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三十一集▪P3

  ..续本文上一页不把别人的事情放在心上,别人的事情放在心上是伤害自己,伤什么?把自己的清净心变得不清净。自己的事情都不能放在心上,何况是别人的!心要怎么样?心要清净,心要无一物。

  能大师说得很好,「本来无一物」,无一物就是物质现象、精神现象都没有。我们从这一份《还源观》里面读到,自性清净圆明体,里头什么都没有,这是真心,这是本性。见性成佛,我们见不了性,就是因为心里东西太多太多。说东西你不能体会,换个名词,你的妄念太多,妄想太多。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妄想,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它是和谐的。真正和谐,对一切人和谐,对一切万物和谐,对整个宇宙和谐,里面找不到对立、找不到冲突,这是自性清净心,学佛不是学别的,就是学这个。心净则佛土净,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土,凭什么到那边去?凭清净心。不想自己,也不想别人,这就恢复到清净。在这个世间,人还没走,我们可以随缘尽分做一桩事情,这桩事情就是为正法培养继起的人才。找谁?找自己,真正发心。我们尽心尽力来营造这个缘分,这就是建一个小型的道场,不必富丽堂皇,不必很大。也就是凡是能够引发我们烦恼习气的这种缘,我们要把它断掉。所以古人为什么要住茅蓬、为什么住山洞,有道理,这样的场所把引诱你烦恼的缘断掉。

  说实在话,我们现代的人福报好像是比古人强,细心去对比一下,我们比不上古人。古人烦恼比我们少,也就是妄念我们超过古人太多太多,真的可以说不止十倍,至少也是百倍,可能到千倍,你说我们活得多辛苦!古人妄念少,生活简单,身体好,他们可以在树下休息,晚上在树下盘腿打坐休息,不怕风吹雨打日头晒。我们现在行吗?晚上在外面露天住一个晚上,第二天就加护病房去了,不行!这就是说我们的福报比不上人家,人家每天晚上都露天,他能受得了。从这个地方看,我们现在物质生活条件好,身体差太多了,这什么?业障!从前的物质条件不好,他有个金刚不坏身。我们现在想想,我们还是羡慕从前那个,身体好才真好,能禁得起锻炼。所以我们要帮助真正发心的人,我们的心发得不够,他比我发得足,我就全心全力协助他、帮助他、成就他。这一个成就了,他的功德很大,我们的功德跟他一样大,为什么?我们促成他的成就。尽小小的力,也把他的功德分过来,他有没有损失?没有损失。像灯光一样,他那个灯光是明亮,我们也是一盏灯,没光,没点燃,我这个灯借他的光,借他的火把我的点燃,我的光跟他的光一样大,他没有损失。不是说他的功德分一半给我,他就少了一块,没这个事情,圆满的,这个道理要懂。我们分享他的,把自己的智慧光明燃起来。所以我们要留意,真正发心有这么一个方向,有这么个目标,这一生住世,住在这个世间提升自己的灵性。再说得白一点,提升自己往生的品位,不求别的,西方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我们要努力争取品位上升,我们这一生就没有白过。

  正法久住,弘法利生随缘随分,这是什么?这是我们报恩,知恩报恩。我们活在这个世间,这个身体活在世间,要靠许许多多的人力来帮助我们。你知道每天多少人在帮助我们?单从饮食上来说,你每天喝的茶水、每天吃的饮食,从哪里来的?你就想想多少人在服务。我穿的这件衣服,衣服从哪来的?这布料是棉制品,棉花是农夫种的,从根源上说,工人采集这棉花才能织成布。再想想织布的这些机器从哪里来的?如果常常这样想,你就知道这个世间所有一切众生对我有恩德,佛法讲报恩四重恩,父母恩,身体是从父母来的;老师的恩,智慧是老师教导的;国家的恩,国家保障你生活安全;众生恩,无量无边的众生在支持你,让你衣食住行得到这样的便利。谁没有恩德!你真的明白这里头的因果,你对于任何一个人不敢轻视,他对我有恩,一点都不假,你才懂得为什么要报众生恩。众生里面还包括树木花草、包括山河大地,因为那都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我们怎么能疏忽?

