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五十六集) 2009/6/27 臺灣高雄 檔名:12-47-5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一面,我們從第叁行看起,將文念一段。
【二者。威儀住持有則德。謂行住坐臥四威儀也。大乘八萬。小乘叁千。爲住持之楷模。整六和之紊緒。出叁界之梯蹬。越苦海之迅航。】
我們就看到此地。這一段是講我們修行人,在日常生活當中所必須要學習的,『威儀』也就是規矩,「威」是威德,「儀」是儀態。在中國古代,對于這樁事情非常重視,威儀是佛法裏面講的,我們中國也有,但是中國一般說禮儀,不講威講禮,禮儀。我們都知道,古時候都稱中國叫禮義之邦,由此可知,對于禮儀是非常重視的,人人都要學習,都不能夠違犯的。可是現在沒有了,現在我們到日本去還能看到一點,日本人還能保持中國古代的一點形象,也算是很難得。中國把禮儀丟掉至少有四代,我們二十年算一代,也有八十年。確實像我這個年齡,小時候我們住在農村,農村裏面還有,這些禮節還有。
在古代,史書裏面常講亂世、治世,天下大治,治亂的標准是什麼?就在禮。一個是禮,一個是樂,禮是節製人的行爲,用佛法講,身口的行爲,樂是調節性情,都是屬于教育。我們如果細心去讀曆史,中國的曆史是斷代史,《春秋》跟《史記》我們可以說是通史,以後每個朝代有它的曆史,像《漢書》、《唐書》、《宋史》,這是一個朝代一個朝代的。一個朝代政權建立,一般不會超過五年,朝廷就頒布禮樂,我們一般人生活就上軌道了。你是什麼身分,行什麼禮,穿什麼樣的禮服,在以前都是有規定的,不能亂穿衣服的。士農工商,士是讀書人,今天講的知識分子,他穿什麼樣的服裝,農民穿什麼樣的服裝,工人穿什麼樣的服裝,生意人著什麼樣的服裝,他們都有分別的。爲什麼?便利于行禮。這個根源從哪裏來的?是從五倫來的,你看五倫裏面有一條長幼有序。長幼有序在家裏面是兄弟,在社會上有長幼,年幼的要跟長輩行禮,階位低的要向在高位的人行禮。做官的都是讀書人,他們的衣服上面都繡的有花紋,叫章服,文章的章。繡的花紋是代表階級的,從前有九品,九品中正,它繡的花紋代表階級。顔色也是代表階級,連帝王也不例外,帝王穿的是龍袍,以後是用黃色的,黃色的多。你看他繡的龍,龍爪子不同,皇上五個爪,叫五爪金龍。親王,皇帝的兒子、皇帝的兄弟四個爪,就少一個;清朝,貝勒只有叁個爪。看起來好像一樣,你看龍的爪不一樣,你就曉得他有階級。五個爪只有一個人,皇上,只有他一個人。所以禮服很重要,現在沒有了,現在士農工商沒有了。
清朝亡國之後,民國成立,社會就亂了,國家沒有製禮、沒有作樂。祭禮,祭天、祭山川鬼神、祭祖先,現在民間用的都是原先清朝的,民國沒有頒布,不知道怎樣做才好。像婚禮、喪禮、宴客,可以說整個社會亂了,這就是我們這裏講的『整六和之紊緒』,那就是我們的威儀疏忽了。樂,大概現在只有一個國歌,軍隊裏面好像還有軍樂,其它各個階層裏頭也都沒有。社會的亂相,怎麼能夠上軌道?所以在將來寫曆史的人,寫這一段的曆史叫亂世。沒有規矩,沒有禮儀,這段時間太長了,將近一百年。一個世紀沒有頒布禮樂,在中國曆史上找不到,這是很大的疏忽。這樁事情,現在既然想製禮作樂,好像也沒有人了,誰對這個東西有研究?沒有行不行?沒有就永遠混亂。如果要想社會恢複到禮義之邦、和諧社會,這個是有必要的,很有必要。在中國推行了幾千年,現在我們丟掉了,丟掉社會就亂了,不知道怎麼樣做好。喪服,這很重要的,老人過世,披麻戴孝是清朝的喪禮,民國沒有,沒有製禮。所以喪禮有很多人問我,穿什麼樣的衣服?有些人信仰宗教,外國的宗教,像基督教、天主教,用他們宗教的禮服,那就是外國的,中國沒有禮。你能說不對嗎?不能說不對,也不能說對,沒禮,這就難了。樂也沒有,這是個麻煩事情。看什麼時候政府覺悟了,來推行禮樂的教育,現在是要教育,不教育,頒布也沒有人能做得到。所以一定要教。
『四威儀』,中國古時候,家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單位,是國家基本的一個單位,是家庭。中國的家是大家庭製度,現在也沒有了,中日八年戰爭最大的損失是中國的家消滅了。抗戰之前有,抗戰之後沒有了,這個非常可惜。家對于中國五千年的長治久安做出最大的貢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個人,家是社會,從前一個小家庭,家庭人丁不旺也有幾十口人,一家七、八十個人這都是人丁不旺的。普通的家庭,標准的家庭,大概都叁百人左右,人丁興旺的有七、八百人,所以家是個社會。這麼多人生活在一起,他是一家人,一個祖先傳下來的。你看夫婦結婚,小孩生多了,我一個同學,小學二年級的同學,我們在臺灣有四百人,有一個就住在屏東,前幾天來看我,帶一張照片給我看。我們是叁十八年到臺灣來的,六十年前,在這邊結婚了,兩個人,現在全家我看他的照片,子孫有十二個,這麼一大家。這還不算多的,我還有個朋友在臺北,也是夫妻兩個到臺灣,現在全家有二、叁十個人,你看六十年,增長多少倍。中國過去是五代同堂,第六代才分出去另外立一個家庭,五代是不分家的。從自己算起,有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高祖父母五代就一百年,二十年是一代,一百年,你說他的兒孫多少,所以人丁興旺。夫婦兩個生小孩生多,多的有生十幾個的,六、七個不算多,這樣延續下來就有幾百人。
