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五十五集▪P3

  ..續本文上一頁論在家、出家,無論是你自己個人修行,還是有同伴在一起共修,都必須要遵守。第一條四句話,「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頭一條。這條是做人的根本,你能夠做到這個,你才像一個人!否則的話,你就不像人。孝親尊師怎麼做法?把這個一展開,給諸位說,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弟子規》。把「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具體的落實在《弟子規》,這是基礎的基礎。底下一句「慈心不殺」,我把它落實在《太上感應篇》,裏面給我們講業因果報,「善有善果,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時辰一到,一切總報」,因果教育。末後一句「修十善業」,這是根本。所以佛經,我們一展開,你會看到「善男子善女人」,那個善是有標准,第一條做到就叫善男子善女人。「孝親尊師、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也就是我們講落實《弟子規》、落實《感應篇》、落實《十善業道》,才是佛經裏面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具備善男子善女人的條件,你才能學佛。所以佛收弟子的條件是善男子善女人,你才能到佛門裏面去拜老師,求授叁皈,受叁皈就是正式拜老師。

  第二條,「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這是入佛門的條件,這都是屬于小乘,小乘建立在善男子善女人的基礎上。我們能把叁皈、戒律做好,一舉一動都有威儀,再進一步提升就學大乘,所以第叁條是大乘,大乘第一個「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大乘頭一個要發心,菩提心是什麼?就是四弘誓願,你要把心量拓開,「衆生無邊誓願度」,你要能夠包容,你不能說這個我喜歡他,我度他;那個我討厭他,我才不度他,你就沒有菩提心。發菩提心不能帶條件的,衆生無邊誓願度,哪些哪些衆生我不度他,你還附這個條件嗎?沒這個道理。所以要平等心、清淨心、慈悲心、真誠心,去普度一切苦難衆生,這才叫大乘,菩薩心腸。深信因果,我初學佛,我對于這一句就碰到障礙,爲什麼?那是菩薩,菩薩還深信因果,我就感到奇怪。如果這條它放在第一段裏面,我一點都不稀奇,如果第一段講「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深信因果」,這個我一點沒有問題,我覺得是應該的。前面兩條都沒寫,擺在第叁條我就不懂,這因果講什麼?我們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們凡夫都知道,難道菩薩不知道嗎?想了好幾年才想通,這個因果是什麼?「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真的,這個因果很多菩薩不知道,這是什麼?這是淨土宗,念佛成佛,這個要深信不疑,你一生成就。你要不相信這個,佛法八萬四千法門,你去修修看,修哪個法門,一生都不能成就;唯獨這個法門一生能夠成佛,這個因果是太稀有了。尤其我們就想到,佛在經上說淨宗法門知難行易,是難信之法,但是很容易修,所以叫深信,那你這一生決定成功。「讀誦大乘」。這叁條十一句,十句都是屬于自利,都是講自己,自己成就之後要幫助別人,後面一句是幫助別人,「勸進行者」,這就是我們講弘法利生,你要勸別人。沒有相信的,要勸他信;已經信的,要勸他學經教,理解;已經明白,要勸他修行;已經修行,要勸他證果,決定求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這頭一個,這都是屬于威儀的指導原則,這很重要!佛接著後面講,這叁條是「叁世諸佛淨業正因」,過去、現在、未來,所有這些修行人成佛,都不離開這個原則,都是依照這個原則修行成就的。你說這多麼重要,我們怎麼能疏忽!所以淨宗學會成立,我們把修行選了五個科目,這是第一個科目,最高指導原則。

  第二個科目,我們淨宗同學大家在一起,在一起一定要有規矩,沒有規矩這個團體就亂,這個規矩我們遵守佛陀的教誨,修「六和敬」。這個團體四個人以上就能組成一個僧團,大家在一起共修,依照六和敬修行。如果我們臺灣能夠出現這麼一個僧團,整個臺灣人就有福報,爲什麼?六和敬的僧團是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保護這個地方。有一個道場出現的話,諸佛菩薩、龍天善神都保佑這個地方,你說多難!六和,頭一個「見和同解」,第二個「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建立共識。我們在一起學習的人,我們的想法、看法沒有矛盾、沒有沖突,才能真正和睦在一起。所以和敬,這第一條是根,如果我們看法、想法都不一樣,就會有爭論,一爭論,和就破掉,不和了,所以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條。見和同解建立在哪裏?建立在經教上,我們天天學習經,天天研究佛陀的教誨,把我們自己的想法、看法放下,我們一切都依照佛的教誨,才能做得到,這是初學。到最高級的時候,那真的,高級什麼?每個人都把我們的想法、看法統統放下,那就真的和,就真正和睦,隨緣妙用。可是這是我們凡夫做不到的,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想法,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看法,雖然研究經教,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解釋方法,還要辯論,這都是很難避免的事情,所以這不能不知道。在淨宗,我們方向、目標是相同,這就容易,方向,我們都是向西方極樂世界;目標,都是要親近阿彌陀佛,同生極樂國。