  今天我们读到「请佛住世」,是好事情,往往我们意思看狭、看窄,都认为请佛、请善知识,没有想到请自己。自己要真正发心,可以不必改变身分,不必改变我的行业,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知道,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是佛、都是菩萨。可是在世间代表的是出家法师,在家有专门从事于弘扬佛教的这些居士,他也放下世间的行业专门来护持,跟出家人没有两样。民国初年我们所看到的江味农居士,夏莲居也是居士,梅光羲也是居士。在台湾早年,我们看到李炳南是居士,在佛光山我看到方伦居士、唐一玄居士,都是佛门大德,自己修得很好,佛学院教学,弘法利生。成就的秘诀是真诚心、忏悔心,成功的方法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所以我们对佛要有信心,对经教有信心,这是远的;近的,对老师有信心。印光大师在《文钞》里说得好,说得很多,他说「一分诚敬得一分成就,二分诚敬得二分成就,十分诚敬得十分成就」。师生关系要懂这个道理。老师纵然成就不大,真正学习的学生超过老师,中国人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蓝是老师,青是学生,学生是老师教的,学生超过老师。什么原因?学生的诚敬心超过老师,所以他成就就卓著。如果学生轻视老师,学生就一无所成,老师高明你学不到东西,老师不高明你更学不到东西。老师不高明,你对老师十分诚敬,你还是十分成就,这个道理深!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老师看学生看什么?他没有神通,他不知道你将来有什么样成就,但是他能看出你诚敬的心态。你诚敬的心态真具足,老师心里有数,这个学生将来必定出人头地,他会有成就。为什么?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从真诚里面得来的,真诚是自己的真心,是自己的性德。外面那是助缘,里头有真因,一得外面的助缘他就豁然贯通,道理在此地。这一条我们就学到此地。

  再看下面一条第八「常随佛学」,这太重要!常是永远不间断,要跟佛学,跟佛学你才能成得了佛。学佛的什么?总的纲领上来讲、总的原则上来讲,章嘉大师教给我的,学佛陀的放下,学佛的看破,看破是什么?真明了。看破是从放下得来的,你要不放下你怎么会看破?章嘉大师教我,「看得破、放得下」,这是契入佛道的秘诀,从哪里下手?从放下下手。你要不放下,你亏可吃大了。你要是放下,你就作佛、作菩萨。佛菩萨跟凡夫没有两样,凡夫执着不肯放下,佛菩萨把它放得干干净净,知道执着是冤家,执着可不是一桩好事情,所以一定要把它放下。佛教导我们修学的,都是帮助我们渐渐放下,我们真的业障习气太重放不下,那就要跟佛学。在我们净宗修学,最高的指导原则是「净业三福」,只有十一句,每一句四个字,四十四个字,最高指导原则。第一句「孝养父母」,我们要真做到,诸佛菩萨都是孝子,不孝父母你进不了佛门。佛法是师道,师道一定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所以把孝养父母摆在第一。第二「奉事师长」,佛是我们的师长,要怎样奉事他?依教奉行。他教导我们的,我们都做到,我们都落实,这才叫奉事,不是别的。对老师的供养,经上讲得多清楚,大千世界七宝供养都不如学四句偈的供养,这说得多明白。佛要我们什么?要我们好好的学习,成佛是对他最好的供养。我们在佛法上有成就,那一点成就就是供养佛。

  下面才说「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十善业道,十善业道一展开,你智慧开了,你就晓得十善业道,点点滴滴,在六道里面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对人对事对物,处处都不离十善业。十善业展开,大乘菩萨八万四千细行无所不包,整个佛法都包括在其中。我常讲,举的这个例子不是假的,《十善业道经》经文不长,四、五页而已,薄薄的一本书,我说把它放在天平上,这边就是一本《十善业道》,这边是《大藏经》,它两个分量是相等的。有人听到感到很讶异,那怎么能平等?真平等,为什么?一部《大藏经》落实在生活上,就是《十善业道》。中国古人所讲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那就是《大藏经》,后头「笃行」就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一展开,你就想到这个意思,菩萨的八万四千细行,岂不是《大藏经》落实在生活上,它怎么不平等!所以我说《弟子规》,性质跟这个是一样的,它在天平上,《弟子规》少,一千零八十个字,它的重量跟四书五经十三经甚至《四库全书》平等,也是这个道理。你得有智慧灵活运用,字字句句无量义,你智慧一通达,善巧方便用之不尽,无论什么事情你用十善都能解决,十善就是全部佛法。《弟子规》是中国传统全部的浓缩,这个认知不能没有,我们才不敢轻视它。

  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你去找解决的方法,《十善业道》里头有,《感应篇》里面有,《弟子规》里面有。所以任何一门东西,佛讲得很好,都能帮助你开悟,都能帮助你成无上道。所以《金刚经》上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就是这个道理,就是说的这桩事情。所以我们一门深入,入到什么程度?入到明心见性。真正一门就是三昧,三昧是梵语,直接翻翻作正受,正常的享受,诸佛、法身菩萨他们才得到正常享受。六道凡夫没有,六道凡夫的享受佛说了五种,五大类,苦乐忧喜舍叫五种受,不正常;三昧是正常的,与自性相应,正常。自性里头本来无一物,你不能说它没有。惠能大师告诉我们「本自具足」,那就是说它什么都有,什么也没有,不现的时候什么都没有,现的时候能生万法,它什么都有。现的时候不要执着有,不现的时候不能执着无,你说有、说无都不对。所以我们要学诸佛菩萨的正受,这就对了。佛菩萨教导我们,在净业三福里面第一条,我们要有认知,然后再提升就是接受佛陀的教诲。佛陀教诲,首先就把总的方向、总的目标、总的指导原则告诉我们,这什么东西?就是三皈五戒。