這麼多人在一起生活,如果沒有規矩,那不就亂了?所以家規重要,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我們這幾年提倡《弟子規》,就是從前大家庭人人都要遵守的,你不遵守家就亂了。《弟子規》裏面是一百一十叁條,這是共同要遵守的規矩,只要你是一個人,只要你是家庭一分子,必須要遵守。除這個之外還有規矩,那是每個家不一樣的,每個家有它單獨的規矩,這些多半記載在家譜裏面,祖宗立的法,後世的子孫世世代代要遵守。所以,家有家道、有家規、有家學、有家業,它是個團體,家能夠治好,你就能治國,治國跟治家沒有兩樣,只是擴大一點而已。所以齊家而後國治,家齊了,國是很好治的。不像現在,諸位要是讀中國古書,你就能夠體會到,古時候在社會上各種行業,哪種行業最輕松?哪一種行業是最愉快的?做官的。爲什麼?沒事,沒有案子辦,社會上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他沒有案子辦。一個月有個叁、五件案子就很多了,哪像現在,現在案子辦不完。所以你看從前做官的人,他沒事,讀書、遊山玩水、作文作詩,他去玩這個消遣去了;深山裏面去訪道,找找道長、和尚,去談談佛、談談道,他有的是時間。哪有像現在做官,現在做官好辛苦!今天的社會,各行各業哪一行最辛苦?從政的人最辛苦,跟從前完全顛倒了。什麼原因?就是現在因爲社會動亂,沒有禮樂,麻煩事情就多了。這刑事案件,我曾經在此地見過司法行政部長、司法院長賴院長,他們告訴我,臺灣現在刑事案件一年超過一百五十萬件,平均每天兩千件,辦不完!你說在從前,一個國家可能一年都不會到兩千件,現在一天兩千件,還得了嗎?你說他多辛苦,他哪有時間。
這些都是屬于教育問題,要知道佛法是教育,你看《華嚴經》裏面,賢首國師給我們提出這篇文章《妄盡還源》。前面叁大段是講的哲學、科學,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從這個地方往下,四、五、六叁段是講修行。行是什麼?行是行爲,行爲很多,佛法裏面把它分爲叁大類。第一大類身體,身的造作,我們講身業,業就是活動,得有規矩。第二個是言語,言語是口的行爲,口爲禍福之門,所以說話很重要。孔子教學,把言語擺在第二門,第一個是德行,第二門是言語,你看他多麼重視,說話是學問。第叁才是政事,政事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技術能力,你將來在社會上可以謀生。最後才是文藝,放到最後。這是在佛法裏講口業。第叁個叫意業,意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有個標准、有個規範,你不能夠超越,也不能夠不及。超越一點沒有關系,不離譜,不及,差一點也沒有關系,它有個標准,這個標准就是倫理。我們中國人講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是核心的標准,不能違背的;就像佛門裏面講的十善業道、叁皈五戒,這也是個核心的標准,展開來就是此地講的,大乘八萬四千,小乘叁千威儀,大乘叫八萬四千細行。在我們中國,其實跟佛法這個原理是一樣的,五倫是五條,五常也是五個字,四維是四條,八德是八條,你看這多簡單。它展開來也是八萬四千,《弟子規》就是這些東西展開,你看展開說了一百一十叁條。一百一十叁條裏頭,每一條再展開,那就叫細行,在佛法裏面叫威儀,威儀是細行,原則叫戒律,從戒律裏面再分出來,叫威儀。
我們生活能懂得這些道理,能遵守這些規矩,自己心安,理就得到。爲什麼?心平氣和生智慧,我們一般講開悟。現在一般人爲什麼沒有智慧?你所生的是煩惱,爲什麼?你心不清淨。心爲什麼不清淨?你沒有辦法安定下來,你想安定也不行,今天社會像一盆渾水一樣,也就是社會裏頭沒有製度、沒有禮樂,禮樂是屬于製度。我們生活在亂世,很痛苦!亂世要恢複自己的清淨心非常困難,那只有遠離都市,住在深山,或許還能夠恢複到清淨心。那是很少數的人,有這個福分,有這個緣分,才能做得到,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現在深山修行,修行難!深山裏面去度假,自己住茅蓬可以。爲什麼?從前寺院庵堂都建築在深山裏面,遠離都市,現在不行,現在開了馬路,車可以上去,遊客多了,把你當作觀光旅遊的景點,再來這些電視、網絡都上去了。所以原本是個清淨的蘭若,現在也被汙染,想修行都困難、都不容易。現…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五十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