重、互相关怀、互相照顾、互助合作,这是团体。

  底下有「身和同住,口和无诤」。口业,《无量寿经》是把口业摆在第一位,这跟其它的经不一样,其它的经总是用身口意,《无量寿经》是说「善护口业,不讥他过」,第二才「善护身业,不失律仪」,第三句「善护意业」,所以它是把身语意,语摆在第一,为什么?最容易犯的。要学不争、要学随顺,没有意见。可这里头要用真实智慧,小事情无伤大雅的不争,对我个人的事情,绝对不争,听到人家教诲,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决定不争。如果是对团体的利益,这是要仗义、要争取的,不是为众人的事情不争,这必须要知道。「意和同悦」,住在一起天天见面,天天看到你的笑容,跟人见面没说话之先,先是满面笑容,那人生欢喜心。喜悦从哪里来的?喜悦从道心里面来的,从学习里头来的,真的喜悦。《论语》第一句话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我们就懂得,喜悦从哪里来的?喜悦从学习,把你所学的东西统统做到,那快乐。「利和同均」,真正做到利和同均,好多争论都没有了。凡是争论多半是利,争利!大家都能把利放下,心就平等,争论就没有了。所以三福之后,我们第二个科目就六和。

  接着是三学、六度,最后是普贤十大愿王。「三学」是戒定慧,要懂得,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佛法的修学是以智能为目标,智能从哪里来?从定来的,心清净就生智慧。戒就是规矩,一定要遵守规矩,你的心才定,才不会乱。所以学东西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不能学杂、不能学乱,学杂、学乱了,你得到的是知识,不是智能。只有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你得的是智慧,智慧能解决问题,智慧解决问题没有后遗症。知识不同,知识许多问题解决不了,纵然解决会留下很多后遗症。所以中国古人教学是求智慧,佛法教学是把智慧定在修学的目标,就是为了开智慧。

  「六度」,六波罗蜜。「布施」,布施就是舍、放下,得真放下。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布施都要去做,时时刻刻都想着去做。而且布施的果德是愈施愈多,愈多愈要施,所以布施的意思是双重的。你施财得财富,现在人都喜欢发财,他不知道财是怎么发的;佛教给我们,你要发财你就修财布施,愈施愈多。财多了不是好事,赶快把它施掉,所以把那个得到的东西也要施掉。佛法里面讲舍得,舍是布施,布施后头有得,把那个得也要舍掉,你的身心才清净,你才得到真正的福报。愈施福报愈大,把你度化众生的事业扩大,普度众生,这就对了。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所以我们看到,老人晚年时候没有儿女照顾,生活贫苦,身体很可能就多病,这在人生一生当中是最痛苦的一个阶段。我们如何在现代这个社会把养老…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五十五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