  就像我们中国老祖宗教人,也是一开头就把总的方向、目标、原则告诉你,《三字经》上前面八句话就是!一开头就告诉你「人之初,性本善」,那个性是什么?就是我们此地讲的「自性清净圆明体」,本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没有善、没有恶,没有善恶也没有染净叫真善。人都有本性,本性都是一样的,没有两样,可是我们真的像佛家讲的,「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把本性变成了习性,习性不善,这是佛讲得最清楚了。习性里面有染净,习性里面有善恶,但是习性不是真的是假的,这不可以不知道。虽是假的它起作用,麻烦在此地!作用是什么?作用是让我们心境,境是物质环境,心是心理,我们现在讲精神现象,它起了变化,这一变就不正常,变成什么?变成六道轮回,这不正常。正常的是什么?正常的变化是实报庄严土,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的报土,那正常的。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回归到阿弥陀佛的实报庄严土,能去吗?能。为什么能?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自性弥陀,唯心净土」。阿弥陀佛是我们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不是外来的,是我自性里面变现,我怎么会见不到!这关系多密切。西方极乐世界是心现的,自己心现,也不是外来的,心现识变,自己阿赖耶识里头变现的,不是别的,你还有什么怀疑!这不是心外求法,心外求法是外道,那未必求得到。这也就是中国古人所讲的「反求诸己」。

  西方极乐世界是自己变现的,阿弥陀佛也是自己变现出来。中峰国师在《三时系念》开示里面,讲得很清楚,多么肯定!我们依着佛的教诲受持三皈,这是最高指导原则。所以知道本性、习性,因为习性这才能接受佛菩萨教导,「苟不教,性乃迁」,愈变愈坏。接受教诲呢?「教之道,贵以专」,你真正懂得这个道理,一生肯定成就,那就是专修一门,不能杂修。凡是自己吃亏不能成就,就是太杂、太多、太乱了,你的心念不能集中,心散乱,所以不能成功,道理在此地。如果心能够集中的话,很快!惠能大师在一夜之间,听五祖忍和尚讲《金刚经》,讲大意,他不认识字,不需要经本,言下大彻大悟,就作佛了,转凡成圣,你看看多快。有人学的进步很快,你细心去观察,什么原因?他专。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教,我们同学二十多个人,确实我学得最快,你问什么原因?我专,我比别人专心。听老师的话专一,老师教只能学一门,一门学好了再学一门,一门没有学好不可以学第二门,一样一样的学,速度就快!如果是杂修,课程很多,想着这个又想着那个,什么都想学,这问题严重了。佛法的修学像种树一样,你看树有根、有本,本就是主干一个,然后再有枝、有条、有叶,你有根有本自然它就发生枝叶花果。你根没有培好,本没有完成,哪来的枝叶?现在人枝叶就是很多,现在人一开始学他就在枝叶上,他把根本忘掉,所以不能成就,原因在此地。

  根本就是「教之道,贵以专」,学之道还是贵以专,你不专心、不专攻,你怎么会成就?不专,心是散乱的,你心里面充满烦恼、充满浮躁,你怎么会有成就?所以专一太重要!我们最近看到一个同学胡小林居士,最近五月四号他在青岛的讲演,光盘我看到欢喜,无量的欢喜。他比我厉害,为什么?他比我还专,所以才有这么殊胜的成就,他成就超过我!他才学两年半不到三年,这样殊胜的成就,没有别的就专一,他专学《无量寿经》,夏老居士的会集本。他问我,我叫他念三千遍,他念了一千多遍,愈学愈欢喜。《弟子规》完全落实,任何问题他在《弟子规》里面找答案。听我讲经,我说我讲得不好,我介绍他夏莲居的会集本,他有了。黄念祖老居士的《无量寿经》批注、《无量寿经白话解》,我介绍给他,书他有了没看,我说为什么不看?专听我讲的《无量寿经》。你看他专到这种程度,这个比我强。我在台中学讲经的时候,李老师介绍我的参考书我看!我今天介绍给他他不看,他专看我的《无量寿经》讲记,听我讲《无量寿经》的光盘。我听了之后不能不佩服,他心是定的,他不动,如如不动,定则生慧,智慧就开了。这是给我们学习经教的人做了一个好榜样,我们应当要向他学习。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三十一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