  「戒和同修」,這個戒基本的是十善,在家同修在一起,五戒、十善,叁皈、五戒、十善,這是一定要把它做到,你在這裏才是一個佛門的僧團。嚴持戒律,把我們一些不好的習氣、不好的習慣統統要改掉。現在人因爲缺乏倫理道德的教育,社會風氣不好,總是看別人的過失,總是說別人的過失,看別人的過失,我們的心壞了。常講良心、良心,你的心本來都是善良的,把別人的壞處統統放在自己心上,自己的良心就變成壞心。變成所有人壞心,你的良心是它的垃圾桶,全裝那些壞東西,你就變壞了。你再說出來,你口造惡業,你怎麼能修行?你沒法子修。所以頭一條,我們要學著,我們決定不看別人不善的,我們看別人善的,不看別人不善的,絕不把不善的東西放在自己心上,修行要從這裏下手。天天改過,天天反省,天天自新,你就有進步。所以這個地方一定要學,我們孔老夫子在《論語》裏面講,「叁人行必有我師」。佛家經典裏面講得更清楚、講得更多,叁人行是什麼?自己一個、一個善人、一個惡人。看到人家的善,想一想我有沒有?我有,很好,要保持;我沒有,要向他學習,善人是我的老師。看到惡人,我馬上反省我有沒有作惡,如果有,改過;如果沒有,就警惕自己,不要犯他的錯誤。你想想看,善人是老師,惡人也是老師,于是我們感恩的心就生起來。我們對于善人感恩,對于惡人也感恩,因爲他是我們一面鏡子,我們自己有很多過失,自己不能夠發現,看到他,回過頭來想想自己有沒有?立刻就發現。我們在一切衆生要修平等心、修恭敬心、修感恩的心,這就對了。在生活方面一定要互相謙卑,懂得自己謙卑,尊重別人,生活在一起,天天見面都要這樣。禮決定不能缺,決定不能衰,這才是個興旺的樣子。不能說天天見面,馬虎一點算了,不可以,規規矩矩。在中國古時候兒女對父母晨昏定省,你天天要做,不能說每天這長遠就可以省略一點,不可以,省掉之後這個家就要敗,爲什麼?規矩廢弛,這個家要衰要敗,必須很認真的去做。所以互相尊重、互相關懷、互相照顧、互助合作,這是團體。

  底下有「身和同住,口和無诤」。口業,《無量壽經》是把口業擺在第一位,這跟其它的經不一樣,其它的經總是用身口意,《無量壽經》是說「善護口業,不譏他過」,第二才「善護身業,不失律儀」,第叁句「善護意業」,所以它是把身語意,語擺在第一,爲什麼?最容易犯的。要學不爭、要學隨順,沒有意見。可這裏頭要用真實智慧,小事情無傷大雅的不爭,對我個人的事情,絕對不爭,聽到人家教誨,有則改之,無則嘉勉,決定不爭。如果是對團體的利益,這是要仗義、要爭取的,不是爲衆人的事情不爭,這必須要知道。「意和同悅」,住在一起天天見面,天天看到你的笑容,跟人見面沒說話之先,先是滿面笑容,那人生歡喜心。喜悅從哪裏來的?喜悅從道心裏面來的,從學習裏頭來的,真的喜悅。《論語》第一句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我們就懂得,喜悅從哪裏來的?喜悅從學習,把你所學的東西統統做到,那快樂。「利和同均」,真正做到利和同均,好多爭論都沒有了。凡是爭論多半是利,爭利!大家都能把利放下,心就平等,爭論就沒有了。所以叁福之後,我們第二個科目就六和。

  接著是叁學、六度,最後是普賢十大願王。「叁學」是戒定慧,要懂得,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佛法的修學是以智能爲目標,智能從哪裏來?從定來的,心清淨就生智慧。戒就是規矩,一定要遵守規矩,你的心才定,才不會亂。所以學東西要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不能學雜、不能學亂,學雜、學亂了,你得到的是知識,不是智能。只有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你得的是智慧,智慧能解決問題,智慧解決問題沒有後遺症。知識不同,知識許多問題解決不了,縱然解決會留下很多後遺症。所以中國古人教學是求智慧,佛法教學是把智慧定在修學的目標,就是爲了開智慧。

  「六度」,六波羅蜜。「布施」,布施就是舍、放下,得真放下。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叁種布施都要去做,時時刻刻都想著去做。而且布施的果德是愈施愈多,愈多愈要施,所以布施的意思是雙重的。你施財得財富,現在人都喜歡發財,他不知道財是怎麼發的;佛教給我們,你要發財你就修財布施,愈施愈多。財多了不是好事,趕快把它施掉,所以把那個得到的東西也要施掉。佛法裏面講舍得,舍是布施,布施後頭有得,把那個得也要舍掉,你的身心才清淨,你才得到真正的福報。愈施福報愈大,把你度化衆生的事業擴大,普度衆生,這就對了。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所以我們看到,老人晚年時候沒有兒女照顧,生活貧苦,身體很可能就多病,這在人生一生當中是最痛苦的一個階段。我們如何在現代這個社會把養老…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五十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